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52期:邵阳县郦家坪部分乡村古建(上)
邵阳县郦家坪镇位于邵阳县东部,昔日境内有郦姓墓地,故名郦家坪。郦家坪镇是宝庆府南路重镇,处在宝庆、永州、衡阳三地交界之处,从这里南下可到衡州永州府,北上直通宝庆府。所以最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修建了一条历史悠久的商道,史称“祁邵古道”。古时候,祁阳和邵阳人通过这条古道进行商业贸易往来,古道从郦家坪镇老街穿镇而过,老街因古道而兴。
现在的郦家坪镇上由两条公路交叉而成,老街被隐藏在了县道016的北侧。
离开喧闹的公路,在这里我找到了老街的西入口。
这是一栋高大的两层土砖商铺。
墙脚立着一块石碑,上刻《补修碑记》。
头一句话就是“此名郦家坪,实系X路南连祁邑北连宝庆府。前人……”
落款的年份是“皇上乾隆三十X年”,中间刊刻着修路捐款人的信息。
再向里走,只见满眼荒草。
街两边全是土砖房子,绝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老街的青石板路,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繁华的集市。过去从衡州府到宝庆府,必须要经过郦家坪老街,石板路绵延百余公里。
过去街道两旁到处是客栈、饭馆,酒楼,茶馆,伙铺,当铺、银号、丝绸铺、药房,杂货店应有尽有,衡阳邵阳永州的各地客人来此购物、歇息、住宿,十分热闹。
在这里可买到祁东的丹皮、槟榔芋、新鲜豆腐、黄花菜、油茶、黄皮鲜鱼,邵东仙槎桥的五金、毛家栗山的剪刀,五丰铺的斗笠藤椅、廉桥的药材、黑田铺的木材、火厂坪的钢球、黄陂桥的眼镜。什么货卖不出在老街可以卖出,什么货买不到在老街便可以买到。
墟场里,夹杂着不同地方的口音,把“不”念成“翁”,把“十斤”念成“炮斤”,你就知道是邵东人来了;把“呷肉”说成“呷菜”,把“瓶子”说成“蒙子”,你就知道是祁阳人来了。
街中发现了两块这样的石头,形如元宝,在景点的导游嘴里成了能带来财富的“元宝石”,其实它是古时染布坊里的一件重要的生产工具。元宝石又称“砑光石”、“踹布石”、“扇布石”、“踩布石”、“飞雁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由上爿和下爿两部分组成,各地大小不一,但形状相近,小者五、六百斤,重者千余斤。
碾布作业的情景是“下置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施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
个别讲究的人家用的墙脚石有精美的雕花。
在老街北边不远处一个叫“塘湾凸”的地方有个唐家大院子。从卫星图上看这个老院子中间是15座,两边各有4座,是比较典型的邵阳县古民居,只可惜目前院子保存不完整了。
院子前是一口大水塘和水井。
院子是由一座座独立的屋子按一定规划整齐排列而成的,然后在外围建上围墙的朝门,这跟湘中的大屋不一样。听这里的老人们讲这里是唐家先人们在郦家坪开基的地方,有好几百年了。
每座房子之间都有青石板路连接,路边还有排水沟。房子顶是悬山顶,屋檐伸出,虽然没有天井,但也能做到“晴不晒日,雨不湿鞋”。
唐家是郦家坪的大姓,听这里的老人讲,在紫塘村还有一处唐家的祠堂。
于是我驱车来到了紫塘村,这栋叫“双星堂”的古民居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于道光十年(1830年)竣工,座北向南,依山势前低后高,四进四横,左右对称,四周有石墙包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2米,占地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院内雕梁画栋,布局错落有致。
这栋古建筑最为显著的就是就是这种弧形封火墙了,这种做法是非常典型的清中晚期湖南民居的特征。
朝门有阔气的八字墙。
灰塑做得非常精致。
墙檐下的彩绘也值得我们细细欣赏。
进入朝门,我的眼睛都不太够用了,到处是灰塑、彩绘和木雕石雕。
通过查找资料后发现,郦家坪唐氏始祖是杨旻远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双江口沙洲头樟树湾,是江西庐陵杨氏始祖唐末进士杨辂之后,元代末年(1352年)迁湖广祁阳凤凰滩唐雅堡,入赘唐氏。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一愣,唐氏始祖怎么会是杨姓?别急,故事还有。唐氏婆婆后随旻远公于明初迁祁阳三口湾乡桃木冲,最终于1370年左右定居湖广行省宝庆府开化里南乡九甲唐雅堡(现郦家坪镇郦家坪村唐湾凸,也就是我前面看的那个唐家大院子)。唐氏婆婆生有一女,取名唐金兰,嫁入葛家,唐氏婆婆于1378年辞世。旻远公续娶蒋氏,生下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杨德仲公随了杨姓(仲公后人居住在郦家坪镇流源冲、诸甲亭金银冲及大祥区跟谷洲接界的灵光庙一带)。旻远公第二至第五个儿子及女儿都随唐氏婆婆姓唐。二子唐德富、三子唐德贵、四子唐德荣、五子唐德华、女儿唐玉兰。旻远公后人人丁兴旺,居住唐湾凸600多年来,其子孙后人唐氏支近两万人分聚于郦家坪、祁东太和堂、五峰铺、城步、新宁、东安、零陵、广西全州、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有人会问为什么杨旻远公的后人会姓唐?这是因为他“入赘唐氏”,入赘意思是做上门女婿。在旧社会,如果一家人没有男丁,就会选择为自己的女儿选上门女婿,这个女儿生的小孩会随女方姓,这就是入赘。但是杨旻远公的几个儿子全部是跟蒋氏所生,他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仍然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改姓唐,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支杨氏血脉,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双星堂原名彝厅堂,建造人是唐家第十四世孙唐正训夫妇及其两个儿子唐世缙、世绶兄弟共同努力的成果。世缙、世绶兄弟都是国子监生和太学生,世缙被赠宣德郎、奉直大夫,并在邵阳县志里立传。解放后1958年这里被改为公共食堂,2007年经族人商议决定集资修复,并改名为“双星堂”,双星是指的福寿双星。
两边的厢房有些破败,急需修缮。
这是外围高大的石墙。双星堂是先人艰苦奋斗的结晶,凝结了古代匠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成果,是目前邵阳县境内极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双星堂视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