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44期:新宁西村坊村
从东安县城沿国道207返回长沙的路上,在一个叫“三渡水”的小村子附近远远看见了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座落在路边。于是把车停好,过了一条小河,穿过田野来到了牌坊脚下。
牌坊为楼阁式样,全系大块脊石嵌镶而成。高10米,宽7米许。自上至下,重叠三层 ,从左到右 ,并列三门 ,中门高3米 ,宽2.3米,侧门高2.7米 ,宽1.6米。四根0.4米见方、7米高的石正柱 ,挺立在四个巨大的石礅上 ,支撑着整个碑楼 ,结构严谨 ,气势端庄。碑楼上浮雕石刻,琳琅满目,有各类人物浮雕15个,如牵生荷梨坐道参禅等,4柱、3门、3重飞檐鳌鱼翘角。精雕细镌天官赐福、十龙抢宝、八仙飘海、丹凤朝阳、双狮滚球、耕读垂钓、桑事农耕等场景及麒麟、猴、蛙、花、鸟、飞禽走兽图案,镶嵌大小窗棂10余扇。享有"宝庆狮子武岗塔,三渡水牌楼甲天下"的称誉。
看介绍,这个牌坊名“李赵钱妻何氏坊”,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是为纠集小溪村故儒李赵钱(字国珍)之妻何氏而建。 此牌坊是皇上为褒扬何氏,彰显朝廷仁孝治理天下,教化世人而下旨修建。何氏的夫君李赵钱,字国珍,家境富有,是个读书人,他比妻子何氏早逝55年。他的妻子何氏是何文章的女儿,而何文章是当地名望显赫之族。何氏夫亡不嫁,宁愿守寡,保持贞节,孝敬父母,教子有方,其子孙后代有功名的很多,何氏的行为可谓是可敬可佩。地方(或是其子孙)将其事迹禀告圣上,得以钦准修筑牌坊。根据李氏族谱记载,牌坊由政府拨银建造。立节孝坊时,李赵钱的妻子何氏已是84岁,她亲眼目睹了为她特建的节孝坊。
牌坊正中是“圣旨旌表”竖匾,有三条龙围绕,下面是“二龙夺宝”。
中额上有“节孝”二字,下面的横梁上是“八仙过海”,再往下的石碑上刻着“湖南宝庆府新宁县小溪村故儒李赵钱字国珍之妻何文章之女现年八十有四李母何太安人旌表节孝坊”,后面是建造人的信息,有儿子(春复、春解、春济)、侄子(春颐、春鼎、春荣、春情)、孙辈和曾孙辈共21人,落款是“大清道光三年癸未岁孟冬立”。最下方是“双狮滚球”。“节映冰壶,阃范永标凤阁;孝垂玉树,家声重振龙门”。
八仙正中有一大鸟嘴中衔着一卷书,鸟背上端座一人,手持如意,这可能是“木凤衔书”。晋代陆翙所著的《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木凤衔书”比喻皇帝传诏。
“紫诰新封,共仰松筠柏节;琼楼高架,咸钦岳峙渊渟”。
修牌楼采用的是——夏土法。就是先把基础筑好,立起最下面的构件,然后一边用土逐渐往上堆,一边逐渐按设计方案将构件安装上去,全部装好后,再将土运走。
这块牌坊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完好,首先是因为它选料很精,这些看似不怎么名贵的大青石质地细腻坚硬,每一个石构件都是用的一块完整石头,石头没有任何裂纹和杂质;再有,每个构件之间结合紧密,没有松动,这跟石匠的手艺是密切相关的。
在牌坊边上还有一块四面石碑。
上面刻有《三里大夫桥题名桥记》。
牌坊下正是当年东安通向新宁的驿道,目前还保留着数百米的石板路,如今国道207邵阳县到东安这一段也大致沿用这条驿道的走向。
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北走3.5公里有一座三拱石桥,这也是当年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通道,过了河向东北方向走4公里就可以到达一个叫“西村坊”的古村落。
西村坊座西向东,背山面水,周边有大片农田,不用说这里就是古人心中的一块风水宝地。
这个古村是由廪生李基富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建,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宗祠和会馆在解放后被拆毁,目前只保留了住宅部分。李基富,是小溪村的大富户,在一渡水周边拥有良田万亩。
住宅群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或者大块青石路面作为通道,并在路边建有排水沟,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
在村前的小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风雨桥--廻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桥上的木制斗拱和梁架大多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造型精美,做工细致。
中亭的脊檩上有“皇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季秋月下浣五日之吉仝建。皇图巩固”的题记。
