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事 | “银包铜”和“银裹金”

2016-09-18 刘宝荣 太原道


1949年,我参加革命工作后,才十八九岁,还未成家,母亲突然离我而去,令早年丧父的我心中十分难受。

其后与其说是回老家,实际是回我姐姐家,因为姐姐是家中长女,由霍州北沙窝村嫁到南沙窝村,离老家很近。

我的老家在霍州山区,种麦不多,有些困难户便用一斤白面换两斤玉米面吃。我每次回家,姐姐就变着法儿让我吃白面。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对姐姐说:“我爱吃妈妈在时做的‘银包铜’。”“银包铜”即把古铜色小豆煮成豆泥,外包一层薄薄的白面做成的豆馅馒头。外表和白面馒头一样好看,其实里面三分之二是粗粮豆泥。白面像白银、豆泥像古黄铜,包在一起故称“银包铜”。我的话姐姐句句都听,于是她给我做成“银包铜”。我边吃边说:“姐,你做的和妈妈做的一样好吃。”姐姐误认为我真爱吃,高兴地说:“你爱吃,我就做。”真的,从此以后只要我回去,姐姐就给我做“银包铜”。我在城里工作时,姐姐想我了,怎么办?那时没有电话,写信花钱又不方便。但凡村里有人进城,她就托人捎话给我:你姐让你回去吃“银包铜”。听到这儿,我再忙也要回去看姐姐。

我成家生儿育女后,领导照顾我调回老家南杜壁中学任教,于是把家搬回了故土沙窝村。“银裹金”是个粗粮细做的精细活,要用三分之一的白面把三分之二的玉米面裹在里面,擀成片,用刀切成斜块状,煮在锅里吃,霍州人叫斜斜子。因白面像白银,玉米面像黄金,包在一起故称“银裹金”。做好了,好看又好吃;做不好,糊一锅。当妻子初学做“银裹金”做不好时,姐姐来了,就亲自下手做。

吃完晚饭,姐姐临走时却对妻子说:“你做的‘银裹金’真好吃,下次我来你一定给我做。”真的,姐姐后来到我家,做下面条她不吃,非要亲自下厨做“银裹金”。明明是自己做的,口里还胡说什么这媳妇做的“银裹金”真好吃。

好长一段时间,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姐姐的真心思,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我错了。

姐姐去世后,我对妻子说:“姐姐再也吃不上你做的‘银裹金’了。”妻子含着眼泪说:“你真的认为姐姐爱吃我做的‘银裹金’吗?其实我做的不好,她也不爱吃。她说我做的好、她爱吃,是为了给咱们的孩子们节省点细粮,你不明白吗?”

我含着眼泪把这些往事记下,是希望我的孩子们为他们的姑姑多扫几次墓。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事 | 家有老母

家事 | 乡村的美好记忆

家事 | 老家旧事

家事 | 舅厦

家事 | 我家的开学饭

家事 | 妈妈买给我的欧米伽手表

家事 | 父亲的“笑话”

家事 | 十一次搬家的记忆

家事 | 老妈请假看奥运

家事 | 母亲的坚毅

家事 | 父亲的两张任命书

家事 | 当过八路军的“父亲”

家事 | 六十年前父母的“新潮”婚纱照

家事 | 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事 | 那一麻袋小麦,四十多年不曾忘却

家事 | 回忆二姐和那些逝去的时光

家事 | 父母亲的一天:任时光倒流65年

家事 | 父亲的暴躁和慈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