查看原文
其他

我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方法

雕刻师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积累的方法,我的方法是比较偏门的,没有太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价值,请不要刻意模仿,否则万一走火入魔,把自己弄成了劈材,毁了你的美好人生,我可不负责。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前几天与朋友聊天,谈起看书问题,他们问我:常老师一定看过很多书吧。这句话真把我问出汗了,我仔细一想,这半辈子,好像没有认真看过的几本书吧,印象比较深的有几次,一是1979年高考结束看了《苏联克格勃》 ;二是1981年在学校阅读和翻译了讲信号和噪音分析的小册子《Noise》以及一本叫信号流图的书;三是1983年到1984年在野外队时,看过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方励之的《天体物理学》科普读本;四是1986年-1987年看了ES-2420数字地震仪手册、《Fortran 77》ANSI标准、C语言编程手册、DUAL68000UNIX 操作系统和系统管理员手册,至于图形终端、打印机、绘图仪和数字化仪的手册,仅仅阅读系统调用和编程的有关指令,用C语言弄几个绘图程序而已。最有体会的是在小日本Brother80列窄行打印机上,可以打印很长很长的地震剖面。


自从1993年停薪留职离开地质系统,我学习的画风突变,到如今快30年了,基本上就很少看书了,因为面对的世界不一样了,这二十多年,我所有的知识积累,主要来源于三件事:一是听别人讲;二是大量的看文章;三是看电视和视频,更重要的是,针对每一个学科或者专业,我能够建立一个知识框架,然后把前面获得的各种碎片化的知识素材,用自己的脑壳不断的思考和拼接(至少60%的思考结论是在大量写文章的过程中完成的),然后摆到知识框架里面去,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除了工作和睡觉,我不关心市井八卦,很少闲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看大书、不看长书,就不会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花大量的时间汲取碎片知识,然后进行广泛和有点深度的思考,就会采众家之长,更能养成不盲从权威、甚至于不畏惧权威、客观看世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做生意的人为什么叫商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为什么不同?这些不同起源于什么时候?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脑壳里有很多很多,甚至有的长达20多年都没找到答案,但是最近几年刻苦学习考古学,有些问题得以逐步的解决了。我学习考古学,没有看过一本书,仅仅去过两次博物馆和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主要是看文章、电视专题片和考古学家的视频讲座。有些视频,这几年我都反复看了至少20遍,每一次学习和观看,体会都会有所不同。我认为,看视频比看书更有味道儿,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思考,因为我可以认真观察考古学家在讲一个问题时,他的语气语调、他的表情、他肢体语言背后反映了专家内心深处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动作。我还清晰的记得北大考古学教授严文明老先生在讲中国稻作起源时,非常深情的说了一句话:不能再早了


为什么会是不能再早了呢?严文明老师和美国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发现并认定,中国稻作起源于距今14000年前后,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呢?是地质学年代从更新世转变到全新世,也就是考古学年代从旧石器时代转变到新石器时代不太久,也就是刚刚过去了3-4千年的样子,那个时代也是继地质学第四纪地球连续降温差不多200万年到气候快速回暖的时期,气温上升,人口增加,渔猎不够吃,古人才会发现和学会种植植物,作物食物的补充。例如古人在1万年前就开始培育狗尾草这东西,通过200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的祖先竟然把狗尾草弄成了,前者是今天的小米,后者是今天的黄米

地质学年代和考古学年代的一些巧合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更有趣的思考,例如地质学年代第四纪开始与原始人变成直立人行走有没有什么关联?为什么非洲原始人要迁徙(至少两次)?这背后反映了什么的地质、地貌、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因素,这是我未来几年需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当然,学习古玉和古代治玉工艺,找不到很靠谱、很专业的视频,必须看一本书,这本书我至少看了两遍。


老常关于考古、玉石和气候的文章....


“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考古中的大数据弱相关性探讨


讨论:三皇五帝传说中,哪些有了考古学证据


启发孩子们对考古学的兴趣


浓缩了千万年岁月沧桑的戈壁料,新疆和田玉的最后归属


玉石谈:翡翠的『坑』是名词,和田玉的『坑』是动词


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


中华文明和深度游之地质、地理、历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华文明起源之陶寺、石峁和良渚的历史地位


地质、地貌、地理和气候轮回之黄土高原


沧海与桑田之轮回:最近2万年气候变化和古代遗址聚落


从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看碳中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


昆仑山雪线之上的和田玉,大尺度气候变迁的超级证据


京东藏宝斋 | 考古宣传应该规范用词之思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