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无”艺考生,请绕行!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19-08-31



文 | 张燚



6月下旬,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第一次专门研究本科教育的重要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


部长讲话极具针对性。厦门大学邬大光研究团队对我国820所高校毕业率进行统计,得到的数字是按时毕业达到97.75%。与之不同的是,美国排在前50名的高校6年毕业率平均只有89.7%,而排在51至100名高校6年毕业率只有56.2%。


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更努力吗?稍稍具有常识的人就能得出否定的答案。《光明日报》刊文直指“中国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其中一个原因即是“中国大学生只要上了大学几乎都能按时毕业,几乎都能拿到文凭,这使得他们没有动力去努力学习”。这能够说明的情况很残酷:我们的大学在学生毕业时并没有“严把出口关”,而是“严重放水”,甚至代为学生弄虚作假、催学生毕业的现象都屡见不鲜。


如今,教育部长发话中小学生要“减负”,大学生要“增负”、要“严进严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

如果说之前我国的一流大学是“严进宽出”、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话,那么绝大多数音乐院系则是“宽进宽出”,更谈不上什么质量保障。业外人士很难想象,音乐院系其实充斥着“三无学生”。


首先,无音乐才能。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怎么可能没有音乐才能?然而事实就是这样荒诞,全国数百个音乐院系,超过一半的学生比无音乐才能更恐怖,直接就是五音不全、视唱跑调,压根就不适合报考音乐专业。这些人怎么会通过专业考试?这是教育管理部门、音乐院系、音乐培训机构、高中学校及教师、自行授课的音乐教师、考试官、学生及家长的合谋(参见《谁在把音乐“废柴”送进音乐学院》)。一个环节有偏差就会出问题,何况是“合谋”?


这样的学生能不能从音乐院系按时毕业?当然能。不要问“为什么”,“能”不奇怪,问“为什么”才奇怪。即便真的有音乐院系欲整顿学风来一个“杀一儆百”,学生真想毕业的话佯装一下“压力太大导致精神出问题”也就搞定了。


其次,无音乐兴趣。五音不全的人大多数对音乐也没什么兴趣,还有一些人虽然乐感不好却对音乐颇有兴趣——比如笔者,这样的学生经过勤学苦练,也能胜任一般的音乐工作。最可怕的是为了上一个“更好的学校”,稀里糊涂参加音乐高考、稀里糊涂进入音乐院系的学生。他们上了大学,自然是东游西荡,胡乱安放无处安放的青春——单单是一部手机就充满了太多游走于灰色地带甚至直接就是邪恶的诱惑。


学生有错吗?有,但最大的错应该由管理部门和大学来承担。如果你们奉行“能力标准”而不是“身份标准”,学生就不会为了获得“更好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去选择明知道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如果教育体制更早几年意识到中小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大学以刻苦学习为主并加以践行,学生就不会因为“反正都能毕业”去选择明知道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


第三,无学习能力。很多音乐院系的高考文化成绩录到200多分甚至不到200分。这可是总分750的考试!如果再算上蒙都能蒙对四分之一的选择题、随便写就会给分的作文题的话,200分分明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分数,以至于很多人发出疑问,“一个高中生要多蠢才能考到200多分?”


如果说原先因为基础教育未得到普及,一些音乐天才的文化课考试分数很低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现在的教育环境中考成这样已经全无道理可讲,结论只能是“这样的人不适合进入大学”。如果学生真的音乐能力突出也还罢了,问题是考成这样分数的学生还普遍并没有音乐天赋。音乐院系降分录取本来是为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开绿灯,现在则是为所有人包括五音不全的人开绿灯。这个绿灯一开,一些不适合进入大学、不适合进入音乐院系的学生就涌了过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不适合大学、不适合音乐院系的学习生活,不等于在其他方面就不具备学习能力、不等于不是人才。国家应该为他们提供分流的机会,根据能力和爱好各安其位,而不是延续“唯学历论”,用低分、宽进宽出诱惑本来能以其他方式更为有效发展自身的孩子。


在我的想象中,音乐院系的大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想做”的学生,喜欢音乐,所以愿意为专业学习付出,不辞辛劳,不问得失。第二类是“会做”的学生,具有音乐才能,适合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学习音乐不艰难。第三类是“能做”的学生,愿意努力,通过努力能够胜任音乐方面的工作。“能做”是底线,越过这个底线的学生就不应该出现在音乐院系。事实却很惨烈,洞穿底线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占了多数。如果有人觉得笔者是危言耸听,那么敢不敢公开组织一次音乐院系毕业资格考试?从各类音乐院系随机抽出几百名毕业生,从乐理视唱、音乐专业能力、职业修养等方面来看看达标的学生到底占多大比例。


很多音乐院系会说,如果不“放水”,我们就招不够、招不来学生,只能倒闭。笔者却想说,优胜劣汰正是市场规律的积极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的国策。优不能胜劣不能汰一定会危害学生、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倒闭几家音乐院系,才是高等音乐教育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发展学科职能的必由之路,才是真正为中国音乐教育做贡献。



 

- THE END -



推荐阅读


《音乐周报》招小伙伴实习啦!


想混毕业?门都没有!中国音乐学院这个系的期末考试开启hard模式


印倩文:从事作曲并非“女承父业” | 人物


孙鹏杰:总在关注手指技巧,另一个钢琴训练的重点却被长期忽略


一批国宝刚刚从东瀛回国!其实日本还存有世上惟一一把唐代五弦琵琶


帕格尼尼:178年后,他仍在“嘲笑”那些试图效仿他的后人


歌词里的“的”:是de还是di ?


谁在把音乐“废柴”送进音乐学院?


乐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都误解了“合唱”这件事


怎样才能 “打开喉咙”?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