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炜‖政策跟踪审计的规范构造与法治保障——以《审计法》第26条法教义分析为支点

郝炜 财智世界 2024-01-09




原载《财会月刊》2022年第20期

【摘要】《审计法》第26条确定的政策跟踪审计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是审计监督的法定类型之一。第26条法律意义脉络可从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价值指向、释义路径与行政法适用获得。目前, 政策跟踪审计的执法困境表现在执法主体单一、执法对象偏离、执法依据缺位、执法方式僵化等方面。为促成审计践行经济监督定位并转向治理监督的宪法指向, 有必要构建政策跟踪审计主体一体化监督机制、树立政策跟踪审计形态独立化监督类型、完善政策跟踪审计依据多元化监督规范和优化政策跟踪审计行为兼容化监督方式。 

【关键词】政策跟踪审计;治理监督;经济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修改 


一、引言在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中, 《审计法》新增一个法律条文作为第26条, 即“根据经批准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 审计机关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政策跟踪审计正式被纳入审计法律体系之中。政策跟踪审计是由我国审计监督实践催生的重大制度创新, 《审计法》通过立法创设方式予以确立, 实现了审计在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基础上向“治理监督”功能转向的重大突破, 体现了审计法学界构建中国审计法学话语体系的卓绝努力, 同时也是我国审计立法实践对世界审计法治的重大理论贡献。行政执行依据包括依法律执行与依政策执行, 前者以法律规范为依据, 后者以政策规范为依据。政策跟踪审计入法及其法律适用既包括依法律执行, 也包括依政策执行。从宪法层面分析, 政策跟踪审计入法是审计机关落实《审计法》法律原则的内在诉求, 更是践行宪法审计条款的应有之义。然而, 实践中审计机关仍沿用传统工作方式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工作, 并未按照第26条执行。此外, 相较于其他专业审计法律制度, 法学界鲜有专题研究政策跟踪审计的法教义学文献。 我国审计法学界以往研究倾向宏大法治话语叙事、审计法制史钩沉, 此种研究取向虽有意义, 但忽视对法律规则、法律概念、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的精细化研究, 因此在审计监督个案中难以为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提供具有实操价值的法律方案。为此, 本文以构建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为核心, 沿循政策跟踪审计制度变迁、法律释义、执法困境与法治保障的论证逻辑, 逐步展开对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建构与法治保障的拓荒式研究。在论证方法上, 本文站在法教义学立场, 综合运用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等法学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 以期能够为开展政策跟踪审计个案执法提供理论分析模型。 二、政策跟踪审计治理变迁的法治转型政策跟踪审计历经政策制度向法律规范转型的演进过程, 《审计法》将其纳入法律体系具有实践必要性。 

1. 政策跟踪审计入法的制度变迁。 

(1)从政策倡导到政策执行。早在2008年, 审计署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就指出, 在审计执法实践中要以促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令畅通为目标、以纠偏整改有令不行与有禁不止行为为手段, 注意揭示和反映“中央关于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但当时的执法方式停留在对重特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大生态环境项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行跟踪审计阶段, 并没有把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等内容作为审计监督的独立类型。 (2)从传统审计到跟踪审计。把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审计项目, 集中体现在2009年《审计署关于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中。据其规定, 开展联动审计的对象是10项重点资金项目、5个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或跟踪审计, 但其目的是促进各项投资落地投产。“跟踪审计”作为审计方式出现在国家审计规划中, 主要体现在2011年发布的《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该规划明确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作为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相并列的审计类别, 并将跟踪审计目标设定为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3)从混合审计到单独审计。初步提出政策跟踪审计范围、政策跟踪审计内容、政策跟踪审计措施的规定见之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 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2015年, 审计署办公厅印发《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施意见(试行)》, 对跟踪审计的目的、对象、职责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适时扩大了政策跟踪审计范围, 进一步健全了政策跟踪审计制度体系;同年9月, 审计署出台《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促进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意见的通知》(审政研发[2015]58号), 明确提出“把监督检查稳增长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各项审计的重要内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到审计程序合法, 审计方式遵法, 审计标准依法, 审计保障用法”, 进一步加大国家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力度。2018年, 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 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 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为此, 2019年11月国家审计署办公厅印发《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审办财发[2019]106号), 为《审计法》新增第26条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 政策跟踪审计入法的必要性。 

