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母语思考和以方言表达——贾樟柯导演的当代艺术视野诊断之一

苏丹 太原道 2024-04-21


苏丹与贾樟柯对谈 

 

2018年12月28日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报告厅盛况空前,座无虚席。200个坐席的空间涌入了600余人,突破了规定的警戒线。当晚对话的主题是“中国当代电影和当代艺术”,由贾樟柯导演和我进行对话。分话题大概有七个,由电影的属性逐渐开启对电影当代性的探讨,最终上升到全球化语境中地方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

当晚的对话谢绝了一切直播,对谈长达一个半小时,与观众对话四十分钟。详细而全面的报道内容正在整理之中,节后的发布一定会让大家有大快朵颐之感。贾樟柯导演思维敏捷、逻辑缜密,再加上我把谈话框架建立在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这使得谈话内容饱满且精彩纷呈。趁着余热我想在此谈一下那天讨论中闪烁其词,却没有时间充分展开的问题——电影和方言的关系,尤其是山西方言崛起的可能。

 

《中国当代电影与当代艺术》对谈活动海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报告厅内,苏丹与贾樟柯对谈现场盛况


我和贾导对话的信息发布之后,关注度陡增且留言者甚多。其中一条留言就是:“不知道是太原话和汾阳话的对话还是统一语境,一起说普通话!”,这个留言虽然属于调侃,但也反映出了贾樟柯电影的另一个特质——方言的使用。因此当晚七部分对谈内容结束之后,贾导主动要求补充了一点语言方面的内容,看来在这一点上他是有特殊考量的。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他的诸多代表作中,电影叙事的空间都和山西有关。除了演员使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之外,与此相伴的就是演员的口语表达大多数使用了山西方言。


视频1:电影《小武》片段,小武的父亲召集子女回家,希望老大老三(小武)就资助老二娶媳妇儿表态。

 

第一部电影《小武》影片中的对白使用的应当是百分之百的汾阳话,若没有字幕我这个山西人听起来也费劲儿。但是这种土语表达的连贯性、娴熟性还有和谐性却是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受到的。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在使用方言表达的时候,口型和面部表情是极其和谐自然的。电影中难懂的方言和画面产生的视听享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众对信息表达的苛求,让人在陌生感中产生了一丝松弛。这种对普通话产生的乏味感是让我们对方言产生兴趣的直接动因,观众们不仅听到了一种陌生的又能辨识的口语,在字幕上也看到了别样的汉语使用风范。创造全新的视听感受是电影攫取人们注意力重要的因素,我想这应当算作艺术电影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因素吧。

 

电影《小武》海报

 

电影《小武》中的山西方言对白字幕


电影的艺术是一个计划,一种周密的安排,在这其中它在模仿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过滤现实。语言、声音的重组显然是电影制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武》中背景音即是电影文化表达的底色,它既是时间的又是空间的。具有时间性的声音要素中的典型就是古老的《晋剧》的唱腔、竹板、胡琴,它们偶尔出现在长者手持的半导体中,或是节庆期间的戏台上。这种声音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和社会的恒定,尤其是晋剧老腔中的那种雄浑、激烈感;还有就是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那首情意绵绵损伤意志的《心雨》虽归类于俗文化,但事实上它深入人心深受小武这类广大人民的喜爱。这首歌表现了时间的流动,产生了淡淡的伤感。

 

电影《小武》中,小武从靳小勇家谈话回来后借酒消愁,电视里正在播放别人为小勇结婚点的歌曲《心雨》

 

还有就是声音的空间属性,那些狭小的、昏暗的空间中方言的对白,高音喇叭嘹亮的播放,还有一种一直笼罩在图像周遭的环境音都分别司职空间叙事不同的角色。这种用声音塑造空间的方式应当看作当代电影和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趋势,也是贾樟柯电影的创新点之一。这是因为声音如此强大,声音是一种人类在特定空间中生产的事物,它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地域性的文化;此外声音还如此的坚定,每一种声音的产生条件是明确的,是环境的反映,它和发生的器物、物品的方位、场所的环境构成因素相关,所以声音在许多谍战剧和刑事案件的侦破中是重要的线索;声音又是如此迷人,乡音不易改就如褪不掉的胎记,生命过程中有许多声音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它有时候比画面还要恒久。

