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纪事|欧阳黔森:江山如此多娇[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0-10)

欧阳黔森 人民文学 2021-08-07
 

欧阳黔森:男,汉族,研究生学历,一级编剧,二级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五百余万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十部。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有《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24道拐》《星火云雾街》《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电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极度危机》等十二部。曾获四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全国电视“飞天奖”、二次全军“金星奖”、三次国家广电总优秀剧本奖,以及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五十余次。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江山如此多娇

欧阳黔森

人民文学 2020年10期

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这一片巍峨的群山。
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
望着盘山而上飘入云端的公路,我想,如果没有这条公路,很难想象人们可以随时来往。我曾想象过没有公路的娄山关模样:雄伟、苍凉,连野兽都难以翻越。85年前,当一位伟大诗人徒步翻越这里挥毫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时,那种山高我为峰的豪情,至今让人热血沸腾!
人们早已不可能体验没有公路的娄山关了,就是眼前这条以“72道拐”的险峻而著称于世的盘山公路,也不再是连通黔渝的交通要道。凡是驱车走过这里的人都体验过,要翻越这座大山,这一上一下的,即便是小车也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这种情形不复存在,早已天堑变通途,一条高速公路巨龙般从山体腹部贯通,穿行过去仅仅十余分钟而已。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片地处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交汇点的磅礴群山中,如今是条条道路呈网状般连通,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无疑它将会长久地、持续地改变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生活,这将是改变红色老区贫困面貌的重要标志性成果,那么,红色老区彻底战胜贫困的目标还远吗?答案是已经在眼前。
2020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正安等24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
至此,闻名遐迩的红色革命老区遵义市的最后一个深度贫困县——正安县正式脱贫摘帽,这也宣告了遵义市成为了贵州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的地级市,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截至目前,全市8个贫困县全都退出,871个贫困村出列,92.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13.75%下降到2019年底的0%。遵义在贵州省率先实现整市全员脱贫目标,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遵义市聚焦“六个精准”,全面摒弃搞“盆景”“路边花”“形象工程”等一切形式主义,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实行“人盯人”战术,扎实推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做到识别纳入有严格的规范性、动态帮扶有精准的针对性、脱贫退出有真实的可靠性,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从注重脱贫实效“解穷困”,到守牢保障底线“兜穷底”;从增强造血功能“改穷业”,到攻克贫困堡垒“强穷村”;从改善基础设施“换穷貌”,到改变生存条件“挪穷窝”等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革命老区遵义特色的脱贫之路,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市800万遵义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与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的交谈中,我渐渐有了这样的一个感受,这个感受直接撞击到了我的胸口,不由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难想象,全民脱贫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工程,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我在扶贫第一线也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要我像魏书记一样如数家珍地罗列出那些数不胜数的扶贫事迹和翔实的数据,我只能是自惭形秽。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无论有多么偏远,无论有多少困难,哪里有贫困,哪里有危急,哪里就有党旗在高高飘扬。”魏树旺说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提高嗓音,还是那样地娓娓道来,稳重而不失亲和。这在我听来何尝不是如雷贯耳掷地有声呢!他有这样的语调,分明就是成竹在胸的笃定和自信。
我始终坚信,凡是有底气的人,从不靠声音之大来解决问题。
事物的属性总是充满辩证,这时,我感觉我的声音必须大起来,因为我要说的这句话,即便是无须提高嗓门,本身也实在是分量十足。这样的分量,要让我的嗓门不提一个高度,这不是让我憋着难受嘛!按捺不住的我举起茶杯,嘹亮地喊了一声:干杯!为遵义“清零”出列。
魏树旺书记当然也痛饮了手中的茶。
“清零”了红色老区人民的绝对贫困,可要确保这个成果,可谓任重而道远。对于这一点,我想凡是参加了脱贫攻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担心。如何有效降低返贫率,或者说保持贫困发生率为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问题我们肯定会探讨。无可置疑,我们的探讨绝对不会回避一些基层尖锐的问题。对于我这个常年走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了解的。我们曾无数次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交流过很多问题,当然,实事求是是我们永远遵循的话题原则。
他说,遵义的脱贫攻坚起了个大早、开了个好头。虽然在全省率先全面脱贫目标已实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松一口气”“歇一歇脚”了。
我说,清零不易,持续确保脱贫成果才是关键。
他说,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了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我们就能攻无不破战无不胜。“在全省脱贫攻坚的‘终场铃声’没敲响时,我们不能擅自走出‘考场’,必须反复检查核对,确保交出更高分值的‘答卷’。”
我说,我要下去走走,眼见为实。
他说,好一个眼见为实。你想去哪里?
我说,正安县。
他说,正安是遵义最后一个“清零”的深度贫困县。你去过吗?
我说,18年前去过。
假如你再次走进久远的记忆深处,而眼前呈现出的景象与你的记忆毫不相干的时候,你一定会很惆怅、一定会很遗憾。可是,当这样的惆怅和遗憾,仅仅是触动了你内心世界那些柔软部位的时候,那么,祝福你,因为你此时一定扬起了笑脸,眼里充满惊讶后的喜悦。
此时,我就是这样的。18年前,我来过并留下深刻记忆的正安县城面貌一新,几乎找不到任何旧时的痕迹。这些痕迹正是我心中的挂念,而挂念久远了,那就成了乡愁。当那一缕乡愁柔软地涌上我心头的时候,有人问了我的感受。我扬起了笑脸,愉悦地说:“换了人间。”
在场的人,都扬起了笑脸。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这句质朴的话,真是切中要害、掷地有声、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我在走村过寨的采访中,始终坚持这样的一条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素材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决不引用。善于观察洞悉是一个作家的基础本领,你是皮笑肉不笑,还是发自肺腑的笑,我当然感受得到其中端倪。我坚持与每一个相遇的贫困户促膝谈心,交朋友。可以这样说,我到过无数的贫困村,见过无数的贫困户,只要与他们一打开话匣子,我就没有见过愁眉苦脸的人,他们灿烂的笑容,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我的笑便也灿烂起来,此时,与他们分享幸福和获得之感,比什么都快乐。
众所周知,贵州是全国脱贫的主战场,而地属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的贵州部分,又是贵州脱贫的主战场。正安县正是地处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交汇点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正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国土面积2595平方公里,辖20个镇(乡、街道)、154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6.08万,其中农业人口60.12万,有17个贫困乡镇、90个贫困村。2014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298户128031人,贫困发生率为21.33%,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遵义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2019年底,全县17个贫困乡镇和9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31298户12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已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1月,正安县脱贫攻坚在省第三方评估验收中取得了零错退、零漏评、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和满意度99.22%的好成绩。2020年3月3日,省政府正式公告正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我是2020年5月6日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跋涉,于下午16时到达正安县城的。当然是立刻走访。当遵义市人大副主任、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问我想先看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看移民搬迁安置点。邓兆桃二话不说,立即带我们驱车前往。
于贵州而言,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可是重中之重的关键所在,贵州于2019年12月23日,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省累计实施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33万人,同步搬迁人口33.67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这样的数字,是令人震撼的。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这样宏大规模的搬迁,对其他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说整体搬迁了一个小国的人口,我想也是说得通的。
从“怎么搬?”到“搬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可谓是困难重重,但又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与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紧密相连,如何让搬出大山的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一目标,对广大扶贫干部以及他们扶贫的对象,都是严峻的考验。
以前,我去过很多搬迁点,它们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有那样的问题,总之矛盾还是相当突出的。自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善于在矛盾中解决矛盾的能力和决心。这些年取得的扶贫成效举世瞩目,人民群众有目共睹、感受切身。
早就耳闻正安瑞濠移民安置点做得好,今天,之所以突然提出要看看这地方,一是秉承我一贯的采访原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二是我采访的线路和目的从不提前告诉采访地。我每次下基层都坚持这样,在没到采访地之前,无论谁问我采访对象和目的,我都坚持不说,只说到了再说再商议。这样做,有可能容易让人误会,可我还是愿意这样,我只是希望用我习惯的方法进行,看起来随意性很大,于我而言,却乐此不疲。
十来分钟就到了正安瑞濠搬迁安置点,我们下车后信步往前走,走进社区,走进街道。我们就这样随意地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行人不少,三三两两站着或坐在椅子上的人也不少。还好,我们的出现并未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这正合我意,这样,我便可以随意地观察他们。
见我只看不说话,邓兆桃书记也不多言,我们就这样东看看、西瞧瞧地走了两条街。终于,我忍不住开了口,我说:邓书记,没有什么比笑更能说明问题,走这么久了,我还没见到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我能感觉到这些人的笑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
邓书记笑了,我当然也扬起了笑脸。
据介绍,瑞濠街道移民安置点是遵义市搬迁及建设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安置房总投资11.7亿元,占地443亩,共有9个小区、72栋楼、160个单元,住房3652套,搬迁规模达3794户17534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社区街道以“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三心”(搬得放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为目标,紧紧围绕“12345”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后续扶持管理工作。
首先狠抓“三个突显”,确保群众“搬得放心”。在选址上突显优势:该安置点紧靠工业园区、县职校、三甲医院、一场五馆、物流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区位优势明显,群众搬迁入住后有利于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在设计上突显功能: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商业面积4.3万平方米,车库10.3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医院、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商业门面、车库等,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建设上突显质量:始终围绕打造“工程建设、服务管理、就业创业、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和全省乃至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这一目标,在建设中严格规范操作、按图施工,在材料采购、施工监管、内在质量、外在形象等责任到人,严把质量关、严抓严管,全力打造群众放心的工程,确保了群众搬得放心。再是推进“12345”工程,确保群众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一是健强一个组织,实现领导全域化:成立街道办并下设2个居委会,成立了党支部,选派了2名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充实了基层支部力量,为移民搬迁工程的长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选派配强了9个苑长、72名楼长,形成了“苑长制+楼长制”的网格化自治组织;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等机构,建立妇女儿童之家、职工活动中心,丰富了群众生活,融洽了邻里关系,让群众感受到不管搬到哪里都有组织的关心、关怀。