(1)政治属性的根本指向。政策跟踪审计制度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服务国家治理功能, 践行了审计机关是政治机关的政治定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31日)的要求,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 因此要强化政治机关意识, 把依法推动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政策跟踪审计制度, 作为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的有效抓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明确提出, 要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政策跟踪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立地位的监督形态, 旨在持续推动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强化“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五大领域宏观调控部署任务落实, 通过聚焦政策部署、政策执行、政策绩效等环节展开审计履行主责主业, 从而凸显审计机关的政治属性。 (2)耦合监督的实践诉求。 政策跟踪审计对于腐败治理具有预防功能与揭示功能, 有助于巩固纪检监察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政治监督地位, 并与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监督汇聚形成耦合监督态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22年1月20日)指出, “纠正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存在的政治偏差”“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督促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执行民主集中制、依规依法履职用权等情况的监督”, 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政策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以推动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贯彻落实为主旨, 能够有效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发挥政治纠偏、维护党的统一领导的政治监督功能。同时, 政策跟踪审计的落脚点是发现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重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和不当行为。例如, 在政策制定与政策决策环节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在政策执行环节是否依规依法履职用权、在财政与资金运行领域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案件线索 , 进而能够有效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履行反腐惩恶的主责主业。 (3)法治政府的本质要求。依法审计是法治政府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本质要求。法治政府包括限制公权不当行使、保障公权规范行使两个层面, 前者可用“控权”、后者可用“赋能”来表示。对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政策跟踪审计, 要聚焦“一个立足点”、发挥“两项功能”、围绕“三个法定”。聚焦“一个立足点”, 就是把聚焦审计监督权行使作为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立足点。发挥“两项功能”, 即发挥控权功能与赋能功能:一方面发挥控权功能, 通过确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释放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发挥赋能功能, 以法定方式赋予审计机关具备执行政策跟踪审计的法定职权, 把政策跟踪审计视为发挥国家治理功能的重要一环, 从而为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赋能。围绕“三个法定”, 即政策跟踪审计的法定性体现在法定职责、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三个方面。 三、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意义脉络法律规范不同于法律条文, 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 而法律条文是对法律规则进行条文化表述的具体形式。尽管《审计法》第26条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正式确立了政策跟踪审计制度, 但该法并未对“政策跟踪审计”法律术语予以明确界定, 因此对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诠释不应仅着眼于第26条或仅着眼于《审计法》, 而应当在第26条所处的审计法律体系与审计监督实践生成的“规范与事实”场域中捕捉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意义脉络。对第26条法律意义脉络的理解, 可从如下维度分析。 1. 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价值指向。 秩序、自由、效率、正义均为法律价值的表现形态。秩序价值旨在通过法律规范创造安全稳定与可预期的法律关系结构, 以遏制和防范公权力违法或不当行使, 进而促成自由、效率与正义等其他法律价值实现。自由价值依赖法律确立与保障, 其途径则是由法律来设定权利义务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由法律来设定与权利行使相应的责任及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由法律来设定救济权利。效率价值既包含法律能够使人们以一定投入获得最大化收益, 也包括法律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越来越多的人”提升收益的同时而又“没有人”减损收益两种情形。效率价值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高效经济社会秩序的维护, 减少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正义是法律的终极价值, 是秩序、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的评价依据, 其中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社会普遍遵循的基本理念。政策跟踪审计条款是国家公权力介入市场竞争的具体体现, 旨在维护市场竞争自由与国家依法行政、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运行与经济监督护航发展的双重目标, 其核心在于平衡以自由与效率为法律价值追求的市场经济、以秩序与正义为法律价值追求的政府监管目标。为构建规范的审计法律秩序, 在国家制定具体明确的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之后, 于国家而言, 该法律规范成为国家公权力行使的依据, 这意味着国家政令不得朝令夕改;于社会主体而言, 可根据该法律规范在事前调整自身行为、预测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及其裁判, 共同促成富有竞争活力、追求最大效率、体现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释义路径。法律规范旨在指导具体个案, 在“大前提(P, M)—小前提(S, M)—结论(S, P)”法律逻辑三段论结构式中, 法律规范充当可资作为法律裁判的大前提(见图1)。在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大前提, 而该前提须确保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包含假定与法律效果。《审计法》第26条是政策跟踪审计制度入法的集中体现, 但并未对“政策跟踪审计”及其构成语词要素作出必要立法说明, 这对该条的行政法适用与裁判实务带来一定困扰。例如, 该条规定中的“政策”是否包括社会主体制定的政策?如何解释实践中各级审计机关对政策绩效、经济政策的审计监督现象?对符合条件的经济社会重大政策可以实施跟踪审计, 对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可否实施跟踪审计?此时就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技术从不同法律解释路径来回应这些审计监督实践问题。以下举例分析。 一是语义解释。法律解释中的语义解释也被称之为文义解释, 即按照法律条文中字词语义的通常解释来诠释法律的真实意涵, 要求对法律条文所作的解释不得超过这些字词固有的语义射程。例如, 在对《审计法》中第26条的“政策”进行解释时, 首先需要按照该词的通常语义或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涵义来解释。我国民主政治语境中的政策一般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国家民主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而制定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因此, 诸如企业制定的政策、群众自治组织制定的政策应排除在外。二是当然解释。依当然解释方法分析, 有助于解决第26条所规定的“政策”是否包括各地审计执法实践中对“经济政策”的跟踪审计、“政策绩效”的跟踪审计, 是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审计还是对政策进行审计, 对其他类型政策可否一并纳入第26条调控范围等问题。