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08 大乘菩萨的应化 ▎09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宋 刘松年 天女献花图
07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08 大乘菩萨的应化 ▎09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07 大乘菩萨如何饶益众生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本院同学可能常埋怨,我安排那么多功课,什么都要大家学,要学医,乃至命相,当然还要打坐……怎么有时间修行呢?我说这就是修行啊,是大乘菩萨道,样样都要学。「经书」不止是佛经,包括世间一切学问。「禁咒术」,包括内外道一切咒语。像道家的画符,要用枝新的毛笔,要有朱砂,早上起来向着东方,吸几口大气,一口喷在笔上,沾上朱砂,然后屏着气一笔把符画完。道家说,不会画符,为鬼所笑。有时候同学非要我帮着画个符不可,但又不好意思要我那么慎重其事,我为了省事就用钢笔,甚至用原子笔画了。我画什么?就写个「南」字,请大家不要闹下去了。
禁咒、禁术在密宗、道家叫作禁制,有功夫道力的人,把不好的事封锁住,制伏它。在大陆上有人要传我一个法,有人身上生疮,他一口气念一串咒子,用手隔空在病人疮上一抓,再往门上或树上一抹,那里就流出血来,生疮的地方就好了。你说他是魔术也好,幻术也好,那个病人真好了。他还能治骨折,不过要斩一只鸡,用鸡的骨头,在骨折地方敷些泥巴上去,两边用竹子一夹,念个咒,不出半日,病人就可以走路了。这一套就是禁制。这人一定要我跟他学,叫我拨一百天出来练,我哪有时间花一百天学这个!他还把一本秘笈硬塞在我口袋里,叫我读,可惜这本秘笈也不知道塞到哪个角落去了。
我看你们有人动念了,想到我那儿去找出来学。不用了,你们学不会的,因为你们同我一样,都太聪明了。那种咒是什么东方来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之类的,我们不会信的。但是以一个没读过书的愚夫愚妇,用起来就是灵。这其中就有个道理了,究竟是符灵还是咒子灵?都不是,是心灵!是精神的力量,信了就生力量。我们这个头脑不信,读起来总有一丝怀疑,就没有用了。所以文明愈进步,这套东西愈没落。其实你们要学佛成道简单之至,我传你个秘诀,保证有用,要学吗?传给你们真可惜了,就是学「笨」!最老实的,说信就信了,大丈夫嘛!这就成功了。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诸佛菩萨一切法门只有一个字,唯信能入,你一信就进去了。所以一切宗教都强调这一点,信就得救,错不了。有的同学一边学着修,还跑来问我这法门对他灵不灵?一开口问这句话,就该打三百板,他已经没信心了,何必问呢?何必修呢?都是妄作聪明。
其实不只是学佛,世界上一切事情也是如此,你看成功的企业家,他就是信,一头栽下去就做下去了。可是我们这些聪明人做不到,所以不会成功。
「工巧诸技艺」,这包括的就多了,化学、物理、计算机、水电、木工……你什么都要学,一切学问都要会。「尽现行此事」,每一样东西学到了家都可以入道。学菩萨道的人,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学问技艺?为了要「饶益诸群生」,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人家的困难。这也是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所在。在座受过比丘、比丘尼戒的就知道,什么看相算命、术数等,在小乘戒律都禁止的。到了大乘戒律,这些不但不犯戒,还是功德。有冲突吗?没有的,大乘道是大人之用心也。真是大人,就是前面讲过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小乘的戒律是防止性的、消极性的,要避免为恶。大乘菩萨道则不然,纵然是魔事都敢做,这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愿力、多大的能力!因此,大人者能成其大事,若是小人,做些小事就好了,不要好高骛远。
所以我要你们同学去学医,救人最方便,能为人解除痛苦,起码总该会针灸,万一将来到了贫苦地区,既没有好的医疗设施,病人也没钱买药,你随身带着一包针,能帮人减轻些痛苦,不是功德无量吗?但有的同学今天发心学医,明天学相术,后天又学个什么,最后只学会了睡觉,做的都是空事。以大乘来讲,就是犯戒了,发心不真实!是儿戏,自欺欺人,小心得不好的果报。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这更难了,要到各宗教团体去出家,现在世界五大宗教起码都要入门。真正佛教从来不排斥其它宗教,还包容所有宗教。目前世界上有上百种宗教,有的很邪的。但是就算是邪,也是道,也是路,虽然一时走歪,还可以走回正路。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是可怜走迂回了。主要的五大教都是使人为善,教人做好事的,至于最高的道理对不对,那个我们不谈。《维摩诘经》这里讲大乘菩萨就有这个气魄,即使是邪教也加入他们,为什么?就在他们当中教化,引导他们走上正途。但是你自己要能够不被外道迷住而堕落,才做得到。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上面讲过心物一元,菩萨在哪里?你们吃素的小心,那青菜就是菩萨的肉,是真的,心物一元,你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杀生。你吃的鱼、肉,尽是菩萨的肉,不过你不知者无过,他正是要你吃,吃了他帮你入正道。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人,有时候现身作太阳、作月亮、作天人。有时候成为色界天大自在天主,一身白衣,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天主。有时候转生作世间的帝王,所以《华严经》说大魔王与治世帝王、太平盛世的帝王,都是十地以上的菩萨投胎转生的。善王好作,魔王难当,没有那个功德和气魄,谈何容易!
