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 梁杰淳:在交叉领域探索未知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 编者按 ·


本期“正青春·毕业生专访”带你走近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梁杰淳,与你分享他在大学学习与科研的经历和点滴感悟。


梁杰淳过去的四年可以用专注、探索和长线规划三个关键词来总结。专注科研和探索,则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 梁杰淳·

2016级理工学院、思廷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高中毕业于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毕业后将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博士




专注、探索和长线规划,是梁杰淳大学四年的关键词。高考结束后,在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时,他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未来的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初入大学时候,他只是简单地想努力学习,继续深造。但在四年中,随着眼界地开拓,他逐渐意识到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做研究的地方,更是一个积攒资源、发掘机遇的宝库。“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敢于探索”,徐扬生校长的话让梁杰淳印象深刻。作为合格的港中深学子,在认真读书的同时,也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观察科学界的前沿动态。




探索科研领域


梁杰淳对自己的初期目标做出了改变。在大一下学期收到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招新邮件时,梁杰淳果断参加了面试并成功进入实验室学习。加入实验室之后,他的生活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每天除了上课、休息和讨论,其余时间他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看似单调的生活实则非常丰富。


他提到,实验室的组合就像是一个探险队,个个队员都是人才,有自己的长处,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感觉非常愉快。从大二开始,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课题。他长期进行机器学习和数据库研究,至今已发表5篇论文,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因为进行着跨学科的研究,他除了新能源的课程外,还自学了大量相关知识,比如群论,李代数,微分流形和各类机器学习算法。


为了能及时了解科研界的潮流,每天早上阅读科研类的微信公众号是他坚持了两三年的习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渠道相比起直接浏览期刊论文,能更快地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了解科研界的“进行时”,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成为“将来时”。他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的论文中就指出,部分当前流行的人工智能在物理、化学、材料界的应用是有哲学问题的,抛开理论只谈数据对科学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大一暑假和朋友在美国交流学习


感恩与大学相遇


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梁杰淳大一修读的“与自然对话”通识课程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思考,“人类现在所研究的是否是真相仍是未可知的”。自然课影响了梁杰淳的哲学观,而GEB中的逻辑课程则改变了梁杰淳为人处事的方式,让他成为了一个更理性的人。这四年里,梁杰淳的科研导师朱熹教授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老师。除了学术方面的指导,朱教授也给了他许多人生方面的指导。“未来至少要做什么”是朱熹教授教导梁杰淳规划未来人生的重要一步。


在大学钻研学术期间,梁杰淳还遇到了同样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钱辉环教授。钱辉环教授是当年福建省的招生老师,他不仅在选报大学时给予了梁杰淳很多帮助,也在他进入大学后帮助他加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朱熹教授在科研方面给了他很多指导,也给了他人生的启迪,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梁杰淳提到,自己非常幸运能在大学四年遇见对他无私帮助的教授。


AIRS年会上,梁杰淳(右三)与朱熹教授(右五)、钱辉环教授(右四)及部分组员合影


虽然科研是梁杰淳的大学生活主旋律,但除此之外,他也有丰富的兴趣爱好,例如骑车、养鱼和音乐。每周骑车是梁杰淳固定的锻炼活动。。每当他在实验室做科研疲惫的时候,放下手上的任务,停下工作安静地赏鱼是个不错的放松方式。





实验室的观赏鱼

万圣节的上课装扮


大学四年,梁杰淳最想感谢的是父母。在高考结束选报学校时,父母发现了当时在宣讲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才让他有了进入这所学校的机遇和大学四年丰富的经历。




展望未来


谈到大学遗憾的事时,他思索了很久,回答道,他的四年几乎不留遗憾。“遗憾和后悔不会使我进步,我不会对做过的选择后悔。”


一步一个脚印,他如今已成功收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博士的offer。专注科研和探索,是梁杰淳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他希望能在博士期间,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有所收获。不同于其他大四同学即将离开母校的伤感,梁杰淳同学对自己接下来继续留在母校学习的几年充满期待。





对学弟学妹说

在选择科研这条路时要认真思考,慎重考虑,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要坚定而执着地走。认真地科研和学习可能会冲突,注意合理分配。深造,尤其是读博,不只是一个读书的过程,更是一个去创造价值的机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学,希望大家能抓住各种平台资源,勇于探索。


对自己的父母说

本科期间在家里陪伴父母的时间本就不多,在往后读博的几年里可能回家的时间会更少。希望父母能够保重身体



回首过去六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全体师生一直共同探索在中国内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育人模式。


2018年,大学向社会输送经管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


2019年,理工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和经管学院第二届本科毕业生走入职场或继续前往世界名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2020年,港中大(深圳)的毕业生们同样为大学四年的付出与奋斗画上了最为圆满的句号。人文社科学院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我校约84%的毕业生将到世界最知名的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约1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获得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华为、微软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录用通知,平均年薪超过往年。



-End-


传讯与公共关系处出品

采访、撰文:吴占昕(2018级理工学院、祥波书院)

排版:林洁洁(2017级理工学院、思廷书院)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学公众号


点击下方标题

浏览更多专访



理工学院毕业生肖子恒: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周芳逸:桃李年华,落子无悔

顾津锦:想与全球科学家赛跑的"争锋者”

宋怡:勇敢从容,坚定目标

朱航:合理规划,锐意进取

蔡文婧:在舒适区外的自我挑战都是高光时刻

李旻澄:乘风好去,清光万里

徐霖宁:鲜有人行的路

夏丁林:向往生活,音乐与我

王捷:科研是一场长跑,要勤于思,敏于行

叶晓星:Make a Difference

李肖鹏:从迷茫到收割世界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兰一帆 :在转专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热爱

刘卓扬: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丁宣语:拥有诗意的世界

沈子杰: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

李雨晴:我的大学是一个探索人生方向与志业的四年

黄志伟:在实践中理解生活

胡然:在这里化理想为现实,奔赴人生的下一场

洪一舸:大学四年都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



经管学院毕业生

尹梓芊:从供应链跨界到工程师

高颜铭: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

漆天:兜兜转转,在试错中成长

李松浩:保持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王艺霖:脚踏实地追梦的“游戏玩家”

华嘉璐: 商科学生的另一种路径——“商科+法律”

张欣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杨心怡:多元视角看世界

黄晋涵:从港中大(深圳)到麻省理工,每步都脚踏实地

龙悦: 用热情拥抱挑战的旅行家

陈乐琦:为期三年的大学轨迹自由而充实



人文社科学院毕业生

王婷婷:尽量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李雪薇:以梦为马,一路花开

施锐朱宁: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陈子洲:让灵魂更有趣

向欣桐:感恩现在拥有的,努力奋斗想要的

时希洋:做一名有潜力的译者

韩焜镁:“译”于“言”表 务实出真知

简洁:从口译到传媒的“目标攀登者”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