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比是个教育家

池晓 池晓题大作 2020-12-09



一、


2020年1月27号凌晨,大年初三。


我睡得正酣,兜兜突然摇了摇我,跟我说,科比死了。


当时我觉得自己肯定还在做梦。


直到几个小时后起床,看到手机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推送,我才真的惊醒。


内心翻滚,无语凝噎。


我从小就热爱体育。小学的六年时间,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看CCTV5的体育新闻,很早就完成了体育通识教育。最早也就是从体育新闻里认识了科比。


我一直也称不上是个合格的篮球迷,不像对足球一般痴迷,不会去刨根问底,也很少去球场练习。


我是国际米兰的球迷,而科比喜欢AC米兰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NBA球员一直都是艾弗森,1米8的他在长人如林的NBA的自由穿梭,激励了当时1米4的我勇敢面对1米6的同学们。


2001年,艾弗森几乎凭一己之力把费城76人带进了总决赛。但还是双拳难敌四手,成了OK组合缔造紫金王朝的垫脚石。


自此之后,我就擅自和科比结下了私人恩怨。



一直以来,我压根都谈不上有多喜欢科比。


我从没刻意关注过他,但他总是时不时就出现。


关于科比的记忆碎片,一开始的印象都很负面。


球场上,他开始以不传球著称。直到今天,他都是NBA“打铁”榜第一人。


有一场奥尼尔缺阵的比赛,科比47投17中,打铁30次,记者问他:“你这样投篮,没想过要传球吗?”科比说:“我觉得我一个打五个,都比队友在空位的命中率要高。”


第二天,教练菲尔杰克逊,把科比的这段采访让球队所有人一起看。还对其他人说:“你的队友这么说你,空位都投不进,你怎么想?”队友福克斯当场大怒,冲到科比面前:“有种再说一次。”科比也不甘示弱,以眼还眼道:“你有生气的权力,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球场边,他和奥尼尔的队内矛盾人尽皆知,最终也不欢而散。


离开了科比的奥尼尔很快又和韦德联手夺冠,而离开了奥尼尔的科比却落得了目中无人单枪匹马的形象,一度感觉像被全世界遗弃了一般。


球场外,他还有让公众哗然的性侵案。


自甘堕落在体育界和明星圈里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何况是个体育明星呢。目中无人的混蛋、恃才傲物的恶棍、还私生活混乱。至少在我充满偏见的印象里,这些标签凑在当时的科比身上,毫无违和感。



但后来,一点点的,在我心里,科比的形象开始扭转。


他无数次在比赛最后两分钟里力挽狂澜,压哨绝杀的集锦里总有他霸气的身姿。


他无数次创下令人咋舌的得分纪录,3节62分的震撼还未消散,没过多久,单场81分的表现再次令我头皮发麻。


那是2006年,那一天简直颠覆了我对篮球的认知。


运动场上,总有一些时刻让人文屈词穷。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想跟人谈论科比的表现,但一张口也只是不断重复:太牛逼了,太牛逼了。


也没有刻意去搜集什么信息,但从此之后,我对科比的了解更加完整了一些。因此还多背了一个单词:神户(Kobe)。


网络上科蜜和科黑的键盘大战从未停歇。


科比却创造了“曼巴精神”,渐渐成了“努力”的代名词。


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了他凌晨四点的传说。


他把自己的背号从8号改成24号的时候说:


“24号的意义就是24小时,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篮球当中,这就是我选择24号的原因。如果不能全身心认真投入,我就不是科比。24是我的最佳诠释。”


他再一次连续三年闯进NBA总决赛,连续两年率队夺冠。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


30岁之后,科比开始饱受伤病困扰。


2015年,电影《科比的缪斯》就借着科比受伤的康复期,由科比亲自讲述自己传奇的职业生涯。那时,他已距离退役不远。


两年后,科比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他又习惯性地在比分落后时挺身而出,狂取60分。以如此一个惊叹号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