或者有时候化成大地,化成水、风、火,变成了物质。我们人活在世上,这四样一个不能少的。甚至于到劫数来了,各种怪病就多。这话我说过无数次,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是癌症,二十一世纪是精神病,现在已经开始见到很多精神病人。等科学更发达了,又会有什么怪病,还不知道。佛说等到这个世界快要毁灭的末劫时代,连草木都可以杀人。现在农作物的农药洒多了,我们吃的果菜都可能会慢慢杀人的。这个时候菩萨化身来了,就现身化作草药,你服下去,病就好了。看了这经典,真令人感叹,菩萨这样的行为,我们怎么做得到!他心愿多大啊!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到了有饥荒之劫的时候,菩萨化身变成饮食,供养一切众生,先解决饥渴的问题,再以佛法教化众生。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到了有战争的劫难,菩萨就起慈悲,化身来消弭战争。常有人问我,现在世间这么乱,诸佛菩萨和上帝怎么不来?我就说,诸佛菩萨和上帝被关起来了,被谁关起来了?大势至菩萨。这是定业的问题,明代的苍雪大师说过,「佛也此时难救世」,佛到了某个时候,也无力救这个世界,因为世界的众生一定要受劫难果报。诸佛菩萨和上帝也束手无策,要这个劫难转过来就好。但是,不要说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好几次在劫难中,有好几位高僧像邓隐峰和尚,在兵马交锋的时候,他在双方头上飞锡而过,下面的人看了都跪下来,受感化而自动退兵。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碰上有大的战争,菩萨就现出无比巨大的金刚之身,站在敌对两边的中间,可以降伏双方,带来和平。你说真有这境界吗?很难说的。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文字很容易懂,就不用翻译了。这等于是《普贤行愿品》的愿力,是学大乘菩萨道都应该有的愿力,不只限于地藏王菩萨。一切学大乘的人,都要发愿到最苦难的地方去度众生。我认为这已经变成学佛的人的口头禅了,实际行为却是逃避苦难,专挑清静的地方去,只住没人打扰的地方。完全违反了大乘的原则。另外,我觉得学佛的人,也把发愿两个字变成了口头禅,好像嘴中讲过要发什么愿,就有交待了。这种愿都是空发的。读了《维摩诘经》这一句偈,要起惭愧的心了。
再说,经典中所描述的地狱,还不算太可怕,其实人世间到处有地狱,比经典中的地狱还要可怕!你看人间一切的苦难,都是果报。例如,你去到医院,不用去手术室,即使在头等病房中,就算地位再高、财产再多的人,还是要受果报的。再看自己本身生老病死的遭遇,都是像地狱般的痛苦。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对苦难中的众生,能够有一分力量帮助别人,就应该去做。我们看学道的朋友们,遇到有人需要帮忙时就逃避,甚至会非常狠心地说,那是假的,不要理。这种心理和行为,可能比不学道的人还要糟,真应该深深反省。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释迦牟尼佛讲过他以身饲虎的本事(也有经典翻成本生),他在多劫以前修行时,看见老虎饿了,就舍身喂虎。在经典之外,真有人做这种事的。我在峨嵋山认识一个人,他原来是位邮政局长,忽然出家了,出家后没有受戒,也不去山上的大庙,他找了个非常小的庙中的出家人当师父,每日打坐念佛。那个庙子环境很差,到了晚上蚊子多得不得了,他却只穿条短裤打坐,对蚊子布施。我起初觉得反感,他当年还是交通大学毕业,地位也不错,怎么思想还是这样落伍?养蚊子干什么?不是在培养害虫吗?去见他时真快认不出人了,一脸的红点。我就消遣他说,老兄喂蚊子之乐,乐乎?他笑笑,念句阿弥陀佛,不回答。我们好多人在场都问他、劝他,他始终一句阿弥陀佛。最后我说,算了,人各有志,只是不晓得蚊子觉得我们这位朋友的肉是酸是甜。他仍然是阿弥陀佛。我们从小庙辞出时,内心非常感叹,他毕竟不是个普通的迷信的人,当年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程度很高的,与你们现在的大学生不一样。他地位也可以,又不是盲目出家。过了三个月传来消息,他进了医院了。原来他被蚊子咬得发病了,情况很严重,却不肯走,被几个朋友硬是架到医院去的。在医院中他还说很怀念蚊子,他不在庙子中,不知道蚊子会不会饿死。这不是笑话,是我亲自看到的真人真事,讲到这个偈子想到他。至于他的行为对不对,我不愿意批评,但是他的愿力是真的,值得向他顶礼膜拜。而且据我所知,他被蚊子咬时会对蚊子说,阿弥陀佛,你们吃了我的血,快快超生吧,将来不要再变蚊子了。这结的善因缘和造的功德,真不知有多大。假如今天不是因为讲到《维摩诘经》这一句偈子,这件几十年前的事情我早忘了。我讲出来可不是鼓励你们去喂蚊子,这要特别交待清楚。
