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朗读+知识点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8-08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梅岭三章/陈毅

3.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卞之琳

风雨/芦荻

 统一/聂鲁达

4.海燕/高尔基

5.孔乙己/鲁迅

6.变色龙/契诃夫

7.溜索/阿城

8.蒲柳人家/刘绍棠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课外古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13.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不求甚解/马南邨

14.山水画的意境

15.无言之美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17《屈原(节选)

18.天下第一楼

19.枣儿

全册教材解析

电子课本图片

生字词汇总复习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后思考探究

一、

复述课文略。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1. 牺牲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 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主要知识点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我。                            

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参与

(3)小惠未,民弗从也。                  

徧:遍及,普遍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5)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6)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7)彼竭我。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也。                      

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安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安身)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里)

(2)伐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加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夸大)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2)间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②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夹杂)

6.《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一鼓作气

7.文中曹刿让鲁军追逐齐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要“取信于民”;鲁军发起反攻的实际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用原文回答)

9.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 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全自己。

10.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谙熟国事,有远见卓识。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用原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图文解读


军事史背景:


《曹刿论战》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曹刿是一个平民,为什么能够被授予指挥三军的责任呢?

原来,在《左传》所记录的春秋时代,军事活动还不是专门化的。春秋时代,军事指挥还没有被视为一种专业技能,也没有专门的军事指挥人才。甚至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没有常规军,每逢战争打响就临时招募军队,临时任命有德才的贤人作为军队指挥官。而当战争结束军队就地解散,指挥官便又专为文职。因此,春秋时代文武不分家,没有专业的军事指挥官,这是曹刿这样无军事背景的人也能够论战的原因所在。

春秋时代战争另一个特点是,有资格参与战争的只有贵族和国人,即有身份地位的人。至于平民、野人、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战争这一具有荣誉性质的活动中去的。所以,曹刿的乡人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其实是当时平民、野人无资格参与军事活动的真实写照。天下是天子的,诸侯国是诸侯的,当时各诸侯国的平民并不认为参与诸侯之间的战争是自己的责任或义务。甚至如果想要参战,从身份地位上来说也是没有资格的。因此,如果有老师将乡人“又何间焉”简单解读为乡人不爱国,恐怕并不符合春秋时代平民对于战争的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

综上,春秋时代的军事史背景一方面使得曹刿这样的平民原则上没有资格参与到由贵族垄断的战争活动中,然而另一方面,军事活动的“业余性”,也使得没有专业军事背景的曹刿能够有机会“论战”进而甚至指挥军队。



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八、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3、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6、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九、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②挑拨离间(     )③亲密无间(    )

  2、师:①遂逐齐师(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①牺牲玉帛(                    )     ②为国牺牲(              )

  5、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      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①曹刿请见(请求)          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          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    ②必以分人(把)

9、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③公与之乘(代词,他)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4、省略句: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5、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