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首发|【专题讨论11】街区“大开放”+住区“中防控”+组团“小隔离”
【专题讨论11】
街区“大开放”+住区“中防控”+组团“小隔离”—— “平疫”结合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构建与转换
作者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吴林芳,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副院长许建伟,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厉华笑在《规划师》2020年第5期撰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国性扩散,极大地危害了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开始逐步提升与完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城市防灾防疫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因子,需要有意识地超前考虑与安排。文章从居住空间组织乃至空间转换的维度,从城市空间基本单元—住区入手,探索性构建以“大开放”街区、“中防控”住区、“小隔离”组团为核心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在服务职能与防控角色之间快速转换,来应对“平疫”时期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智慧平台、物资保障平台的建设,多方位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开放街区;防控住区;隔离组团;面状共享;线性流动;保障系统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5-0082-03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吴林芳,许建伟,厉华笑.街区“大开放”+ 住区“中防控”+ 组团“小隔离”—— “平疫”结合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构建与转换[J].规划师,2020(5):82-84,93.
一
城市住区空间防控体系构建
城市住区是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也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线;开放是住区的常态,可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提高整个社会的活力;封闭是住区的非常态,可降低危险因素的扩散与传播。住区空间防控体系的构建是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服务职能与防控角色之间进行快速转换。
(一)城市住区空间防控体系的分级分类原则
1.街区层面——“开放式”
街区空间组织以“开放式”为主要模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既为街区内部服务,又为相邻的街区服务,实现全开放、共享式。在疫情防控期,街区仍进行开放式管理,确保与跨区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医疗防护救助系统的高效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整体协作功能。
2.住区层面——“防控式”
住区空间组织以“防控式”为主要模式,实现半开放与半封闭相结合。住区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幼托设施、文体服务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既为内部服务,又对外部提供服务,实现半开放式共享。在疫情防控期,住区可进行半开放、半封闭化管理,兼顾有效的外部衔接与内部管控。
3.组团层面——“隔离式”
组团空间组织以 “隔离式”为主要模式,内部的便利服务设施、体育活动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仅为组团服务,不对外共享。在疫情防控期,组团可进行全封闭化管理,确保有效的内部隔离、防护到位( 图1)。
二
“平疫”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的构建与职能转换
社区防控作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空间单元,需要落实基础配套设施,但由于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水平的区域性差异,配套设施的标准并未落实与全覆盖。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等规范,从各类配套设施分级分类、空间布局和设施类别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完善社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社区服务职能和防控职能。
在日常生活时期、疫情防控期的不同情况下,考虑构建以“大开放”街区、“中防控”住区、“小隔离”组团为核心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来应对“平疫”时期的不同需求。日常时期,以公共服务设施要素为核心,呈“面状共享”,侧重服务功能;疫情防护时期,以卫生服务设施要素为核心,呈“线性流动”,侧重防控功能(图2~图4)。
(一)“大开放”街区
“大开放”街区一般是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围合而成的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人口规模为5万~10万,配套设施完善。日常生活时期,确立以街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为主导的运行模式;疫情防控时期,快速转换成以街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为主导的运行模式。
(1) 街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主要由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交通设施组成,以“面状共享”的形式满足街区内部公共服务与资源共享。疫情防控时期,空间组织结构快速由“面”到“点”转换,只保留核心“点状”公共服务设施供居民使用。
(2) 街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可以由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与综合保健院等组成,是疫情防控期的前沿阵地,承担应急医疗救治与监测防控的功能。疫情防控时期,空间组织结构快速由“点”到“线”转换,即其他设施都以街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为核心,优先进行补给与保障,要素呈“线性流动”。
综合医院:负责综合性医疗服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功能;提供疫情报告和开展监测,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建设医院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传染病专科医院:具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分析的功能;制定重大传染病流行时期救治方案与防控措施;协助疾控部门做好采样工作。
综合保健院:开展保健服务,对常见疾病进行防治;指导和开展保健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与实施保健技术培训。
(3) 街区级公共疏散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可由大型多功能运动场地、中学、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在疫情防控时期,临时搭建“方舱”医院承担街区内居民的隔离观察与应急避难的功能。