二是建设两个社区,实现服务更便捷: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创建、打造“智慧社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生活环境,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组建三个中心,实现服务高质量:组建了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组建多支物业管理服务队,对安置点水、电、农贸市场、车库等进行管理,对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环境等进行修缮和维护,全面保障群众生活有序,同时,在干部职工、党员群众中选拔身强力壮的人组建治安巡逻队,对防火防盗、党的政策进行宣传,提高安置点群众防备意识、保障群众财产安全;组建了社工服务中心,每年投入20万元购买社会服务,采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模式,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等多方资源帮助易地搬迁户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转变村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实现能力增长,此外,积极鼓励有意愿为安置点群众服务的年轻人成立志愿服务队,特别针对安置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送关心送温暖;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市民化管理教育、法律教育和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政策宣讲,增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是健全四个机制,确保后续有保障。
建立“三转”机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帮助落实转学,搬迁户涉及的4664名子女全部转移到安置点附近的建政中学、正安四小、安置点幼儿园等学校就读;帮助落实转户口按照积极、稳妥、自愿的原则,有效推进了户口转移工作;三是帮助落实转低保,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程,将原享受农村低保的520名群众全部转为城镇低保并提高标准,同时将在过渡期生活困难的4902名移民新纳入城镇低保,实现了移民生活有保障。
建立“三帮”机制,确保生活有保障:落实单位帮“栋”,明确65个县直部门各帮1栋楼,对所帮楼栋的特困群众采取特殊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已帮助了300余户特困群众购买家电、家具等基本的生活用具;落实企业帮“元”,明确神曲乐器、黔安农牧等142个企业各帮扶1个单元,对有就业能力的给予引荐,目前已吸纳425余名群众到园区就业;落实干部帮“户”,明确全县2500名县直机关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群众宣传政策、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
落实“三就”政策,确保后续能发展:解决群众就医问题,坚持从优从高、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好医保接转,同时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卫生院,并对搬迁群众开设医疗“绿色通道”,提供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解决群众就业,根据搬迁群众的年龄、性别、特长等建立健全了信息库,精准实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移民点单”“企业下单”“政府买单”的“菜单式”“突击式”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4480人次,其中家政、护工培训11期660人次,厨师培训5期250人次,电工、焊工、建筑类培训5期300人次,保洁、保安培训7期420人次,其他技能培训1050人次,入住前培训1800余人次,精准对岗对位,解决就业7528人,实现户均就业2人以上,就业率达84.1%;解决群众就学问题,配套建设建政中学、正安四小、安置点幼儿园,并严格按政策兑现“两助三免”、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切实保障搬迁户子女就学问题。
完善“三地”,确保群众有收入:在迁出地建立合作社,把搬迁户迁出后留在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块地”进行统一收储,利用搬迁群众承包土地、部分扶贫资金、“特惠贷”等参与入股各类龙头企业,实行“保底补贴+效益分红”模式,集中发展农业产业,构建以“三变”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五是实施五个工程,引领搬迁新实践:一是打造“堡垒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吹响“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的行动号角;二是打造“服务创新工程”,创新服务模式,实施“党建+综合治理”服务、“党建+群团组织”服务、“党建+社会资本”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使搬迁社区党组织工作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打造“党群连心工程”,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搬迁党员、机关党员、退休干部党员中选择了党性觉悟高、政治素质强的284名党员担任“党群连心户”户长,围绕政策宣传、民情反馈、引领致富、纠纷调解、工作监督、民事代办和街容整洁,以户长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为主体,以“党群连心户”为抓手,通过党带群、干带群、先带后,让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互融互促、和谐共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员搭建了一个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四是打造“党建安居工程”,通过迁出地安置地“双向互动”引领,聚焦改善搬迁户民生,构建纵横联动的大党建体系,着力解决搬迁后续工作难题,确保脱贫质量;五是打造“文明提升工程”,加强搬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实施“三项活动”,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文化浸润活动、素质培育活动、幸福指数提升活动,引导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刻,我已下定决心,要用我的笔来书写这一切。我的写作就是一种爱好,就是一种心情,就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就像我登上一座山峰就想敞开喉咙唱个痛快一样。
记忆是文学的源头,记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告诉了我们什么,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了然于胸。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动力。管子曾告诫君王以人为本,孔子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明白这个道理,推动了贞观之治,从而奠定了伟大盛唐的基石。今天,人民领袖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封建帝王将相所望尘莫及的。精准扶贫的实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惠民工程,那么,精准扶贫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惠民工程,放眼世界舍我其谁。
我反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和讲话的时候,常常被文中那些伟大的情怀所感染。当一个人的人生忧乐与整个民族的忧乐乃至生死相连的时候,这样的人生经历就值得永远铭记,并且还要让它代代相传。一个失去记忆或者专记乐事不记痛事的民族是个失语的民族,而一个失语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总书记的经历和记忆是伟大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苦难,又自有战胜苦难的办法、力量和智慧。
所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修养所在。这样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我眼见为实了,可我还想更实。于是,我见到了户长、楼长、街道办主任等人。
陈昌兴从偏远的小雅镇搬至瑞濠安置点后,当上了党群连心户长,主要负责党的政策宣传、社区工作监督、民事代办、纠纷调解等工作,经常为移民群众的生活起居琐事忙碌。
他说:“很多村民刚搬来时,闹了不少笑话,如不会用马桶、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提水桶接水冲地板导致水漫几层楼等。”
见我没及时搭话,他有些腼腆,好像自己没做好工作而内疚一样。
我说:我去过很多搬迁点,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陈昌兴这才轻松起来,他说:现在好了,群众从最初的“不习惯”“担忧顾虑”到“住得舒服”“安居乐业”,实现了稳得住还要能致富的转变。
我说:你很有水平,讲得真好!
他说:不是我讲得好,本身就是这样好的,不信你上街随便找一个人问问。
我说:早问过了,与你一样,都说党中央的政策好!
他说:我们都是尝到了甜头的人,不说好就太没良心了。
我说:对,太没良心了。
我们一起笑了起来,周围的人们也都笑了起来。
“楼长”是群众的法制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综合信息采集员、宜居环境监督员,在服务群众、融合邻里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搬迁户们也越来越离不开“楼长”了。“有问题,找楼长”这一句口头禅便在安置点流行起来。
楼长董志莲说:“找我没问题,只要我能办的,绝对没问题。领导和村民们信任我,推荐我当楼长,我就要尽职尽责。”
像董志莲这样的“楼长”,在瑞濠安置点一共有71位,他们主要为安置点3795户17398人做服务工作。这样算来,她要负责3个单元72户。作为“楼长”,董志莲的主要职责是调解邻里矛盾、管理楼栋的卫生,大家遇到大大小小的家庭琐事,也都会来找她帮忙,她从不推托,总是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我问她:这么多户,有事都找你,你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
她说:农民成巿民了,大家刚来时还真心慌得很。
我说:说说大家恐慌什么?
她说:一下子从农村搬进城市,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小区的生活环境,出门不带钥匙、打不开防盗锁、有的不会开网络电视、有的把鞭炮放进冰箱里、有的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搬迁后,我们接受群众咨询3万多人次,为群众开锁3000余次,开水关水1000余次,处理生活用电问题2000余次,处理矛盾纠纷500余次,护送群众回家500余次。”街道办主任吴太玺补充说。
大家热情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讲述他们自认为闹出的许多笑话,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笑声此起彼伏。
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说:这就是你们的恐慌呀!我看你们这是快乐的“恐慌”。
大家都轰的一声笑了。这笑声一阵阵传开去,几条街之外都能听见。这一张张快乐而幸福的笑脸,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是真实而令人信服的。如此灿烂的笑,是勉强不来的。
我的脸也灿烂起来,心思一下子飞到了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那里感慨地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还有一句是:“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当年我采访花茂村“红色之家”的村民王治强的时候,他笑起来像一朵向日葵,他指着习近平总书记坐过的农家椅子说:“习近平总书记就坐在这里,他说我们是哭还是笑的时候,在场的乡亲们都笑开了花。”
此时,我感觉到我们大家都笑得像一朵朵向日葵,党中央的政策像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我们。
乡亲们有了这样幸福的笑容,那么,这样的眼见为实,这样的笑,怎能不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百万党员干部下乡实施精准扶贫是深入人心的伟大工程,他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的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幸福指数。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在正安县瑞濠安置点,我眼见为实,县委政府正是以搬迁群众所需为导向,以解决群众的就业和创业为重点,不断完善移民后续扶持帮扶机制,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不敢来、不想来、如何住、如何富等难题,让居住在深山中的贫困群众搬迁出大山,使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存得到了保障、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为了确保贫困户能顺利入住,当地政府实行了这样一项优惠政策:每名搬迁人员只需自筹资金2000元,就可以搬进人均面积20平方米的新房,住满5年后还可以获得房屋的产权。房屋已经装修完毕,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人们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作为遵义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着来自20个乡镇的1.7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95%。要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说起来轻松,干起来并不容易。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迁群众要实现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不仅需要“扶上马”,还需要多举措再“送一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是一句空话。要做实,仅仅有工作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有办法、能力和智慧。
有数据显示,目前瑞濠移民安置点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户均就业2人,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2019年4月,瑞濠移民安置点被贵州省政府评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
围绕就医、就学、就业、医保、低保、社保等方面,正安健全移民生活保障机制。当地实施“企业帮元、单位帮栋、干部帮户”大走访,共同助推“迁企联姻、迁地融合、千人帮扶”大融合。截止到目前,已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30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解决土地流转1527亩。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就业率达到90.4%。
安置点里有2055名老人,由于刚从农村搬进城里,生活反差较大,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根据大家的需求,帮扶干部帮他们建起了手工、合唱、广场舞、快板、乐器等12个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依托农民(市民)讲习所,利用电视、微信公众号、广场显示屏等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归属感、获得感有根有基,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现在,群众的获得感正在从“田间地头,锄头背篓”转变到“唱歌跳舞,幸福生活”。
有笑声的地方,一定会让人流连忘返。来到正安县后,我并未在哪个宾馆落脚,说来就来了,现在,不知不觉已三个小时过去,却仍然感觉意犹未尽。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我们相谈甚欢,一时要走,还真有些依依不舍。
不舍的新朋友们说:吃了饭再走。
不舍的我说:吃饱了!精神大餐呀!
