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再少年的你,还在怀念你别无选择的青春吗?

池晓 池晓题大作 2020-12-09



前两天看了《少年的你》,全片催人泪下的地方不少,影院里的各个角落总有哭声传来。


然而,我想说的,则是全片最惹人愤怒的一幕。


大荧幕上,女警官审问陈念:“被拍了视频,为什么不报警?”


陈念答:“说过了,我想专心高考。”


女警官质问:“你被拍了裸照,还能专心?”


当时,坐在我后排的女生就忍不住边哭边骂出了声来:


“有你这么审讯的吗!呜呜呜……”



这个场景,同样让我异常揪心。这是我全片最大的一个怒点!


女警官还说:“如果你能多相信大人一些……”


陈念回应:“谁能够真的保护我!”


在细数了各种遭遇之后,陈念又对这位怀着孕的女警官发出灵魂拷问: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话,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出来吗?



《少年的你》,因为关注校园霸凌的议题,又有流量明星领衔主演,上映之后的这几天,票房和口碑都一飞冲天。


影片里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之间的肉麻对话被网友们奉为金句。但女警官和陈念的这段对话才是霸凌议题里的核心矛盾。


校园霸凌,真正在校园里实施霸凌行为的,的确都是孩子。


但这些孩子,也和受到他们霸凌的孩子们一起,每天在被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霸凌。


当大人们责怪孩子不够信任大人的时候,更应该反求诸己。



片中的陈念,何尝不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


她为自杀的同学盖上衣服,因此成了被霸凌的对象。指望过老师主持公道的她,发现老师们对校园里的霸凌视若无睹和稀泥。指望过警察主持正义的她,发现警察对施害者束手无策;而学校管理层并不真的要解决问题,而是找班主任背锅了事。她则遭遇了变本加厉的报复。可怜的单亲妈妈为了生活不暇自顾,而好心的警察也在最需要他的紧急时刻无法接听电话。


孩子不是不懂成人世界里的那些无可奈何的时间冲突,但是在最需要关怀的时刻却感受到了绝望无助。


她一开始选择接受刘北山的“保护”,是在成人社会逼迫下的别无选择。



很多孩子对大人都缺乏信任感。是因为这种受骗上当的经历实在太多。


如果每一次需要相信大人的时候,大人们都真诚关注,毫不辜负,相信这些少年们的遭遇也不至于如此残酷。


伊顿公学的校长曾说:“让成人失望,是青少年的天职。”


在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案件里,我们无数次看到的现象可以总结为:让青少年失望,是成人的失职。


而成人世界的霸权,不止于此。



影片中的陈念,一心只想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她没意识到,高考制度本身,也在对她施以霸凌。


正是她赖以脱身的高考,让她变得孤注一掷。


别无选择的人,除了她,还有其他所有人。


参与施暴的女孩里,魏莱是让人痛恨的那一位。但一句“我不能再复读了,我爸已经很久没和我说话了”道出了她被高考霸凌的处境。可想而知,她被她冷漠又精英的父母施加了多少压力,而这些无处释放的压力逐渐就变成了校园里的邪恶行为。


而心存善念的小混混刘北山,又为何只能浪迹街头?虽然他对书本知识不太灵光,肯定不是高考的宠儿,但凭他的街头智慧和顽强的性格,就真的找不到一个愿意为他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机构吗?



有人或许会不认同批评高考的观点,毕竟在很多人的少年时代里,高考就像影片中一样,多数时候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考生们激情宣誓,考场外的老师鸡血澎湃,发表动员演讲。导演也用了一个静音的技巧,让庄严的考场氛围更加震撼人心。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些场景里,动情地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但对此缺乏反思,恰恰是成人世界的霸权得以延续的肇始。


这就好比你被一个绑匪绑架,唯有通过不断的讨好绑匪,完成绑匪规定的训练,才能够被释放。每个人质都为此付出了努力,但每年只有固定比例的人能得到解放。


结果不仅那些成功解放的人回过头来感谢绑匪,连那些失败的人也感谢绑匪给了他公平的机会。


1973年,一群绑匪竟然得到了人质的依赖和迷恋,后来,这种现象被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纵使高考有再多不好,我所批评的也不是高考,而是唯高考论,是只在意高考的普遍认知。


高考确实为阶层流动提供了上升通道。但问题是,当高考几乎已经变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就让其他一切争取更好生活的努力都显得低人一等,都变得不值一提。甚至毫无尊严。


在别无选择的前提下,以高考的名义,多少压抑、胁迫、威逼、打击得以冠冕堂皇的进行。


高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一次拼搏一次的理由,拼搏的感觉也的确很爽,但是那些劲头本可以用到更值得的地方。


比如,去认识自己的天赋,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去掌握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去建立自学的意愿,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积极试错、刻意练习。去为那些真正有成就感的事学习和拼搏。


不是闷头在一个别无选择的环境里自我折磨,而是要去拓宽自己的选项,活出自己的模样。



而校园霸凌事件里,并非主角的其他孩子似乎也事不关己,他们残酷、冷漠,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同理心,令人脊背发凉。


但仔细想想,他们本就是坐在教室里的陌生人,以及高考考场上的竞争对手。友情只能在各自竞争的罅隙里求生存。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更是鲜有机会训练。


我很难分清,这些责任感的缺失是人性本身的恶,还是这种教育训练的结果。


更残酷的现实是,校园霸凌可能正是成人社会的缩影。


残酷、冷漠、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同理心。我们这些经历过高考的大人,又能比校园里的孩子们做得好多少?


“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下来吗?


让你别无选择的高考,并不是你的成人礼。


中国社会,仍然需要一场真正的成人礼。


“成人”是一个经典的教育命题。值得每个教育者扪心自问:我每天的工作是不是在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而借着这部电影,我也不禁反思:我是不是那个值得孩子们信任的大人?


相关阅读


教育自由就是教育公平

现在的孩子真脆弱,才多大点打击就自杀


少年的你

导演:曾国祥

编剧:林咏琛 / 李媛 / 许伊萌


教育视角看电影 往期回顾


  1. 《互联网之子》:创新者的培养

  2. 《火星救援》:学霸的自我修养

  3. 《42号传奇》:如何做好改变人观念的事业

  4. 《实习生》:相信我,我什么都试过了

  5. 《KANO》:看不到的教育

  6. 《云中行走》:目标导向式学习

  7. 《大同》: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8. 《录取通知》:这是我的父母第一次为我感到骄傲

  9. 《间谍之桥》:什么是教育冷战中最有力的武器?

  10. 《丈量世界》:你要什么去丈量世界

  11. 《成为沃伦·巴菲特》:如何像巴菲特一样幸运

  12. 《追梦赤子心》:我从没被励志电影如此打动

  13. 《头号玩家》: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14. 《雅达利:游戏结束》:揭秘”雅达利大崩溃“


池晓题大作
troublec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