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我瞒着父母去当兵

康国卿 CBR传播人 2022-08-07


记者 | 舒涵 丘卓 朱秋杰 孙木子 程琪 聂秀云
记者 | 刘琪 赵文会 王凤 黄夏芊 侯潇然
摄影 | 舒涵 程琪
视频 | 舒涵 俞露 丘卓
编辑 | Agnes

“长白山绵绵山岭沾满血印,鸭绿江水曲曲弯弯飘着血痕······”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00万英雄儿女在长白山旁留下了青春与热血,其中有19万7千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群“最可爱的人”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在最前线与敌搏杀的英勇战士,还有默默无闻在为战事提供各种支持保障的人员,他们或者是军医、文艺兵,或者是雷达兵、机械师、铁道兵······身处不同的岗位,他们在战场的各个角落闪光。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
 
“我不怕死,也不想家,
在战场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怕就不会上战场了。”
  ————铁道兵二师军医 杨文祥


▲杨文祥佩戴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国家号召人民参加抗美援朝,15岁的杨文祥跃跃欲试。因是家中独子,家人不同意,杨文祥便瞒着家人买了去南昌的火车票。
 
临走时姐姐守在火车站流着泪劝他,父亲还追到了南昌。但杨文祥决心已定,家人只好作罢。
 
杨文祥开始在南昌训练,后来战事紧张,他和战友们被调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集训医护知识。
 
1952年初,前线战争牺牲惨烈,杨文祥和几个战友一起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愿到前线参战。

首长觉得他们年纪小,劝说他们先留下完成医疗技能培训。终于,在1952年底,杨文祥和战友们如愿奔赴朝鲜战场,在阵地后方开展急救工作。
 
美军时常进行轰炸,需要急救的大多是被炸断四肢的伤员。杨文祥无所畏惧,“就豁出去了,大家都敢拼命,我们没有飞机大炮,美军飞机来了能躲就躲,躲不过就用步枪打。”杨文祥说。 


杨文祥和两位战友住在当地百姓家里,家里只有一个老妇人和两个女孩。两年的相处中,他们和这家人同吃同住,用简单的朝鲜语交流。这家人让志愿军睡新床,老妇人半夜还起身给他们掖好被子。

战争结束后,杨文祥回国先后习得中西医。在后来的“抗美援越”中,杨文祥再一次义无反顾请愿去战场。他这一去就是5年半,“当了医护队的领头”,成了一位真正走在前线的军医。

军医在越南(第二排左起第三为杨文祥)

2020年杨文祥得到了抗美援朝的纪念勋章,他很宝贝地从布袋中取出勋章,细细端详,而他左脸上弹片刮擦留下的疤痕,也是他的勋章,是85岁的他辉煌过往的印记。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我们雷达兵是空军的眼睛
 
“雷达兵是空军的眼睛,
没有眼睛是无法打仗的。”
——空军第四师雷达站长吴舒荣

▲抗美援朝时期的吴舒荣
 
未满十八岁的吴舒荣也是瞒着家人,独自踏上了去往朝鲜的征程。1950年8月,美军轰炸中国丹东,当时正和战友一起住在辽阳的吴舒荣听闻了轰炸过后的惨状,无比愤怒。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队伍。
 
侦查,是空军雷达兵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雷达兵是空军的眼睛,没有眼睛是无法打仗的,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
 
从1951年到1957年,接近七年的军旅时间里,吴舒荣与战友通过雷达助战一百余次,协同我方战斗机击落美军飞机三百余架。

据吴舒荣回忆,1953年7月作战双方签字停战后,美军的野心并没有消退。在1956年3月,仍驻守在朝鲜的吴舒荣值班时通过雷达系统,发现敌方两架P51野马战斗机。
 
发现敌机接近后,吴舒荣果断派遣两名士兵进行跟踪并向指挥所报告。“战斗机马上升空拦截,打掉一架,打伤一架。为此我们得到了指挥所的嘉奖。”
 
在朝鲜待了七年的吴舒荣称得上是久经沙场,幸运的是,他有关于战争的那部分记忆里,似乎没有太多的伤痛与沉重,更多的是温暖与乐观。
 
吴舒荣所在的空军部队供应相较于陆军更为充足,即使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物资与供暖也没有太大的困难。朝鲜人民感激雪中送炭的志愿军,让没有固定住处的志愿军们住在自己家中,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倍加关怀。
 
“冬天有零下十来度,晚上值班回来的时候,我们战士的棉裤都冻硬了,朝鲜老百姓会主动把热炕让给我们睡,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邀请我们去参加联欢宴会,他们对我们很爱护,很好。”
 
