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宜陵先贤,乾隆之师:景考祥

2017-03-09 张广祥 丁中广祥

【往期选读】

名镇真武的历史    名镇浦头的历史

老区郭村的历史    名镇武坚的历史

名镇丁伙的历史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名镇丁沟的昨天

宜陵先贤景考祥

张广祥   整理

景考祥(1698-1778),字履斋(《扬州名人录》称其字旋吉,一字蘧村,号履斋),宜陵景家垛(今宜陵镇双桥村)人,后占籍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市)。

(景考祥)

乾隆《江都县志》说他“幼随父宦河南,遂占籍焉。”没有说明他具体占籍何处。乾隆《汲县志》卷之九《人物上》,则说得很清楚:“景考祥,字履斋,本江南江都人。幼随父于礼至卫,遂家焉。”

景考祥父景于礼,字子介,号叔夏,生于明天启丁卯年(1627),于康熙壬申年(1692),以孝友称。曾在现河南卫辉市为官。

景考祥少有文名,“年弱冠,投试抚军。一日,就诗文十六艺,抚军叹赏,为倚马才。”(《汲县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戊子科河南经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进士会试第三十二名,殿试二甲十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文颖馆提调官、提督陕甘全省学政,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他曾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上书房行走、乾隆帝老师,有“御师”之称,为康、雍、乾三朝宠臣。康熙帝曾手书“尊训堂”三字额及“兴贤遵昔轨,崇文育群伦”五字联赐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胡南乡试副主考官,雍正元年(1723)礼闱会试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顺天乡试同考官,雍正五年(1727)会闱监试、日讲起居住官、翰林院待讲,并任上书房行走。雍正亦赐尚方宝剑,并制“如朕亲临”4字金牌。可见其受宠幸的程度。

景考祥与扬州八怪处于同一时代,然并非以书画为专业,但工书法,据李斗《扬州画舫录》云,扬州天宁寺旁“杏园”石额,是其所书也。其书法作品雍容端庄,圆融浑厚,出入晋唐,一派正大的君子气象,深得藏家的喜爱和追捧。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景考祥的一幅长卷行书书法立轴估价150000-250000元,最终以253000元的高价拍出。

(景考祥书法)

景考祥曾被朝廷任命为山东济泰武临道、陕西延榆绥兵备道等职务。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出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提督学政,同年农历九月在职升任吏科给事中,十一月转任福建省都转盐运使,福建省提刑按察使司等。

景考祥为官正直清廉,时刻关心人民疾苦。这可以从其《汲县荒旱,奉文赈济》诗可以看出:“柳絮炊朝饭,榆皮裸宿粮。树根肪肉白,人面菜花黄。诏下先为粥,使来更发仓。君恩回造化,感泣颂无疆。”前四句写灾荒之情状,为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作者从食粮入手,没有粮食,吃的是柳絮、榆皮,即使是柳絮、榆皮也快食尽;树根裸露,因为树皮早已被剥光,人面如菜花般枯黄。这四句可谓写实名句,非亲身体验者无法写出。

景考祥为官尽职,忠于朝廷。到任台湾之后,宣谕总兵林亮,传皇上谕旨,要总兵等人“守朝廷法度,务要人人小心谨慎,安分守职,不负皇上委任封疆大臣,体恤远方将士之意。”又将“一路见闻”附在“到任奏闻事”折中,据实入奏。根据现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见闻”有较大价值。他在折中将一路之上所察所访,择声名最著者,上至督抚,下及州县,共计优劣大小文武官吏十人,一一为皇上敬陈,受到雍正帝的嘉奖。景考祥在台时间虽仅半年,然多有政绩。在台期间,他与同任满监察御史禅济布曾呈请雍正帝为台湾鹿耳门天后宫(即妈祖庙)题匾。在军事方面,他曾奏报罗汉门汛兵为台湾原住民所害,并认为该事件乃前福建提督蓝廷珍委管蔡克俊垦越番地,致生纠纷所致。为此,清廷晓谕督府严禁官员私行开垦。

不过,景考祥与禅济布亦争功互参。禅济布向清廷参奏随景考祥来台的亲属与民争地、擅作威福,景考祥亦同时参奏禅济布诸种劣迹。吴、禅二御史因此失和并产生两群党。台厦道吴昌祚、台湾府范廷谋、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台湾镇参将吕瑞麟,属景考祥,台湾镇总兵林亮则属禅济布。雍正帝对两人互控,展开审调,并前后历时三年。参与审理者,前后计有闽浙总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抚朱纲、内阁侍读学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贻直等等。雍正七年(1729)二月,景考祥与禅济布各予以交部严加议处结案。

景考祥写有五言律诗《过澎湖屿》,为描写澎湖风土人情的佳作:“渺矣澎湖屿,海中天一涯。岛开环四面,民聚约千家。风剥山无树,潮侵石有花。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

