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赞歌|陈宏伟:大国之“盾”(人民文学 2022-10)

陈宏伟 人民文学 2023-11-11

陈宏伟
REMEMBER

一九七八年生于河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小说作品一百多万字,入选多种选刊及年度选本。小说集《如影随形》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二〇一五年卷。出版有长篇小说《陆地行舟》《河畔》,中短篇小说集《一次相聚》《面膜》等。曾获万松浦文学奖、杜甫文学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大国之“盾”
(节选)
——中国盾构机制造精英人物记

陈宏伟

人民文学 2022年10期

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装备)采访之前,我一直在查找一种叫凿船贝的软体动物资料,它还有一个更响亮也更令人恶心的名字——船蛆。根据资料图片可以观察到,船蛆的身体前端有两片薄薄的小贝壳,上边有细密的齿纹,犹如木工的锯子一样锋利,使它们可以轻松地凿开木头而钻进去。船蛆的尾端有两根管子,它向木头凿进的时候,管子便伸出孔外,一根负责“吃进”与呼吸,另一根用来排泄废物。在管子的根部还有一对石灰质、形似小铲子的铠,遇到环境不适应或敌害侵犯时,两只铠便发挥特殊保护作用,快速把洞口堵上。尤为奇特的是,它的身体会分泌石灰质,涂在孔壁上形成保护壳,来抵抗木头潮湿后发生膨胀的挤压。这种外形似蠕虫、身躯细长而柔软的贝类虫子,对海洋中的船舶等木质设备破坏性极其严重。一五〇三年六月,哥伦布第四次航海到南美洲的牙买加,船队二分之一的船只被船蛆毁掉,船员们被困在牙买加的一个小岛上。
我想象船蛆在木头上打洞的情形时,怎么也不能把它与被称作“地下蛟龙”的盾构机联系在一起。据说两百余年前,法国工程师布鲁诺尔就是由船蛆产生灵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隧道施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盾构机,为现代盾构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石。
盾构机,就是使用盾构方法的隧道掘进机,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和水利等基建工程的隧道施工。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关键装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建实力,绝对的“大国重器”。
我国的隧道施工,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靠人工挖掘,“钢钎加大锤,打眼再放炮”。这个阶段,挖通一条普通隧道,一千名工人要干上大概五年,而且还无法避免人员伤亡。假如这条隧道用一台盾构机挖掘,五个月就可以完工,还能有效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用“钻爆法”,风钻打眼,起初使用轨道翻斗车运输,但主要还是靠人力。后来开始采用凿岩台车进行钻眼作业,加上衬砌模板开展大型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程度逐渐提升。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全面采用盾构机进行作业,施工机械化与工作效率都有了质的飞跃。一九九七年,在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施工中,我国以近七亿元的高价,首次引进了两台德国硬岩掘进机,挖掘效率大大提升,隧道工期提前了十个月。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地铁、隧道建设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代,成为“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最大,修建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盾构机的使用,将地铁开挖功效提高了五至八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地面不沉降,不用大面积拆迁,也不阻断交通,而且施工无噪音,基本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但盾构机的成本也十分昂贵,大型盾构机技术附加值高、制造工艺复杂,在二〇〇七年之前,国际上只有欧美和日本的一些企业研发生产,我国的盾构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至二十一世纪初,经过两个世纪发展的盾构机,国际上形成了三大流派:擅长硬岩挖掘的美国盾构,做工精巧为特征的日本盾构,以及适用性好的德国盾构。全球的盾构市场,也主要由美、德、日三国的几家盾构企业垄断。
我国在享受“洋盾构”高效的同时,也尝尽了受制于人的苦果:以重金买来的盾构机,维修、保养完全受外国人控制,连一张图纸也拿不到。而且,外方对技术保密,维修现场禁止中国人进入。维修工时也完全取决于外方,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更令人瞠目的是维修费用,让我们有苦难言。
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来说,铁路、公路、水利、城市地铁、海底隧道等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盾构机的需求占到了全球七成以上,自主研发生产盾构机,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唯一出路。
“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这成了最早一批使用国外盾构机的中铁人的梦想。