歇战期间,吃过晚饭,如和平年代的普通小镇一般,伴着余晖人们在街道旁悠闲地散步闲谈,志愿军和当地人们一起讨论着白天发生的趣事,在屋前的空地跳着舞。
 
▲1953年吴舒荣获志愿军部颁发的二等功奖状
 
每一架飞机都要顺利起航
 
“故障不过夜,故障不上天。
这就是我们机械人员最大的心愿和努力。”
——空军第三师机械军副排长邓云倪
 
▲邓云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航空学校毕业证书

1952年8月,邓云倪踏上了朝鲜的土地,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空军第三师机械军的一员。

“故障不过夜,故障不上天。这就是我们机械人员最大的心愿和努力。”邓云倪说。
 
飞机返程时间不定,野外等待时间漫长难捱。有时夜深无人送饭,邓云倪和战友们硬撑到天色泛白。为了保护珍贵的飞机,环境恶劣也得默默适应。而当新的一天来临,保障工作又重新开启。日夜的战斗值班,严酷的军事操练,让一个懵懂少年变得坚韧。
   
鸭绿江的冬天最低接近零下三十摄氏度,完全冻结成冰的河面成了邓云倪和战友的“宝地”。他和战友穿着滑冰鞋一块儿在结冰的河沟上穿梭,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隅“乐园”。对于邓云倪来说,这段时光是不可复刻的快乐和温暖。

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后,由于华东战事紧张,邓云倪和战友们随同大部队,从华北转到华东地区,参与了几大解放岛屿的战役。在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邓云倪所在的连队获得了集体三等功荣誉,他本人还添上了一枚个人三等功的勋章。
 
“现在回想起来豪情还在。”这场光荣的战争,无论是对于十五岁的邓云倪来说,还是对于八十五岁的邓云倪来说,都是自豪的,光荣的,“我无怨无悔。”

▲1953年颁发的抗美援朝三等功证书
 
铁道记录下了我英勇的身姿
 
“二八少年斗志昂,抗美援朝斗豺狼。
70年后回故里,白发辉映纪念章。”
——铁道兵副排长邓家琪


▲邓家琪佩戴着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今年84岁高龄,退伍63年的邓家琪回忆起当年远赴朝鲜抗战的经历时,眼神仍带着笃定。
 
“参军入伍,从未后悔。”1951年,国家鼓励一批中小知识分子参军入伍。刚刚初中毕业、家中独子的邓家琪,原本没有参军的义务。但战事告急,满腔热血难以抑制的邓家琪瞒着父母偷偷报了名,登上了开往石家庄的列车,来到了距离家乡约1300公里的解放军铁道兵团干部学校。
 
1952年1月,在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军事训练后,邓家琪跟随部队来到了朝鲜。由于年纪尚小,且属文化兵种,邓家琪起初被分配在二线,负责文书工作。
 
办公场所是临时搭建的茅棚,条件简陋,还要时常提防美国飞机的偷袭。工作不安定,飞机一来就要立马躲进防空房,“环境和氛围都很紧张。”
 
美军轰炸袭扰给交通运输造成极大损害,邓家琪转为铁道兵,参与修筑铁道。为避免物资和人员流动停滞,邓家琪每天奔波于修补美军飞机炸毁的各条铁道上。

▲年轻时的邓家琪


一次,邓家琪受命给30公里外的连部运送文件,为了避免上午的美国飞机轰炸,邓家琪清晨六点半便骑着自行车出发。
 
不料,半小时后天上就传来了“啪啪啪”的声音,是飞机来袭的预警。邓家琪迅速躲进了旁边的芦苇丛里。虽然躲避及时,但轰炸溅起的石块砸中了邓家琪的额头和左腿,留下的永久伤疤记录下了这段无比惊险的经历。
 
在这场战争中,邓家琪始终相信中国军队的能力和意志,从来不曾对美军有过畏惧。他反复说到:“美国兵并不可怕,他们只是武器更厉害,如果面对面对干,我们是一定可以战胜的”。
 
在抗美援朝50周年时,邓家琪和其他战友曾重回朝鲜,在参观了朝鲜建立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后,一行人去到了当地的学校,和朝鲜的孩子们进行交流。
 
邓家琪回首自己一生,和战友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弥足珍贵。直到现在,邓家琪的家中仍保留着当年部队的师长赠送的一副画以及和战友们的合影。在闲暇时光,他总会默默地看着这些相片和当时的物件,怀念着当年的人和事。
 