退役后的科比,创办了曼巴学院,正式进军教育界。


但他其实早就是个教育家。


他不仅比绝大多数教师都做出了更走心的教育行动,更是取得了绝大多数学校望尘莫及的教学成果。


为此,我整理出了科比的七种教育理念。


1、热爱第一


人们总是喜欢拿科比的“凌晨四点”说事,相信很多不看篮球的小朋友,也能常常从老师父母那里听到科比勤奋努力的故事,以期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但这些试图传递科比教育理念的人,通通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科比经常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切的出发点是因为他热爱篮球。”


是热爱。而不是因为收入高、容易就业,或是别人都这么选。


他从小就受到作为职业球员的父亲的影响而接触篮球,他十几岁的时候就确认了这是他最爱的事情。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开始不断的努力。


勤奋努力固然重要,但寻找值得勤奋努力的事情更加优先。


每个人都该先找到自己所爱。



2、刻意练习


有一个被广泛验证的教育常识,夸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会让孩子取得更好的学习成就。


科比首先就在整个职业生涯里不断提醒自己:我的成就来自努力,而不是天赋。


他也非常乐意分享这种正确的教育观念。


很多球员都更愿意成为天赋的代表,而科比却选择成为努力的代表。


为天赋代言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但为努力代言却需要成倍的努力。


在确认了自己热爱的领域之后,科比立志成为最好的篮球运动员。而他很快就悟到了一个简约朴素的学习真理:付出的时间越多,就越优秀。


他曾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早起去练球:“只要比别人早起,就能比别人多练一到两餐,日复一日的积累,优势会越来越大。无论你夏天再怎么努力的训练,你都追不上我。”


道理谁都懂,难的是自律。


足够热爱,足够有野心,就会催生出足够严格的纪律性。没听说科比给自己设计过什么游戏化的奖惩机制。


除了技术的练习,他愿意了解关于篮球的一切,愿意无数次的看比赛录像;愿意背下整本的战术手册,尽管很多球员通常都是把它丢在一边。



3、必须自信


科比在球场上总有睥睨一切的眼神。


他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他的自信其来有自。


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感觉到自己一事无成,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但科比却说:“不要关注自己做了什么,而要关注自己如何做。”


不要管自己是不是总冠军,只要自己还在坚持练习,就必须自信。


但很多人的确没有坚持练习过什么事情,怎么办呢?


那就马上找一个事情开始坚持做吧。



4、面对失败


科比的少年时代是幸福的,但也压根谈不上一帆风顺。


他小时候在意大利长大,13岁回到美国的时候,环境不熟悉,语言不熟练,老师告诉科比的母亲说他可能有阅读障碍。他没有朋友,在最喜欢的篮球场上也听不懂队友的暗号俚语,打不出配合。


他有着无处发泄的愤怒。


他说:“我从不认为我应该控制这种情绪,但我要让这种情绪延迟爆发,用到我热爱的事情上:篮球。”


科比的职业生涯是耀眼的,但也压根谈不上一帆风顺。


他顶着“最强高中生”的头衔加入NBA的第一年,压根就没获得过什么出场机会。


那一年的季后赛,湖人对阵犹他爵士,科比以无与伦比的自信,在比赛关键时刻,连续投出四记三不沾。球队也因此落败。


可想而知当时他面对了怎样的口诛笔伐。


运动史上不乏在这种压力下一蹶不振的先例。


但科比没有选择颓废摆烂,而是冲到球场,一个人投了整整一天的篮。


直到新赛季开始,他都一直铆足了劲要证明自己。


在球场失意的时候,他甚至开车去逛过UCLA的校园,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很长一段时间,科比都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丑闻频出,遭受到很多舆论的压力。


甚至,在他的避风港,斯台普斯球场。不仅和队友的矛盾公开化,连不满球队表现的湖人球迷们都常常齐声高呼“Kobe sucks”。


平时为球队付出最多,却要承受球场内外的明枪暗箭冷嘲热讽,就别提有多寒心和委屈了。


这个时候,有一万个理由破罐破摔的科比,却选择了破釜沉舟,在无数次与自己的对话和反思中,依然选择绝不认输,下定决心,绝地反击,成为了“黑曼巴”,创造了“曼巴精神”。


