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寻学术初心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我至今仍非常清楚地记得在清华的第一堂课,午后二教的阶梯教室,社会学系晋军老师的社会学概论。老师用数据搭建了一个“泰坦尼克号”的结构空间, 解析了个体生与死背后结构性的必然。回想起来,这堂课像是帮我打开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群体结构中“无形的力量”对每个个体的轨迹都有有着无比深刻的影响,而探究其中结构性的因素是社会科学研究令人着迷的魅力所在。同时深深埋在我心里的,还有那堂课快结束时出现在PPT上的一句话,如今我将其视为一种理想化的追求:
“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
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
“力求客观,绝不冷漠”
当然,我不是在那堂课结束后就下定决心要去做学术,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开始去了解投行咨询,为自己的第一份实习发愁;也充分体验了园子里多姿多彩的生活,作为艺术团话剧队成员参加了近十场演出。但种子一旦进入土壤,总会有些机缘巧合让他萌芽。回想起来,可能就是几个偶然的瞬间,让我下定决心选择了研究作为职业方向。
图丨话剧队四字班毕业专场《第十二夜》剧照
享受纯粹的学术旅程
大一暑假的时候,我和同学到河南三门峡市以传统剪纸闻名的南沟村做社会实践。当了解到由于年轻人无法靠剪纸为生,传统技艺与图样濒临失传,我们直觉上认为只有将剪纸产业化商业化才能保护这项传统技艺。但随着逐渐深入地求证,我们意识到产业化意味着要迎合市场,但市场喜欢的剪纸图案大多是卡通人物,并不是真正需要保护传承的技艺与图样。而失去了艺术传承与创造的剪纸,人工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所以也无法改善村民的生活。
虽然文化保护和我目前的研究方向并不相关,但我很喜欢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启发。社会科学研究中显然的答案并没有价值,深入地思考探究往往会带给我们一些反直觉的发现,这是研究创造价值的过程。后来,我们得到了几位清华美院学长创立的民艺保护组织的帮助,将南沟村的传统剪纸带到了北京的几个大型展览会,并拍摄了一段纪录片。这段实践经历呼应了我心中理想研究的样子,理性辩证探索,着眼现实意义,让研究客观而不失温度。
图丨北京国际设计周南沟剪纸体验工坊与展览
我开始更积极地在我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尝试。记得我第一次申请做助研,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才读完了经管学院高峰老师布置的一篇理论文章,很忐忑地去办公室找老师。伟伦楼的办公室空间很狭小,里面塞满了各种金融书籍论文,伴着CPU运行代码的嗡嗡声,老师非常耐心地帮我理解了复杂的数学公式背后清晰的金融逻辑。在那个下午我觉得学术研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觉得狭小但充满书卷气息的办公室非常温馨,开始期待将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后来大三秋季学期我到伯克利交换,选修了博士课程和论文研讨。每天家、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一个学期下来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20公里外的奥特莱斯。我非常享受这种小镇里简单纯粹的学术生活,也在论文研讨课程上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图丨交换的快乐时光
在波折中坚持前行
不长的旅程中,最大的波折来自大四时的第一次申请。结束了大三的暑研后,我得到了三位推荐人老师的鼓励,于是决定放弃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保研机会,直接尝试申请海外商学院的博士项目。但终归在商学院博士申请者中资历尚浅,结果并不十分如意。结束最后一个学校的面试已经是大四下学期的3月,一时间感到自己没有退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纠结,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再坚持。那段时间,我强打起精神参加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但简历上职业发展部分空空如也,又怎么可能在毕业前夕挤得进投行咨询的大门。
在非常困难的时候,经管学院薛健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学术研究是一场很长的旅行,目光放远,一些挫折与弯路不该让我就此转向。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发现我积累的学术经历也并非在业界毫无用处,量化投资领域直接应用了很多前沿金融、会计学术研究的成果,也会进一步锻炼提升我的研究能力。后来,我幸运地加入了上海一家优秀的量化基金团队工作了两年,同时下班后继续和清华以及海外的导师钻研学术项目,终于在去年的申请季中如愿以偿,回到了预想的学术道路之上。
申请结束后,本已做好重新开始校园生活的准备,没想到被这场疫情彻底打乱了计划。最初等待大使馆开门的日子很是煎熬,后来确认无法前往后反而感到很轻松,特别是得到了学院、系里在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支持后。如今博士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实际上线上课程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教授们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将课程迁移至线上,现实课堂中的所有互动几乎都可以实现,还多了录制版的课程方便随时复习,大大提高了统计、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效率。学术会议也普遍迁移到了线上,足不出户便能交流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多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能够安心陪伴家人,和毕业后就一直在我身边的猫咪“小棉袄”,以及今年五月中旬出生的她的猫宝宝们,这绝对是意外之喜了。
对于我不长的人生来说,2020年的确是风云变幻充满惊雷的一年。但如果把视野扩展至我们父辈祖辈的人生历程,2020年也并没有那么特别。宏观的波折无法预料也远远超出了掌控,但我们可以尽可能不让它过多左右我们的抉择,在充满变化的时代中坚持自己的方向,可能是全局的最优解。
对未来学术之路的期许
博士项目的好坏和学校的名气并不直接相关,最终选择哈佛商学院的博士项目,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研究兴趣的契合程度。我希望能在我的学科领域也做出有温度的研究,如通过研究信息的披露与传播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市场参与者的权益;或是能够回答业界最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目前监管层关心的代理投票制度的优劣。一个能为大众创造价值的市场与金融体系,需要有效的信息披露、传播,需要有效的公司治理,这是我希望能在未来不断追寻的研究方向。
图丨担任经管CTMR课程助教
翻开金融、会计领域的期刊,可以看到从40年前到现在,对一些核心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虽然我们有统计、数据分析作为工具,数据的维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但社会科学问题本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还是让我们永远在追寻更接近真理的路上。我非常喜欢法学院刘瑜老师对研究的体悟:“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建造一座层层累加的高塔,社会科学的知识则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推上去,掉下来,再推上去,再掉下来。或许有人认为西西弗斯的努力是一种徒劳,殊不知原地踏步或许正是对自由落体的抵抗。”
其实即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在职业选择做出了最优的选择,或许最优的选择本也并不存在或并不重要,选择的岔路口往往有很多机缘巧合,重要的是在前进的方向上全力以赴,并时刻记得踏上这条路时的初心。对于我来说,享受思考的乐趣,享受探索的自由,专注客观而不失温度的研究,并期待着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回馈的无限惊奇。
个人简介
石添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加入上海某对冲基金工作,目前就读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博士项目
更多精彩
李晓东:从外推北师大到美国孔院教师,我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