挥手告别的现在,正是下次重逢的开始,既然我们成了朋友,共同拥有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这样的快乐,必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而记忆正是我们美好回忆的源头。有了这样的源头,我相信总有再见的一天。
我希望所言无虚,我明白承诺就是债务,我坚信我一定会再来。
离开了瑞濠移民安置点,我的脚步必须迈向正安县经济开发区,因为我必须去兑现一个承诺。
去往正安县的途中,总能看见这样一块广告牌,上书:听正安神曲,品正安白茶。
正安白茶确实是好茶,我喝过,叶芽嫩而微黄,色汤晶莹剔透。正安茶叶种植面积达23.7万亩,约6.3亿元的产值,这样的规模在遵义市所辖县中名列前茅。
可这“神曲”就不得要领。初看以为“神曲”是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简称,仔细一琢磨还不尽然。如果非要把“听正安神曲”视为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喻义,当你走进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区时,你的想法就会改变。
听神曲,品白茶,一听一品都好,可要我说,这听的似乎名气更大些,它来自吉他兄弟的传奇。这个传奇不是一般的传奇,它除了传奇所蕴含的情节离奇、人物行为不寻常的定义外,还有赋予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猛士断喝的霸气。
在我看来,情节离奇也好,行为不寻常也罢,就传奇而言,并非只是区别于常人常事,也并非只是强调传奇本身。于常人常事而言,传奇固然有它令人向往的一面,更多的是让观者如堵。
这样看来,把吉他兄弟的传奇归纳为一般的传奇,仅仅只是看到情节离奇、人物行为不寻常,那就肤浅了。这不一般的传奇,注定了这个传奇所显现的勇气、霸气,而这个勇气和霸气的支撑点是眼光、智慧。
一个壮士需要断腕的时候,难道我们仅仅看到他的勇气吗?这勇气的后面一定有他审时度势的智慧,除非他是懦夫,绝不是壮士。
一个猛士一声断喝的时候,难道我们只能仅仅看到他的霸气吗?这霸气的后面一定有他坚韧不拔的信念,除非他是莽夫,绝不是猛士。
在我看来,壮士之壮,在于心之魄、胆之雄、气之豪,正所谓虽手无缚鸡之力,也敢于亮剑;猛士之猛,在于身之力、力之量、量之捷,正所谓雷霆万钧之下,势不可挡。这样看来,壮之于心,猛之在力,一个修内,一个炼外,两者皆备,所向无敌。
当然这个世上原本也没无敌之人,即便有那么几个自己宣称或别人看似无敌手的人,他最难战胜的往往是他自己。
我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刻意拔高吉他兄弟的味道,其实不然。从古至今,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从不缺少生长精彩传奇的土壤,中华民族既有荆轲这样一去不复还的壮士,也有项羽这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士。然而,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天下百姓、人民群众所造就的数不胜数的传奇,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老百姓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平民式传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精彩,而吉他兄弟所呈现出的精彩,令人不得不惊讶,不得不刮目相看。
我还没有见过吉他兄弟,但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第一次听说吉他兄弟是在三年前的一次会议上。主持会议的是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慕德贵同志。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落实贵州省委宣传部“十三五文艺精品工程项目”。
会议上领导讲了两个“传奇”,一个是家喻户晓的“老干妈”辣椒酱名牌持有人陶华碧的传奇故事,一个是“吉他兄弟”回乡创业的传奇事迹。省领导指示,这是孙志刚书记点的题,要用影视的形式,讲好贵州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吉他兄弟的故事,这故事讲得太鲜活、传奇了,确实是个好题材。可惜我手里正好有孙志刚书记点题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和《花繁叶茂》的创作生产任务,便与电视剧《吉他兄弟》擦身而过,与吉他兄弟俩也就失之交臂了。
见到吉他兄弟之一的郑传玖已是一年以后的全国人代会上。我和郑传玖都是全国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起初却不认识。后来中央首长来贵州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讨论时,郑传玖发了言,我也发了言,这才让我俩把名字和人对上了。
我们彼此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是在我们第一次的谈话中。那时,我们在餐厅不期而遇。
他操着一口地道的遵义正安话:欧阳老师,当初我最希望是你来写《吉他兄弟》的。
遵义人见人都叫老师。我也操一口遵义正安话说:郑老师,可惜嘞!错过嘞!
他说:你有时间,一定到正安来看看。
我说:有机会一定来,一定来。
承诺一直没有兑现,今天我到了正安就一定要见到郑传玖,看看他的吉他厂,听听他的“神曲”。
这三年我们各自都很忙,见面都是在北京的全国“两会”期间。人们常说一回生二回熟,这三回嘛就成老相识了。
我们成了朋友,我也就越来越了解他。他说他从来没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吃“吉他”这碗饭。他小时候除了常见的二胡和手风琴,从未见过别的乐器,何况吉他这种西洋乐器。
他与吉他结缘,完全是一次意外。三哥郑传祥离家去广州打工,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吉他厂工作。听闻哥哥干得不错,不知吉他为何物的他,顾不得那么多,有心去投奔三哥。既然想了,就要付诸行动。
一把吉他的成型是一份磨手工耐细心的工作。哥哥郑传祥喜欢跟手里的活计“较劲”,善于在精雕细作上下功夫,在这一点上郑传玖做得也不差,短短几年后两兄弟把做吉他的所有工序都了若指掌。
既然掌握了技术,自己干总比给别人干强。兄弟俩于是辞了职,联系了志同道合的老乡和亲戚,凑了125万元股金,租厂房,买设备,18个股东兼工人,创建了广州神曲乐器厂。
郑传玖回忆起当初的决定,真是有点后怕。125万元,几乎是他们18个人的全部家当,一旦失败,过去几年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原来是老板拿工资给他们,每天只需琢磨如何打造好一把吉他就行,现在他们自己是老板了,工资、房租、水电等等,都要自己操心。如何销售更是大问题,原来根本就没想过。郑传玖说自己胆子实在太大,当初实在是无知者无畏。他把这行为自嘲为没文化才敢这样做。
我对他说,谁说你没文化,我跟他急,你做文化的事可真是了不得。把文化产业做成这样,还自嘲自己没文化,这看起来谦虚,其实很骄傲。
他憨厚地笑了。
郑传玖面对的问题太多,这不,2007年7月刚开工时,合伙人全都傻乎乎面面相觑,造什么样吉他?客人要什么样的吉他?品牌是什么?客户又在哪里?
胆子大又一次起了作用。不管怎样先得干起来,先做些常规的样品出来,客户来了没有货是绝对不行的。
一个月后,好不容易接到第一份订单,整整200支吉他。大家喜不自胜,以为有救了。不想客人验收时,这也不满意,那也不行,挑挑选选收下一半还不到。郑传玖扪心自问,归咎于自己经验不足、这批货质量不高。
兄弟俩把剩下的吉他堆在厂房,当着全厂人的面烧,吉他在火焰中劈里啪啦地响,火光闪耀灼眼灼心,伤心是难免的,但只要昂起的头不会低下,那么一切从头再来。
筚路蓝缕,一路坎坷,2008年,他们接到了一家美国吉他厂10000支吉他的代工大单。郑传玖心想这回可翻身了,正准备大干一场,可一场金融危机粉碎了他的梦想。郑家兄弟哪知道什么是金融危机,更没有经历过。美国吉他厂的倒闭,导致兄弟俩的吉他成品只能压在仓库里。这是郑传玖兄弟遇到的最大的危机,工人要吃饭,厂房要交租,钱没有着落。
怎么办?两兄弟只好从厂商变零售商,先是卖给需要吉他的朋友,再找朋友托关系,1把、10把、100把地零星出售,能卖多少卖多少,他们知道,自己难别人也难,就看谁能坚持住,挺过眼前的难关就有希望。
幸运之门永远会对着那些向着希望勇敢前进的人们敞开。一场在上海举行的大型乐器展,改变了兄弟俩的困境。
“没想到,竟有中国工厂能做出这么棒的吉他!”在众商云集的展会上,塔吉玛的品牌代表由衷赞叹。
这个代表当即下单2000支,这对郑传玖兄弟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咬牙坚持了这么久,等的就是今天。这2000支是个开头,“塔吉玛”后续加单源源不断,证明了郑传玖兄弟的神曲吉他厂的质量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
不久,美国吉他大牌“芬达”也主动找来寻求合作,国际大单一笔接着一笔地到来,神曲之名也在全球业界口耳相传。
如果把郑传玖兄弟的成功,仅仅归结为胆子大或者说是运气好,这就是低看了他们。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把别人看低了,你就高了?你把别人看高了,你就低了?这高高低低各自心里最清楚。
郑传玖当然清楚自己是谁了,他也不用思考这“高低”,他只有朴素的行为,高低我就这样做了,他只需明白成功之路有千条万条,不二法门是做一个好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郑传玖自嘲“没文化”,在别人眼里这可能就是“憨”,这“憨”不是愚蠢的意思,是憨厚实在。这是好人的品质,也是郑传玖的智慧,这是赢得客户和同行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奸商退避三舍,这样的以“憨”对“奸”,简单而有效。
看看这世上的人,谁不愿意与憨厚的人打交道呢?郑传玖靠着“憨”做好了系列吉他产品,赢得了同行的赞誉。有了质量,有了口碑,就有了一切可能。
郑传玖可谓吉他行业里的壮士和猛士。
郑传玖回乡创业,在我眼里无疑就是壮士断腕。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说不就是回乡创业嘛,称之为“壮士断腕”夸张了吧!
