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宗巴喀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编者按:从古至今,关于藏传佛教的争议一直存在,在此不赘述。其实,藏传佛教理论比较权威的诠释在格鲁系;当然,汉地流行的却是宁玛系(大圆满)。刨去神话色彩,必须承认藏传佛教还是比较多的保留了实修的传承(含理论、实践),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藏传佛教一直有关于“如何做上师”的比较专业的、私密的“职业”技术培训,所以,即使同样的修证水平,藏传的上师显得比汉传的“有型”、“高大上”得多。
公众号选择介绍一些比较基础的藏传佛教理论,供大家比较、参考。或有“自赞毁他”的部分,预先请诸看官周知。转载此文绝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另,本文作者德昆,网络没有发现其详细资料,疑似黑德昆先生的笔名。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最晚出现的是格鲁派,因时代间隔最近,成为现代人相对熟悉的藏传佛教教派。在论述格鲁派的源流之前,我们先将目光从卫藏移开,转向青海西宁湟中县塔尔寺附近,1357年格鲁派的创派祖师宗喀巴尊者就出生在这里。
那时候,谁也料想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多,会有一个出家为僧的孩子,从一个年轻的学僧,慢慢成为一代宗师。
宗喀巴大师全名叫宗喀巴·罗桑扎巴,出生于今青海湟中塔尔寺附近。他的家族是宗喀六大部族之一鲁本部俄西朗珠家族,“巴”是人称代词,“宗喀巴”即“宗喀地方的人”,后人以地名尊称他以示尊重。
他是父母的第四个孩子。尊者的启蒙上师端智仁钦受师父之命到安多地区建寺弘法,并寻找师父预言诞生在这附近的文殊化身。
尊者三岁的时候,著名的噶举派大师噶玛·若白多杰给他授了居士戒,给他赐名贡嘎宁布(意为遍喜藏),并预言他将成为“第二佛陀”。大约六岁时,尊者开始跟随上师端智仁钦学习藏文和口诵经文。七岁时,尊者被送到端智仁钦创建的夏琼寺出家,正式拜端智仁钦和尖扎古哇寺的创建者古哇·宣努绛曲沃赛为师,受沙弥戒,法名罗桑扎巴(意为善慧称)。
从七岁出家到十六岁入藏前这十年间,尊者刻苦修习显宗经论和密宗仪轨。1372年,尊者在两位上师的鼓励下,决意去卫藏深造,他
在两位舅舅和客商的陪同下,从安多取道四川康区经昌都,艰难跋涉来到了他理想中的修习之地——卫藏。
尊者抵达卫藏之后,先到直贡寺和聂塘德瓦金寺,拜见了噶举派的法王确吉杰布,师从噶举的高僧扎西森格、云丹嘉措、邬坚巴登学习以“慈氏五论”为主的显宗经论。为了修学龙树、弥勒、无著、提婆等几位大菩萨的著作,他又前往夏鲁寺、觉摩囊寺等地进行学习。1375年,他首次参加桑朴寺辩经,不久又在尼宁寺初次宣讲《阿毗达摩杂集论》。
十九岁时,尊者遇见了他青年时代最重要的老师、对他影响至深的上师——萨迦派的教主仁达瓦·勋努洛追。尊者在法王座下深入学习《俱舍论》《入中论》以及因明、中观、律等。
其后尊者游学于昂仁、纳塘、埃旺、泽当、桑普等地,学习各派法要和显宗经论。从公元1373年十七岁到达前藏起至公元1381年二十五岁,是尊者在前后藏学习显教经论为主的学习阶段。公元1381年, 他在雅隆地区的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
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在扎西栋寺讲授《智慧狮子传》和密勒日巴、玛尔巴的教法,更应僧众要求,在限定的三个月之内,讲授了十七部经典而无错漏,显示了渊博扎实的佛学知识。之后他又在各地讲授《慈氏五论》《中观理聚六论》《释量论》《杂集论》《律经》等,名扬卫藏。
随着修习的深入,尊者意识到显密兼修才是佛教的本质,他开始注重密宗修学,三十四岁时,他决心参学一切密乘经典,钻研无上瑜伽部的集密、胜乐、时轮诸法,博览十一面观音阿弥陀等事部密法和大日如来等行部密法经典,悉心研究各种密修方法和坛城绘制、舞姿、坛赞、坛轨、具结手印之法等。
宗喀巴大师不同于一般佛教高僧的地方,还在于他是一位深具政治远见和格局的宗教改革家。
当时西藏佛教界乱象纷呈,僧众对佛教的教法教义研究不够,显宗理论发生分歧,争论激烈,密法更是混乱不堪。不讲次第,乱修密法,甚至出现扰乱人性的邪法。尊者认为当时弥漫于藏传佛教界的僧人不守戒律、不讲次第、不重因果、生活堕落的风气根本上是由于对佛陀教法的歪曲理解造成的,特别是对于缘起性空学说的错误理解造成的。为此,他系统钻研了中观学的缘起性空思想,以求拨乱反正, 正本清源。
尊者入藏之后广参名师,十余年间系统学习了各派典籍,对萨迦派的道果法和噶举派的大手印、那若六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又系统学习了噶当派教义和教典,全面地继承了阿底峡传承的龙树大乘佛教中国学派缘起性空说,发展噶当派教义,综合大小乘各派显密教法,结合自己的修正实践,从见、修、行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备的佛学见解。
在见的层面,尊者重建了大乘中观哲学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月称的中观理论,承认万法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认有一个绝对本真为依托处。在修的层面,尊者提出显密兼修,次第修行,注重止观。
当时有一些僧人不注重教理学习,喜走捷径,乱说顿悟,摒弃渐修渐悟的止观法门,还有一些僧人只重密法修习,将显宗的教理看作末识,尊者对症下药,指出止观并重、显密兼修才是不二法门。
在行的层面,尊者提出了严明戒律的思想。当时有些自诩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应以菩提心为主,不学菩萨行戒,不守菩提心戒,胡作非为,败坏教门。尊者针砭时弊,以身作则,提出修行应该严格遵守戒律。
尊者最早接受中观思想是在他二十岁以后。修习密宗之前,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显宗中观思想上,提出“缘起有自性空”思想。
“缘起”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依赖某些条件聚合而产生的,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性空”意思是一切有为法,一切事物都因缘而生,没有自己固有的性质。缘起即自性空,自性空即是缘起,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