二〇〇一年,由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中铁装备前身)承担的“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二〇〇二年十月,成立了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铁盾构产业化事业创始人和开拓者李建斌为带头人,以年轻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筑梦之队”——十八人盾构机研发项目组,开启了中国盾构研发的新征程。
我如约来到了坐落在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大街的中铁装备总部,深入到这个世界双五百强的央企车间,感受盾构机全球“老大”的风范,了解其在盾构机研发生产方面的辉煌历程,近距离接触那些为盾构机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技术骨干。
中铁装备占地面积并不大,生产车间、实验室、办公楼紧凑地集中在一个院区。但就是在这里,可以生产出世界一流的盾构机,产销量已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为新加坡、意大利、法国、丹麦、澳大利亚等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地下工程装备综合解决方案。从全球盾构机专利情况对比来看,截至二〇二一年十月,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专利位列全球首位,共有一千零四十四个,二〇二一年盾构机订单达二百二十九台,销售约八十点九九亿元。
在高大、宽敞的总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组装一台六七十米长的盾构机。陪同采访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美女,大方文静。她告诉我,盾构机在这里安装调试好,再拆分装车,运输到定制的施工现场。
我问道:“我看新闻注意到,二〇一四年习总书记来视察的时候走进了盾构机的‘腹部’,那应该是什么位置?”
她走近盾构机靠前端的控制室,指着中间的通道说:“总书记就是从这里上去,一直走到头。现在这台盾构机拉起了一道防护绳,不让上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次提出了‘三个转变’,对吧?”我又问。二〇一四年五月十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视察时发表了“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
“您了解得挺多的。”她点点头笑笑,然后领着我走到车间外边的一块大屏幕前说,“我们中铁装备把总书记的话放在这里,大家天天见,人人都铭记。”
蓝色的屏幕上显示的,有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铁装备攻克科研难题、突破盾构机系统集成技术壁垒的自主创新给予的肯定,还有“三个转变”的具体内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铁装备评价很高啊。”我向她竖起大拇指。
她自豪地说:“我们中铁装备一直在践行总书记‘三个转变’的要求,公司领导们都说,决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
我们来到以电气高级技师李刚名字命名的“大国工匠工作室”时,李刚正在向他的团队交代脑神经系统技术上的细节问题。
李刚严肃地说:“我再强调一遍,要精细、精准、精微、精妙,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盾构机制造技术涵盖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研究等数十个领域,其中精密零部件多达三万余个,仅一个控制系统就有两千多个控制点。仅李刚团队负责的电路系统,就被五十多个接线盒所控制,每个接线盒又有一百多根电线经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相当于盾构机的“神经中枢”,连接着整台盾构机的每一个机械运动,直接决定着盾构机的行动能力。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李刚的手并不粗糙(我的意识中,工匠们的手应该都是黝黑而布满老茧的),反而白净、修长。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就是这双手,犹如长了眼睛,李刚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娴熟地在狭小的接线盒里把蜘蛛网一样的线路接得分毫不差。
“没有点绝活,可成不了大国工匠。”美女工作人员神气地说,“李师傅可上过央视新闻频道的《大国工匠》栏目,报道了他五十八天攻克马蹄形盾构机相配套的‘神经中枢’的事迹,有五分多钟呢。”
后来我找到央视二〇一六年十月七日报道的视频资料认真观看,发现李刚在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创新水平一直领先世界。二〇一二年,李刚研发制造的盾构机核心部件液位传感器性能跃居世界第一,打破了国外企业的百年垄断。而马蹄形盾构机包括“中枢神经”在内的诸多领域,也均是世界第一。
李刚一九九三年从技校毕业后成为中铁集团的一名电气修理工,工作中喜欢钻研,曾参与秦岭隧道德国盾构机的安装、调试。因为这个经历,李刚被吸收到“筑梦之队”,负责盾构机电气系统的技术研发。他与队友们一起,从图纸入手,梳理每个系统、每个电缆走势。在漫长又短暂的五年中,李刚带领团队,对每个技术环节实现了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稔的目标。
二〇〇七年,“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组验收,国产盾构机顺利转入生产阶段。此期间,李刚负责第一台国产盾构机制造中的电气系统,并顺利完成。
二〇〇八年四月,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诞生,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重大空白,打破了“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二〇〇九年,中铁装备落户郑州,成为国内最大的盾构研发制造基地。