我坚持自己的看法。你想想,这“神曲”吉他厂从沿海大城市广州搬到深山里的正安县,有可能“神曲”变成了“山曲”,需要多大的魄力?
是的,我们看到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事迹很多。当年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中许多感人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始终相信,离乡久远的人,但凡听到这首诗,无不动容。那么,回乡一定是他们良好的夙愿。于是,在“春晖行动”的号召下,有人回乡捐款捐物,有人想方设法回乡创业。
当年,家乡的领导找来,兄弟俩当然很开心,心想,县长来了嘛,这面子得给,给贫困家乡多捐点钱也没问题,毕竟“神曲”在家乡名气不小,传回去说郑家兄弟抠门可不行,这几年钱也没少挣,回报家乡也应该。
可说着说着,他发现县长没那么容易打发。县长不要他的钱,是要他的命——让他回乡创办神曲吉他厂。
县长诚恳地说,正安是省内倒着数的贫困县之一,你们是正安人都清楚的。现在县领导班子刚换完届,大家都感觉担子重,想搞出点亮色来。这调研下来一看,正安2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有5万多人专做吉他,其中做了老板、自己有厂的,挑来选去条件好的只有你们这一家。我们商量好了,想请你们把厂搬到正安去。
搬回正安生产吉他的说法,吓了郑传玖一大跳,他脑子里闪现的是“不可能”这三个字,可一到嘴边,却成了“考虑考虑”。
搬厂,这可是动了命根子的事,做吉他,在广州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离开广州搬到贵州大山里的正安,不仅是冒险,基本上是找死。
让郑传玖没想到的是,他那句“考虑考虑”的推托之语,成了县长锲而不舍的理由。
一个人只要锲而不舍,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最终拒绝。郑传玖最终为自己的“考虑考虑”付出了代价。厂是搬回正安了,可做吉他用的进口木材还得从广州进,成品也要运到广州卖,无疑大大增加了成本,机器设备的维修、零件配件的更换,工厂在广州的话一个电话当天搞定,而在正安就太难了,他饱尝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痛苦。
更痛苦的还在后面。产品出来了,质检抽查出了问题,收货人不干了,以前的免检待遇就此取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不几乎要了命嘛!
当有人问他这些废品吉他怎么处理时,他犹如猛士一声断喝:烧掉!
郑传玖就是有这样的狠劲。这一回火焰灼伤的是乡亲们的眼睛,他们都内疚地低下了头。
郑传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知道,只要他还昂首挺胸,眼前的乡亲们一定会有在哪里跌跤就从哪里爬起来的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徒弟,只有不会教的师傅。于是厂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公司老总郑传玖亲自培训工人,白天黑夜争分夺秒。
其实,他可以避免这样的困境,可是,回乡办厂,不在家乡招工,那回来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他想到了困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郑传玖的创业故事就讲到这里吧。现在,他虎头虎脑地向我走来。他身材并不高大,却相当魁梧壮实。当然,我们会谈他的吉他。我就问他:你那时就没有想到你可能会失败吗?
他憨厚地一笑,说,幸亏我留了一手,要不真撑不往了。我先带了一条生产线回正安,我哥的另一条生产线留在广州,以防万一。我这边最困难的时候,是我哥支撑起了公司,为我争取了时间。
只用了两年的时间,郑传玖不仅站住了脚,而且经营状况也很好。这样,“神曲”在广州仅保留进出口的经营功能,依旧由哥哥郑传祥负责,生产部分全部搬迁到正安。
郑传玖说,当初下决心回乡,除了县里打的亲情牌让人心动外,主要还是贵州正安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和招商政策及远景吸引了我。当时,“神曲”生产的吉他属于两头在外,一头是原材料全部进口,另一头是成品全部出口。那时候正安没有生产原料,成品远程运输也大大增加成本,更谈不上配套产业,高速公路也没通,说实话,并不具备办吉他厂的条件。但我想,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再来也许就晚了。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土地成本也低廉,还有劳动力充足等优势,从长远看,回家乡发展更有利。
事实证明郑传玖智慧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琢磨着县委县政府对“神曲”的看重,主要是因为他们做的事,连同这个产业,能给正安的脱贫攻坚注入有力的途径,也能给贫困群众带来就业机会和致富的希望。
郑传玖谦虚地说,我就是一棵小草。
我说,现在春风吹满了山谷。
他说,那我们就做成一片绿地。
他说得没错,“神曲”已绿遍山乡,在文化产业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点,成了大娄山脉深处一张亮丽的名片。
“神曲”在中低端的制作和销售方面可谓如鱼得水。下一步冲击高端市场,是“神曲”的奋斗目标。设备必须升级,制作更加精良,选材更加考究,那么,邀请制琴大师加盟的手工琴工作室,进口东印度玫瑰木、洪都拉斯桃花木等举措,都是为了“神曲”的全面升级;于是,在宽敞的新厂房里,我们看到流水线上有自动化的激光开料、自动喷漆车间;长达数月的手工上漆、精准的温湿度控制车间等作业,无不体现出“神曲”蒸蒸日上。
听正安神曲,品正安白茶。朴素的广告语,透露出的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听曲品茶,品茶听曲,这是优雅的中华传统文化。
正安经济开发区的扶植政策好,政府说话算数。许多吉他企业听了郑家兄弟的“游说”,又眼见“神曲”财源滚滚,这才放下心来,纷纷入驻正安。企业越多,规模效应越强;规模效应越强,越吸引企业入驻。蝴蝶效应正在大娄山脉深处精彩上演!
