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32:板式丰富旋律优美的潞安大鼓
潞安大鼓又称“潞安老调”、“干板腔”和“潞安鼓书”,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长治市)一带而得名,是在吸取当地梆子腔、落子腔、民间音乐等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
█ 潞安大鼓《英雄谱》
早期的潞安大鼓表演者主要是盲艺人,游走四方,说唱乞食,糊口谋生。旧时,潞安大鼓的说唱艺人多为盲艺人,而且多为单独活动,经常受到欺凌,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清乾隆三年(1738),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召集了潞安府8个县133名艺人,成立了较为严密的行会组织“盲子队”,后易名“三皇总会”,路占元和董祥五分别任正副会长(也称掌教),按师承体系和地域分布成立了7个分会,分别由较有威望的老艺人任掌教,群众称其为“瞎官”,并制订了相关的行规以规范本行业艺人的言行。如:“一不可扰行乱利,二不要行恨行人,三不可错行坡路,四不可仗瞽行凶,五不可私传流星,六不可盗物藏身,七不可爱财见小,八不可背忘师情,九不可不走正路,十不可无浅无深”。每年他们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其中有一项是进行献艺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说唱技艺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该组织对盲艺人的生存权利起到了保护作用。
█ 首届潞安大鼓经典名段大奖赛
潞安大鼓演唱初期以缸片、瓦片或钢板击节,无弦乐器伴奏,形成了似说似唱的干板腔和过门短等特点。演出形式早期多为一人或两人,一人演出时,演唱者一手自击书鼓,另一手操另一件击节乐器。两人演出时,一人击鼓说唱,另一人击节。演唱时,鼓多用在前奏或间奏处花打,当时均无丝弦乐器伴奏。演出时站唱、坐唱均有,也有站坐相间演唱。1930年,高福树始在长治一带以一手击鼓、一手拍板,两脚打锣、拍演唱,其徒弟以老胡胡伴奏。而同期的张银娥、李鼠孩等却是自弹三弦,由他人击鼓板和老胡胡伴奏演唱,这两种演唱方式各具特色,同时赢得了听众的喜爱,随即风靡上党。近现代以来,鼓书中逐渐加入了丝弦乐器伴奏,20世纪40年代,在伴奏中又增加了二胡、板胡、低胡等弦乐,并配入打击乐器,演唱形式和乐器伴奏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乐器又增加了唢呐、笙管等,打击乐器去掉了书鼓,改用堂鼓。
█ 潞安大鼓《赔茶壶》
潞安大鼓唱腔优美,最大的特点是间奏短,宜于叙事,说唱性强,因此,它最适宜登台演唱,伴奏与唱腔的配合,有着“唱时不奏,奏时不唱”的特点,每句唱腔之后,常接一个过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潞安大鼓的演出形式随意性强,可一人说,也可伴舞,还可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演出阵容可大可小。潞安大鼓板式丰富,旋律优美动听,韵味独特。潞安大鼓的过门短,伸缩性强,既适合小范围内的堂会演唱,也适合在大舞台上表演。
当地群众一般称曲艺为“说书”,称说书艺人为“先生”。在民间,农家的各种事情,往往需要有说唱的参加。如祭祀、还愿、祝寿以及各种喜庆活动都要有一定的仪式。在这些活动中,村民喜欢请“先生”说唱助兴。做生日祝寿、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祈福还愿时曲艺也被用来作为习俗的仪式手段与依托。所寄托和表现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消遣与审美需求,更是一种崇尚神圣的社会理想和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 首届潞安大鼓经典名段大奖赛
潞安大鼓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20世纪初的魏银洞、赵文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人称“铁嘴”的高福树和人称“琉璃嘴”的张银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称“钢口”的于书田。潞安大鼓在师承关系上,曾以“晋、旭、文、武、冠、兴、长、福、德、利”为序排辈,这种排辈究始于何人、又何人终结,无考证,但投师学艺、树立文约却延续到1945年以前。艺人一般均在晚年收徒传艺,还多为一师一徒,并有“各教各的徒,各说各的书”之说。潞安鼓书是我省和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鼓书老艺人退出舞台后,有些绝技未能得到传承,年轻一代享有威望的较少,演员流失严重。
潞安鼓书《新编珍珠倒卷帘》于1995年获全国曲艺大赛“牡丹奖”。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