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大湾区的弄潮儿!

罗彦 城PLUS 2019-05-20

编者按

深圳,生于忧患。它的发展既有临难受命的危急,又有绝处逢生的幸运。30多年来,谋求开放、崇尚竞争——要在中国大陆寻找这样一个最典型城市案例,舍深圳无它。


现在,深圳可谓炙手可热,集“创新”、“金融”、“生态、人文”、“国际化”诸多标签和使命于一身。深圳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居安思危的挑战存在于何处?通向未来的路径如何展开?

——本月,城PLUS将集中讨论深圳话题。敬请关注。



还记得刚来深圳的那会儿

拧着简单的行李

怀着对这个城市的憧憬

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有多长

却有着无限的豪情与梦想


深圳,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

深圳,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城市

深圳,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城市

深圳,一个到处可以听得见、“蔡屋围”、“罗湖”、“蛇口”、“布吉”……的城市


特区,中国先锋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开始真正的全球化进程,在此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还不是全球范围的流动。与此同时,中国百废待兴,不仅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巨大的差距,就连与一河之隔的香港也存在极大的差距。在历史时刻,邓小平审时度势,认为只有改革开放,共和国才能看到希望的“春天”。

《解放路上的宝安县文化馆》1959年

图片来源:“双城姿态——深港50~80年代纪实摄影展”,作者:郑中健


《统一码头·中环》1968年

图片来源:“双城姿态——深港50~80年代纪实摄影展”,作者:翟伟良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先锋


香港,是深圳特区成立的先决条件。虽然姓社姓资的讨论开始有不同声音,就算特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被抛弃”之说,但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可以说,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

 

事实上深圳也是这样,到21世纪初,人们回首中国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里程时,发现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包括1988年4月13日建立的海南经济特区)中只有深圳特区发展得最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深圳人响亮的口号。深圳人知道: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激发出活力。


《深圳:从世界工厂到世界都市》(图片来自网络)

主编:Linda Vlassenrood


深圳特区发展不久,很快打破了从前依靠外贸出口的产业格局,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外,开始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发展。


80年代深圳建立了第一家中科院与地市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科技园在建设早期一时间成为国内各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蓝本,并在90年代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迎来了深圳二次创业时期。这个时期,深圳主要进行了一些自主创新、加工贸易转型和城市升级。


1991年开始,特区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一是科技进步已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替代一部分“”三来一补”产业,淘汰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三高”企业;二是确定第三产业的支柱性战略地位,科技、管理等人才的培养,金融、贸易、中介、服务、交通、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也为科技和金融的产业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个时期,深圳涌现了大批创业者,孕育了全球知名的华为、中兴、腾讯和大疆等科技企业。


图片来自网络


创造世界城市化奇迹


关于深圳的人口,应该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深圳人的减少上世纪70年代末,面对很大的经济差距,广东沿岸的精壮劳动力掀起了一股“逃港潮”,而宝安县是逃港的最佳出发地,当时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三偷”,就包含了偷渡出境,然而,再严密的监控也阻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上世纪50年代到深圳建市前,宝安县偷渡到香港近30万人,接近1979年建市时宝安县人口的总和;


第二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后深圳人口的增长。特区建立之初,向全国各地招工,工程师、工人和基建兵很快就集聚深圳,还有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也都蜂拥而至,短短37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的奇迹。

 1997年的深圳印象 ,《深圳:旅行记录》

作者:Guy Delisle图片来自网络


来了,就是深圳人


21世纪初,深圳喊出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跟深圳户籍没有关系:不论你是否有深圳户籍,不管你是常住还是暂住,只要你怀着梦想,深圳就为你提供无限宽阔的梦想舞台;英雄不问出处,雄才只讲现在和将来;只要将你的激情与理想安顿在深圳,深圳都感谢你的付出,尊重你的权益,尽量给予公平的庇护。当然,来了,没有人规定你在这儿呆多久,也没人关心你将去哪里。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当初那些逃离深圳的深圳人是否会后悔?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来过深圳的外地人多数不曾后悔。


《来了就是深圳人》 作者:杨化喜 (图片来自网络)



悄然间

时光已经过去了十几载

身上的担子早已不轻松

对城市的憧憬已经变为了坚定

不管道路有多长

始终有着一颗执着的心

 

深圳,已经是成熟的现代化城市

深圳,已经是环境友好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深圳,已经是高成本凸显的创新型城市


深圳,还是一个到处可以听见“香港”、“东莞”、“惠州”、“大湾区”……的国际化城市


深圳

建设伟大的城市


回顾过去30多年的发展,特区广受国内城市学习的意义在于持续的创新、民营的胜利、改革的深度。


十八大以来,面向新的发展环境,传统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试验场角色基本结束,但是更具深远意义的开放改革面临新的重任。在这个历史时期,国家提出了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的一个千年大计和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深圳面临如何去?