“中国中铁1号”在天津地铁施工中,成功穿越施工难度最大的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标段,其掘进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好的优越性能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
“我就是把接线这件事做熟练了。”李刚谦逊地笑道。在他身上,感觉不到一点“大国工匠”的派头,他自己也不认为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学技术要钻研,不能只学皮毛,产品好才是硬道理。”李刚经常对徒弟们这样说。从这句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李刚骨子里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见到叶蕾的时候,有点吃惊,三十七岁的帅哥,清秀、腼腆,看起来更显“嫩”,与他的身份有点不相称——叶蕾早已是中铁装备的研发技术带头人、集团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二〇二〇年还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
在叶蕾身上,正应了那句“自古英雄出少年”。
二〇〇八年,叶蕾二十三岁就被委派到北京参与一台我国与国外某著名盾构机厂商联合制造的盾构机组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叶蕾爱上了盾构机,有了“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定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品牌盾构机”的信念。
二〇一六年八月,叶蕾接到了为广东汕头苏埃海湾隧道项目研发一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的任务。此时,这种盾构机的核心技术还被国外所垄断。为了不受制于人,叶蕾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探索钻研,相继攻克了超高承压能力系统集成设计、常压换刀刀盘技术、伸缩摆动式主驱动技术等难关,终于完成了这种盾构机的设计研发。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叶蕾参与设计研发、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直径达十五点零三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在郑州下线。这标志着我国超大直径盾构设计制造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在我们中铁装备,每个技术研发人员都有一股不服输、不低头的韧劲儿,有敢拼敢干、永争第一的精神。”叶蕾这么说的时候,眼睛中闪现出特别的光芒。我明白,那是支撑他攻难克坚的精气神。
焊接车间与其他车间比起来,没那么“亮丽”,整个色调有点灰暗。当焊花绽放的时候,整个车间像在放烟花一样,充满了诗意。更具浪漫情调的是,这个车间有一对夫妻焊接技师——王永安与王玉杰夫妇。
王永安二〇〇七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便进入新乡市一家企业做电焊学徒工。在这里,他遇到了王玉杰,两人情投意合,经常一起切磋技艺,谈论人生,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二〇一三年初,中铁装备招收技术工人,王永安与王玉杰经考试,双双过关,一起进入中铁装备从事盾构刀盘焊接。
“刚进公司的时候,我有点不顺利,没我媳妇的技术好,不光焊接的东西一些要返修,还会把材料焊坏,工友们在茶余饭后拿我们两口子开玩笑,说我俩在焊接技术上是阴盛阳衰。”王永安说过大笑起来。我理解他笑的含意——凭借几年的拜师学艺和勤学苦练,王永安二〇一七年六月在堪称国际焊接技术与技能水平的风向标、被誉为全球“焊工世界杯”的“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个人赛二等奖,还被评为“中国中铁技术标兵”“中铁装备十大杰出青年”。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10期)
[责任编辑  胡晓芳]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立即下单


  精彩回顾

·散文|刘东黎:苍茫氤氲(人民文学 2022-09)

·散文|王选:梦里种着一片菜园(人民文学 2022-09)

·散文|淡巴菰:在偏僻小馆把酒言欢(人民文学 2022-09)

·报告文学|申琳:北牧南归(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盛可以:女猫(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周如钢:华盖(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李樯:大车(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牛健哲:造物须臾(人民文学 2022-09)

·长篇小说|苗长水:老渤海(人民文学 2022-09)

·中篇小说|牛余和:蘸火记(人民文学 2022-09)

·中篇小说|李洁冰:银空山(人民文学 2022-09)

·散文|梁衡:风沙行(人民文学 2022-08)

·散文|刘香河:湖荡(人民文学 2022-08)

·散文|兰善清:盛开的日子(人民文学 2022-08)

·散文|李登建:乡贤(人民文学 2022-08)

·新浪潮|赵琳:长在草原上的达布察克[散文](人民文学 2022-08)

·中篇小说|言九鼎:逆锋(人民文学 2022-08)

·中篇小说|周鸣:B角(人民文学 2022-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