其它地方还能看见一些匠人的信息,比如这个“武冈州锯匠林胜文、武”。
“东邑工师陈惟应、秀”。
桥亭正中是供奉关羽的神龛。
其它就是文革年间留下的毛主席语录了。
石桥礅的向水方向有这样的孔方兄图案,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祈求平安的符号。
在桥边的这块碑上有一篇《加廻溪桥记》:小溪村以村有小溪也,而小溪之西有村曰西村,西村近小溪,故小溪虽一村之名而于西村为尤切。西村既与小溪近,则小溪必为西村所出入,而小溪之桥亦必为西村所当修独,是桥之修迄今百有余年矣。风雨飘摇,木石圯败,行者不无倾折之忧焉。爰是诸首事募化,众善士皆乐捐斩木伐石,争相踊跃,五()月而告成功,既成,复于桥下筑二坝,以廻溪水使不至盛迅驶且固磴基,由是村虽临溪而不艰于涉溪,实远村而更利于行,往来者以为是桥真能廻溪西也,因名之曰“廻溪桥”。而又立桥上以观溪水,见夫波澜阔壮,纹縠静细,而名其坝曰“廻澜”,亦即取孟子观水以观其澜,韩子廻狂澜于既倒之意也夫。——李廷弼敬撰并书“
这篇文章书写字体工整有力,是楷书中的上乘作品,完全可以当作字帖临摹。可见这位李廷弼是有着深厚的古文修养。另外从文中可以得知现在的“西村”得名的出处和与小溪村的关系。
文中也提到桥下有二坝。
其中“廻澜”坝到如今仍然为西村坊农田灌溉起着重要作用。
桥的两端还有商铺,这座桥原来就是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当年往来于此的客商为西村坊带来了繁华的景象。
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
目前西村坊已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并成为了省级文保单位。
这是村中最大的建筑了,前后四进,主体由三座大房子组成。
朝门两个封火墙。
朝门顶上正中用灰塑做了一个“贡”字,据说李家后人中有很多人靠读书取得了功名。
进入院子才发现东侧的墙上做了一个牌坊。
牌坊上有“迎紫气”三个字,我想这也有紫气东来的寓意。
这栋房子是外砖内木结构,对外可以用来防御外敌,对内适宜居住。
房内的木构件做工精美,过去也只有财力雄厚的人家才能请得起匠人们不辞辛劳地做出这样的作品。
房内还做了吊顶,保温效果更好。
当地老人家告诉我这堵山墙上有块砖刻了字,我拍下来仔细一看是“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四月十一甲午日吉旦 李何氏 复男春复、济、解 母子连起三座”。这块砖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栋三进大院是嘉庆十五(1810年)年建成的,李何氏就是三渡水牌坊所旌表的那位84岁的老人家,李春复、李春济、李春解也是三渡水牌坊的建造人。这不由得让我对这一家人产生的更浓厚的兴趣。
后来通过了解,李何氏的娘家是三渡水当地的名门,三十二岁时他的丈夫李赵钱(也就是西村坊开村始祖李基富的孙子)就去世了,本来可以改嫁他人,但是何氏坚贞不渝,持家教子,不但把家业日益兴旺发达起来,三个儿子都取了功名。首先是长子李春复中了秀才选了贡生,其后二子李春济也中了秀才选了贡生,入学国子监。三子李春解勤于练武,中了武痒生(武秀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另有五个侄子也都考取功名,一门八子金冠玉带轰动朝野。而孙辈九人中又有八人登科摘冠,至使一门盛极。嘉庆十五年,为官的孙子与在家的长辈兄弟商计,由李春复、李春济、李春解出面以何老太太为首,在家选址小溪村以西为修建一个彰显家族兴盛的住宅,这就是这栋四进大院的来历。
过了两百多年,物是人非,站在这院子里,看着这些精美的木雕,还能感受到这个大户人家当年的辉煌。
在三进院子的左侧还有三栋大院。其中位于最前方的那个院子也是村子里最精彩的一景。
这是大院的正面,两边是封火墙,中间的朝门上还有一个牌坊造型的门头。
可惜的是门头木构已经朽塌,门额上还有四个篆书大字,两边是对联。
门两边还有灰塑的隔扇门,这种朝门的造型太有意思了!将来如果进行修复时一定要做到修旧如旧。
这个院子内还有一个游亭,可惜院子里的木结构也岌岌可危。
这是后面的一个院子。
在堂屋正中发现了一块金字大匾。
细细一读,这是一块民国五年为李苏村贺寿匾,上面密密麻麻用金漆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恭介 族长苏村先生六十初度寿言》。
这几个院子位于村子最北端,它们的朝向改成了南向。
这是村子最南端的一个院子,村里人说这个院子建造年代是最早的,可惜没有看见有题记的砖或梁。
这是村里的一个商铺。
墙是用大块卵石和黄泥砌成,非常坚固。
发现湘村古建,关注古建保护。湘村发现,精彩呈现!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西村坊视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