念到这一句偈子,讲到畜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去吃别的生命,我们要自己反省,人类也是一样的,我们统统吃,尤其吃畜生。人的行为不见得比畜生可爱,这又想到这里山中十八罗汉洞的那位法师,他洞外的悬崖下有一条大蟒蛇,常与法师为伍。法师说起第一次遇到这蛇之时,心中初时很怕,本想逃跑,后来一想,如果蛇要伤他要吃他,就布施蛇吧,这么一念就不怕了,就坐着不动。大蛇在他身上游动却没伤害他。以后法师打坐时,也会在法师身上爬过,相安无事。我听了就对法师说,还好你当时没动,否则搞不好蛇反而会咬你。再者,你当时的心念平和,如果动了杀机的话,动物本能就会感应到,对方的杀念就会起来的。
所以人类是有兽性,畜生道就在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有时起心动念连畜生都不如。吃荤的朋友要注意,你的所为不就是畜生相食吗?算不定吃到菩萨肉了,你觉得好吃,这些账都会记下来的。所以菩萨道之难行,有时候真是不敢看经典,我们哪里能算学佛?就算刚才讲的那位法师,如果蟒蛇来舔你,你定得了吗?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在家人学佛是在五欲境界中修行,维摩居士比喻是在火中生莲。火里不会长莲花,莲花是生在水中的,这是代表修持功夫,密宗就有火中生莲的特殊修法。世上五欲都是火,尤其是人欲的笑视交抱触(小五欲),代表男女之欲,更是火。宋代的名儒朱熹,他对后代的文化影响非常大,宋元明的读书人,一定要根据他的注释作文章,否则考不上功名。但是我对朱熹的评价是正反面各一半,在我的《论语别裁》中,好多地方反对他的注解,虽然不好意思痛骂。他对中国文化究竟是功还是过,是个问题,他个人的品德当然很好,这我是佩服的。他当年有个年长的朋友下放到岭南,多年之后得到平反回来,却娶了个年轻女子,朱熹很不以为然,写了首诗送给朋友:
十年浮海一身轻 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 几人到此误平生
这首诗我们在前面也引用过,要注意的是后面两句,「欲」这一关难过啊!欲不单是男女之欲而已,譬如色欲和情欲就不同,色欲是看到异性受吸引,但是这个色,什么才是漂亮是没有标准的。情欲比色欲严重,情欲不是被色引起,是由感情引起的。色欲难了,但相对还比较容易了,修持功夫够了,就可以了色欲,可是情欲是更难了。
我们生命在欲界中,在欲界中修行,就是在五欲中修。五欲就是火坑,在火坑中修行谈何容易!「几人到此误平生」,不止男女之欲,各种引诱你起烦恼、起贪嗔痴的,没有哪一样不是欲。即使修道人贪图山林清静环境修道,也是欲,因为离开清静就不行了。欲让你贪着清静,到了执迷,非这个不可,已经是痴了,到了闹市就起了厌恶之心,又犯了嗔了。
但是如果五欲当中都不敢去,五欲的关都过不去,你修什么大乘佛法?维摩居士讲,大乘菩萨要「示受于五欲」,他自己是现居士身,与五欲接触,「亦复现行禅」,可是在五欲中也示现给世人看,他还能在其中修行得定。五欲中到处是魔境界,大乘菩萨在五欲中修行,不但没有被魔住,反而磨到了魔,「令魔心愦乱」。魔的心都乱了,「不能得其便」,起不了魔障。
这里问题来了,魔还会心乱吗?魔的心理本来是乱的,所以扰乱别人也扰乱自己。给人家烦恼痛苦,也给自己烦恼痛苦的就是魔。但是行菩萨道的人却可以成为魔之魔,能作魔之魔的,就是佛。所以这里没有明确的讲,就是魔佛一体。禅宗祖师常批评弟子只能成佛,不能成魔。所以只能作二乘道的善知识,不足以作大乘道的善知识。大乘菩萨是既能成佛又能成魔,魔佛道中都是他的莲花世界,才是菩提道的正果。
了解这个道理,就晓得真正大乘道是要在五浊世界、五欲中去修,面对现实地去修。而且面对现实连跳出来都不用,如果还要跳,就已经不是大乘菩萨了,大乘菩萨就坐在五欲当中,把它变成净土。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这是跟着上面的一句,赞叹大乘菩萨在五欲中修行成就。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真正大乘菩萨,如不在五欲中修,绝对不会成就的。这其中的道理,需要专题研究,我们在此就不再发挥了。你们有些人,或者马上会想到密宗的双身修法,那还不是这个,双身修法只是低层欲界中的修法。还有高层欲界的修法,修到欲念能够化,化不是离,化出来了才是火中生莲华,这是《维摩诘经》的比方。