尽管《审计法》并未对不同类型的政策可否作为跟踪审计目标予以明确规定, 但依据审计法律规范的目的来判断, 正所谓“事实较之法律所规定者更有适用理由” , 则可适用第26条。既然第26条所规定的经济社会重大政策是政策跟踪审计的目标, 那么事关区域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关涉民生实事的重大政策更应纳入第26条的调控范围, 此之谓“举重以明轻, 举轻以明重”。三是目的解释。依目的解释方法分析, 通过逐条汇总《审计法》每一个法律条文的基本价值并判断综合规范目的后得出, 第26条所载“政策”法律条文所欲实现的目的是对经济监督实现全覆盖式治理。基于法律规范的控权功能, 这说明有必要在法律框架内对公权力享有者所制定的所有政策进行审计监督。只不过受效率价值的平衡, 第26条所指政策才限定为“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 3. 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的行政法适用。法律适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机关依法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场合的行政法适用;另一种是司法机关依法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的司法适用。由于目前各地鲜有政策跟踪审计行政裁判, 因此此处主要分析政策跟踪审计条款的行政法适用。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审计法》规定, 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机关。从《审计法》第四章关于“审计机关职责”的规定可知, 政策跟踪审计由审计机关作出。此时, 需要辨明的是政策跟踪审计是否属于行政行为及属于何种行政行为。 审计法属于传统行政法学的分支学科, 一般将其称之为部门行政法, 如同教育行政法、规划建设行政法、环保行政法一样, 是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前述,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 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的一种宪定类型, 政策跟踪审计由审计机关以法定方式作出, 则等同于政策跟踪审计由行政机关以法定方式作出。但是, 政策跟踪审计由行政机关作出, 并不等同于该行为就属于行政行为, 这同样需要探求该行为是否符合行政行为的概念。由于我国行政法受大陆法系影响颇深, 对行政行为概念的考证须从德国行政处分概念开始。行政处分概念源于1826年的德国行政法学说, 由德国行政法学之父奥托·迈耶于19世纪建构成型。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 无论是在德国、日本还是在我国台湾地区, 对行政行为的界定众说纷纭。从法教义学立场分析, 一般将《行政诉讼法》第2条与我国大陆地区行政法理相结合起来共同界定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 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该条从赋予行政相对人诉权角度、以限缩解释方式来界定行政行为, 实际上将其界定成了学界和实务界均能接受的具体行政行为, 其构成要素包括具有行政权能的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相对人、以设定变更消灭权利义务为内容、单方行政行为等四类要素。从存在行政权能的行政主体层面分析, 政策跟踪审计由具有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关即行政机关作出, 审计机关属于行政主体;从针对特定相对人层面分析, 政策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根据经批准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作出;从设定变更消灭权利义务层面分析, 审计机关会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具有法律效力、产生行政法上法律效果和法律意义、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审计决定;从单方行政行为层面分析, 审计机关开展政策跟踪审计是依法定职权与法定程序开展, 被审计单位须依法配合审计机关履责。因此, 政策跟踪审计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当然也属于广义的行政行为。 四、政策跟踪审计执法实践的法治困境针对审计署发布的若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政策跟踪审计的研究结果显示, 政策、项目资金等审计风险点存在诸多风险隐患。从审计监督实践分析, 审计机关普遍注重传统“点”式查账型控制, 缺乏新时代“面”式治理型控制, 执法困境表现为如下方面。 1. 政策跟踪审计执法主体单一。 囿于职权职责、专业知识以及审计监督资源, 事实上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类政策内容、政策制定机关职权及其职责难以做到全面掌握。例如, 审计机关在对某国有企业是否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开展跟踪审计时, 首先需要通过行政职权锁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制定机关为国家统计局。其次要掌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最后要对国有企业落实9大领域新兴产业政策情况进行精细化跟踪审计。在开展政策跟踪审计之前, 审计机关须围绕这一系列内容做实做细审前调查方案。再如, 审计成果运用是政策跟踪审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审计成果通过何种法定程序提交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司法等部门仍未有具体法律规定, 导致审计建议缺乏法律效力、审计整改常常流于形式。 2. 政策跟踪审计执法对象偏离。 政策跟踪审计执法实践中对象偏离常见于两种情形。一是替代审计情形。具体表现为注重项目审计, 忽视政策跟踪审计。从客观方面分析, 政策具有制定主体多元、制定依据多样、政策执行环境复杂与动态调整的特征, 审计机关很难在短期内精准掌握各类政策目标对象与实质内涵, 更缺乏对各类政策作出宏观层面精准研判。由于部分审计机关无法精准定位审计对象, 特别是审计小组、综合组、主审等在实践中不乏把“项目”视为“政策”、把“项目审计”视为“政策审计”、把“项目跟踪审计”视为“政策跟踪审计”等情形, 出现以其他审计类型取代政策跟踪审计的倾向, 从而使《审计法》第26条规定落空。二是混合审计情形。既然政策跟踪审计对象已经入法成为一项法定的审计事项, 那么就应当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然而, 实践中仍然存在如下情形: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简政放权、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等领域审计时, 间或零散化、碎片式涉及政策跟踪审计部分内容, 政策跟踪审计的独立法律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也不利于对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出全面的审计评价。 3. 政策跟踪审计执法依据缺位。 尽管《审计法》第26条将政策跟踪审计从政策规范纳入法律规范体系, 但该条规定较为原则化, 在立法技术上采取了行政法上的不确定法律概念, 导致审计机关在选择何种政策进行跟踪审计、依据何种规范开展跟踪审计、采取何种程序推进跟踪审计方面具有较大裁量空间。例如, 根据第26条规定, 政策跟踪审计应受“经批准”的审计项目计划所限, 并非动辄可就任何政策开展审计。但是, 从严格文义解释上分析, 此处“经批准”的决定由哪个主体作出, 是立法行政还是行政机关、是上级审计机关还是本级审计机关、是上级审计机关的同级政府还是本级审计机关的同级政府, 中央部门和中央企业(含金融企业)政策跟踪审计与地方政府政策跟踪审计的批准主体职权与程序是什么, 法律并未明确规定。 4. 政策跟踪审计执法方式僵化。《审计法》为审计机关设定了审计行政检查权、行政调查权、查询账户权以及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等执法权, 有利于审计机关以执法刚性构建审计法治秩序。然而, 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富有弹性, 审计机关在依据刚性法律对柔性政策实施政策跟踪审计时, 常常陷入执法方式单一的困境。为此, 我国审计法律体系应当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式。 五、政策跟踪审计监督的法治保障为切实发挥审计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重大经济社会政策部署落实的作用, 在为政策跟踪审计提供宏观、原则性法治保障规划设计的同时 , 还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法律制度建设。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1. 构建政策跟踪审计主体一体化监督机制。在立足审计机关经济监督基本定位、依法履行审计监督主责主业前提下, 建议由审计署财政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建政策跟踪审计法定监督、联动监督、协力监督的一体化监督机制。所谓法定监督, 是指审计机关是履行法定政策跟踪审计职责的监督主体, 通过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研究、业务培训、挂职交流及汇聚各层级审计资源等方式, 深刻把握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内涵, 吃透政策、领会政策意图。除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治理协同之外 , 还应当包括审计机关与其他主体的协同监督。