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④(上)《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胡孚琛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④(上)《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四)人的死亡过程

 

首先,我们关注一下社会对死亡的生物学判定。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的生命是由进化的方式出世的,它必然会以退化的方式而离去。显然,死亡是一个有生命和心灵的身体消解和失去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的肉身和“自我”相互脱离。生命不可能被恢复,而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宜的方式被重新创造。中国古人一直将“呼吸停止”和“脉搏消失”作为人体生物性死亡的判据,因此社会上称一个人“断气了”、“心脏停止了跳动”,就等于宣布此人已经死亡。然而现代医学可以用呼吸机、血液泵之类的机械长期维持植物人的呼吸和心跳,从而模糊了生和死的界限。死亡的判定及其概念十分繁杂,如临床死亡、生理上的死亡、大脑死亡、不可逆转的昏迷、心脏死亡、不可逆转的意识丧失、灵魂离体等,况且死亡的判定又牵涉财产继承、能否立即进行器官移植、亲属关系及社会义务等法律和道德问题,因此找一个简单、明确为社会接受的死亡判据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医学界一般承认美国哈佛医学院特别委员会提出的对死亡的判据,即人体不可逆转地失去对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中枢神经活动停止,眼球、眼睑运动及角膜、咽喉、肌腱等反射作用不可逆转地消失;自发的呼吸及自发的心脏功能完全停止,脑电图呈零电位差的平直状态,表明大脑活动永远消失。尽管有的研究报告说脑电图呈零电位差的患者仍可维持自然呼吸达6个月之久,但这种以脑死亡并综合进呼吸、脉搏的判据还是能为社会所接受的。

 

其次,我们谈谈宗教典籍对死亡过程的描述。死亡是一面镜子,面对它可以照见每个人心灵的影像。佛教是一种以心为宗,以超越死亡为门径的宗教,故对死亡过程的描述最具智慧。藏传佛教(密宗)认为死亡到来时,人体的身心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解,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组成的身体作“外分解",由粗细意念和情绪(包括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心灵作“内分解”。

 

外分解的第一步是“地大收入水大”,此时身体的力气丧失掉,自觉身重下陷,眼睁不开,出现烟雾和发光的幻象。此时“色蕴”分解,周身之气向心轮收摄,水大涌动。

 

第二步是“水大收入火大”,身体的唾液、汗、鼻涕等液体流失,大小便失禁。此时“受蕴”分解,心灵有苦乐、寒热、如陷深渊之觉受,烟火现相。

 

第三步是“火大收入风大”,肉身体温降低,四肢冰凉,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清,认不出亲友了。此时“想蕴”分解,神智时昏时明,体温向心部收摄,如见萤火飞舞。

 

第四步是“风大溶入意识”,呼吸越来越困难,粗重如喘,出多入少。此时“行蕴”分解,感觉流失,心灵的幻觉随自己的业力示现。此时人体的气向心轮集中,血液也入心轮的生命脉,风大溶入意识,心灵显光影境。血入心轮之际,又现“血点三击”之象,身中血点一击命根,出一口气,血点二击至三击,又出二口长气,连出三口最终呼气后,人体呼吸停止。

 

据藏密《大幻化网导引法》,意识层面的内分解又有“现、增、得、空”四相。人之中阴身的阿赖耶识在业力的推动下进入肉身,父亲遗传的白菩提停在顶轮,母亲遗传的红菩提留在脐轮。当“意识入现相”时,白菩提失去支撑沿中脉下降到心轮,出现白色月光朗照晴空之景,有觉察力清明之感受。当“现相收入增相”时,红菩提失去支撑沿中脉上升至心轮,出现太阳初升之红光照耀之景,有大乐的感受。当“增相收入得相”时,红菩提和白菩提会合,将意识包围,遂现一片无念无知漆黑暗夜之景。当“空相出现”时,由无知觉的“得相”恢复知觉,现无云睛空之景。此时“死光明”(又称“地光明")出现,为人的意识的本来心地根源发出的性光,是最后获得解脱“中阴成佛”的机会。此时人体死亡,心灵化为“中阴身"。

 

“中阴身”的概念源于佛教的轮回说,这个学说在魏晋时期逐渐被中国的道教接受,在道教中出现了封建专制版的十殿阎君和阴曹地府。现在轮回说又正逐渐被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接受,将很快变为全球普世的宗教学说。由此看来,宗教信仰并非全是非理性的。在现代社会的知识阶层中间,毋宁说宗教信仰是以理性为根基的,信仰本身是理性思维的升华。“现,增、得、空”四相实为人体初生时中阴入胎过程的倒转,佛教将“外分解”和“内分解”合称“死亡八相"。除《西藏度亡经》等密法之外,《埃及亡灵书》等纸草记载的埃及人的死亡观,亦和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埃及人认为人体有地、水、火、空四性,死亡开始时先是“地沉",肢体产生滞重感继尔是“水浸”,身体脱失水分,接着是“火焚”,身躯功能消退变冷,最后是“升空”,灵魂脱体而进入灵光境域。

 

再次,讲述一下人在死亡时的心理过程。让一雅克·卢梭云:“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会毁灭。”(《新爱洛绮斯》)人自童年生命和死亡意识觉醒,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便在心理上形成刻骨铭心的死亡焦虑,由此激发着人们的智慧。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法亲身体验自己的死亡,正因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死亡缺少经验,并知道自己的理性思维是无法战胜死神的,所以才普遍畏惧死神并形成“死亡焦虑”。

 