这几年受西藏密教流行的影响,有些同学修习密宗,就跑来问我关于拙火的事。拙火是由瑜伽翻译来的,拙就是笨,拙火就是笨火。那是不是还有个灵火?不是的,我们生命本身有一股力量,拙火是在我们这个肉身报体上的力量,它一辈子没有发动,人死了就没有了,所以说它笨拙。瑜伽有时画一条灵蛇,潜伏盘据在我们身体的海底轮,没有经过修持,这灵蛇永远不发动。瑜伽术形容它是条蛇,不是真有条蛇在身上,所以也有翻译成灵能,这比较进步。灵能一发动,非得定不可。你们学密宗的想打开身上三脉七轮,灵能不发动是打不开的。学禅的人开悟的话,心轮就开了。心轮有八条粗脉,细的不算,所以说心轮是八叶莲花。悟道了就意解心开,或说是脉解心开。悟道了一定灵能发动,中脉通了。又一种翻译叫灵力,那更好。一边翻成拙,另一边翻成灵,只是译法不同,因为密宗流行,就把大家搞胡涂了。但是我讲的这种密宗还不是黄教、红教、花教,所谓甘珠派、宁玛派这些。
那么这拙火、灵力、灵能,在我们的修持上也有吗?绝对有的。那么密宗不同于显教吗?绝对相同,否则不叫佛法了。那拙火在显教叫什么?就是四加行的暖,得暖。修密宗的认为拙火发动了,丹田之下海底之上,就应该发烫了吧?很多人来到我这里,态度傲慢,说自己拙火已发动了,我只笑笑说好。这个好不是赞许,是我不下论断的回答方式。后来有位委员身份的多年老友,告诉我也修习密宗,拙火发了,下腹暖暖的,颇为自得。因为他是老友,我只好直说,这是病,不是真拙火,要他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他一听大为光火,但是最后果然病发,全身发热,医生均检查不出病因,只好来问我究竟是什么病,我说是骨蒸。他怕热,到了最冷天的时候,连一条薄的被单也盖不住,换了别人,那一定吹牛功夫有多好了。
真正的拙火发动得暖是什么呢?就是三昧真火。什么是真火?这就要教理通达才行。《楞严经》告诉过你:「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起徧世间,宁有方所。」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你一定说它在丹田之下就完了。等于常有人来问我气脉的事,我不胜其烦,身体好像是个皮袋,里面都通的,外表有九个孔。你吸口气下去,能说这口气停在皮袋的中间吗?你给橡皮球打气,能控制气只停在皮球中心吗?能做得到吗?气进去了是周徧的,如果你感到丹田那边聚成一块,对不起,很可能有肠癌!三昧真火也是如此,火也只是形容词。你愈是念头空了,三昧真火愈发得起来。发起来如何呢?寒暑不侵,冷了不怕,热了也不怕。这是真的,是生命的本能,这是三昧火。
真火就不同了,真火发起来有没有发热的火光呢?有,你定力够了,到四禅八定成就了,到了那一天,与世界的因缘尽了,像经典写的一些大阿罗汉,要走时一定,自己发起三昧真火把身体烧化掉。后世人何以做不到呢?这就要说到了大乘佛法兴起后,大家不在四禅八定切实下功夫,所以三昧真火发不起来。
在教理上说四加行的「暖」,是把烦恼习气转化了,也通。但是按实际修持功夫来讲,暖是三昧真火发起了。怕热,发烧都不是的。我这是很诚恳地告诉诸位,但我是一介凡夫,只是把所知有限的道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贡献出来。你平时单独找我谈这些,我实在没有时间一一答复这些闲话,今天讲到火中生莲,顺便一提。
定力够了,四大就能转了,到那时灵明之中因缘熟了,要走了,念头一动,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在空性中一念起,四大的火大一加强,就走了,哪里还需要送去火葬。
所以火中生莲的境界确实是有的,要真做到了空,真空生妙有,四禅八定功夫到了才有。我很注重四禅八定,不要尽是参话头,玩弄机锋转语,不管你走佛法什么宗派,没有禅定基础,什么也不用谈。你到了这境界,岂止生莲而已,观想虚空法界都是莲花。而且不止是意识的观想,而是阿赖耶识的动念,那就变成事实了,真可以让一切众生都看到莲花充满虚空,那是风大的功能。你去学密宗,就是学死了也得不到密诀,我把密诀告诉你,是心风得自在,心息得自在者,一念观想就成真实。你再问,怎么样能心风得自在?我只好说,等哪一天我怎么怎么了再告诉你吧,不要着急。你们有几位学密宗的小青年,要特别注意我这几句话,不要去盲目乱练了!