 

电影《小武》中,小武准备去靳小勇家理论为何结婚不请自己,环境音为发行于1996年并风靡一时的歌曲《霸王别姬》。


现实中声音总是和空间相伴相生,它们相互作用着触动人们的情感,刻画人们的记忆。伟大的、重要的、不朽的空间记忆都有声音的在场,甚至当它们成为历史之后我们来到人去楼空的遗产、废墟的时候,空间会为那些逝去的声音招魂,而每当这些声音的亡魂再现的时候就是空间最重要的回光返照。因此、贾樟柯电影中的叙事,方言一方面承载着文本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担当着文化的责任。还有各种各样的环境音的配置,于是这些具有空间、时间特质的声音就成为表意的因素,迷人并带有一种灰色的批判。

 

电影《小武》影片结尾处,小武被抓后从传呼机上收到胡梅梅的问候信息。场景切换到外景,昏暗的街道上亮着几处歌厅的霓虹灯,《霸王别姬》的背景音乐再一次响起。

 

“大流通”之前语言是环境的产物之一,语言既是空间壁垒的结果,也是空间壁垒本身。但必须正视语言和区域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方言这个称呼就直接反映了表述、发音、强调和空间的关联。山西的语言是独特的,也是复杂的,它在使用词汇、语感、腔调、发音方面有自身浓烈的特质。山西方言中有许多古老的用语,尤其是贾樟柯家乡汾阳语言,还保留着许多战国时期的词汇和语音。这些方言文绉绉地带着风尘仆仆的傲慢,也有许多来自生活的、鲜活的具有画面感的描述。和画面相比语言是无形的,但是它拥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电影《小武》中,靳小勇催促给婚宴办菜的师傅快些准备


贾导在回答我关于《三峡好人》和《江湖儿女》之中,关于空间背景的选择思考的时候,也提到了山西方言的使用。在他的观念中方言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它和身份有关。操着山西口音的韩三明在湖北、重庆这一带的社会圈子中,带有明显的异质特点,他是一个唐突的闯入者,因而成为一个见证者。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贾樟柯表现出了高人一筹的判断力。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一个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引发的争论和社会变迁也是巨大的,且影响深远。他认为自己对三峡的认知一直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完全不能胜任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去解释它和评价它。因此他感觉使用一种外乡语言来叙事是恰当的,符合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储备。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体现了他具有的一种后现代文化态度——对客观性的追求。然而在观念上成立的东西未必在具体的表现中会出彩,这还需要很多细节的支撑,这是对一个导演的真正考验。而事实上,我们感觉不到电影因方言之间的冲突导致的生硬感。

 

电影《山峡好人》中,韩三明用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向山峡边上的旅店老板打听人,可惜老板始终听不懂。

 

还有一点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把方言看作具有感性特质的母语,进而宣称用母语思考的重要性。几乎其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都使用方言,贾导认为方言就是环境的产物,同时方言会形成环境文化的一个部分。电影中反复使用方言是他使用母语进行思考的一个证明,他认为母语除了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外,母语还是一种思考的形式。我们看到《小武》使用了彻底的汾阳话,但其他作品中方言则以多种方式存在着,有太原方言、太原普通话(太普)、还有北京话、重庆话、湖北话和东北话。这种方言的乱炖让电影看听起来非常具有喜感,而真实情况也是如此,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人口的大流动造成了语言上的大交汇。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方言在一些热点空间区域是多元并存的。它们在音调和用词方面的矛盾本身就是社会矛盾的一个表现,令人深思。方言的杂糅、其未来就是方言的消失,这个时候普通话像一个瘟神,它正乘风驭奔席卷大地。

 

视频2:苏丹与贾樟柯对话中关于母语的片段


2015年完成的电影《山河故人》,更是把方言的话题延伸到了母语和全球化的思考中,这让我看到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和时间的关系,看到一个优秀导演永不止步的精神状态。人类一百多年前起始的现代化终于导致了当下的全球化,一个所谓“全球公民”的概念也在热炒之中。但全球化就是以消灭地域文化差异为代价么?这是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山河故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的、全球化完成后的人文图景,在这个时空中,年轻的一代在使用英语相互通融,他们恪守着同一性的伦理和法律原则处理自己和社会的事务。但是这些所谓的全球公民和他们的前辈却产生断裂,这个矛盾引发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一种不见硝烟的灾难。

