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健康生态的国际食品城规划设计探析 —以中国食品谷为例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近年来,中国食品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中国尚缺少国际知名食品城,因此如何创建中国食品谷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人们对健康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对国际食品城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作者
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孙旭光,青岛理工大学讲师祁丽艳,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房艳在《规划师》2016年第12期撰文,文章以中国食品谷为例,以打造健康生态的国际食品城为目标,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生态建设和特色营造五个方面探讨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及内容,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国际食品城;规划设计;健康;生态;中国食品谷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2-0129-07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B
中国食品谷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发展现状
中国食品谷是山东潍坊在2012年提出的一项食品产业战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国际注册。基地位于潍坊中心城区北部边缘,南邻潍坊经济开发区、寒亭经济开发区,北接滨海新城,是潍坊中心城区与北部滨海新城衔接的重要节点(图1)。本次规划范围北至兴安街,南至民主街,西至白浪河,东至浞河,面积约为 45.2km²。
在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包括21%的建设用地和79%的非建设用地(图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02hm²,73%的城市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且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约占工业用地总面积的2/3),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占20%左右;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 457hm²,以23个村庄的建设用地为主,除少数村庄已安置或安置用地已划定外,大多数村庄待安置。非建设用地以农林用地为主,基地东北部与西北部都有大片集中的基本农田,同时基地内水系较为发达,有白浪河、虞河、浞河及引潍总干渠。丰富的生态资源及“三河一渠”的生态框架奠定了食品谷良好的生态基底,为规划打造生态新城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项目建设方面,已建区和在建区包括食品谷总部、中凯冷链物流园、北张氏回迁区、中百大厨房和北辰森林公园等,待建区包括济青高铁、东维日高铁、轻轨、地铁3号线、中凯冷链物流园二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史迪威海洋生物科技、品维果蔬、天元盈康和华安国际食品文化城等项目,已规划功能片区包括基地北部的教育科研功能片区以及柴埠营安置区、中仉村、后仉村和五里埠安置区,基地内的项目亟待落地。
在交通方面,基地南部有青银高速公路,西部有潍坊机场,北部有荣乌高速公路和潍坊港,紧邻在建的济青高铁潍坊北站。“两横一纵”客运铁路网络中的“一纵”(滨海新城—中心城区—安丘—诸城—临沂城际铁路)经过基地,食品谷总部距离潍坊北站10分钟车程、客运北站20分钟车程、潍坊站40分钟车程、潍坊东站45分钟车程及潍坊机场55 分钟车程,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二、存在问题
(1)现状建设用地分散,用地功能复合程度低。基地内的村庄建设用地随机分布,工业用地集中在北海路、民主街、潍县北路和禹王北街之间,而在建的食品谷总部、中凯兴业贸易、圣德制药原料仓库和史迪威生物科技等项目则集中在北海路两侧。同时,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过高,其他功能用地比重偏低,如何实现食品谷用地集约高效与功能复合多元,是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
(2)基地内部交通匮乏,道路网不完善。虽然基地对外交通便捷,但是内部交通极其匮乏,尤其是在公共交通方面,基地主要通过公交3号线与市区连接。此外,基地内的两条重要道路(地块南部地区东西向的禹王北街和南北向的北海路)均属于城市快速路,城市慢行系统欠缺;禹王北街以南片区的道路相对完整,但以北片区的道路网极不完善。
(3)片区特色未凸显,品牌影响力不高。潍坊具有良好的城市基因,其是中国著名的风筝文化发源地、世界风筝文化交流中心,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的文化极具特色,高粱文化由来已久,传统文化建筑—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有“鲁东明珠”之称,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潍坊不仅是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基地,中国(寒亭)潍县萝卜文化节、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但食品谷在建设中尚未融合城市意象各要素,特色不鲜明,因此如何利用潍坊的文化、资源与环境塑造片区特色,提升食品谷的对外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成为规划设计的一道难题。