所谓联动监督, 是指审计机关依法联合司法行政、纪检监察、组织、发改、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等监督主体, 汇聚形成审计监督合力, 以解决审计监督主体单一、无法快速精准吃透政策的问题。此外, 联动监督还表现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三审”联动监督, 以及审计主体同纪检监察、市场监管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系统联动监督 。所谓协力监督, 既是指审计机关联合社会第三方共同开展政策跟踪审计, 发挥监督职能, 也是指审计机关在审计非财政供养单位时需要对方配合以共同完成政策跟踪审计程序。事实上, 这三种审计监督范式表明审计机关已经从政策跟踪审计的推动者转向引导者 。 需要注意的是, 从主体维度出发构建政策跟踪审计法定监督、联动监督、协力监督的一体化监督机制, 应具备如下前提。一是编制政策跟踪审计职权职责清单。该清单主要用来区分审计机关的法定监督权、联动机关和协力主体的配合监督权限或义务, 为审计机关召集相关部门开展具体业务清除障碍。二是编制政策跟踪审计配套要素清单。这些配套要素包括政策跟踪审计机构、人事编制、干部任命、经费保障等内容, 是保障审计机关独立执行政策跟踪审计不可或缺的组织支撑内容。三是编制政策跟踪审计项目清单。各级审计机关结合本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拟定政策跟踪审计项目清单, 并结合发展需要实施动态调整。该清单应当与传统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民生审计、投资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各项审计中的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内容相区分, 防止发生重复审计现象, 确保政策跟踪审计的独立性和法定性。 2. 树立政策跟踪审计形态独立化监督类型。 政策跟踪审计形态的独立性可从实体与程序两个维度阐述。从实体维度, 结合《审计法》的规定, 可在对审计监督分类与比较基础上掌握政策跟踪审计的独立性。根据审计梯度分析, 审计对象可分为对本级政府事项审计、对下级政府事项审计等。根据审计对象的构成要素分析, 审计对象由被审计单位、单位负责人、资金、项目四类要素构成。根据审计内容类型分析, 审计对象分为政策跟踪审计类、政府预算执行类、财务收支类、项目类、专项资金类、领导干部责任类、专项审计调查类等类型。可见, 从实体维度分析, 政策跟踪审计入法之后引发的最大变化是政策跟踪审计概念、政策跟踪审计权、政策跟踪审计行为、政策跟踪审计程序、政策跟踪审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政策跟踪审计报告等均获得了独立法律地位。换而言之, 政策跟踪审计将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监督类型、法定的审计监督形态呈现。当然, 政策跟踪审计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 并不一定意味着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必须剔除政策跟踪审计内容、在项目类和专项资金类审计评价中不得涉及政策跟踪审计内容。实践中, 要根据各审计监督类型的法定构成要件决定是否有必要将政策跟踪审计情况纳入其中。 从程序维度, 有必要构建政策跟踪审计法律程序以凸显其独立性。政策跟踪审计法律程序是针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行为设定的法律规范, 通过规定审计机关实施政策跟踪审计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 以调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监督过程中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当然适用于政策跟踪审计法律程序, 但建议在修改《审计法实施条例》时有必要单独设立政策跟踪审计法律程序条款, 并申明如下三项法律程序条款。一是政策遴选程序。主要解决政策跟踪审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政策目录如何选定、遵循何种遴选标准等问题。二是制定审计方案程序。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由各级党委政府制定, 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可独立确定, 也可按照双重领导权限要求确定。无论采取何种确定方式, 都应由相应法律程序予以保障。三是审计项目决策程序。对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决策须按照现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执行, 并结合审计实务重点设计针对规范资金分配、防范侵占资金、禁止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的法律程序。 3. 完善政策跟踪审计依据多元化监督规范。 针对《审计法》第26条面临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困境, 可从三个方面予以破解。一是开展价值补充。价值补充是由审计机关或法院在个案中依其价值判断将不确定概念具体化的方法, 有助于消解政策跟踪审计法律条文规定较为笼统、语义模糊引发的执法难题。对价值补充所涉及的价值判断是法律规范居于内部视角和法体系思维而获得, 不得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 而必须以社会公众共享的规范、公平、正义等客观标准作为基础, 且依程序正义理念还须赋以详细的理由说明。因此, 在对第26条所涉及的“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进行法律解释时, 可通过分析该政策是否纳入经批准的审计项目计划、是否属于本区域本领域的中心工作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 具体则由审计机关或法院在个案法律适用中予以确定。二是明确规范体系。政策跟踪审计制度历经政策变迁, 最终转向法律规范, 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但《审计法》通过修正方式将其引入不确定法律概念丛生的第26条, 并未提供政策跟踪审计的法律概念、范围、程序、责任、救济等内容, 这为该条法律适用带来困难。在追求实质法治的现代社会, 依法治国所指的“法”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法律为主导的多元规范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和党的政策体系、国家政策体系以及包括习惯、道德、宗教、自制四种规范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 , 均是国家治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审计机关在援引第26条作为法律依据的同时, 可同时援引下述规范体系作为政策跟踪审计执行的说明理由, 包括:《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财产保险公司审计指南》《公共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商业银行审计指南》等。三是启动立法工作。为彻底解决政策跟踪审计法律规范存在的适用难题, 建议以《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试行)》为基础启动《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跟踪审计规定》立法工作。 4. 优化政策跟踪审计行为兼容化监督方式。 一是明确审计指导与审计约谈法律效力。审计全覆盖战略在强化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法律地位的同时, 也对审计执法资源提出挑战。为此, 审计机关有必要在坚持审计监督刚性执法的同时, 探索建立审计指导、审计约谈等新型执法方式, 进一步丰富政策跟踪审计执法体系。审计指导是指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监督权时, 可通过建议、咨询、磋商、劝告等非强制方式要求被审计单位作为或不作为。审计约谈是指审计机关对具有违法风险、虽有违法行为但免于处罚的被审计单位实施说明理由、提示风险、研判事实与法律解释、批评教育等行政行为。审计指导和审计约谈相对于审计机关以行政处罚为核心的刚性执法而言, 更易于被被审计单位接受, 有利于促进审计监督的民主性和正当性。二是创新全自动化政策跟踪审计。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 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要求。全自动政策跟踪审计有赖于精准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在数据层面, 建立审计数据库, 并确保所筛查数据在数据归集时合法;开放审计数据共享, 在一定程度内打破法定监督、联动监督、协力监督主体之间的数据壁垒, 防止出现审计数据孤岛效应;强化审计数据安全, 建立数据采集、输入、输出、传输、存储等关键环节的安全评级与风险监测制度。三是建立交叉式政策跟踪审计制度。尽管《审计法》第26条赋予政策跟踪审计以独立法律地位、要求政策跟踪审计结果以独立法律文本形态呈现, 但并非一概排斥政策跟踪审计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绩效审计等审计监督类型中的交叉运用。例如, 在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存在“先任后审、先离后审”情形, 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对组织和纪检监察的积极功用。因此, 为进一步激发审计结果利用功能, 可对政策跟踪审计时涉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内容进行一并审计, 提前出具审计调查分析报告, 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的反腐预防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彰,李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5):12 ~ 13.