维摩居士说,「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他说火中生莲华是希有,而不是没有。所以语带双关的说「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在欲的境界里修禅定,也是同样地希有难得。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大乘菩萨化身示现为淫女,就是在声色场所中的女性,以男女之欲引导好色之人,慢慢引导他入佛道。我们看《维摩诘经》很先进,这样提出来。《华严经》中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一位菩萨,大善知识,就是淫女。这个道理也是延续火中生莲华而来的,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大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段偈子也可以说成「应以淫女身得度者,即现淫女身而为说法」,也补充了《普门品》之不足,因为《普门品》只说了三十二应身,其实还有百千亿的无量应化。
读了这个偈子就明白,大乘菩萨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年轻的同学特别要注意,就是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即使这个人现在或过去是淫女,也不要看不起她。所以弥勒菩萨戒的第一条是「自赞毁他」,轻视人就犯了这条戒。我对同学们说过,真正的菩萨戒绝对禁傲慢,要绝对谦虚,因为谦虚到了极点,反而是无上的崇高。不轻视任何众生,这是何等的谦虚啊!这也就是菩萨道。不要因为学了佛法,就看这个行为不对,那个行为不合佛法,都看不惯,这就犯了根本戒,是没有资格学佛的。
我们看到别人做了世俗中认为是低下的工作,你怎么知道不是菩萨在火中生莲华,在度人?你轻视他,你就造了恶业。如果他不是,那更值得我们同情他的堕落,就更不应该轻视他。
前面这三个偈子是相连贯的。接下来的又是一转。
08 大乘菩萨的应化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这是讲入世的,讲大乘菩萨的各种应化身不同,随处都是佛道。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世间法中,处处有菩萨境界的人,处处有菩萨修行的人,这同三十二应身是一样道理。「邑中主」是都邑地区的领导人,「商人导」,拿现在话说是资本家、企业家、或者是经济学者。「国师」是帝王之师,「大臣」是高级干部。所以菩萨到处都有,各行各业中都有。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前面四句偈子讲权位,这四句讲财势。大菩萨是要发财的,你们同学最好多发财,最好是像明朝大财主沈万三那么有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会妒忌,说他富可敌国,不过他终究被朱元璋没收了财产,下放到云南饿死了。讲到这里,想起四十年前,我和我的袁老师意见不同就在这里。我老师认为,弘扬佛法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发心,才可以振兴。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扬,要建立在平民基础上,推动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国家领导的权位,而是靠资本家的钱财。几十年下来,看起来好像还是我的意见对了。然后我还跟我老师提出另一个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会,弘扬佛法不那么简单了,要真行菩萨道,就得一手拿佛经,另一手抓只老鼠。为什么抓老鼠?密宗的财神手中都抓着老鼠。要一手布施钱财,一手布施佛法,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才能弘扬得开。后世的年轻人学佛,是要有钱供给他才来,要不然他来学你这个干什么?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两个相等的力量,代表着未来众生的两个心理,他眼睛看着佛像,也看着后面的钞票。是啊!我看阿弥陀佛顶上有点红红的,好像就是这东西。所以要财法二施才能行,这也意味着未来浊世众生的业力之重,之可怕。这意见对不对,由诸位评断吧。
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真要弘法度众生,大菩萨有时现身成大富人,财法都平等布施,使贫穷的人受到帮助,劝导他们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贡高在佛经上比较少见到,祖师的语录中常用。什么叫贡高?贡是形容词,同拱。贡高是自以为了不起。《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人要做到虚心实腹,这有好几层意思。依禅定功夫来说,虚心是没有杂念,头脑和心脏部位没有杂念。实腹是禅定三禅境界的气住脉停,道家所谓的三丹田充满(头脑是上丹田,心口是中丹田,小腹是下丹田)。另一个道理,思想空灵,只要饭吃得饱,没别的要求,这是凡夫的世间法。与虚心实腹相反的,是禅宗祖师骂人的话「空腹高心」,说人气往上提,思想不定,多心怀疑,搬弄是非,心气浮在上面,三丹田空空的,定不住。
我慢,憍和慢是佛学名词,佛经的原文是「憍」,后世用的「骄」是将错就错,憍是心憍,同马没有关系。憍是人眼睛往上望,目中无人。慢不同,是内心的傲慢,外表看不出来,尽管嘴上说人家好,内心觉得还是自己好。憍和慢两种不同,表现于外在的,外形的气势态度是憍,而内在的是慢。读书要注意,为什么这里不说众生心憍慢,而说我心憍慢?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是一字不苟的,凡是憍慢的人一定是我见重,所以是我心憍慢。
如果有贡高我慢的人,菩萨要教化他,就现金刚大士之身,威摄憍慢的人,使他回心无上道,这是逆化而不是顺化的手段。这就想到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侠义之人,孔子没有说他们,但司马迁写《史记》,特别为他们列传,非常之推崇。侠客不是太保流氓,用刀子捅人,这不是侠客行为。因为天下有许多事情,道德解决不了,法律解决不了,阿弥陀佛没得办法,观世音菩萨来也只好掉眼泪。只有侠客来了,格老子,我拳头大,你这种作法我就拿下你的脑袋。好了,问题解决了。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这也是侠义道,同前面两个偈子连成一气。布施有三种,财施,是外布施;法施,是内布施;无畏布施,没有几人做得到,就是这里所说的无畏。你要做无畏布施,自己先要有大乘菩萨的气派,有些同学听到个鬼字,就吓得比老鼠还不如,你怎么布施无畏啊?