硝烟中的舞台仍然熠熠发光
 
“不管我们的武器有多么落后,我们都坚定决心,
只要有兵在,每个人都站出去组成一条长城,
敌人就不可能把我们打败!”
——27军文艺兵郑芬
 

▲郑芬和她的作品

1949年6月2日,山东青岛解放的号角正式吹响。文化知识分子紧缺,出于培养干部的需要,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因此招录了近三千名学生。
 
7月27日,16岁的郑芬凭借在“青岛市立女子中学”学习的精湛画技,顺利通过面试进入军校,正式成为32军94师文工队的一员。
   
两年后,抗美援朝的炮声打破了文工团平静安定的日子。郑芬所在的32军94师全部被补充到了27军,改番号为人民志愿军,即刻启程。

郑芬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亲历者,有过许多惊险难忘的经历。1950年11月7日,志愿军刚刚抵达长津湖,便发现大桥已被轰炸,只能从河床深入。美军飞机坦克充足,炮弹不计其数。美军的飞机一旦察觉到人迹便会直接俯冲下来进行扫射,即使位于第二战线,当地房屋仍被悉数炸毁。
 
“二次战役”期间条件艰苦,大炮没有车来拉载,郑芬和战友借当地老百姓的八匹骡子来拉一个大炮,山高路滑,骡子一个趔趄大炮便掉进深沟里,她们一次次地抬起。“五次战役”时,朝鲜正值雨季,山洪将桥冲垮,她们徒手扛起大炮淌过山水。     
 
北纬40”29’的长津湖冬季达零下三十多度,天寒地冻,风掣军旗。深夜赶路的志愿军找了个相对干燥的地方,铺上树叶和雨布,忍着冻睡觉,休整片刻后继续出发。运气好的话,志愿军们可以在睡在废弃的学校教室,女兵睡在讲台上,男兵睡在长条凳上。
 
朝鲜四面环山,对战事防御有利。郑芬和战友们挖防空洞、战壕和坑道来避开敌人的炮击。对于美国的轰炸,志愿军也果断予以回击,被步枪摧毁油箱而坠落的美军飞机,成为了志愿军们的振奋剂。

为了丰富前线辛苦作战的志愿军生活,郑芬所在的文艺分队大多数时间都在队中排演节目。郑芬与同事组建了一个简单的乐队,三个人演,几个人练打击乐,搭个土台子,就成了一个舞台。

志愿军文工团慰问过郑芬所在的部队一次,为他们表演歌舞。郑芬还特意做了一面锦旗,代表队伍送给慰问团。她笑着说:“我(的文化知识)在朝鲜的用武之地就那么一次了。”

郑芬回忆,朝鲜人民对中国志愿军很好,因为军队在朝鲜也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能得到朝鲜人民的拥护。1950年冬天,朝鲜老百姓收获了很多苹果,放在地窖里。战争爆发,卖不出去,就拿出许多给志愿军吃。上级指示一定要给钱,正好那时每人发了几百元朝币,郑芬就买了很多苹果吃。

七十年过去了,和平年代里,退休后的日子充实而有趣。郑芬与丈夫加入了一个歌队,经常参加歌唱类的活动。她还参加了社区的老年书画协会,写的字、画的画都经常被展出。

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文艺慰藉了志愿军,也慰藉了郑芬自己。珍贵的记忆画面不随时间消散,而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历久弥新。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点击关键词  查看精彩往期

胡银泉 | 龚岚 | 尹松 | 邓超 | 孙平 | 黄一
罗敏 | 刘世南 | 孟范昆 胡剑云 |田浩然 | 麻卫芳
吴悠 | 席毅林 | 夏海波 | 郭名生 | 王磊光 | 金晓梅
村播 | 鄱阳湖 | 京剧团 | cosplay族 | 三个人的学校 | 蓝天救援队
 零废弃村落 | 事实孤儿之家 | 军乐团 | 希望热线 | 素食 寻亲记
幼儿园实习生之死 | 同志妈妈 | 林夏羽 | Connie Mom |肖晨帆 
直击高考 | 国际不再恐同日 抗癌厨房 | 师大阅读现状报告
“1925造型”理发店调查 | 考研者纪实 | 15元“买”国家奖
师大体育江湖 | 城中村折叠 | 架空层搬迁博弈 泾口
“梦时代”跳楼少年 非洲猪瘟 | “拯救”保安潘有
盲人高考 | 世界残疾人日 | 无声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