贵州正安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2月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6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近70万平方米。108家入驻的企业中,吉他生产及配套的企业占了72家,其中吉他制造40家、吉他销售15家、吉他物流10家、吉他培训7家。
显然,这是一个以吉他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园,现年产销吉他600余万把,产销量占全国的1/5,全球的1/7,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最集中、最规范、最宏大的生产基地,并因此获得“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称号。
从与吴起县长的交谈中了解到,郑氏兄弟的广州神曲乐器公司是第一家入驻正安园区的企业。吴县长感慨地说,这真是“无中生有”啊!我们县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县,是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山区,我们正安有5万多人在外地从事吉他生产,这样的人才资源上哪儿找去,县委、县政府自始至终盯准这一资源,毫不迟疑、及时跟进,打“乡情”牌,重点突破,主动劝导“凤还巢”“雁回归”,正所谓“神曲引来金凤凰,党政跟进成园区”。从无到有,吉他制造产业在这块热情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近年来,正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孙志刚书记提出的“把正安吉他打造成为多彩贵州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和市委魏树旺书记“把正安吉他做大做强,成为实体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的指示精神,按照县委“一心三区”规划布局,以打造千亿级工业开发区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强力推动园区建设,严格按照强建设、重招商、严管理、优服务的工作思路,园区发展已初见成效,产值近60亿元。经过多年招商引资,集聚了神曲乐器公司、钰丰乐器公司、贝加尔乐器公司、凯丰乐器公司、娜塔莎乐器公司等多家优质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到“有中做优”再到“优中到强”的跨越提升,带动就业近1.4万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374人,带动6690人稳定脱贫。
园区生产的吉他60%用于出口,绝大多数企业涉及外贸销售,主要销往美国、德国、巴西、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亚洲市场的20%、美国市场的30%、巴西市场的40%;除了为国际大牌代工,还有30余个自主品牌。“国际吉他产业园”一天天热闹起来,正安的经济数据也一天天好看起来。国际吉他产业园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2019年度乐器行业优质资源奖”和贵州省文改办颁发的“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等殊荣。
在这里到处都可见到“吉他”的元素,吉他文化广场中央引人瞩目的巨大吉他雕塑,己然成为正安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据邓兆桃书记介绍,这里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吉他博物馆、最高端的吉他演奏厅、最好的吉他大师工作室和最完善的配套吉他生产线。未来,正安将按照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吉他产业。
饭后已晚上十点,与几个18年前的文友品茶聊天,聊正安当年的大街小巷,聊今天正安的新貌,从他们的眼神和笑靥中,我体会得到那一份喜悦和自豪。他们当然要问我今天对正安的感受,我的一句“换了人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慨万千、感同身受。
当白茶的清香浸入心扉之时,我们的相谈便有了一股乡愁的味道,这味道如陈年老酒般的甘醇飘溢出来,使我们的回忆刹那间芳香弥漫。这芳香甚至在他们不得不离开后,仍然留香。
屹立在山之巅,晨曦柔润的光芒乘风而来,刹那之间天空湛蓝无瑕,眼前莲花般的云朵盛开。我不由心花怒放,向着远山吆喝,远山回荡起的一阵阵嘹亮之声把我叫醒了。
一夜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也影响不了我的敏捷。翻身而起,推开窗户,扑入眼帘的是山峦连绵、碧树葱郁、芳草茂密、鲜花摇曳。昨天晚归,我竟然还不知道自己住在这样美好的地方。
我曾是一名地质队员,在野外跋山涉水八年,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是我放松自已的最佳方式。年过半百之后,我常沉湎于回忆之中,这些年夜里只要有梦,梦中不是在爬山就是在过河。醒来,仿佛又年轻起来,心情也愉悦起来。刚出酒店大门,遇见了县文联的美丽小姑娘。她说,邓兆桃书记昨晚已连夜赶赴道真县,在那儿开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她委托吴起县长陪您吃早餐。我是本想拒绝说不用了,吴起县长也忙,该忙啥忙啥去。话到嘴边,我又咽了回去。看她花一样的笑容,我想算了,别为难人家小姑娘了。凡是下基层我从不为难人,也不会为难一个小姑娘,虽然此时我的愿望是自由自在地出去走一番。
吴起匆匆地来匆匆地走。二十分钟的早餐时间里,我们见缝插针地交流。他说他一会儿还要急着赶往贵阳开会,问我还想去哪里看看。
我说,哪里最偏最远最难走,我就去哪里。
他说,桴焉镇的红岩村花开千年。
我一听,感兴趣了,不仅因为偏远难走,还在于顺耳的地名。我说,好一个花开千年,看它怎么就花开千年了。
还是说走就走。
离开县城,我习惯地看了一下表,5月7日上午8点整。
车速非常快,是因为眼前的公路宽敞而平整,看得出这是一条新路。虽然在这大山里改变不了弯道多坡度大的问题,但以我常下乡的经验,这样的“康庄大道”确实少见。
也许曾是地质队员的缘故,进了大山我就高兴。这一兴奋就无话找话说,我对同车的刘晓峰说,奇怪了,叫“敷衍”镇,咋个不叫“了事”镇呢?这一敷衍了,还不就了事了。
大家笑了起来,都说这地名太别扭。在贵州话里,“桴焉”和“敷衍”是一个音调。
到了桴焉镇,陪同的人说,要不先进镇里看看去。我开玩笑说,算了,就别“敷衍”了。我们先往山里走,先看最远的。
车一进入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就开始盘山而上,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山有多大多高,一路上大雾蒙蒙,几乎看不多远,只是感到车不断地盘旋转弯,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的几乎让人坐不稳。都快一个小时了,车还未钻出阔叶林带,说明山体巨大,以我搞过地质工作的经验,知道今天遇见高海拔的大山了。赶紧打听,才知道这山的主峰叫黄砂岩,海拔1837.8米,是大娄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2448公顷,森林覆盖率78.8%,处于大娄山脉的主体部分。
大娄山脉的最高峰,也就是遵义市辖区里最高的地方了。听了介绍,我很高兴,无意中到了这块土地上的制高点,岂不快哉!我见了高山就想翻越,虽然在贵州山的背后还是山,这也不能阻挡我翻山越岭的欲望。
了解到正安最低处为海拔448米,那么与这最高处相对高差达1400米左右,真可谓河谷深切、山坡陡大、峻峭雄伟。
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多是这里最为显著的特征,东有神奇峻峭的武陵山脉,南有秀丽多姿的苗岭,西有磅礴壮丽的乌蒙山脉,北有巍峨挺拔的大娄山脉,拱托起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部分。贵州多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特点是极度美丽但又极为贫瘠。这也是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的原因。
以前,凡是贵州人都知道一句黔地谚语:“纳威赫去不得,务正道吓一跳。”这指的是乌蒙山片区的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武陵山区片区务川县、正安县、道真县。一目了然,这六个县都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正安县位列其中。如今,正安县脱贫了,彻底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既然,我来到正安就要眼见为实,昨天,我眼见为实的东西已记录下来,今天,我的眼见为实就在前方,虽然道路崎岖、山高路远,又何惧哉!
当车盘爬上云端,视线豁然开朗了,眼前是茅草丛生的山道,抬眼是雄伟的山之巅——黄砂岩。蔚蓝的天空纯净一碧如洗,在这蔚蓝的衬映下,高高耸立的山头显得雄浑而庄严。
在这样的高度,最多的植物就是茅草了,还好,在其间穿行并不影响我们的视线。俯瞰,不见茂密的森林,云雾笼罩着山谷;望远,白云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那一座座连绵不断的群山,像永不沉没的船队。这样的景象,人生能感受几回?于我而言,每历经一次,我都会再次年轻一回,充满活力。我们在这云海之间,仿佛正在体验古人豪情壮志——“乘长风破万里浪”。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的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脱贫攻坚战,青年人没有怯战,走在时代的潮头。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一线,青年党员干部总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主力军。
如果说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那么乌蒙山片区、武陵山片区就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像“纳威赫去不得,务正道吓一跳”这样的深度贫困县更是主战场中的主攻方向,而桴焉镇红岩村花开村民组等便是主攻方向的最后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必须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普查,抓牢抓实挂牌督战;做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查缺补漏工作、保持问题动态清零;进一步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全面脱贫不漏一人、不漏一户!
今天,我将看到的就是这最后的堡垒。
刘晓峰的电话响了,接听中他转述说前方有村叫桃子坪,有个青泉搬迁安置点。我说看看。
据介绍桃子坪村地处桴焉镇西北部,平均海拔1100米,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0亩,森林覆盖率63.4%,全村辖23个村民组780户3331人;2014年以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6户108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59%。2014年脱贫35户155人;2015年脱贫41户202人;2016年脱贫53户 257人;2017年脱贫23户97人;2018年脱贫41户139人;2019年脱贫64户232人。其中搬迁至瑞濠安置点、桴焉安置点146户715人, 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6户581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
目前,全村基础设施完善,保障了群众生活质量。原来有140户饮水安全有问题,通过修建4口水池,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通过水泥电杆取代木电杆和增设变电4处,使147户告别了电压低、电压不稳的情况,达成用电安全标准。公路从无到有,从无一条硬化路到现在的组组通硬化公路共计31.2公里;进寨路、连户路硬化8.9公里;新建机站1个,解决了之前的7个村民组无网络的问题,现已达到网络全覆盖。村里原有老旧房屋726间,通过易地搬迁拆旧、增减挂钩、重建等方式,其中全面消除老旧房,仅有21间通过危改全面达到入住标准。全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321人,其中1名三残儿童,通过送教上门的形式,无1例辍学生,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全村贫困户1082人实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2014年人均收入才2968元,通过劳动力转移、就近务工、公益性岗位安置、产业发展等方式到目前的8128元。
一下车,眼睛一亮,在这大山里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走在青泉安置点的中心小广场上,看着周围三层的小楼房,心想,我要有一幢该多好呀!在这里写作,与村民们共同生活,融入他们、熟悉他们,成邻居,成朋友,再写一部关于他们的长篇小说。自从我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参观了柳青生活过14年的故居后,就一直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像柳青一样,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部《创业史》这样的经典长篇小说。
我坐在了村民吴忠友家门口的板凳上,还在想这事。吴忠友家这个位子视线很好,全村几十幢小楼一览无余。“感谢共产党!”“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这些在我走村过寨时不绝于耳的肺腑之言,此时就在我耳畔回响。这足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温暖人心,老百姓有充分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桃子坪村的第一书记介绍说,这青泉安置点起建于2018年5月,2019年全面完工,安置农户34户136人,其中贫困户5户12人。现已全面入住,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全面完成……
我打断他的话说:“县城里的瑞濠移民安置点这么好,为什么要在这里搞安置点呢?”
第一书记说: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农民变市民,有的人有故土难离的思想,有的人是根本不习惯城镇的生活。我们做了大量的劝导工作,嘴巴皮都磨起老茧了,也没用。
我说,这个问题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
桴焉镇的负责人说,是的,这种情况是不能强干,我们就因地制宜,实在不愿离开的,我们就近安置。危房不能住人的,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我们必须耐心劝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群众的安全必须有保障。
刚才一坐下,相互简单地介绍,人有点多,几个村民的名字和模样我是牢牢地记住了,要说镇领导我还一时真没对上号。这也是我的缺点,人家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付出实在是太多太大,感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可是,在服务者和服务对象之间,我更容易记住后者,因为后者是哭还是笑才是服务好或是坏的关键。有一句这样的歌词,一唱起来,就让人怦然心动:“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形象,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默默地奉献着,干出来的却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我说,“敷衍”了事。敷衍要被问责,了事要能了好才行呀!这脱贫攻坚的事,要是了不了,你们脱不了手。这问起责来,严厉得很哟。
大家都笑了起来,我又问了“桴焉”的来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才知道这名称来自一种叫五倍子的树,五倍子是树的果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这大山里,到处生长着这种树,而老祖辈都叫这种树为桴焉树,叫的人多了,时间长了,桴焉就成镇名了。
我说,言归正传。刚才的事,还没讲完!