 

电影《山河故人》海报

 

电影《山河故人》中,母亲和从国外回来的儿子因为“妈妈”的叫法产生矛盾


父亲和儿子形同陌路,异乡客和故土之间遥不可及。贾樟柯预言了人类在思想和语言上因急于沟通而导致的障碍,而现实中在香港、北京、上海、欧洲、北美这种情况正在上演。每周香港公园里地下通道中菲佣们的聚集,米兰森皮奥内公园里东欧移民的聚餐就是这种流动和挣扎的表现。在这部电影中,方言的冲突扩展到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冲突,在全球化流动中形成的语言和思维的障碍是一道看不见的三八线,这实乃一种令人窒息的展望。

 

视频3:电影《山河故人》片段,父子间通过第三人的翻译进行对话

 

大胆使用方言的导演并不是太多,尤其是使用山西方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天明导演执导的《老井》是以山西太行山为背景,期间以普通话勾兑的方式夹杂了少许的山西方言,比如老支书的自述、盲人演出队的台词、还有旺财和旺泉对白。但没有人否认,那几段对白都让人难忘。因为方言的鲜活生动,方言的环境属性对故事背景的表现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贾樟柯电影中纯粹的、连续的、密集的、多元的使用方言的胆魄让人震惊,这是方言的自觉,也是方言的解放。在贾樟柯的策动下这场山西方言狂欢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山西人的共鸣和喜悦,也察觉到了四川人、唐山人、广东人、东北人、北京人的好奇。这就是现代性焦虑的一种释放、一次理疗。对这一系列电影产生的另一个可能的结果和想象就是,让山西方言走进人们的视野。


2018/12/30 苏丹完稿于中间建筑

 

苏丹与贾樟柯

 

【贾樟柯】

中国导演,作家,制片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演处女作《小武》即在柏林、温哥华等多个国际电影节斩获奖项。此后,其导演作品均于主要电影节中进行首映。

主要电影作品包括《小武》(1998)、《站台》(2000)、《公共场所》(2001)、《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东》(2006)、《三峡好人》(2006)、《无用》(2007)、《二十四城记》(2008)、《海上传奇》(2010)、《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2013年,《天注定》获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10年,贾樟柯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201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

 

【苏丹】

设计师、设计评论家、艺术策展人。1967年生,山西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和多莫斯设计学院(DOMUS)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近年出版《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2018),《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2014),《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2012)等学术著作十余部。策划“2018清华大学艺术与资本论坛”,策划声音装置作品《仓声•品》参加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划展览“二十一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和演进的学校”参加第21届米兰国际三年展(2016,米兰),策划舞剧Puzzle Me(2015,米兰)等。并担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北京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丁肇中科技馆设计、2014年APEC“金秋颐和”会议场所景观设计等国内外知名设计项目的负责人。

设计作品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2016)、国际展览局颁发的“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建筑奖铜奖”(2016)和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2014)、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2009)等。苏丹本人也获得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的“2015年中国设计大师勋章”。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作者其它作品:

苏丹:空间往事之六《工业乐园》

苏丹:空间往事之五《电影院》

苏丹:空间往事之四《防空洞》

苏丹:空间往事之三《西马路》

苏丹:空间往事之二《大操场》

苏丹:空间往事之一集体大澡堂

“进山”与出关——《出走与逃亡》之五(完结篇)

我的大学 · 梦——《出走与逃亡》之四

“铁之道”——《出走与逃亡》之三

“饥饿游戏”——《出走与逃亡》之二

“幼儿园的高墙上有个洞”——《出走与逃亡》之一

围城四部曲之四:第四重围困——一方之言

围城四部曲之三:第三重围困——“沸腾”的群山

围城四部曲之二:第二重围困——在社群之间

围城四部曲之一:第一层围困——阴郁的楼群

苏丹:奶妈

苏丹:放羊—奶妈续篇

苏丹:养猪、敲猪和杀猪——《奶妈》之续三

苏丹:昔阳出了个乔万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