深圳开始了新的特区使命探索:深圳的标杆意义应该在逆全球化的贸易格局、国家转型的区域格局、科创引领的竞争格局中先锋地位的再提升,同时率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示范,将生态的功能化、空间的精细度、文化的先进性、环境的宜居性、创新的独特性和治理的现代化成为衡量城市质量的新标准。 


图片来自网络


特区,建设湾区名城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给深圳未来指明了一个方向。早在2014年,“发展湾区经济”就首次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提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名城的战略目标。当时的背景是“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不久,深圳要打造粤港澳湾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深圳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高价值服务、高技术研发等高端业态,以“三新” (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为抓手,提升湾区经济核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互动、集聚外溢的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也正是区域经济融城的方向。深圳的视野,应该在坚持往外看的同时,还得看看身边的兄弟,需要坚持国际视野和区域视野相结合。全球化区域化应该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两大并行力量


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重回多极化时代,全球城市体系进入趋向扁平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再平衡”阶段;


另一方面,以城市群、都市区为代表的区域化经济体正在成为代表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脱离国家和区域腹地支撑的全球城市发展不可持续。


面向2030年,深圳需尽早应对全球化转型浪潮,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全球合作,提升在全球网络中的地位和能级,增强对经济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加深与全球市场的融合程度,同时,深圳也应从本土优势和特色出发,进一步融入国家开放格局,构筑良性的城市-腹地关系,培育内生的经济、产业、设施、资源等支撑体系,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


全球城市体系

资料来源: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K.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lobalization and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GaWC) 2012.



深圳,引领大都市圈


对标国际一流大都市圈高端化、区域化、国际化职能,狭小的发展空间和快速提高的运营成本,深圳不得不面临职能的空间再次重构,产业空间只能选择高端为主,强化深圳的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核心职能,制造业的一般环节,应该在区域中进行布局。


以构建港-深-莞-惠共同市场为重点,构筑珠江东岸新的科创走廊,推动区域协作机制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一体化发展和共赢。同时,从区域的角度优化深圳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通过区域快轨和市域轨道交通的高效组织衔接,实现1小时通勤圈的生活-就业模式。


深圳迎来了深莞惠大都市圈的新发展格局,深圳可以依托30-50公里,全面提升临深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除了继续完善市内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建设品质之外,还可以把保障性住房建在临深地区,把休闲娱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建设在临深地区。


同时,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人文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更新出来的空间更多的提供公共服务,让居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许将来的某个时候,深圳市域的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总量上相一致,甚至超过常住人口,它的区域价值才能体现,城市的伟大才能体现。


深圳都市圈空间结构


来了,就是湾区人


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大都市圈的建设,促使深圳人面临了第三次选择,从城市走向区域。与此同时,深圳的区域投资能力和范围扩大,深圳不仅仅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而且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开始谋划区域布局和全球收购,产业转移园区分布在深莞惠“3+2”地区;港莞惠临深地区通勤客流也超过百万人次/日,并逐年增长;居住、旅游配套功能区域化布局,居住在莞、惠临深地区的深圳就业者规模约为6-8万人,2016年,深圳人贡献了惠州、东莞房产销量一半,周边房价持续拉高;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干部)输出效益显现,特区模式开始输出。


来了,就是湾区人,跟深圳户籍仍然没有关系,我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居住在临深地区,按照统计上说,是莞惠人,也可能居住在更远的珠江西岸地区的中山、珠海。


来了,就是湾区人,深圳不再是唯一。深圳只给你一个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窗口,让你能留在大湾区,在这里享受宜居环境;深圳还是信息的窗口、服务的高地、创新的硅谷和成长的土壤。


2012年的深圳(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都市,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来了,就是湾区人”,视野和高度在扩大,背后是对城市职能和区域治理的更高要求,也体现了深圳建设伟大城市的方向。我们无法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圳过去的成功一直说是速度和效益,而最根本的动力则是因为吸引了数以千万的优秀的人聚集到这里:深圳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文化感召力,不断提升深圳的独特优势,保持吸引年轻人的良好环境,包括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和人性化城市,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最具吸引力的机会城市和枢纽城市


深圳人应该是具有深圳时代精神的人,是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是永不停步的精神,是怀揣深圳梦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将精彩的活在深圳,骄傲地活在大湾区。


·  ·  ·


相关阅读:


袁奇峰论广州:南沙击水三千里,广佛更上九重天?


广佛超级城市


深圳+香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央国际都会区”


香港2030+对话深圳2050


为什么国家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引导城市群发展?


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王缉宪: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OPP”


【城识】粤港澳大湾区,超越珠三角“排位赛”!





作者,本期策划 | 罗彦

 中规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作者简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委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专家委员。


项目经验: 

深圳前海计划研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西藏阿里城市总体规划、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武汉生态框架结构研究、福田区城市更新战略规划研究、赤壁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成都青白江区城乡统筹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与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研究、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城乡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城乡统筹的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研究等。

 

著作及参编书:

《深圳市城市化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规划》、《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读本(领导干部版)》、《规划转型与转型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4)》等。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