健康生态的国际食品城规划定位与策略
一、规划定位
规划通过宏观的战略分析,结合上位规划要求及基地现状条件,立足于现代农业和高端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新突破,力争将中国食品谷打造成健康生态的国际食品城,并从不同层面确定其具体的发展定位(图3):①国际定位—国际食品产业合作窗口。规划基于开放性原则,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打造国际食品展示交易区、国际食品研发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和国际农业示范区,在开放的平台上实现中国食品产业的新突破。②中国定位—中国健康食品引领区。规划基于健康性原则,通过打造营养中心、国际食品标准中心和食品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设健康城市,发展健康产业,引领中国食品文化迈向新的高度。③区域定位—区域食品总部中心。规划基于创新性原则,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和产业孵化等聚集北方食品产业总部,建立区域食品总部中心。④省内定位—山东食品综合服务平台、山东半岛交通枢纽中心。规划基于服务性原则,通过各大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差异化的食品产业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依托山东农业、食品工业和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优势,打造山东半岛交通枢纽中心。⑤城市定位—城市副中心、产城融合区。规划基于融合性原则,通过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全产业链模式;从农业源头做好食品产业,建立新型农民合作机制,创建新型农村社区;保护生态,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宜居生活城市副中心。
二、规划策略
为实现上述目标与定位,规划以健康的环境为依托,以健康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建设为重点,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生态建设和特色塑造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
1区域整合,有机聚合,构筑健康空间形态
健康城市和生态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强调城市空间的品质与活力。规划通过区域整合,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构建生态、交通、空间和社区邻里等多重城市网络;在此基础上,以紧凑的方式进行空间布局和发展,通过有机聚合城市空间要素,构筑高品质、有活力的食品谷空间形态。
2
功能复合,组团布局,实现用地集约高效
规划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加强土地的适度高强度开发和混合利用,并通过组团布局的方式营造食品谷的生机与活力,以复合集中模式实现城市集约性与环境舒适性的平衡。
3
快慢融合,慢行优先,构建绿色交通系统
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是强化国际食品城吸引力与首位度的前提和基础,规划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系统,实现食品谷对外合作的顺畅;结合区域的功能布局进行道路组织,确定区域内的道路骨架,形成层次分明的道路网络;优先发展无污染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城市向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打造慢行交通系统,营造步行空间,创造健康城市。
4
生态持续,景观宜人,建设幸福宜居新城
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能保障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国际食品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规划基于生态优先理念,通过对区域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引导城市与生态相互渗透、形成系统;以生态连续为目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网络,根据各功能片区特色营造独特的生态景观,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态新城。
5
美食体验,健康生活,打造特色食品小镇
为突显食品谷特色,规划打造食品小镇,作为营养研究、文化展示的世界窗口,美食体验、美食消费的人间天堂,以及环境优美、休闲养生的旅游胜地。规划在食品小镇内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延展食品产业动线,发挥食品小镇的社会影响力,为整个食品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食品谷规划设计内容
一、空间布局
规划从完善城市整体结构出发,从空间、快速交通和生态三大方面进行区域整合,以加强食品谷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衔接。首先,整合区域北部空间结构。规划围绕高铁北站形成服务城市基本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将食品产业与寒亭工业区对接,与北部经济开发区、寒亭工业区形成北部工业组团;打造城市物流中心,满足物流在城市北部布局的需求。其次,整合区域快速交通网。城市主导交通以南北向交通为主,济青高铁东西向穿越食品谷,形成城区南北分割带。规划控制北海路两侧道路交叉口的数量,延伸东外环以衔接兴安街,形成东部南北快速通道。禹王北街曾作为城市北外环,随着城市北扩,其两侧用地高度复合,规划控制禹王北街的车速,降低济青高铁对城区南北的分割,并将禹王北街作为城市主干道,同时规划兴安街为城市北外环,作为城市快速路。最后,整合区域生态网。规划将食品谷纳入到城市大生态环境中进行整体考虑,结合青银高速公路、胶济铁路“两横”防护绿化带,发展济青高铁“第三横”防护绿化带,形成东西绿廊;强化白浪河、虞河和浞河的生态廊道,打造纵贯南北的绿化通廊;扩大北部白浪河与虞河之间的城北森林公园,将河、林、城、镇不同景观融入到现代城市森林公园中。
