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育40年·亲历∣高巧玲:我们的节日——一个80后的“六一”记忆

高巧玲 中国德育 2021-05-26

“我们的节日”,说的可不是大人们的节日。这样一个词跳入眼帘,让我这个80后的“跨四”青年不由回想起那个相伴自己成长的六月。从出生就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在前行的我们,记忆中的节日带着浓浓的时代印记。回顾度过的“六一”,那个从孩子成长为“孩子王”的自己,从中感受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和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1989年:孩子们的舞蹈


童年时的舞台


儿时,校园里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六一”。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儿童节在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度过。

▲2001年:童声歌唱快乐的节日

当时流行穿背带裙,妈妈向邻居给我借了一条裙子,我喜滋滋地穿着去了学校,第二天还舍不得还给人家。表演的现场也没有正式的舞台,全校的孩子们带着凳子围坐成一圈便形成了一个“舞台”。更有趣的是,凳子都是双人的长凳,同桌两个人一起抬着去校园时总能碰到那个调皮捣蛋的同学,非要把凳子当轿坐,当时总有恶作剧的冲动,想把他美美摔一跤。每年的“六一”,各个班的孩子们都要表演节目。没有华丽的背景,都是用那种老式的录音机放磁带。更没有话筒支架,老师往往用几个凳子摞得老高。那时,学校一年里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六一”。同学们从四月份就开始考虑“六一”要表演什么节目,整整两个月我们都在兴奋地谈论与准备中度过。如果当年有能加入少先队的同学就更激动了,入队誓词早早就写好交给了班主任。妈妈亲手缝的红领巾展展地压在褥子底下,就等着“六一”那天美美地系在胸前。我们的节日虽简朴,却让人难忘,她是我们小学生活的标志。


青春里的讲台


带着这份美好的童年回忆,我成为一名中师生。师范毕业的当年来到那个让我至今难忘的小山村,当了一名小学老师。记得刚到学校报到的那个星期天,老校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来个年轻女娃娃,‘六一’有人给孩子们教舞了”。当时,还没太明白校长说的意思。等到第二天学校的老师都到齐时我才知道,原来除了两位50多岁的代课女老师外,我是村里唯一一位公办女教师。这样我便荣幸地成为了学校的大队辅导员。


2001年:入队宣誓


从教后的第一个“六一”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时还没有设立“少先队建队日”,入队仪式都在这一天进行。“六一”儿童节之于少先队,那是标志性的节日。那一个“六一”,我一个人给全校每个班都编排了节目(其实也只有学前班至六年级七个教学班)。我想给孩子们过个有意义的节日,正如老校长的期望那样。组织孩子们认真学习少先队誓词,了解少先队的发展历程,认识少先队的标志……那个“六一”从新队员入队到优秀队员表彰,从少先队呼号到入队誓词宣读,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再次回到了童年。村里的乡亲们也都早早地来到校园观看节目,平日里稍显冷清的校园此时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我们的节日里充满浓浓的仪式感。


▲2005年: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六一前夕到学校


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乐园


如今,再次在校园和孩子们共度“六一”。自己也从那个懵懂的小姑娘成为幸福的妈妈,教课的同时开始关注学校的管理。虽然,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节日,让人应接不暇,但唯有“六一”一如既往,是少先队员最重要的节日。此时,我们不仅把“六一”当作一个节日过,更构建了“六一”的活动课程。我们的节日创意来自孩子们古灵精怪的想法,将丰富的资源整合,让我们的节日更加有营养。

▲2008年:快乐全家福


走进儿童福利院和小伙伴们齐庆祝;把自己心爱的书寄给西藏的小朋友同分享;用过的玩具在跳蚤市场和同学们再交换;手绘的DIY奖状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在市民广场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与大家共消夏……“我们的节日”有了更多的参与者,节日里的我们有了多重的角色,节日也不仅仅是“六一”当天。我们的节日是文化,是体验,更是生活!


2017年:与农村小伙伴共度六一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40年,也是教育飞速发展的40年。从儿时自己过“六一”,到成为教师后与孩子们一起过“六一”,从中可以切实感受到这些年校园中的变化。正是这些点滴变化汇聚成令世界惊叹的成就。时光流逝,初心不变。不同的年华,相同的节日,不同的形式,相同的祝愿: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节日”,一如既往的美好……

▲2018年: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8年:今天我们得奖了

 

【作者:高巧玲,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秦 岩】

【微信编辑:何 蕊】



德育40年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1978—1982)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1982—1992)

课程∣班建武: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亲历∣贵兆军、孙涛: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22期

《中国德育》2019年征订工作开始了!

开学|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芮彭年: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观点∣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田保华:学科德育是内生“溢出”,非外求“渗透”

荐读|李政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荐读∣陈鹤琴:怎样做父母

观点∣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谢延龙:师之所存,德之所存

征稿 | 固定栏目征稿          非固定栏目征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