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 点击上方卡片,看更多精彩内容

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余莉开讲》第三十三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现在大家都在讲,促进社会和谐,那么在中国古人看来,社会应该怎么样治理,才能达到和谐呢?


在《论语》上记载,孔夫子到魏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子。孔老夫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说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子回答了两个字“富之”。那就是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又说了两个字“教之”。也就是说,“富之教之”这四个字做好了,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那么在《孟子》上也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也有了好房子住,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这个时候就堕落地离禽兽不远了。


所以中国古人把道德教育,看得特别重要。当然很多人听到这里,不禁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说那你看西方国家,也没像我们这样重视道德教育。人家就是靠制度建设,不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挺好吗。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社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当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我们忽视了西方,民主法制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西方历史上看,西方的制度,是建立在宗教文化的传统之上,也就是说,他的政治制度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教会来教导的。所以他们的社会治理其实也是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只不过这个道德教育的主体,变成了教会。


但是我们在像西方学习党的时候,我们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制度建设的一面,误以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社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果怎么样呢?制度是搬过来了,但是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什么是“异体移植”呢?这个制度在西方国家能运用得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国来,就变样,就变味,就不灵了。所以在《群书治要·傅子》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都在讨论,到底是制度重要还是人更重要,你看傅子的一句话,把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他说:“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什么意思呢?说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顺着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那么换一句话说,好的制度重不重要呢?当然是很重要。但是他同时强调,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还必须有好的辅佐人才,来推行这个好的制度。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推行好的制度,这样才能够把社会治理得和谐。


所以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制度有欠缺,有问题。那么它欠缺在什么地方呢?相对于古代的制度相比,就是我们现在的制度,没有把人培养成好人,并把好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让他发挥作用。这个是制度的根本缺陷。


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他不是空洞地说教,他恰恰是通过各种制度,来保障实施的。比如说从教育制度上看,中国古代都有庠序,什么是庠序呢?就是乡间的学校。每一个乡村镇都有学校。那么到国都就有太学。这些学校所宣讲的内容,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以古人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育,是道德教育。这就是符合《礼记学记》上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个教育确实秉持了使人的善良增长,使人的过失挽救这样的目标。那么这和我们现代的教育,只追求升学率就完全不同了。


那么在考试制度方面,我们知道从隋朝开始,就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而这个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全都是圣贤经典。那么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知道,在2013年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就提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目的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那看了这一段话就会引人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人有所总结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经典。比如说在《大学》的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学做大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明明德”。要把自己本有的明德彰显出来。而且还要亲民,也就是要帮助人民,把他的明德彰显出来。而且要把这两件事,都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那么在《论语》上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么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从小就熟读圣贤书,接受圣贤教育,你要考试的话,也要通达这些圣贤经典,所以你怎么样呢,你必须去学习。在这种圣贤教育的熏陶下,他自然会有圣贤人格。


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你用什么教,怎样教,别人说一个人,他从小就生活在小偷的环境中,他长大自然就是一个小偷,他从小就生活在恐怖分子的氛围之中,他长大自然也成为一个恐怖分子。从小受圣贤教育的熏陶,他长大自然成为君子、圣贤。这不就是看你用什么去教吗?


那么再看中国古人的用人制度,它也特别合乎人情的。孔老夫子曾经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你看圣人的话多么的平实,多么的符符合社会的实际。他说谁不喜欢富与贵的境界呢?谁希望过一个贫贱的生活呢?所以他承认喜欢富贵,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中国古人来设计制度的时候,他也是顺着人情来设置的。怎么设置的呢?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傅子》中就记载,中国古代的用人秉持了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爵位,领导的位置,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换句话说,你没有德行,你就不能够当领导。在考察一个人他够不够格当领导的时候,首先考察的是他的德行,而且你的德行越高,你的领导位置就越高。禄非功不与,这个禄就是俸禄。古人的俸禄都是用粮食给的。那么换一句话说这个俸禄,就是我们所说的工资奖金等等。假设你对国家没有建功立业,那就不给予他俸禄。那么这样一个原则一设立,人们就不是简单地去追求富贵,而是通过追求德行,追求对国家的建功立业。那么这样人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培养自己的德行上去了,转移到对国家多做贡献上去了。这就是在用人的时候,必须秉持的一个原则。


