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称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 自尊篇
文/刘称莲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跟你爸爸一样样的”
“你学到的都是你妈的臭脾气”
……
这些在说的都是一个孩子像自己的父母,这个“像”除了长相和天生气质之外,更多的是从后天习得的。而且是从成长的家庭里学的,也即从原生家庭习得的。
原生家庭通常指一个人18岁之前生活的家庭。
最基本的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和爸爸妈妈以及兄弟姐妹。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会有其他的人,比如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住在家里的人,也会对成长有影响。
其实,人在最初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从源头上来看,每个人都是精子和卵子相遇而产生的,都是由相同的生命力量组成的,生来具有平等的自我价值。
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独特的,这个独特更多的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彰显出来的生命力。
一个人95%的行为习惯是学习来的,这些基本上都是在入学前也就是6岁前就学到了。而孩子6岁前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家庭,和他互动的人也主要是家里的抚养者,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是一张白纸,他通过别人对他的照顾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和解读自己并建立自尊,通过大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大人与他的互动方式来学习与人互动,通过大人对他的情绪的态度发展出了对情绪的看法,等等。
我们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制品或者家长制造的产品。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呢?1.自我价值感(自尊)
我们中国大多数的父母内心深处都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信念,所以自家的孩子从小都不敢过于夸奖,就怕孩子骄傲。
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家长更习惯挑孩子的毛病,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狠狠地批评孩子。这样的批评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否定。
挂在嘴上的语言就是“你总是做错,真不是能干的孩子!”“你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总听这样的话,也会对自己产生否定的感觉,总会感觉自己不能干,不听话。就算长大了,他做什么事情也都会有样的感觉。
第二,贴负面标签。
“我家的孩子比较笨!”“我家孩子懒!”“我家孩子皮!”总被如此说,孩子便会把这些标签收为己有,也如此评价自己了。我们常会听到有些成年人说:“我从小就比较笨”或者“我从小做事就很慢”,这些声音多半来自童年时期听到的对自己的评判。而仔细去看或者去感觉,并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比较。
我小时候常听我妈妈说“你没有你姐姐漂亮!”我便一直以为我很丑,就算到了现在,有人说我长得好看,我都觉得那是假的。
在我们的成长中,家长的批评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不够好”,而这个“我不够好”差不多是我们中国人的魔咒!当别人有欣赏或者夸奖送给我们的时候,我们不敢坦然接受,而是羞怯地拒绝。
比如有人说“你做得真好”时,不是回答“谢谢”,而是回答“哪里呀,我做得并不好!”这样说的时候,看上去是谦虚,实际上大部分人内心深处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中,作者用下面的这张表格区分高自尊的人和低自尊的人的不同:
常常对孩子讲“你是那么的独特!你是那么的可爱!我非常爱你!我以你为傲!你这件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建立孩子的高自尊,打造一个自信独立愿意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很深远,因为这些影响,我们往往是带着面具或者穿着盔甲生活地,而不是真正在做自己。
如果可以意识到自己当下的很多表现是来自原生家庭里的影响,就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工作,让自己变得自由自在,活出真正的自我。
了解更多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被新浪教育评为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其家庭荣获中国首届“书香家庭”称号。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常年奔走全国各地的学校及社区,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出版畅销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阅读更多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听说只有1%的有心人会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