我们讲这个长偈已经很久了,现在再重提一下,《维摩诘经》的中心是讲大乘佛法不离世间,不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只有一乘道,没有三乘,也没有五乘。《法华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三乘或五乘的分法,都是方便的法门。《华严经》把这些道理说得更完备。这个偈子所讲的是全套的佛法,如何不离世间修行,直到出世间的成就。现在继续下去。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一般人学佛学道,最有兴趣的就是神通,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经。还有的人搞成一脸乌气,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以为这就是神通,都不是的。但这些事有没有灵呢?有时有的。小事非常灵,大事保证不准,因为非正神通也。神通的生起有修通、报通、依通、鬼通、妖通五种。因为修行做功夫,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行,这一生生来就带来的神通是报通。
你们年轻人接触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号,是把古人的两句加上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做到了或许对人生能有些了解。因此我各种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员,专门陪人谈话,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开。有时烦起来溜到一个地方关门不见客,不到三个月,又是宾客盈门。譬如我刚来台湾时,住在基隆的一间旅馆中,昼夜不出房门一步,三个月下来,我房间的房门昼夜都是开的,访客不断。
我因为交友多了,看得人多。有位前辈的画家朋友,他天生是鬼眼通,他不用翻什么眼珠、瞇眼睛的怪相,随时可以看见鬼。他说鬼有什么稀奇?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有时还从我们的肚子穿过去,愈闹热的地方鬼愈多,冷静的地方反而少。我们跟他去别人家中作客时,就先警告他不要乱看,他如果老朝着那边看,那边一定有东西。有时他还会讲,这个穿着清朝的衣服,那个大概是这家人的祖先,还坐在客厅中。你说听了能不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他有一个好处,那时躲日本人空袭,我们就跟着他躲,他看到哪边无头鬼多了,那边就可能会落炸弹。只要跟着他跑就没事。他虽不研究佛学,讲鬼的情形和佛经上说的一样。这就是报通。
另外有一位过去的朋友,他曾经是个军阀,后来当过省主席、总司令,地位很高。他有一次悄悄告诉我,眼通是真有其事的,他自小就可以看见空中有很多人在走路,而且空中的人很少穿现代的服装,脚下也不是踩着云。但是他到了结婚那一天就看不见了,这就是问题,所以修通要由修行戒定慧而来,淫是破戒的。
鬼通是有灵鬼附在有鬼通的人的意识上,而他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是得了道。这一类的人很多,我有一位老朋友,他什么都会,听到哪里有人看相有神通的,他就去看。如果说的都对,他就心中念「唵嘛呢叭咪吽」,那人就实时不灵了,只好对他说,老先生,我不看你了。这就是鬼通。
妖是佛经上称非人之类,无色无相。他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妖通比鬼通的力量大,但都靠不住,你不要信。
真神通是诸佛菩萨、大阿罗汉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种类有五种,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共法。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论练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会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通从定发,你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打坐是准备修定的基础。有了天眼通之后,天耳通就跟着来了。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种,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种。有他心通的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个人,好几个人的念头他都知道。再高层次的神通,连佛在说法都听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悟道了,这和悟道是两回事。宿命通是前生的事都了解,知道自己这一世是什么因果而成为这样子的。
我朋友当中有宿命通的也有好几位,有一位老前辈朋友生于清朝末年,文章学问都好,也写得一笔欧体字。我们都只知道他前生是宋朝欧阳修,但是他说自己这一生的前生最差,是一条狗。不过只作了两个月的狗,他就自己生气,气死了。他还说,变狗的时候看到大便都觉得是香的,挺诱惑的。
神足通是最难的,你们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过去翻成《木讷记》,因为密勒日巴祖师就是木讷祖师,既翻了音,又形容他老实诚恳的样子。密勒日巴最后修成了不是在空中飞吗?这就是神足通。
佛法除了这五通还有一个第六通:漏尽通,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无法修到漏尽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了。漏尽通是六根不漏,不来也不去,见思惑烦恼顿断,一念不生,念念无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离欲,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第一条要戒淫。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两样东西:饮食、男女。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告子也说:「食色性也」。要想得定,必须从生命起头的饮食男女而来,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现前,还要修到慈。守戒很严,如果没有慈心配合,还不是戒。为什么?戒律讲求规规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严谨,往往就会动嗔念。讲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实是大嗔心。你说那不要分别善恶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胡涂蛋、大痴人。所以得定必须持戒,而持戒必须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证得五通。这还没有证得菩提,因为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萨戒不准表现神通。除非他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给世界上的人见识一下,证明佛法是真的。为什么不准现神通呢?因为会把众生搞迷糊了,以为神通是道。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们迷上了钞票,以为钞票就是财富。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钱多。