[2] 庄尚文.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政策审计探讨[ 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6):143 ~ 151.

[3] 黄溶冰,赵谦.财政分权、审计监督与反腐败成效——来自中国2002~2011年的经验证据[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6):19 ~ 25+159.

[4] 郑宁波.论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以国家审计的权力性质为视角[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5):44 ~ 48.

[5] 郑小荣,余莎.公共政策效果审计研究[ J].审计研究,2021(1):11 ~ 18.

[6]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 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M].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0.

[9] 叶必丰.行政行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 王帆,钱瑞.政策跟踪审计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稳增长等政策审计为例[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5):60 ~ 66.

[11] 张振波,金太军.国家治理体系中政策审计体制改革研究[ J].行政论坛,2018(5):86 ~ 91.

[12] 刘国常,罗佩铨.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财会月刊,2021(10):101 ~ 107.

[13] 刘国城,黄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机制研究[ J].审计研究,2019(3):11 ~ 19.

[14] 金晶.国家环境治理与环境政策审计: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J].中国行政管理,2017(5):20 ~ 24.

[15] 朱殿骅.新时代审计权的权力属性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路径——与监察权、司法权比较[ J].江汉学术,2020(1):85 ~ 96.

[16] 刘作翔.构建法治主导下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多元规范和多元秩序的共存共治[ J].学术月刊,2020(5):102 ~ 112.



 ↓↓↓ 推荐阅读

田高良 张晓涛‖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务理论与发展路径研究

田高良, 张晓涛‖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务基本框架与发展模式研究

田高良, 张晓涛‖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务赋能财务管理创造价值
田高良, 杨娜, 张亭‖ESG背景下全景式财务报告体系构建
田高良|“大智移云物”背景下的财务转型研究
田高良|基于RPA技术的财务机器人应用研究


邬瑜骏 曲晓辉‖数字资产监管框架与会计问题研究——兼评美国数字资产行政命令
邬瑜骏, 郭晶莹 ‖“供应商融资安排”会计列报  披露问题研究——兼评IASB《供应商融资安排(征求意见稿)》
曲晓辉 李莹 张国华‖经济指数和会计指数研究: 回顾与展望
高利芳, 曲晓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高等教育的调查与反思
曲晓辉, 王俊, 张瑞丽‖税率优惠对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研究