那我们再看在选举制度上,我们前面讲了孝特别地重要。所以从汉代开始,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有国家培养,作为官吏的候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孝,他就会对国家忠,他廉洁就没有贪心。这是选拔官员的两个最重要的品质。而为了使这个地方官,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而不是谁给他送礼,他就举荐谁,谁是他的亲朋好友,他就举荐谁。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什么制度呢?这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也就是说,你所推荐的这个人,对国家确实有贡献,建功立业,德才兼备,那么你推荐的人,受到国家最高的赏赐。那如果你手下有人才,你却嫉贤妒能,把这个人才给埋没了,蒙蔽了。这样的人一旦被发现,也会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


所以中国古人他在评价一个地方官员的政绩的时候,就看他为国家举荐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他政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么这样的制度一设计呢,这个地方官会竭尽全力地,把德才兼备的人推选出来。而那些有问题的,德行不怎么好好的、不过关的人,他推荐的时候要小心了。因为这个人一旦出问题,他会牵连到我。所以你看这些制度,都保证了人们去追求德行。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我们现在的腐败,都和传统文化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特别讲求“官本位”。那么如何全面地理解官本位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人对于做官的人,确实非常地恭敬。


比如说在《孟子》上说: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也就是说,天下有三种人是非常受尊敬的,哪三种人呢?第一就是有爵位的领导者,第二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第三是有德行的人。所以这个一就是要以他们为一,那就是尊敬的意思。那为什么要尊敬有爵位的领导者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古代任命官员,它有这样一个前提,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没有德行的人不授予爵位,没有功劳的人不授予俸禄。那么这两个前提一建立,德行越高的人,他的官位越高,越受到尊重。所以人们看到这个人的官位,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的德行也是很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反对这种“官本位”呢?为什么现在做官的人,他不受人尊敬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选官的时候,可能往往都是任人唯亲,任人为关系。当然很多人又问了,他说你看历史上也不是出现过很多贪官,遗臭万年吗。比如说和珅、严嵩、蔡京,他们也是贪污受贿,遗臭万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就是因为上位者没有彻底明理,他没有真正地做到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还是喜欢阿谀奉承。


第二就是这些人可能虽然读了圣贤书,但是并没有经得住利欲的诱惑。也就是我们说的格物致知的功夫没有做好,所以怎么样呢?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也把持不住自己了。所以孔老夫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像我们这个药方已经开了,而且这个药方确实是一个好药方。但是首先你不信,第二你就不吃,第三你对它怀疑,你不用,那对你也就无济于事了。


那么从激励机制上来看,我们看中国古人,对于这个官吏怎么样才能够廉洁,思考得也很深入。在《群书治要·刘廙政论》上说:为政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使官吏廉洁。但是为什么官员却做不到廉洁呢?虽然选了像许由、伯夷这样廉洁的官员,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刑罚,有贪必惩,有令必从。但实际上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奸巧的事情越来越多,欺诈的行为也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知清之为清,而不知所以清之,故免而无耻也”。意思是说,知道应该让官吏清廉,但是却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让官吏清廉。所以官吏便“免而无耻”。做了坏事,还想方设法地免于法律的制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后面又说:“曰欲其清,而薄起禄,禄薄所以不得成其清”。想让官员清廉不贪污,但是他们的俸禄,他们的收入却非常的微薄。微薄的俸禄不能够使官员保持廉洁。因为如果官员的收入太少,不能够维持一个有尊严的生活,特别是和别的阶层对比,收入差额很大,这个时候,心里就不满了。而一个官员的俸禄微薄,又掌握着很高的权利。他批一个字就是几百万,上千亿的项目,他的心里能平衡吗。那么古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比作“饿犬护肉”,“渴马守水”。说这个人已经很饥饿了,像一个饥饿的犬一样,你还让他干嘛呢?看护着肥肉。这个马已经很渴了,你还让这个马,看护护水源。这样还能不贪污受贿吗?那怎么办呢?“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你想让官员清廉,但是却没有给他们提高俸禄,那么官员就会欺诈,官场的作风就会很污浊。很多贪污受贿的情形就会出现。那么这告诉我们,高薪养廉是很必要的。但是高薪养廉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官员的位置很多,很多人都人浮于事,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增加他们的俸禄人民就会负担加重,人民也会对这个现象更加不满。所以高薪养廉的前提就是必须“少其吏”。是官员的人数减少,而“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你也知道要减少官员的数目,也知道精简职位,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让这些官员,竭尽全力地做好本分。那么这个事情又显得繁多了,职位又显得缺少了。所以精简机构做好了,还要懂得提高官员的责任感,要让他们能够竭忠尽智地把工作做好。这样高薪养廉才是可行的。