所以,有了五神通,是非善恶太清楚而没有慈忍,不能容众,就会成为阿修罗,天人都作不成。阿修罗就是嗔心重,就是魔。男的阿修罗嗔心重,女的阿修罗痴念重,情痴得要死。不过也不要看不起阿修罗,阿修罗还是很有福报的,他和天人一个是仁慈和蔼,一个是嗔心痴念重。天、阿修罗、人还算是上三道,佛教有许多护法的大神,都是阿修罗,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发脾气,有时是很有善心的。你得罪他,他就发脾气了。可是菩萨不同,不论你对他如何,他始终都是好好对你。
所以维摩居士教化人,不是只用一种方式,是看人的根器而定。对于想成为五通仙人的,他就现离淫欲相,以此开导众生,使他立于戒、忍、慈。忍辱不是说忍受侮辱,你不要曲解,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了。你买了奖券不中奖,后悔白花了钱,就是不能忍辱。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修定时起了妄念,能切断它就是忍。中国老话说「慧剑斩情丝」、「提得起,放得下」都是忍辱。
这一句偈子透露了一个消息,你想修神通的话,就要修戒、忍、慈,能离淫欲得五神通正定,就成为仙道。仙道不容易的,修成了要去哪里,心念一动就去了。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帮忙别人就是供养。只供养佛菩萨,而不供养众生,也犯了戒,犯了拍马屁戒。学佛有这种心理就不对了。所以,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就现身作僮仆去帮忙。别人自然高兴,也可劝他学佛,是教育诱导的方法之一。我经常鼓励青年朋友去教书,真教育家要牺牲自己,是很痛苦的,与职业教书匠不一样。我难道不想在家睡觉,为什么到这里来和你们卖弄嘴皮子?就是因为这是个责任,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是应该做的,再累都要做。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行菩萨道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出世、入世都一样,看他的需要,引导他进入佛道。做好事也需要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靠般若,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不容易,我们一般只讲方便,方便就是方法。度人就是教化人,你度人要使他到哪里去?是要影响他,要教化他人就要有善巧,要懂得方法,才使他能得到满足。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现在这长偈子快要到作结论的时候了。我们在上面讲了好几个礼拜,接下来的内容,是讲学佛就要这个样子,这个「道」不是菩提道,是讲各种原则。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你说非要怎么样才是佛道,就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总而言之,学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备的资粮,成就是由智慧而来。因此更具备无边无际的智慧,要善巧应用各种的方法,才能使脱无数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纵使让一切佛(还不是菩萨),经过无量劫数,赞叹一个大乘道的菩萨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说不尽的。前天有位朋友打电话问我,他要送一份礼给泰国国王,准备了一尊名贵的观音菩萨像,但是又担心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可能不合适。我说送观音菩萨在东南亚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数一下菩萨像有几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后来再数一次,是十八只。我说,你搞错了,这应该是准提菩萨像,不是观音菩萨。我当时正在开会,没法和他细说。到了晚上,他到我家里,我正巧有一本刚买的五百罗汉像,就顺手交给他,用这个送泰王好了。再一想,这样的礼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于恭维一下泰王是仁王。这样一配,刚好。
就是这么样的一桩小事,也要应用智能。学佛不要学成浆糊,整天昏头昏脑的诵经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你讲话、作人、处世,没有哪一点不要用心,没有哪一点不要尽心而为,都要用到善巧方便。《维摩诘经》说「如是道无量」,你们每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外道魔道你都应该要学、要会,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萨道是不要走上一条窄路。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因此维摩居士讲了那么长的偈子,他下结论说,谁听了这样的道理,还不发菩提心的话,那真是不像人了。你写信给父母要自称不肖,千万不要写成不孝,那是父母亲去世了的人的自称。自称不肖是形容自已没有父母亲那么好,不配作他们子女之意。你写信给老师也可以自称不肖生。《维摩诘经》这里写不肖人,就是说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么?就不用答了。这种人也是冥顽无智慧的可怜人,对他要起慈悲,并不是放弃他。
这个长偈到此结束,这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另外,我讲这个《维摩诘经》拖得太长,乱七八糟的东西讲得很多,把修行和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大家。现在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
09 讲述《维摩诘经》回顾
《维摩诘经》是本很有意思的经典,很有意思这话不对,还不足以形容,应该说,这本经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是在世间法中成就的佛法。有两部佛经对中国的佛法影响最大,一部是《维摩诘经》,一部是《法华经》。后来的禅宗、密宗,都离不开这二部经的观点。