杨慧辉 顾敏琦 沈红波‖信用评级风险与债券违约——以华晨汽车集团为例

万仁新‖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报表中两类调整、抵销分录原理探究:基于契约理论

万仁新‖合并报表理论的缺陷与改进:基于契约理论的思路

万仁新 , 唐国平|复式记账借贷符号奥秘的训释罗进辉 黄泽悦 向元高‖亲清政商关系研究: 述评与展望
罗进辉, 林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时代意义、制度渊源与经济影响——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秦荣生‖创新驱动 高质量培养会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杜兴强‖儒家文化与会计审计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颉茂华, 李玲玉, 李晓玲‖中国碳会计:远景战略、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罗斌元, 赵依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资产确认

杨雄胜‖公司治理制度赋予财务管理新动能

杨雄胜‖立足公司治理夯实财务与会计制度基础

杨雄胜‖论公司真实绩效与行为优化
杨雄胜‖论公司财务约束
杨雄胜 等‖论公司治理与财务理论创新
会计理论研究·名家论文15篇:2021年《财会月刊》杨雄胜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财会月刊》发的杨雄胜教授文章
杨雄胜 等|寻求理性的会计理论

王海兵 等‖内部审计发展文献综述:历史、演进和未来

袁蓉丽, 江纳, 刘梦瑶‖ESG研究综述与展望

黄世忠‖台积电的绩优与隐忧——ESG视角下的业绩观
叶钦华, 黄世忠, 徐珊, 叶凡‖2019~2021年上市公司财报可信度分析
叶钦华, 黄世忠 等‖严监管下的财务舞弊分析——基于2020~2021年的舞弊样本
黄世忠‖ISDS与ESRS的理念差异和后果分析
黄世忠‖第六次大灭绝背景下的信息披露——对欧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准则的分析
叶丰滢, 黄世忠‖SEC气候信息披露新规的解读与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质量特征评述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双重重要性原则评述
黄世忠, 叶丰滢‖《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治理和组织》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战略与商业模式》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叶丰滢, 黄世忠‖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优秀实践分析
黄世忠 , 叶丰滢 , 李诗|碳中和背景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叶丰滢 , 黄世忠 等|碳排放权会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黄世忠|ESG报告的“漂绿”与反“漂绿”
黄世忠|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新动向
黄世忠|“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
黄世忠|谱写欧盟ESG报告新篇章——从NFRD到CSRD的评述
黄世忠|支撑ESG的三大理论支柱
黄世忠|ESG理念与公司报告重构
新经济·ESG名家论文11篇:2021年《财会月刊》黄世忠论文集闫华红, 闫佳睿‖软件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与对策张庆龙, 方汉林‖保守抑或激进:中央企业司库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张庆龙, 方汉林‖数智化企业司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
张庆龙‖中央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条件分析——基于SWOT模型
张庆龙, 张延彪‖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现状分析——基于2016~2021年数据
张庆龙, 张延彪‖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熟度分析
张庆龙, 方汉林‖企业司库管理体系设计的关键要素分析
张庆龙, 方汉林‖中外企业司库管理:比较与启示
张庆龙 , 张延彪|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立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基于组织身份变革和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张庆龙 , 张延彪|财务转型视角下的企业司库管理研究
张庆龙 等|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与信息化关系的历史演进——基于信息技术二重性理论分析
张庆龙 等|内部审计数智化转型的动因研究
张庆龙 等|新时期内部审计创新之路: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
张庆龙 等|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与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全感
智能财务研究·名家论文12篇:《财会月刊》张庆龙论文集(2020-2021)
张倩, 刘浩‖可持续发展报告GRI准则的改进及启示
吕颖菲, 刘浩‖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双重重要性的概念、转化和评估——兼与财务报告重要性的比
王文红 , 刘浩| 叙述性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最新发展——基于对管理层评论的分析王鹏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预期信用损失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王鹏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中的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政策建议王鹏程‖可持续发展信息鉴证服务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应对王鹏程‖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考虑王鹏程 , 黄世忠 ‖ 净化审计环境 推动良法善治——修改《注册会计师法》的十大建议

韩洪灵, 余博, 刘强, 陈汉文‖薪酬治理、知识资本与共同富裕——基于联想集团的案例研究
杨道广,陈波,陈汉文‖智慧审计研究:理论前沿、实务进展与基本结论

点案例透视·名家论文6篇:《财会月刊》韩洪灵陈汉文论文集(2020-2021)

韩洪灵 , 陈汉文 等|庞氏分红行为的界定、判别与监管——恒大集团分红现象引发的思考
韩洪灵, 陈汉文 等|数据伦理、国家安全与海外上市:基于滴滴的案例研究谢志华, 谢昊宇‖对现金流量表若干理论问题的反思叶陈云, 叶陈刚‖会计理论规范与实证研究范式:比较与反思谭祖谊‖政府会计下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剖析——基于经济学视角冯圆‖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发展
孙永尧‖商誉后续计量:减值还是摊销——基于IASB合并会计问题调查证据代婉瑞, 宋良荣‖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徐玉德, 李昌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逻辑机理与现实路径徐玉德, 李昌振‖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徐玉德|新时代财会监督论

徐玉德 , 李化龙|公共风险视角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逻辑
徐玉德 , 李化龙|公共风险转化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现实路径
徐玉德 , 董木欣|数字政务建设整体性治理模式、 架构分析与路径选择