在区域整合的基础上,规划通过有机聚合的方式,形成“一主三辅多点,一环一廊,三横六纵,四水十片”的食品谷总体空间形态(图4)。“一主三辅”,即食品总部中心(服务中心)、食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城市副中心(交通商贸中心)和都市农业中心(示范中心);“一环一廊”,即连接“四心”形成的发展环、规划区绿环、快速公共交通环以及由高铁隔离带形成的东西廊道;“三横六纵”,即规划在充分尊重现状道路网格局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路网体系的基础上,理顺道路关系,结合局部变化,形成具有空间特色的道路网络体系,其中“三横”指兴安街、蜀王北街和民主街,“六纵”指武陵路、北海路、海龙路、幸福路、渤海路和东外环;“四水十片”,即规划通过“一环一廊”整合“四水”(白浪河、虞河、浞河及引潍总干渠),结合东北、西南两大生态系统,形成10个复合型功能片区,分别为总部经济区、总部生活区、饮食文化生态区、科教综合区、产业物流区、展示贸易区、食品产业区、城市副中心、都市农业示范区和都市居住区。
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在对用地现状及用地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用地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及混合用地等类型,以强化土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并将这些功能用地的比例分别控制在17%、8%、8%、6%、7%、18%、1%、29%和6% ( 图 5)。同时,基于食品谷总体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规划在10个复合型功能片区内布置不同的功能组团,包括总部组团、生活配套启动组团、教育培训启动组团、科教文化组团、科教生活配套组团、国际科研综合组团、物流组团、产业组团、产业物流配套组团、交通商务组团和都市村庄组团等(图6)。组团内不同用地混合,如在居住组团内,回迁用地与商业用地混合,或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混合等,以优化配套服务,构建紧凑城市。
食品谷内有众多未安置的村庄,规划在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用地补偿的基础上,对这些村庄进行回迁安置,并合理确定各回迁区域的用地面积及人口规模,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三、道路交通规划
1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谷对外交通的便捷度,规划建设四类综合交通(图7):①交通枢纽。在海龙路与幸福路之间建设潍坊北站(铁路枢纽),并依托潍坊北站建设客运北站。②轨道交通。将地铁3号线调整进入潍坊北站,并对地铁1号线与轻轨R线换乘站进行调整,避免轻轨高架、北海路与禹王北街高架的相互影响,建议将轻轨R线换乘站调整到盛泰街以南,临近食品谷总部。③快车专线。快车专线进入海龙路后,逆时针经幸福路、盛泰街和武陵路,并在清源街返回,串联整个规划区。④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场 12 处。
2
层次分明的道路系统
在满足规划区内交通组织的基础上,规划延续潍坊城市的路网特色,进行道路组织,实现食品谷与周边区域的道路衔接。规划建设三级道路(图8):①快速路。包括北海路、兴安街和东外环。②主干路。白浪河与虞河之间缺少主干路,规划武陵路为主干路;依托潍坊北站建设,规划海龙路、幸福路为主干路;结合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在村庄安置区内规划渤海路为主干路;强化潍坊北站与食品谷总部的联系,规划盛泰街为主干路。③次干路。规划在与食品谷外围道路进行衔接的基础上,形成“三横五纵”的次干路路网结构。
在道路断面设计方面,城市交通主、次干路采用促进交通分离的设计方式,以实现不同性质交通的分流通行,保障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各行其道;其他主、次干路的道路断面设计需满足有利于机动车通行,兼顾自行车和行人安全的要求;支路的断面设计需满足机动车和行人安全的要求。
3
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
规划建立三大公交先导区和快速公交网络(图9),以构建一个舒适、洁净、低耗和安全的城市空间;为尽可能减少乘客的换乘次数,建立一个集成多元化交通系统,确保所有现行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同时,规划规定所有住宅和办公集中场所距离本地公交车站不应超过400m,并在主要的公交站场周边提高土地的开发密度,增加临街商业与服务设施。此外,规划建立了站前单向二分路系统,以改善交通流,减少交通延滞等,强化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使用。
4
健康舒适的慢行交通
规划强调慢行交通系统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组织合理有效的慢行交通系统(图10):①慢行主环路。该环路将区域内主要的开放空间串联起来,形成食品谷内的慢行网络。②自行车线路。规划依托滨河、绿化空间和景观廊带,连接起基地内的景观中心,并紧密结合步行空间,创造出宽为5~6m,集休闲、健身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慢行交通体系。③步行线路。规划依托滨水空间、商业街区,重点在景观中心周边打造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健康步行道。