第一书记说,有的群众比较固执,我们一年之中去他家的次数都数不清了。
我说,咋个搞定的。
他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说,这个是当然的,但即便这样,我知道,你也搞不定。
他笑了起来:是搞不定。
我也笑了:说说你咋搞定的。
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就天天去他家,结果他不好意思了,说这娃娃大老远的来帮扶我们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不脱贫,你们是脱不了手的。行,你别再来了,我搬!我搬!
我学着老乡的口吻对年轻的第一书记说,你这娃娃有水平,搞不过你,服了你还不行呀!
在座的轰的一声都笑了。
我递了一支烟给吴忠友,给他点燃后说,这是谁家?
吴忠友指着一幢楼说,今天他不在家,干活路去了。
我说,干什么活路?
吴忠友说,他们家种了中药材白芨,清草去了。这时节,白芨长得好!草也长得快,不拔草不行。
我说,你家没种?
他说,我在外省打工,今年没出去,我们几兄弟轮流在家照顾80岁的老父亲。
我说,你是孝子呀!你不出去打工,收入从哪来呀?
第一书记自信地说,不影响。我们村都达到退出贫困标准,很多人家远远超过退出标准。
这时,吴忠友80岁的老父亲,提了一坛蜂蜜出来,请大家每人吃一碗。
我一听吓了一大跳,有请喝蜂蜜水的,请人吃一碗?这些年还是第一次遇见。这喝与吃,区别实在太大。记忆中,我这辈子,在33年前曾吃过一碗蜂蜜。那是1987年,我在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一带搞地质勘探工作,那山比这里山还大,有一次在深山处遇见一养蜂人,他很热情地非要我们一行三人吃一碗蜂蜜,说实话,那时候我们又饥又渴,当然毫不客气,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结果这一甜,甜了我们三天,三天都不感觉饥饿,真是甜到心里头去了。
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谢谢老人家,谢谢!
吴忠友说,老师!整一点嘛,这蜂蜜甜得很,养人哩!
第一书记说,这蜂采的都是中草药的花,老百姓称之为药蜂蜜,真养人!整一点,尝尝,也给我们宣传一下。
我说,好好!一碗是整不下去的,这蜜一匙整下去,甜一天哩!好!就甜他一天。
吴忠友说,我养蜂蜜,还种方竹,收入也不少。
我咽下一口蜂蜜说,不少是多少?
村民姬安余说,不比打工挣得少。你信不?
我笑了起来说,我信,你姬姓可是黄帝姓,周朝国姓,姓姬的话不会假。
姬安余咧嘴笑了,说,我们这里大多姓姬。只有几家姓吴。
我说,全国姓吴的比姓姬的多,这里姓姬的可比姓吴的多,你们姓姬的没有以多欺少吧!
听了我半开玩笑的话,大家都笑了,姬安余和吴忠友笑得更开心,都说他们几辈人生活在这山上,从小就没听说谁家和谁家结仇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忘的,我不敢肯定是否还有再次见面的机会,毕竟到这样遥远的大山里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只是路过这里,可是,在人生当中,有许多美丽的路遇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别了,这个曾让我心动并想居住下来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青泉。这里纯朴而善良的人们,以及我们在一起时快乐和开心的笑声,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红岩村有多大,说起来令人惊讶!它的面积竟然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后来,我见到红岩村支书郑兴涛时,问他,你有33个村民组,1041户人家,4401口人,零星散落在29.25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你要把每个村民组走完的话,没有十天半月的,你做不到吧!
像我这样有着八年野外找矿勘探生涯的人,这样的大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第一眼看见郑兴涛,就已经把他列入了脚力强、耐力好的那种人,这样的人就像年轻的地质队员一样,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根本不在话下。我是曾经年轻的地质队员,他是当今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干部,我们这种常年与大山为伍的人,对于行走的估测几乎不会有误差。
他听了我的问话后,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要这么长时间。
我说,还要有你这样脚力的人。
他说,是的,一般人做不到。
我说,扶贫干部,就不是一般的人。
据他介绍,红岩村虽然有29.2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却只有6368亩。人多地少,山大沟深,交通长期落后,导致贫困人口较多。有贫困户408户1716人,为此被评为深度贫困村,2014年前,全村33个组经一事一议工程硬化路2条3公里,其余公路全为毛路及人行路,因交通条件限制,导致进出物资运输困难,全村住房除村所在地有砖混房屋外其余全部木架房屋,漏风漏雨严重,因地域偏远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看病都难以保障。
现在村里原有的老旧房屋867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人居改造、拆除重建等方式,拆除538间,改建329间,现已无老旧危房;通过建设饮水工程13个,最后的36户饮水无保障户也吃上了安全水,目前已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从以前无一条硬化公路,现已实施公路硬化19条61.42公里,除大湾组整组搬迁外,其余32个组硬化路已全覆盖;之前存在木电杆和电压低的情况,现已新增变压器5台,更换木电杆87根,实现了电力保障全覆盖;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83人,无一例辍学生,教育资助已实现全覆盖;全村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达到100%,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患慢特病人员102人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所有贫困户、慢特病对象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2014年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现通过劳动力转移、就近务工、产业发展、公益性岗位等方式,2019年人均收入7820元,达到退出贫困标准。
红岩村是桴焉镇最边远的村,而我此时要去的花开组、千年组、大淌组,又是红岩村最边远的三个村民组。
车在山脊上行走,速度只能在每小时20公里左右,路面虽是硬化过的,却很狭窄,有些路段比车宽不了多少,稍不注意掉下深谷的话,非粉身碎骨不可。
我们的车在这连绵的群山之中,像飘荡在大海里的一片树叶,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左弯右拐。窗外苍山如海,白云缭绕其间,好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人间胜景。
车到了一座巨大的山脊上,显然这是一段山系的分水岭。往右看一览众山小,一条大峡谷就在脚下,往左看群山连绵,沟壑纵横。
这山脊之美,用雄浑、壮丽,仍然说不尽它的美丽。在这动人心魄时刻,有两种不同感受交织在一起,一种是遗憾的情绪纠结于心,这个纠结就是眼前这条公路,它像一道划痕,刻在了山的肌肤上;一种是由衷的敬佩释然于胸,这个释然也是眼前这条公路,它像一条天路,把党的温暖送进了大山。
据介绍,山脊的中线就是县界,右面属桐梓县,左面是正安县。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山脊上,能远远地看见娄山关主峰。今天是少见的晴朗天气,有人建议下车眺望眺望。我说算了,我曾无数次站在娄山关的主峰上。
眼看车要翻过前方那个山头,我们就会驶出山脊,不承想突然向左拐下一个急弯,花开组已经在眼前。
这次,我没有立刻进老乡家,而是站在一个小平台上观察地形地貌。原来花开组就背靠着大山脊,往下是大峡谷。这样的地方,美丽是其特征,贫困是其特点。我在贵州各地采访,常常看到这样的小村寨,有的十余户,多的几十户,人口百人左右。
太阳很温暖,就站着多聊聊。
据郑兴涛支书介绍,花开组有村民58户269人,其中贫困户20户88人。脱贫攻坚前,花开组交通闭塞,人们的出行仅仅靠一条崎岖的泥泞山道,导致村民们生产、生活极度困难,看病就医很不方便。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大多数人只能居住在漏风漏雨较为严重的老旧木房里,现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了14户、拆除重建16户、人居改造9户、增减挂钩拆除19户,现住房保障已全覆盖。原来人畜饮水靠的是一口古井来供应,遇上天干旱,饮水就成了大问题,必须到峡谷里取水,一上一下要半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修建一口水池,保障旱季也能吃上安全水。这条公路才通了三个多月,以前要来这里得靠步行。
他说的这些,我已眼见为实了,再说就多余了。举目望去,花开组背靠的大山奇峰兀立。我问花开村民组组长黄承江老人,这山叫啥子名字?老人说,五台山。
我说五台山,刚才我们是从五台山的背脊骨上来的呀!山西的五台山我去过,我们花开组的五台山可比那五台山漂亮多了。
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这笑甚至感染到了对面山的一个人,他笑眯眯地朝我们这边张望。
我对黄承江老人说,我想见见这人,行吗?黄承江毫不犹豫就对着那个人又是招手,又是吆喝的。
那个人也毫不犹豫,飞快地向我们走来。从他的脚力来看,到达我们这里最少得40分钟吧!这算快的了,我即便是回到当年地质队员的水平,也就这样了。要是以我现在脚力走过去,至少要80分钟。这也是我想见他,而又力不从心,只好请他过来的原因。在贵州的大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人对着另一人喊话:“过来喝一杯!”另一人回答:“要得!”他俩要喝上这酒,快的一小时,慢的两小时。这俩人还得是一个村,是一个村民组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否则,吃啥子饭,喝啥子酒嘛!到别人家是吃饱了,喝够了,等你好不容易走回家中又该饿了。有人说,既然这样你去干吗呢?在这大山里,没有比这样的邀请和相聚更令他们高兴的了,这就是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在这样沟壑纵横、山高路陡的山区,别以为喊得应就近,看起来也近,无论你的脚力有多强,要穿过这沟沟坎坎就快不了。
既然时间充裕,那么我们可多聊聊。花开组显然不是地名,只是一个行政村对其所管辖的各村民组的称谓。黄承江老人说,他们这里叫“花开箐”,也可叫“花天箐”。
我说,对了嘛!我一下车就四下看,叫“花开”的地方没有花呀。这花(我一指不远的一块地,地里盛开着紫色的白芨花)可不能算。这白芨才来多久呀!最多几年吧!