郑石桥‖论碳审计结果及其运用郑石桥‖论碳审计方法

郑石桥‖论碳审计目标
郑石桥‖论碳审计内容
郑石桥‖论碳审计主体
郑石桥‖论碳审计客体
周旭东 , 郑石桥 ‖ 论碳审计需求
郑石桥|论碳审计本质

伍中信 , 唐毅豪‖基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的农地股权运作创新
伍中信, 魏佳佳‖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伍中信 等|“三权分置”下财产性收入扶贫模式探索与创新

李若山‖对证券市场“零容忍”政策下退市新规的思考——兼对43家退市公司的案例分析
李若山|供应商评估制度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改善——以TB集团年报审计为例
徐锐, 薛爽‖子公司失控的判断及会计处理——以围海股份为例
高军,薛爽,李志刚|新股低价发行: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还是“选美博弈”——以上纬新材为例
薛爽|法制环境变迁与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金若 等:上市公司商誉披露现状、问题及治理——以掌趣科技为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融合性课程设计——以“大数据审计”课程为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潘红波 等:产业政策与要素市场失灵——基于有为政府的视角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学生项目制学习方法——以智能会计专业为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陈俊 等: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汪方军 等:激励与企业创新:综述与展望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万良勇, 李宸: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效率的双重效应及门槛特征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企业集团业绩考核的智能化转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应千伟 等:外部监督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潘红波 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智能财务十大热点问题论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刘启亮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金若 等:信息披露视角下的商誉减值会计准则改革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杜兴强等:宗教影响与公司行为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企业财务智能化 要素·路径·阶段

杨有红‖整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助推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杨有红 , 蔡婷婷|空转贸易的动机、后果及对策陈虎, 朱子凝‖数据可视化的财务应用研究
陈虎, 杨利明‖数据分析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陈虎, 刘雅琼‖财务数据源及数据采集研究

陈虎, 孙彦丛‖DT时代基于数据价值链的财务变革
陈虎, 郭奕‖数据价值体系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

刘光强, 干胜道‖新经济背景下的智能管理会计报告——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技能
干胜道 等‖财务资助公告的市场反应探究
干胜道 等‖上市公司财务资助:现状、动机与治理——以上交所为例
王文兵,王立彦,干胜道 等|长期股权投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问题分析

黄冰冰, 戴德明, 马元驹‖利润概念的界定李晓冬 , 马元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逻辑机理与路径构建黄冰冰,马元驹,戴德明|利润确定的变迁与启示
马元驹 , 黄冰冰|论利润贡献率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马元驹, 李晓冬|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

王竹泉, 孙文君‖政府社会资本与重大经济风险
王竹泉, 孙文君‖政府社会资本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竹泉 等‖政府社会资本的规模、结构与测度
王竹泉|公共资源配置与政府社会资本
王竹泉, 槐莹‖制造业企业资本脆弱性评价研究

谈多娇 等‖碳排放核算与碳绩效评价——以“范围三”为研究对象

陈智华, 黄京菁 等 ‖中概股SPAC并购上市路径选择动因探析——基于思享无限案例
王建勇, 陈瑞琛‖对恒大危机的分析与反思
高明华 ‖ 区块链技术下审计模式、审计冲突及审计质量提升
薛伟|金砖国家的税收风险分析——基于税收协定和税收营商环境

洪祥骏, 林娴‖绿色支持政策退出风险与新能源REITs应对举措

叶丰滢 , 蔡华玲|气候相关风险的会计影响分析
叶丰滢 等|新收入准则执行的十大困惑与思考
邓建平, 白宇昕‖域外ESG信息披露制度的回顾及启示

刘启亮, 邓辉 等‖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责任的新变化

李九斤, 徐妍妍‖国有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研究

胡耘通‖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责任再思考
胡耘通|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协同监督路径研究
蔡春 , 杨肃昌 , 胡耘通|关于审计法(修正草案)修改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刘勤, 陆诗婷‖人机协同模式下财务流程优化研究——以K公司费用报销流程为例
刘勤|智能财务中的知识管理与人机协同吴世农 等‖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再探析——基于公司财务、公司治理和决策者方言差异的三重视角刘峰‖企业财务目标:一个解构性讨论蒋楠‖论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
蒋楠‖论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
张俊瑞 等‖百花齐发:131篇会计硕士(MPAcc)优秀学位论文研究
张俊瑞, 吴珉瑄‖长路无涯:“丝路会计硕士(MPAcc)联盟”人才培养的探索、特色与展望
张俊瑞, 范苏扬‖数据说话:基于知网的MPAcc专业学位论文现状分析与质量评价
张俊瑞 , 王永妍|踔厉奋发:MPAcc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与趋势前瞻
张俊瑞|妙笔生花:MPAcc专业学位论文之“道”与“术”
张俊瑞 , 危雁麟|数据资产会计:概念解析与财务报表列报何安宁, 张为国 等‖修订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一种思路——基于我国A股医药企业年报的案例研究
张为国 等‖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发展前景的谨慎估计
张为国, 薛爽, 王浩宇|从G7影响力工作组报告看可持续披露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名家论文9篇:2021年《财会月刊》张为国论文集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上)陈斌, 张仕奇‖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以X公司永续债为例

