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弃传统教学,玩花样的音乐课真的可取?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19-09-01

Vin Vogel/绘图



文 | 吴洪彬



现在的音乐课,如果还拼命教唱一首歌,非唱到完美不可,非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那真是吃力不讨好。于是,游离于演唱之外的活动充斥音乐课堂:随着音乐走步态,随着音乐画旋律线,随着音乐挥舞彩带,似乎这就为学唱新歌做了很好的铺垫。待到学新歌时,所剩时间已不多了,可有些老师还要耍点花样,歌没唱好,又是加入舞蹈动作,又是加入打击乐器,结果课堂里乱成一片:歌声最朦胧,且有点走调;打击乐器最响,但节奏混乱,跟歌曲完全不在一个节拍上;舞蹈谈不上任何肢体语言,不过是毫无章法的身体扭动。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笔者禁不住有以下几点疑问:



一、音乐课还需要技能训练吗?



关于教学中的主客体问题,关于技能培养与情感体验问题,关于识谱教学与创作教学问题,这些都是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而又无法定论的问题。现在的音乐课上,已很难见到发声练习、节奏练习、识谱练习了,老师也不再下功夫教唱歌曲。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音乐技能越来越差,《国歌》唱不好的学生比比皆是,一所学校没几个会唱谱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学生会唱的歌寥寥无几,人手掌握一件乐器依然很遥远。如今的音乐课,你很难再听到训练有素的歌声,当然深刻的情感表达也就无从说起,至于学生从浅表的音乐活动中受到了多少情感的熏陶、得到了多少情感的体验,是个未知数。


识谱教学曾一度困扰着广大音乐教师,如果从小学到高中十年的音乐课上下来,学生居然连简单的乐谱也不认识,这音乐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音乐课本上许多创编练习,如果不会唱谱,那样的练习只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罢了。竖笛如果不扎扎实实地一个音一个音地练习,能指望它吹出动听的乐曲吗?就连音乐欣赏也不是简简单单地用多媒体放放就行了,音乐的听觉需要训练,旋律的记忆需要训练,情感的体验需要训练,语言的表达也需要训练。也许好多同学听完音乐后的确心有感悟,但你让他谈感受时,他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来,原因何在?缺乏训练。如果不有意识地在欣赏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表达,那么期望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只能是一相情愿。学生不会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他的听觉有没有变得灵敏,他的情感体验有没有变得深刻,你永远也无从考查。



二、音乐课该如何体现审美原则?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应该表现在情感审美和音响审美上。但现在的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参与和愉悦的原则,而忽视了情感和音响的审美体验原则。认为学生随着音乐动一动,讨论讨论音乐的情绪,就能从中获得愉悦,从而对音乐产生出无比浓厚的兴趣。事实上,这种愉悦是极其肤浅的,因为没有深入,没有对音乐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其兴趣也是短暂而非长久的。观察我们身边的音乐爱好者,绝大多数有一技之长,不是歌唱得好,就是会一两件乐器。他们最初并不是在散漫随意的音乐课中爱上音乐的,而是被教师的演唱演奏或音响里优美的乐声打动的。


音乐理解不谋求统一答案,“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听众耳朵里就该有一千个‘命运’”。可是,偏偏许多教师放完一首曲子后,就要学生讨论,于是优美的音乐被唧唧喳喳所取代,学生最后讨论出一个符合老师心意的标准答案,老师竖起大拇指:真棒!我不知道这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老师教完一首歌曲后,不是反复巩固练习,而是让学生讨论合作表现,教室里噪音一片。学生的新歌刚刚学会,老师又开始教他们用打击乐器伴奏、教他们随歌声舞蹈,然而老师指挥大家合作表演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却是“一锅粥”。综上所述,出现这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是因为教师过度地强调了参与合作的原则,而忽略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一根本,忽视了音乐课中更要讲究音响美。当然,这也与如今的音乐教学评价有关。



三、音乐课的教学评价科学吗?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踊跃,就会得到这样的评价: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参与和合作的原则,践行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丰富等等,溢美之辞,不胜言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像已经一无是处,这样的教学评价直接导致了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师彻底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玩一些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可细细品味,难免给人肤浅浮躁的感觉。笔者曾经在音乐公开课上听过堪与专业童声合唱团媲美的童声,那样的训练可能有悖普通音乐教育的宗旨,但那样的声音的确是美的,训练出那种歌声的老师的确值得我们敬佩。难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细腻地将一首歌表现出来就不是参与合作吗?笔者认为,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合唱合奏是音乐课里最好的参与合作。


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而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好像还是一成不变,音乐特长生的多少、参加比赛的获奖情况,依然是评定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甚至是惟一依据。而得奖的人为因素和客观条件有很多,曲目的奇特新颖、道具服装的档次、与评委的关系等,都影响着比赛名次,这是不是很矛盾呢?


新课标怎样实施下去值得所有教育者冷静思考,音乐教育是玩“花样”,还是踏踏实实教给学生审美思想、审美技能,我们还要上下求索,同时也期待着专家学者给出更科学而切实可行的方案。




- THE END -



推荐阅读


这些乐器太奇葩,看到最后一个我彻底服了!


孙鹏杰泄露天机:钢琴比赛中评委一分钟内就已打出分了


“三无”艺考生,请绕行!


想混毕业?门都没有!中国音乐学院这个系的期末考试开启hard模式


方锦龙:最近怎么没人批评我了,那一定是我没做事 | 人物


一批国宝刚刚从东瀛回国!其实日本还存有世上惟一一把唐代五弦琵琶


歌词里的“的”:是de还是di ?


谁在把音乐“废柴”送进音乐学院?


乐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都误解了“合唱”这件事


怎样才能 “打开喉咙”?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