努力到极致,就能有志气在面对失败时依然自信:没有一场比赛是我该输的,没有什么难题是我该放弃的。



5、领导力


科比在自己的谢幕战拿下惊人的60分,在赛后的告别演说上,他说:“过去的20年,别人都叫我多传球,只有这场比赛,大家都叫我不要传球。”


科比的整个职业生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单打独斗著称。


科比的篮球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在联盟效力的前十年,似乎始终都没有掌握领导力的核心。


他严于律己,无法理解其他人的懒惰懈怠。


但他终究还是意识到了,想要夺得冠军,靠得从来就是超强的个人,而是有战斗力的团队。于是他开始更多的付出心力带领和鼓励队友。


和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一起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科比的勤勉给队友带来了压力,却也成了其他球队求之不得的奋斗动力。


科比的领导力在NBA里经历过一次飞跃。


在斯派克李的纪录片《科比工作进行时》里,科比说:“我在训练时帮助了队友,现在他们找到了比赛的感觉,反而又帮助我拿到了MVP,这是一个可以和团队分享的奖。”


比起让身边的人都变得优秀,让自己变得优秀似乎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情。


科比没有放弃挑战更具难度的事情。



6、成长型思维


市面上总是流传着廉价的成功学理论,科比的故事也常常为各路成功学大师所引用。


科比说: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不能是我?


也许有人单从这句话里就能收获信心。


然而,科比用自己的一生试图传递的教育遗产,远不止信心这么简单。


他用一生的时间告诉这个世界,一个真正具备了成长型思维的人应该活成什么样。


找到自己的热爱,刻意练习让自己成为高手,保持自信,不像挫折低头,带领周围的人一起成长,一起克服困难,赢得荣耀。


比起那些打鸡血,卖鸡汤的成功学,你应该做的是改变思维方式,真正像科比一样思考和行动。



7、曼巴精神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应成为人沉沦的理由。而是要让人获得某种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某种精神力量。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有意无意的使你相信“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的论调,有的人在无谓的比较中学会了怨天尤人,有的人在顺遂的境遇发生改变时学会了心态大崩、自我放逐。


科比是个教育家,他从没放弃用自己的表现给这些令人丧气的陈词滥调当头棒喝。


他从没放弃去证明,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做正确的事,要把自己锻造成器。


现在,窗外的世界正在经历意料之外的劫难,种种糟心的状况令人尤其灰心。


此时,科比的骤然离世,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我没法说,科比活得没意义。更没法说,科比死得没意义。


科比的去世像是来自上帝的警告,用这种沉重的方式来提醒我们。


你的堕落,只是自欺欺人,你不是懒,而是在苟且偷生。


你的碌碌无为无益于这个世界,退缩从不是明智之举。


做点什么吧,曼巴精神正是我们现在迫切的需要。


曼巴精神,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初心,在浮躁的氛围中不忮不求,真正尊重自己热爱的事物,背负起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曼巴精神,就是追求卓越。


写下科比的故事,是希望这些力量能常常伴随我左右。我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如此激励他人。


R.I.P.


科比的缪斯

导演: Gotham Chopra

编剧: Jacob Colman


教育视角看电影 往期回顾

  1. 《互联网之子》:创新者的培养

  2. 《火星救援》:学霸的自我修养

  3. 《42号传奇》:如何做好改变人观念的事业

  4. 《实习生》:相信我,我什么都试过了

  5. 《KANO》:看不到的教育

  6. 《云中行走》:目标导向式学习

  7. 《大同》: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8. 《录取通知》:这是我的父母第一次为我感到骄傲

  9. 《间谍之桥》:什么是教育冷战中最有力的武器?

  10. 《丈量世界》:你用什么去丈量世界

  11. 《成为沃伦·巴菲特》:如何像巴菲特一样幸运

  12. 《追梦赤子心》:我从没被励志电影如此打动

  13. 《头号玩家》: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14. 《雅达利:游戏结束》:揭秘”雅达利大崩溃“

  15. 《少年的你》,还在怀念你别无选择的青春吗?


池晓题大作
troublecx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