他人的死亡本来是人们最熟悉的事,可惜人们却对自己的死亡十分陌生。每个人一生都在向死亡迈进,人生走向死亡之路的艰难程度,甚至超过死亡本身,迪兰·托马斯有一首著名的诗,开头说:“不要飘然进入温柔之乡。越是行将就木,越要恣肆欢狂。狂怒吧,狂怒地面对西下的夕阳。”这首诗反映了人们面对死神的复杂心理,说明人人都有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怖。美国芝加哥大学精神医学家库布勒-罗斯(Elizabeth Kubler-Ross)经过在医院访谈了400位以上的末期患者,提出了死亡心理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这一“五阶段模型”参照了《旧约》依撤意亚xian知对死亡五阶段的认知,经过震惊、否定、罪恶感、讨价还价、沮丧后不得已才接受了xian知的任务。库布勒-罗斯的第一阶段是“否认与孤离”,即否认自己身患绝症,并产生一种孤独和被隔离的感觉,这是一种自我防卫和被社会剥离的心理状态。第二阶段是“愤怒和怨恨”,反映着心理不平衡的负面情绪。第三阶段是“讨价还价的诉求”,希望以自己改恶向善的行为或发誓“如果绝症有救便终生信仰某种宗教"等妥协方式交换死神的宽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穷则返本,在走投无路、身陷绝境之时往往最能激发出人的善根。第四阶段是“消沉抑郁”,反映了患者承认死亡的无奈心理。第五阶段是“接受”,患者已经在死神面前心平气和,平静地等待死亡。

 

面对死神的心理过程显然和当事者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美国死亡学的开拓者库布勒-罗斯女士的恐惧、不安、愤怒、嫉妒、消沉、绝望、妥协、默认等负面心理的五阶段模型应该更适用于欧美自由主义文化背景的人群。另外还有人把死亡分为“意向死亡”(包括自杀者、亡命徒、求解脱者、想轮回者),“潜意向死亡”(危险职业者、酗酒吸毒者、铤而走险者、不知自我保护者),“无意向死亡”(他杀身亡者、意外事故者、自然死亡者)等不同的类型。

 

无论人们对死亡尽力拒斥或坦然接受乃至去拥抱死神,死神终究要降临,当地狱之门终于在自己面前打开时,你会发现所有希望都成为泡影,“到这里一切都结束了”!“希望”本来就好似娟妓,她一生都诱惑你,仅是当你失去生命变成一具,懒,她便不留情面地抛弃你!看来伊壁鸠鲁发现人们生前谁也不能体验死亡,即死亡对人类永远是神秘的未知数的现实,大概是上帝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做出的最佳安排。因为这种安排给人类送来了一个可以拥抱终生的礼物--“希望”,我不堪设想一个没有“希望”的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

 

正是因为死亡是个神秘的未知数,正是因为有“希望”,死亡才恰恰与人类永远相关,死亡是人类社会和生命存在的真正支柱。我还要告诉你,真正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的身体并无痛苦,你大可不必为死亡的疼痛、折磨而恐惧和焦虑。因为所有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中都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在死亡的边缘开始起作用,将它们平静安详无痛苦地送到死神的彼岸,当然人类也不例外。人类的死亡一刻并无痛苦,死亡过程的苦恼仅是被医生或亲友人为的干扰。

 

复次,我们再探讨一下濒死体验。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并积累了大量调查资料,我国因长期将苏联日丹诺夫解释的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可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然而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因之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也进行了对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的调查,竟取得和西方社会类似的结果,这说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种在濒死体验方面是相通的。有关死亡的话题甚多,我们选择“濒死体验”作探讨的课题,决不是因为这类现象有什么猎奇的新闻价值,而是发现通过濒死体验的研究有望打开“死亡”的黑箱,跟踪人的灵魂的活动,揭开生死学的奥秘。死亡的“黑洞”必然会辐射出某些能量和信息,使现实社会的人们认识它。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是相互联系的五个生命环节,抓出其中一个环节总要牵扯出另一个环节,而濒死体验则是通往死亡的窗口。21世纪的人类需要一种贯通科学、哲学和宗教的真正实现“科际整合”的新科学,从而展示人类心灵的秘密。我们将见诸报导的大量濒死体验记录择其要者略作分析。

 

(1)人在临死前,先是体力耗尽,后是心力耗尽。在死前一、二日,突然发现患者精神变好,症状减轻,头脑清醒,开始交待后事,这是后天体力耗尽时突然兴奋的反弹现象,称作“回光返照”。回光返照犹如灯油耗尽熄灭前突然发亮,电灯丝烧断前突然闪光的道理一样。至于后天的心力耗尽之前,则有回念一生的心理现象。处在弥留状态的人,对自己一生发生的重要事件会有一个“全景式”的同顾,“一生善恶,俱时现前。”(《楞严经》)这种“回顾”如同一盘记录着自己一生经历的录像光盘,在极短的时间内“闪电般地回放”,使自己的灵魂将这一生的经验和造下的善业、恶业重新阅历一遍。佛法将此看作是“死亡中阴”离体前对此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整理,以便更好地转世轮回。确实,人类的心灵为什么在濒死时保留着这种机制,这是发人深省的。

 

(2)濒死者的身体感官和心灵出现安详、无痛苦、无恐慌、平和、幸福的异样觉受。这是人类经亿万年的生命进化形成的临终机制,使死亡的来临变得不再可怕,而成为生命的必然归宿。人们发现,人的一生不过是“自我”到世间的一次出差旅游,来时赤裸裸,去时一丝不挂,世间的名利、财富、权位、亲友等一切你都无法带走,这说明人确实是“裸虫”。当你走完自己人生之旅的行程后,该回家了!这还像一个演员演完了自己的人生戏剧,无论演得好与歹,该退场了!人的生命之树上的果实已经成熟,到了收获季节,该落地了!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③(下)《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③(上)《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②《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①《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⑧《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⑦《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⑥《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⑤《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④《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③《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①②《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一章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