(二)“中防控”住区
“中防控”住区一般是由城市干路、支路或用地边界围合而成的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为1.5万~2.5万,配套设施齐全。日常生活时期,确立以社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为主导的运行模式;疫情防控时期,快速转换成以社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为主导的运行模式。
(1) 社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主要由商业服务业设施、小学、文体服务设施与卫生服务设施组成,以“面状共享”的形式满足小区内部公共服务与资源共享。疫情防控时期,空间组织结构快速由“面”到“点”转换,只保留核心“点状”公共服务设施供居民使用。
(2) 社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是疫情防控期的基础平台,承担初步筛查、承上启下的功能。疫情防控时期,空间组织结构快速由“点”到“线”转换,即其他设施都以社区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为核心,优先进行供给与保障,要素呈“线性流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功能,包括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健康咨询、体检、转诊,实现与综合医院的双向转诊;配合其他卫生机构开展疫情报告和监测,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及计划免疫等;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社区防控隔离机构( 兼护理保健):对社区患者进行隔离与防控;开展个人或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和咨询项目,对个人或家庭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和预防;完成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高危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与保健服务。
(3) 社区级公共疏散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可由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在疫情防控时期,承担社区内居民的防疫物资存放与应急避难的功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与蔓延。
(三)“小隔离”组团
“小隔离”组团一般是由支路或用地边界围合而成的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为0.5 万~1.2 万,配建社区服务设施。日常生活时期,确立以组团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为主导的运行模式;疫情防控时期,快速转换成以组团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为主导的运行模式。
(1) 组团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要由物业管理、便利服务、活动设施与垃圾收集等便民服务设施组成,以“面状共享”的形式满足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共享。
(2) 组团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主要由组团内的卫生服务站组成,是疫情防控期的隔离单元,承担最基础的防控隔离功能,呈全封闭化管理。疫情防控时期,空间组织结构以 “点”状形式存在。
卫生服务站( 防疫站):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与处理;开展老年护理、预防保健服务;疫情时期,对个体疑似病例进行封闭式隔离观察,对外来人员逐个进行健康排查。
三
住区空间防控保障系统
(一)智慧平台系统建设
建立社区智慧平台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各业主家庭的健康状况、物资需求情况,进一步提升应急服务与管理的效率。
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使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联合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公共卫生GIS平台系统,有效整合公安、消防、交通、防灾和公共卫生等不同领域的信息系统,有助于形成完整统一的区域信息管理体系。
(二)物资保障平台的建设
适度构建防疫医疗物资管控机制。疫情防控时期,结合政府部门物资配给要求,以社区为调配平台,增强基本医疗物资发放,减少囤积浪费带来的紧缺风险,优先确保安全防疫的底线需求。
针对社区封闭管理机制,可借鉴各地社区菜店微信群订购配送、封闭小区物业团购配送到户等模式,通过线上供需有序疏导、线下交易渠道配送和无接触模式的建设,建立物资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充实社区物资保障力量,降低社区管理难度。鼓励物流企业进行无人配送设施投入,最大程度减少接触。
(三)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
加大各级人民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区卫生、生物医药与人才培养等领域倾斜。关于公共卫生资源优先配置方法,可把经济学理论中的机会成本和边际理论应用到卫生资源配置中,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地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并能有效帮助决策者考虑卫生设施的公平性。
四 结语
从街区到组团的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构建,意在寻求开放与封闭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来应对“平疫”时期服务职能与防控角色之间的转换,能多方位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住区作为城市第一道预防的“闸门”,也是城市规划学科、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一个新结合点。我们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与准备,需要更全面、覆盖性更广的整体规划,乃至对大区域范围的整体联防联控规划做一系列的预测性安排。
来源:2020年05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20年05期
《街区“大开放”+ 住区“中防控”+ 组团“小隔离”—— “平疫”结合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构建与转换》
声明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guihuashizazhi)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1】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城市发展思考与规划应对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3】城市公共健康风险的复杂性认知与适应性规划响应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韧性思考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5】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疫情防控规划编制思考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6】医疗科技的新趋势对城市防疫规划的启示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