袁广达 等‖生态补偿信息共享平台设计——基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视角
袁广达 等‖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与分摊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袁广达, 顾鹏程, 吴佳敏‖新冠疫情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 风险与应对
袁广达 等|市场化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会计手段与实施
袁广达 , 王琪|“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演化动因与路径

王善平, 王灿‖创新投入、政府补助与融资约束

高亚莉, 贾康 ‖ 财政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基于修正的成本—效益分析法
贾康 等|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贾康|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邬瑜骏, 郭晶莹 ‖“供应商融资安排”会计列报  披露问题研究——兼评IASB《供应商融资安排(征求意见稿)》

杨志国‖中概股外部法律环境以及开展跨境监管合作的制度保障
杨志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角色及其民事责任问题

张新民‖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刘淑媛, 黄火灶‖“一轴两翼、双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型与应用

洪荭 等‖企业成长、成本优势与技术成本战略 ——基于制造企业双案例研究

陈金林, 曹越‖完善社会保险费代扣代缴制度思考

《财会月刊》转载量和综合指数在会计审计类刊物中排名第二
四个月内四次获殊荣|《财会月刊》感恩鸣谢

王会金‖论军队审计目标

林斌 等‖中国企业反舞弊画像——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分析

马永义‖资产减值相关焦点问题评析
马永义|新收入准则与新租赁准则:对照式解析

沈洪涛 等‖基于风险视角的ESG评级价值相关性再思考
贺宏‖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进展、评述与思考

许金叶 ‖ 管理会计加工与报告
许金叶 ‖ 管理会计确认与计量
许金叶|管理会计原则:性质、目的、行为
许金叶|管理会计性质、边界与体系
许金叶|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
许金叶|管理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
许金叶|时间:贯穿管理会计理论的主线
许金叶|管理会计理论的使命

王凯, 李婷婷‖ESG基金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王凯 , 张志伟|国内外ESG评级现状、比较及展望

张敦力 , 王沁文|“包庇”抑或“蒙蔽”——由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反观独立董事问责之困
杨世忠, 陈晓梅, 尹美群|对新一轮《会计法》修订的思考孙芳城, 蒋水全, 尹长萍|长江流域环境审计协同治理:一个理论框架

彭子频 , 叶建芳|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的合并范围研究——以天夏基金为例

曾雪云 , 张舒铭|Prosper商业模式的“双刃剑”效应——兼论社区自治与风险隐患智能审计研究·名家论文11篇:2021年《财会月刊》程平论文集
程平 , 俞津|基于RPA的应交税费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赵新星|基于RPA的应付账款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毛俊力|基于RPA的审计抽样软件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聂琦|基于RPA的主营业务成本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钱涂|基于RPA的函证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罗梦晴|基于RPA的货币资金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国企财务研究·名家论文5篇:2021年《财会月刊》李心合论文集
李心合|国有资本出资者财务监管问题研究
李心合|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概念的裂变与解析
李心合|国有企业财务决策机制的特殊性研究
李心合|主流企业财务目标函数解析与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函数重构
王立彦|问责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考评应用
张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樊行健 , 李慜劼|智能财务标准规范建设的前置性研究荆新 , 丁鑫|基金会计之原理、演变与建制 ——基于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谢德仁|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十问孔东民 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商业战略郝玉贵|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的融合教育目标与实现路径白晓红|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短板与完善路径刘国英 , 周冬华|IASB概念框架下数据资产准则研究袁亮亮 , 罗党论 等|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与挑战——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徐少春|会计的本质就是“真实”——会计管理的变化、趋势及其本质
王爱国|再论智能会计——兼谈智能会计的科学属性张志强|公司破产风险的定量模型及其应用
张志强|实践走到理论前面了吗——以金融理论与实践为例
张志强|论普通债券的价值评估刘志远 , 官小燕|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险中求胜”的财务逻辑

周华 , 戴德明 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困境与财务报表的改进

胡玉明|管理会计的本质与边界

王永海|再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基于系统论和过程理论的功能—结构分析

汤谷良 , 张守文|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转型方向

韩鹏|管理会计内容变革扫描与思考

栾甫贵 等|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指数的构建及应用

刘晔 , 张训常|宏观税负与企业生存——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研究

刘静 , 蔡春|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移送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

胡明霞 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付磊 , 陈杰|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黄伟 , 徐莉萍 , 辛宇|“母弱子强型”控股集团债券信用评级主体错配——基于华晨集团的案例分析

崔学刚 , 王蔚桐|会计吹哨:公司治理机制重大创新

曹玉珊 , 陈哲|企业信息资源资产化问题再探——基于信息资产分类的视角

雷宇|从审计内容拓展看审计学科和专业建设

叶康涛|业财融合:从财务动因到业务动因

张先治|财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反思

田昆儒|在历史坐标中认识新中国会计的发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

余绪缨‖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

余绪缨‖关于杰出管理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余绪缨‖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余绪缨‖展望21世纪管理会计的新发展——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将对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余绪缨‖论管理会计的技术观与社会文化观

余绪缨‖对管理会计师的职能及综合素质的认识

余绪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剖析

余绪缨‖试论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财务目标与财务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余绪缨‖简论企业理财的对象、方法论和基本方法

余绪缨‖纵论现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胡玉明‖发白未懈青云志——记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余绪缨教授

刘运国‖余绪缨会计学术思想研究——纪念余绪缨教授诞辰100周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