1398年,尊者撰《缘起颂》,系统地诠释了龙树的《中论》义, 阐明了他对佛教“缘起性空”的见解。一切事物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都依缘而生,不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独立发展,因而不能执着于有。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名言概念上的有,因而不是无,不能执着于无。一切具有生死坏灭变化的事物是寄于妄执假有为实有。
1402年,宗喀巴在热振寺撰写成适合上、中、下三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完整勾画出佛法修学内涵、统摄三藏十二部经的佛语心要,引导僧人从凡夫到成佛的正确圆满次第。
四年之后(公元1406年)又再著成《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阐述了四大密部的修行次第。辨明分别大、小二乘及大乘中显、密二乘的准则。特别指出分别显、密二乘是以所依之方便来分,而非从所证悟之空慧来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尊者为了阐明显、密二宗修行次第的两部著作,强调不分显密均须恪守戒律的重要主张而写成的,因而构成了他整个佛学思想体系,是格鲁派建立的理论基础,显密兼修的根本教程。
从一开始的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小乘、大乘教义之更迭, 从唯识到中观理论之完善,佛教本身也是经历了多次的裂变和自我更新才达到完满的程度。
尊者认为,佛陀的一代正法,不外于“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未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在戒律方面,尊者针对当时藏传佛教各派僧人不愿受比丘戒,认为小乘佛教戒律规定过于繁琐和修学大乘教戒者不适应受小乘戒律约束的错误观点,一再强调比丘戒的重要性。
他在各处为信众宣讲时,会着重提到《菩萨戒品》《事师五十颂》《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大乘戒律论著和一切学密喇嘛应共遵的戒律,强调无论学显学密,都必须遵守僧人应该遵守的生活准则,要接受戒律的限制。
尊者在著书立说、完善教理教义的同时,积极参与宗教活动,明永乐七年(1409)正月,尊者在西藏地方政府(帕竹政权),被明朝册封为阐化王的扎巴坚赞等人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办万人大法会,展开诵经和辩经等诸多活动,史称“传昭法会”,是日后一年一度正月祈愿法会之始。此后不久,格鲁派兴盛,相继兴建甘丹、色拉、哲蚌三大寺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传昭大法会的举办昭示着格鲁派的创立,这位少小出家的青海僧人,先拜各教派高僧为师,游学西藏各地许多年后,以其学识和德行,以及宗教改革家的身份声名远播,开宗立派,名为“格鲁”,意为“善规”。以其重学问、重戒律而著称。1409年末,尊者作“隐语诗”,宣布直承噶当派阿底峡的传承。
格鲁派在后弘期阿底峡尊者所传的“噶当派”基础上发展起来, 又称“新噶当派”;因僧众头戴黄帽而被俗称“黄教”。至此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格鲁(黄教)全部出现。
1419年(藏历土猪年)10月25日,尊者在甘丹寺示寂。
宗喀巴尊者历来被认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文殊菩萨则是诸佛菩萨智慧的象征和总持。由此因缘,此后每年的藏历10月25日,所有格鲁派的寺庙都会点燃酥油灯,举行一年一度的“甘丹昂曲”——燃灯节,又称“五供节”,来纪念宗喀巴尊者。这一宗教活动,逐渐成为藏区的传统节日。
灯在佛教中代表光明智慧,诸佛菩萨的智慧犹如轮回之中照耀我们前行的明灯。《大集经》中说:“为令众生燃慧灯故。”《华严经》说:“慧灯破诸暗,是彼之境界。”所谓“一灯能摧万年暗”, 是指智慧的光明能破除长久以来的黑暗和愚痴。
每年的这一天晚上,拉萨大昭寺附近,早早便水泄不通。千盏明灯的光辉和万人低诵心咒的声音融汇在拉萨的暮色中,气氛肃穆,令人迷醉。
佛陀在《施灯功德经》中,向舍利弗开示了以灯供养佛塔所得的四种功德。经云:“复次,舍利弗,若有众生以灯明供养佛塔得四种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身业清净,二者口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善友清净。”
佛陀指出,以灯供佛及塔寺能够分别得到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和善友清净的果报。
有一则小故事,是说一个富有国王和一个一贫如洗的老婆婆分别给佛陀做供养。国王供养了无数金钱珍宝,而老婆婆全部的钱只够在佛前点燃一盏灯。佛陀在评价两者的功德时,认为老婆婆的虔诚功德更胜于国王的财布施。原因是两者的愿心不同。国王的发心是拥有更多的福德,老婆婆的发心是:“我以虔诚所设之明灯,供养一切佛法僧三宝。以此功德来世智如炬,灭尽众生垢暗尽无余。”
无论是经律论中的开示,还是佛教小故事中深藏的寓意,佛教所提倡的供养和功德从来都不是以财富的多寡来定论的。争名斗富之举,违背了佛陀的教义,除了滋长傲慢、虚荣、执着,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功德和果报。
本文摘录自《藏传佛教极简史》第四章第六、七节 作者:德昆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
藏传佛教:10 五支分气 11 五蕴与五大的本质《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7 肉身的形成 8 气脉与气的形成 9 五根本气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