郑支书说,这里去年才开始种,是产业扶贫项目托底。老百姓种,政府统筹保底收购。
我说,“花开”没见花,叫花开箐也不对呀,这箐的意思多指竹林青翠,莫非以前哪一年竹林大开花了,就叫花开箐了?
黄承江老人笑了起来,连连摇手后,他不由娓娓而谈:不是竹子开花了。这得从200多年前讲起,我们的老祖宗从湄潭迁移过来,走到这里一看,很喜爱这里,就定居了下来。这儿常年雾大,从十月到清明这半年里,雾大看不见天,地上也看不远,一天都湿漉漉的。
我说,这左右都是大峡谷,森林植被又这么茂密,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小气候,这雾大是自然现象。看您说了这么多的雾,是不是这花开之名与雾有关!
老人说,是的。老祖宗这上看下看的,见到处都雾气腾腾的,有时几月也见不到天。老祖宗不相信天不在了,有一天他一直往高处爬,想看看老天到底咋样了。当他爬到山脊上,选了一棵最大最高的树往上爬,爬到树顶,他才看到了天,看见了太阳,天上一片五彩云霞。哟嗬!这里的天是花的。老祖宗回来后逢人便说,这里的天是“花天”。反正老祖宗权威,他说是啥子就是啥子了。
我说你们老祖宗还是个民间艺术家哩!看的有意思,说的也有意思。不讲蓝天,只说花天、天花的,这太有意思了。从表面看来,无论叫“花开“也好,还是叫“花开箐”也好,谁都会往开花上想。其实不然,看来你们老祖宗是被大雾闷坏了心情,他取名“花开”,并非取自这里有鲜花遍山坡,而是取自这里的大雾。这样看来,与其说是“花开”,不如说是“天开”更准确。天开,对于你们老祖宗来讲,这才是最要紧的,也是他长久的盼望。不过,你们这里的自然条件就是这样,前面是大峡谷,后面还是大峡谷,水汽从深谷里涌上来,在季风弱的时期,水汽变成了雾就很难散开了。所以盼望云消雾散,便是你们的常态,也是你们贫困的因素之一。要改变这样的自然条件不可能,(我指着盘山公路)可有了这一条“天路”,你们老祖宗期盼的“天开”就算是“开天”了。这天一开,你们就好了!
黄承江扬起了笑脸,说对,我们现在好了,好了。感谢党中央!感谢习主席!
在场的人都被黄承江老人的笑感染了,大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红光满面。老人说,到家坐坐喝口水,我们也没客气,都向他家走去。
坐下来,不仅有茶水,还有鸡蛋汤。大家都围坐在老人家门前小坝子上,一张小桌放满了茶杯,要喝自取,鸡蛋汤在伙房的锅里,要吃的人,自去拿碗装。大家边喝茶边聊。
黄承江老人介绍说,为了给他们修整房屋,帮扶干部们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那时候公路不通,为了拖运沙石修路改房,干部们找了10匹马往这里转运物资,这进山路太陡太险了,人走都困难,真是心痛那些马呀!后来累死了一匹马,摔死了一匹马……
看着老人唏嘘不已,我也为那些马而感到惋惜。
桴焉镇党委书记骆国勇指着一个有着黑黝黝的脸、眼睛却分外亮晶晶的干部说,他是这里的作战队员,在这里一百天了。
一百天了!在这样的地方连续一百天没回家!!
看着眼前这位叫梁大财的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来的时间也不短了,他一直在场,可没有抢过一句话。还有什么人能像他这样,在这种恶劣工作条件下苦干实干奋战了一百天,没有一句邀功之语,更无抱怨之言。他就是中共党员,49岁,桴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派驻红岩村的作战队员。
这次来到正安县,就了解到县、镇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是指挥长,县级领导任乡镇指挥长,乡镇书记任副指挥长,乡镇班子成员任村作战队长的举措。这样坚强有力的攻坚队伍,使正安县得以在今年初全面退出贫困。
我问作战队员梁大财,红岩村已退出了贫困,你咋还在这里?
他说:“现在是稳固脱贫成果的时期,作战队还要继续作战。”
他说话的声音并不大,在我看来却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话说到这里,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该怎样接话了,安慰的话?鼓励的话?我想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来讲是多余的,他的行为已告诉了我们,他就是一个攻无不克的战士,而共产党的战士从来都是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攻坚的号角吹响,他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关键之时,刚才我想见的人,已走了过来。这人精瘦干练,却长着一脸杂乱的胡须。我赶紧迎过去,难得人家越涧爬坡地跑了过来见我。当然要握手,要寒暄了。之后,知道了他叫罗付春,养了十头牛、一百只羊,是个勤劳的致富带头人。生有三个子女,一个大学生,两个研究生。
我说,你老罗不得了呀!
他笑眯眯地说,感谢党的政策好!
我拉住他满是双茧的手直摇晃,说热爱劳动就会致富。他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说,领导,我手脏。
我说,什么领导,你我认识了,就是兄弟。
正午的太阳光晒人,大家站着相谈甚欢,没人离开。
县文联主席马连红说,以前,红岩村的三个村民组,花开组、千年组、大淌组,被老百姓连在一起就是“大淌千年不开花”;脱贫攻坚之后,脱了贫的老百姓又把这三个组名重新排列了一下,就成“花开大淌一千年”了。
我说谁说说千年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千年组紧邻着花开组,有村民27户103人,脱贫攻坚前的千年组仅有一条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不足3米宽的泥土公路,由于弯急坡陡,又是临崖公路,车辆无法通行,一直阻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很多年来一直过着肩挑背扛的原生态生活,居住在祖辈留下来的已经破烂不堪的老木屋里;饮用的是小枯井里的水,雨天浑浊、旱季干涸;由于交通的闭塞,孩子们上学和人们看病就医非常困难。现在已把之前一条2米多宽的泥土路扩挖了、硬化路面通车。全组27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2户,通过增减挂钩拆除新建了25户,住房安全保障得以全覆盖;从前饮水安全无从谈起,现在新修了一个水池,解决了饮水的安全。
千年组为什么叫千年呢?郑兴涛说,据老人讲,这地方古名叫千年坟,黎家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到这儿刀耕火种,可能是最早的当家人死了,葬在一个山坡上,垒起了一个大坟,叫作千年坟。后来,“坟”字慢慢给叫没了。这也是大家良好的愿望。
千年虽小,在没有拆小村建大村之前,不叫千年村民组,应该叫千年村或者千年寨。这样叫起来,有内涵、有历史,还颇具神秘色彩。缘此,我更喜欢民间的称呼——千年村、花开箐村。
千年组与花开组一样,背靠着一座大山,叫广山大坪,也是红岩村的深度贫困组。2014年的时候,千年全组27户83人,其中14户58人是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了50%。从数据来看,这个深度贫困组,叫极度贫困组也是确切的。
桴焉镇党委书记骆国勇、镇长陈绪忠连续在花开和千年跑了几趟后,几乎夜不成寐。以前只是听说“大淌千年不开花”,当他们裤腿裹着泥巴,第一次走进花开箐,眼前的一切可以说触目惊心,让他们心痛:房屋残破不堪,仿佛一推就要倒塌;户与户之间的小路全都是泥泞,连狗叫都有气无力。
首先得找到人吧!沿着狗吠声找一定没错。在一片方竹林里先是跑出来几条狗,之后跑出来了几个小孩。小孩一脸脏乎乎的,忽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些陌生人。
花开,多么富有想象、多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吗?确实是这样的!就是眼前这几个“祖国的花朵”也没有天真烂漫的模样。当他们找到几个衣不蔽体的老人时,骆国勇、陈绪忠就在心里下了决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无论这骨头有多么难啃,这最后的贫困堡垒,必须改克,时间是100天。
花开箐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有能力带走小孩、老人的也尽量带走,留下的几乎都是绝对的贫困户。只有春节,这里才有了一些人气,可毕竟还得走,花开箐没有生计,养不活一家人呀!
千年组也是如此,14户贫困户中有12户是一级危房,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劳永逸的最好方式,可是,嘴都磨破了皮,只有两户搬到了瑞濠移民安置点。一户五口人,户主叫成云康,上有老人,儿子又是残疾,种不了地,打不了工,干脆一搬了之,在端濠移民安置点还有活路;一户三口人,户主叫韦济才,单家独户居住在一个叫酸枣树坪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不搬,要他脱贫,几乎不可能。就是磨破嘴皮也要劝导他搬迁。虽然故土难离,他也搬走了。
这剩下的12户贫困户,磨破嘴皮也不愿意走。扶贫干部有点想不通,这里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后来,扶贫干部也理解了他们的苦衷,他们放不下山坡上的祖坟,舍不得村头的百年古树和千年古井。让听惯了狗吠鸡鸣、牛叫羊咩的人,让习惯了风啸竹吟、草青花香的人,去他们不熟悉的地方,那么,难免会惊慌失措,不是滋味。
一切搬迁工作,都必须在老百姓自愿的情况下进行。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搬迁,不肯背井离乡就一个个连串绑着走,留下一个至今仍然常用的词叫“解手”。
“解手”这两个字,道尽了封建王朝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一道伤痛的记忆。
今天,仅仅贵州一个省的范围内,就搬迁了188万人口。我们坚信,历史的记忆中也会留下两个字,那就是人民普遍获益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标志性成就。相约2020,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打好收官之战,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明确指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产业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2018年初提出在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农村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贵州280万贫困农民脱贫,而且关系到2000万农民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是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举措。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深刻指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把握好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
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即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这八个方面不可或缺,是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农业产业革命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方法,是推进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和实现形式。它既是目标任务,也是方法措施。
“八要素”与“三个革命”,即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五步工作法”,即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形成了指导全省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有了这样的体系,贵州的深度贫困县正安,正安县的深度贫困乡镇桴焉,桴焉镇的深度贫困村红岩,红岩村三个深度贫困组——花开组、千年组、大淌组这样最后的堡垒,也经不住这“痴情”的围攻。
花开、大淌、千年的脱贫成果大家有目共睹。那么,从老百姓自发的对比:从原来“大淌千年不开花”到现在“花开大淌一千年”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想一定是笑逐颜开吧!