四、生态景观系统规划
1多层次、多节点的生态格局
规划打造白浪河与虞河生态系统、都市农业生态系统和高铁防护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以生态绿带延续潍坊中心城区的生态格局,扩大白浪河生态廊道与虞河生态廊道的范围,东西向生成泰济青铁路生态廊道,并打造2个生态中心区,即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和以北辰湿地公园为中心的生态中心区。同时,规划将基地内部的多处绿地公园通过视线走廊相联系,在大格局中形成小生态网络,从而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的城市生态格局 ( 图 11)。
2
开放共享、宜居宜游的绿化景观
规划遵循“融水、见秀”的原则,结合基地内的自然地貌和生态肌理,以防护林带、草丛与湿地、水畔草地、滨水公共娱乐区、广场与水边台阶和绿色通廊等作为基地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通过将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及斑块网络化,形成以生态湿地为核心,以河流、道路等生态廓道为骨架,以公共绿地为点缀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绿化景观系统。大尺度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化景观的打造,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使之更加宜居,还提升了食品谷的形象,使其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五、食品小镇城市设计
食品小镇位于食品谷西南部,处在白浪河以东、虞河以西、清源街以南、民主街以北的地块中,靠近食品谷总部以及东部的居住、商业板块,紧邻北辰湿地公园。规划充分发挥潍坊的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将食品小镇打造成健康时尚中心、美食体验基地和休闲度假小镇,使其成为食品谷对外展示的特色窗口 ( 图 12,图 13)。
食品小镇的核心功能包括美食体验、食品消费、食品文化展示、营养研究、旅游休闲和居住办公等。①美食氛围的营造通过3个主要节点:食品体验区以国内外顶尖食品集团的旗舰店为主,以满足大众对于世界高端品牌食品的消费需求;美食消费区以时尚餐饮为主,人们不仅可以品尝潍坊本土美食,还可以品尝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食品创意工坊以美食家工作室为主,人们可以体验亲身制作新型菜品。②旅游空间由3个各有特色的环线和节点构成:美食游以食品体验、食品消费和食品创意工坊三大板块为主,无论是享受美食还是现场加工、制作美食,都会让人有独特的体验;文化游以美食文化展览和营养研究中心为主,展示人类历史上悠久的饮食文化以及前沿的营养研究成果,其中规划打造了3个极具特色的博物馆,“食馆”主要展示人类文明进程中食物的发展过程及不同地区食物的差别,“品馆”主要展示有机食品的研发历程以及现有的高品质食物,“谷馆”主要展示“五谷”( 稻、黍、稷、麦、菽)及潍坊的高粱文化;休闲游以度假及养生为主,休闲度假酒店和养生会所的建筑风格多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通过坡屋顶、院墙、青瓦、白色粉墙、马头墙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门窗装饰,给人一种悠远、浓厚的文化韵味。③居住社区的布局主要考虑住宅的异质化和特色化,其中滨湖小镇采用居住和商业混合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方便人们的生活;高端居住主要面向小镇内的高端办公群体,并提供相应的配套商业;SOHO单独布置于小镇南侧的一块相对独立的地块上,采用上层居住、底层办公的模式,中间层则配以商业、休闲等设施。
食品小镇延续了食品谷的慢行系统,同时与北辰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慢行系统有机联系。规划基于“大健康”的理念,塑造城市氧吧,并在整个地块内设置人行游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连接各个功能区,使小镇生活更绿色、更健康。同时,食品小镇内的水系取水于白浪河上游,为景观水系,规划在东西两侧设拦水坝,便于涝期、旱期的疏水、保水。区域内大面积的水域主要为自由水流,其随高差流入虞河中,规划沿驳岸设计景观绿带、生态慢行系统和滨水商业街,增加人群与自然的接触频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了增加食品小镇的活力与吸引力,规划设计了3条特色流线:①主要人行流线—功能串联。主要人行流线由小镇内的博物馆进入,依次经过美食体验区、创意工坊、文化中心和体育馆等,串联起小镇的主要功能。②次要人行流线—环绕水岸。次要人行流线自小镇北部开始,是对主要流线的补充,环绕中心水体,方便人们欣赏景色、户外活动及放松身心。③水上航线—活跃气氛。水上航线以码头为起点,围绕小镇内的水体开展水上活动,以增加小镇与水的互动。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2期
《健康生态的国际食品城规划设计探析
——以中国食品谷为例》
《规划师》12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2】“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3】预控与协调:城市水系保护区的划定路径 及管制措施
【PM】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行政组织冲突解析 —以重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拆除事件为例
【PD】海洋生态文明视角下海湾区域规划布局探索 —以宁波市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例
【PD】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规划探索 ——以襄阳市鱼梁洲总体规划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