如果把《维摩诘经》当小说来看,它的编排次序也很有意思。开始是维摩居士生病了,佛很怀念他,要派人去探病。大弟子众没有一人敢去,这位居士很可怕,大弟子都挨过他的骂,每个人都被他刮过胡子,算不定连头都是他剃的。大菩萨们也怕兮兮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萨勉强愿意代表佛去,因为他是七佛之师,地位同佛一样。这里要注意,维摩居士是在生病,你说一位得了道,有成就的人会不会生病?这是很严重的事。学佛是想了生老病死,结果,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在家的佛维摩居士,两人都不能离开病。故事由问病开始,既然还有病,就还有生死,这个重点要把握。
到了维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中,文殊菩萨带领的三万二千人,居然都进去了,然后见了面就谈生病。我们要研究,学佛有了成就的人,在这个物质世界会不会生病?一般学佛修道的人,第一个目的是怯病延年,口头上可能不承认,你也不用谦虚了,哪里不是这样?再就是想得神通,最好出国也不用飞机票,多半都是有这些目的。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生命就有肉体,有肉体就有生老病死。学佛法就是学解脱,解脱生老病死的束缚。问病的这一段,就是在反覆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
讨论了半天,这三万二千人站着,听文殊菩萨同维摩居士讨论,这位居士可是半躺在床上,可能说了五六个钟头都不止了。维摩居士就同另外一个世界借座位,那个世界的座位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维摩居士一下子弄了三万二千张这样大的座位,到他的房间来,居然也都容纳进来了。可是众人之中的大阿罗汉们,包括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却因为座位太高了,跳都跳不上去。后来维摩居士教他们一个方法,就坐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又是一个话头。
大家坐上去了,就请如何修行自心,对付自己的思想情感烦恼。这是修行第一步,大家打坐念佛最感烦恼的,就是此心不能安。维摩居士透过对答的方式,把这个问题交待了。这一段就是不可思议品。
正讲到不可思议精彩的地方,维摩居士家中有一位天女现身,散下天花供养大家。花落在这些罗汉们的身上就黏住了,可是花在菩萨身上就黏不住。这花代表着什么?虽然证到了阿罗汉,天花仍然黏身,因为结习未尽,习气业力的根根没有消灭(这也是现在有人争论带业往生,或是消业往生的问题),潜伏在那里,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解脱。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普通人尽管学佛修行,这结习一点都没动,甚至更加重了,那个我见、见取见等等,更厉害,造业更重。这个道理没有参透,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天女的散花,引起了佛的出家大弟子舍利弗(他就是《心经》中的主角)和天女的对话,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就告诉他无始无终的道理,不要问这个多久的问题。然后舍利弗问天女,既然有那么大的神通,为什么不变成男人?天女抓到机会了,舍利弗因为是小乘罗汉,还有分别心,还有男女相之别。因此,天女当场把舍利弗变成了女人,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这个又是佛法的大问题,自性到底有没有男女老幼之相?解脱了生病问题、生死问题,现在还有个两性男女老幼的身相,要如何解脱,才能说是得道。
这还没有完,故事发展到此,大家还没有吃饭,可能连茶都没喝到一杯。你们各位听了肚子饿吗?我们讲《维摩诘经》都有半年多了,经中的各人还是饿着肚子在听。这其中高潮迭起,维摩居士和天女先后现了神通,跟着维摩居士又说了个长偈,下面又是一个重点来了,但还不是高潮,高潮等到吃饭时再来。
接下来的重点是不二法门。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只有表达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于外道或其它的宗教,不要轻视人家,排斥人家。只要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可取之处。只能说每人的机遇、理解、需求不同,说不定人家将来的成就,超越你这自称学佛的呢。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真理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讲入不二法门品。
04 什么是如来种 ▎05 大罗汉的感叹 《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01 佛道品第八 ▎02 行非道 通佛道 ▎03 菩萨行的反面示现 《维摩诘经讲记》第08品 佛道
13 维摩丈室的八特点 ▎14 女转男的问题 ▎15 生死问题 ▎16 悟道问题《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10 天女散花黏罗汉 ▎11 天女说解脱 ▎12 天女说一乘佛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7 什么是喜 ▎08 什么是舍 ▎09 如何了生死《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4 真空妙有 ▎05 什么是慈 ▎06 什么是悲《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1 观众生品第七 ▎02 空观 ▎03 真实境界《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9 风火音声 ▎10 魔王大菩萨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7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08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5 解脱:不可思议 ▎06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12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1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维摩居士的侍者 | 06 如何调伏 除病《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3 众生病 菩萨也病 |04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1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下)《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下) 《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1 菩萨品第四|4.02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