只要人民群众笑了,我们的付出就对了。
骆国勇、陈绪忠回想起那100天的攻克堡垒之战,仍然心有余悸。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责任制,强化了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双组长”责任制,各级都签订了总攻责任状。这种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考评、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可不是仅仅说说而已,因推动脱贫改坚不力的人被处理早有事例,各级党委处理这类情况没有姑息,只有严惩不贷。
压力大,没有退路,只有把压力变动力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最后的堡垒是桴焉镇短板中的短板,是硬骨头里的硬骨头。“百日攻坚”是军令状,令行而动,容不得有半点迟疑。
于是,拓宽路基、硬化路面、改变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成了向堡垒发起攻击的有力武器。
骆国勇说,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支撑是关键,结合乡村振兴,花开、千年、大淌这三个深度贫困村的产业布局,是长中短结合,长线产业是方竹,现在已经有了16000多亩新旧方竹林,这样,老百姓明天、后天的钱都有着落了,而中短线产业是中药材和辣椒,订单由政府负责,种子由政府提供,技术我们有“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这样,今天和明天的钱也有抓摸之处了。还有烤烟,以前是有烤烟的,只是受交通制约,豆腐盘成肉价才放弃的;现在路通了,回来的人也多了,我们将进行土地优化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块土地适合什么我们就引导发展什么。
花开、大淌、千年地处大娄山腹地,这样的地方,极度美丽是其特征,极度贫困是其特点。如今,特征不变,特点大变。
习近平总书记清楚地表达过对生态环境优先的态度:“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矛盾时,必须将“绿水青山”放在首位,不能走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老路。这一阐述为经济发展划定了生态保护的红线,亮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
花开、大淌、千年不变的是: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63.4%,远远高于全国22.96%的平均水平,也高于贵州58.5%的平均水平;大变的是: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绿色经济,成功地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早过了吃饭的时间,也没有饥饿之感,想是青泉安置点吴忠友家甜到心窝的那一口蜂蜜还在起作用。花开人一样热情地邀请我们吃了再走。这可不行,时间来不及了。我赶紧与罗付春握手告别,给黄承江这位曾为保卫祖国边疆光荣负伤的老兵敬了一个军礼。黄承江的回礼比我标准,72岁的他精神矍铄,仍然拥有一个优秀战士的姿态。
这时,正好有几个穿着整洁的小孩跑了过来,显然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小男孩在人群里东望望西看看显得天真活泼,小女孩笑盈盈的显得天真无邪。
我感觉脸一下子灿烂开来,小孩们的到来,无疑冲淡了离别的伤感。
我不由愉悦地对着小孩们挥手,转身时也没放下,我对老兵黄承江说:再见!再见!!再次向老英雄致敬!!!您年轻时保卫我这样的“祖国的花朵”(我手指着笑靥如花的小孩子们),年老时您在呵护花开箐的这些“祖国的花朵”。
告别了老英雄,我们到大淌组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有人说时间不够了,在车上看看就行了,反正花开、大淌、千年都差不多。我说既来之则安之,车都过大淌了不下车看看,不算来过大淌。
大淌村民组长罗德斌走了过来。据他介绍,大淌组有村民38户166人,其中贫困户17户84人,村民们靠人力开挖出来的一条2米多宽的泥巴公路,由于洪水冲毁,多处垮塌,阻断了人们的出行,将这里的人们封锁在大山里,过着肩挑背扛的原始生活,人们居住的是前辈遗留下来的破旧木瓦房,行走的是臭气熏天的泥泞小道,随处可见的猪粪牛粪让人恶心,饮用的是小水井的水,极不卫生且无保障,特别是孩子上学、人们看病就医极不方便。之前没有公路,现在扩挖、硬化公路8.3公里,已覆盖所有农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8户,危房改造9户以及人居环境改造21户,住房保障已全覆盖。从前无安全饮水,通过新建水池一口,现在饮水安全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罗德斌的家早已搬到了县城的瑞濠移民安置点,自从大淌组被列入脱贫百日攻坚战的目标后,村民们邀请他这个老村民组长回来坐阵,他们信任老组长,扶贫攻坚队也信任他。他的兄弟出外打工了,他就住在兄弟的房屋里。我们此时就坐在院子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听说我是作家,他手一指旁边的小姑娘,说,我们这里也有个小作家,喜欢写作文。
我对小姑娘说,你的作文拿来我看看。她说好的,飞快向家跑去。
小姑娘叫罗欢欢,父母亲都外出打工去了,爷爷带着她姐妹俩,她是老大,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了。村里人都说这孩子特别懂事,除了上学,还帮爷爷干活,照顾妹妹。
看了她的作文,我很惊讶。这篇作文不长,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质朴的感恩之情。她在作文中最后写道:等我长大后,我会好好报答你们。
这个“你们”,当然是指脱贫攻坚的队员们了。可以想象,自脱贫攻坚以来,她目睹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化,而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对她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无疑会伴随她的一生。在她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坎坷,而这些坎坷绝不会成为她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会像一个优秀的战士一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我从她稚嫩而充满真情的作文中,体会到了一个小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纯真。在她这样的年龄,我也有过这样的纯真。纯真的誓言,今天仍然是我不可忘却、身体力行的动力。我与她一样,在各自年幼的时代所看到的英雄群像,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的情怀,并持之以恒、坚定不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脱贫攻坚一线那些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无数英雄,构筑了这个伟大时代、伟大工程的精神丰碑。这样的丰碑,在老百姓扬起的笑脸中熠熠生辉,在共产党人的形象里光彩夺目。
2020年3月6日,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初心不改、使命如磐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为我们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出了总动员令。
无数事实告诫我们,最接近目标的时候,往往也是困难最大、风险最高、挑战最多的时候,稍有松劲懈怠或应对失措,就有可能功亏一篑甚至酿成败局。我们要始终牢记,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重大政治责任,是光荣历史使命,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丝毫不能动摇,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已经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必须继续付出努力,不获全胜决不能收兵!
在贵州88个县市区中有66个贫困县,目前,还有9个深度贫困县还未摘掉绝对贫困的标签,这是贵州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也将在今年10月迎来最后的第三方评估、验收。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今年省委十二届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道:“我们深切感受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彻底撕掉贵州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这句话的分量和自信,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这无疑彰显了四千万贵州人民感党恩、颂党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奏响了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新时代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最强音。
贵州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总体解决,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搬出大山,促进城乡格局、生产力布局发生深刻变化。2019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万人,24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全省贫困人口数量从2012年的923万人减少到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0.85%,经过今年上半年的冲刺,剩余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未摘帽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四年处于“好”的方阵。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现在是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202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多年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目标即将实现,这是激动人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时刻。
如果说,1985年习仲勋书记对乌蒙山区海雀村事件的批示,推动和拉开了国家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的序幕,那么,精准扶贫的实施和全面展开,在2020年全国人民一个都不落下得以实现同步小康,就是为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扶贫攻坚战画上圆满的惊叹号。这无疑将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赞叹。
放眼人类历史上任何变革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宏大战役,都不能与这一场对淤积了几千年的贫困症结所开展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相提并论,这场伟大战役的胜利,必将光照千秋!当中国人民站在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制高点上俯瞰大地,眼前——江山如此多娇!

[责任编辑  杨海蒂]


纸刊美编:郭雪艳
本期编校:
梁 豪
本期制作:郑书君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短篇小说|韩东:动物·人的世界 (人民文学 2020-09)
·短篇小说|朱辉:小跑的黑白(人民文学 2020-09)
写作课|焦典:黄牛皮卡[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0-09)
·写作课|毕飞宇:《黄牛皮卡》的进程(人民文学 2020-09)
·九〇后|夏周:哀矜之时[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0-09)
·长篇小说|温燕霞:琵琶围(人民文学 2020-09)
·新时代纪事|李朝全:勇敢的女孩[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0-09)
·诗歌|郭建强:孕育(人民文学 2020-09)
·诗歌|育邦:花中少年(人民文学 2020-09)
·诗歌|北乔:高原时间(人民文学 2020-09)
·报告文学|任林举:虎啸(人民文学 2020-09)

·散文|苏沧桑:牧蜂图(人民文学 2020-09)

·新浪潮|于小芙:逆流而上[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0-07)
·中篇小说|李荃:苇湖夜色(人民文学 2020-08)

·短篇小说|朱秀海:篝火边的曾扩红(人民文学 2020-0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