那么在《魏志》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也就是说,要把无事可做的官位废除,把不是急需的俸禄减损,奢侈的花销停止。职务重叠的要合并,职任其事的官员一定要有他应尽的本分。做了他的本分就要付给他俸禄。这是自古以来普遍适用的规律,在今天也可以借鉴。


相反如果职位繁多,职责混乱,就会使人浮于事,有的人无事可做,而有的人忙得不可开交,结果官员职位很多,俸禄很微薄,他们对自己的收入就会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贪污受贿,与民争利。


所以只有人当于事,俸禄充足,官员腐败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他的薪水很高,一旦腐败了,被关进监狱,自己的收入没有了,那代价不是很大嘛。这样他才会珍惜自己的位置,廉洁奉公。这才会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


你看中国古人也是从激励机制上,要保证官员廉洁,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保持一个有尊严的生活,并进而保持一定的职业操守。


那么在激励机制上,对于人民百姓也有一种激励制度。在《群书治要 韩诗外传》上记载说:“古者必有命民”,什么叫“命民”,就是君主下诏命封赏的平民百姓。那为什么皇帝要亲自下诏封赏他呢?下面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他说: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罚。哪些人皇帝给予“命民”的称号呢?就是在平民百姓当中,有能够尊敬长辈,怜悯孤儿,在利益面前能够退让,推让,礼让,做事竭尽全力的人。这样就会被君王下诏命给以封赏。所以你看这个平民百姓,虽然身份地位微贱。他可能没有能力,不能当官,但是他有德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引领的作用,给社会大众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那么这样的人呢,他就可以被封为“命民”,给予奖励。那么这样的话,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转向善良,转向醇厚。一旦这些人被选为“命民”,他在出行的时候,就可以坐两匹马拉的马车,这个马车还装饰得很好。那么其他人,你再有钱,但是你没有这样的德行,没有被皇帝给“命民”的称号,你也不可以乘坐这样的车子。如果你乘坐这样的车子,你就会被责罚。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的这个制度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让你去追求有德行,而不是让你去追求金钱,金钱至上。所以从这些我们看到了,古代这个激励机制的设立,也都是鼓励人们向善的。


再有就是法律制度,那就更明显了,比如说《孝经》上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我们知道孝很重要,所以也从法律制度上,来保证人们都有孝悌的品质。比如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儿子,把他的父亲给杀了。那么全国出现这样的事情,那是非常罕见的。那么这个儿子当然被处死。他的县长被撤职查办。巡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连降两级。这些还不算,说一个县出来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所以县人的耻辱。所以怎么样呢,就把这个城墙拆去一个角,以示惩戒。所以你看这样的举动一做出来,大家都会提起这个羞耻心,都不敢再去违逆父母。不孝父母会受到严惩的。


所以中国古人他弘扬什么,就要从制度上激励什么,保障什么,他反对什么,就要从制度上责罚什么。这样的话,才使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那我们看在十八大之后,我们反对奢靡之风,为什么取得了成效呢?我们在的倡导之下,提出了中央的八项规定,而且特别强调要反对四凤,反对奢靡之风。它是由具体的规定的。那么这样规定下来一执行,那么这个奢靡之风,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这就是制度配合道德教育,他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那么这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它不是空洞地说教,恰恰是通过各种制度加以保证实施的。很多人认为中国人重视道德教育,忽视制度建设,那也是一个误解。


那我们今天的课就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传统文化道德经】


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

传统文化道德经 |ID: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 《老子的智慧》合集(共81章)值得收藏


▶ 《道德经》解析合集


  老子《道德经》合集(共81章)值得收藏


▶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合集


▶  傅佩荣《老庄的智慧》合集


▶  庄子·养生主(合集)


▶  国学经典 || 《大学》合集(共12集)


▶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共9集)


▶  百家讲坛:《三十六计》 合集


▶ 《三十六计故事》合集 ,永久收藏,终生研读!


▶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共29集)


▶ 《史记》合集(共28集)


▶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共43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共60集)


▶ 纪录片丨《诗词中国》合集(8集全)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