景考祥虽占籍河南,仍心系故乡亲族。乾隆《汲县志》说:“(景考祥)素不事生产,而于维扬买田宅,分给昆弟。生平慷慨尚义,遇桑梓亲知以窘乏告,即解囊相助。虽生计萧然,宴如也。”乾隆《江都县志》也说他:“性孝友,返里门,日所以周赡弟兄、宗族者备至。”他在去南方赴任时,曾几次路过家乡,替父辈祭祖,探视邻里乡亲,并多次出资修葺扩建茶庵(位于今宜陵镇南许庄村许西组,初为景氏家庵。此庵毁于解放战争时期),建牌坊勒石于茶庵。其间受邀于扬州天宁寺,并书“杏园”二字,勒石于西园内。

晚年时景考祥归隐家乡,后乾隆多次诏其赴京颐养天年,于是年迈的景考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动身由水路坐船北上,却于途中吞食鹤顶红自杀。远在京城的乾隆得知恩师的死讯,伤心不已,出于对恩师的崇敬之情,向着南方先生的家乡鞠躬致意,以致哀思。又有网友“闯关东”对我说,为此事,乾隆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礼拜,作为祭祀景考祥这位老师的礼节。后家人将其安葬在景家祠堂墓地(今宜陵镇双桥村李庄附近)。

对于这位已近耋耄之年的老者的离奇自杀,家族中有一种传闻:老先生当年给乾隆授课时,过于严苛,曾对年少的乾隆体罚过,现在乾隆召其进京,是欲羞辱老师;因怕乾隆挟私报复,才无奈自杀。

(乾隆帝)

显然这样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纵观乾隆对老师景考祥的态度,应该还是十分尊敬的。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些须小怨而忌恨自己的授业恩师并欲加害,这哪有半点帝王的胸怀与风范?传扬出去,岂不是贻笑天下吗?况且皇帝真要处置一个人,用得着三番五次的下特诏吗?

近来又有考证,有学者提出另一种看法。

乾隆后期,开始酝酿组织有关人员编撰《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1774)年十一月,乾隆发布《呈献违碍书籍谕》:“如有收藏违碍之书,即早交出,免其治罪……若再隐匿不缴,后经发觉,即治以有心藏之罪,必不姑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朝廷清查违禁书籍的风暴中,《红楼梦》并未列入朝廷明禁书目之列,但在当时读红、藏红仍是有较大的政治风险。景考祥与曹雪芹家交往过密,私藏了《红楼梦》。他浸润官场多年,深知《红楼梦》中隐藏的重大玄机。乾隆屡召其进京,可能是想让他来襄助《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或是向其咨询治国方略。但景考祥可能以为私藏《红楼梦》败露,皇帝追究殃及子孙,便在途中以鹤顶红来结束生命。

当然啦,他的真实死因,仍有待后人来破解。

景考祥故居在现宜陵镇双桥村景二组东边。以前的景家垛建有景府翰林院,门前有两个大石头狮子把守(至今应有200多年历史)。文革时被搬迁至宜陵区公所。距府门三百米处有牌楼,皇帝赐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文,乡里称之为“下马碑”。故居虽已湮灭,碑石尤存。

2010年江都宜陵镇祝新桥下河边发现一根神秘石柱,长3米,宽0.5米,厚0.4米,上面刻有“皇恩浩荡物阜民安”的字样。据江都文物管理部门人员推测,这根有文字的石柱,应该是景考祥牌坊上的其中一根竖柱。根据史料记载,这里应为景考祥牌坊所在地,牌坊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

(景考祥牌坊竖柱)

景考祥作为乾隆之师,一代名臣,影响深远。上海崇源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金银流霞钱币专场清中期景考祥款喜上眉梢开光银鼎 (一只) 估价25000元,最终以高出数倍的价格拍出,足见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价值。时至今日,在宜陵当地百姓口中,还有很多景考祥遗留下来的种种传说。经有关部门挖掘整理,“景考祥传说”也已经成功申报成为扬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鼎)

我是宜陵人,也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先贤而骄傲!

(本文参考方亮、景俊等先生部分资料,在次表示真诚的谢意!)

【附】乾隆《汲县志》卷之九《人物上》景考祥传

景考祥,字履斋,本江南江都人。幼随父于礼至卫,遂家焉。年弱冠,投试抚军。一日,就诗文十六艺,抚军叹赏,为倚马才。旋入汲庠,中戊子经魁,癸巳成进士,选庶常,授编修,屡分校礼闱。及典顺天、湖广乡试,所拔皆知名士。迁御史,弹劾不避贵显。出巡台湾。转吏科给事,奏革盐引官运官卖之弊。旋管福建都转盐运司事,以囤积羡余数十万斤悉散新商,创立章程,垂为定制。既去台,闻同官有肆行贪横者,立劾,罢之,人咸服其刚介。性孝友。因父母早亡,特绘《风木图》志其悲。素不事生产,而于维扬买田宅,分给昆弟。生平慷慨尚义,遇桑梓亲知以窘乏告,即解囊相助。虽生计萧然,宴如也。所著有《台湾纪略》、《蘧村学韵偶存》、《楚游草》等集。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老夫我的个人动态、丁沟中学及周边的资讯、教育教学等文章。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sdzzgx丁中广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