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147:万法皆舍的人不吃亏;你胸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十番显见-4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34nvhvd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十番显见 4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其次,结暗所成的四大之[色]再夹[杂]着[妄想]心,如是,妄[想]心与色[相]和合,即成[为]五蕴之正报[身]。于是再积[聚]能[缘]之气分于妄身中,[内]缘五尘落谢的影子,分别计度,[摇]动不休,同时又[趣]向[外]五尘之境[奔]驰放[逸]不止;而以迷执颠倒故,却对如是摇动[昏]昧,奔逸[扰扰]之妄[相],都加一个[妄],妄相、妄取、妄执、妄心,都是妄。[以为]就是自[心]本[性];[一]旦[迷]执妄法[为]本[心],便[决定]会起迷[惑],妄认心[为]在[色身之内],因而计万法皆在心外而认为心外有法,皆为心外之法。而[不知]不但这个[色身],乃至[外洎山河、虚空、]以及[大地,咸是]本[妙]圆[明]之[真心中]所现之[物]。
若证知心包万法,则成正遍知矣。诸位!他用这个[包],还不是很完全贴切,这个[包]把它改成[即],这个就是悟道的现量境界,若证知心即万法。这个[包]字不是很贴切,因为以大包小嘛,那更大就包大;那更更大就包更大,那还是在范围内,它还是一个观念的,还是一个大、小的比较之下。所以,若证知心即是万法,这个就是师父体悟的,心即万法,万法就是心,要这样诠释。则成正遍知矣。众生如是谬认一点虚妄之相,作为全部之真实,就[譬如]虽有[澄]彻[清]净之[百千大海]反而[弃之]不顾——遗真,而[惟认一]个小[浮沤体](就是小水泡)——认妄,而[目]之[为全]部大海之所有[潮]水。众生就是这样,我执、我见,就会活在一个小世界里面,愈执着,他的世界就愈小!你要牢牢记住师父的话:你胸量有多大,你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记得!万法皆舍的人不吃亏,因为你拥有了本性,最珍贵的本性。而且已经[穷尽]了大[瀛]小[渤]。
底下这一段很是重要:众生之迷,也是这样,不体包罗万法之本性,而妄认局碍之六识妄心以及渺小的四大妄身,不知此身心在法界海中只如一小水泡而已,而众生却以为这个水泡好大喔!我们用相来比较就知道,诸位!整个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尽的虚空,你看有多少的星辰,太阳系,它的体积有多少?那我们色身死后;不必死啊,现在这个色身,整个宇宙的地水火风,有多少、多大?我们现在却妄执少许的地水火风构造的这个身体,却把它坚固的执着,误认为是[我],你看,这样迷惑下去,生命怎么会有前途呢?怎么会看到一片光明?前途怎么能够看到光明?这个误认为一个[我],那么,就是处处为[我]着想了,那就对立、就斗争、就残害!
经文:[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义贯:佛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就是迷上加迷),就[如]于[我]的下[垂]与上举的[手],起迷执一样,这两种迷(迷正迷倒以为真)实在是同[等]而并[无]什么程度上的[差别],汝等如是于自家财宝不识不知,怀宝受苦,是故[如来说]名[为可怜愍者]!我们是很可怜的,因为迷失了自性,把那个最重要的摩尼宝珠遗忘了,而每天过这种痛苦的日子,又不值得!你说痛苦有代价还没关系;苦没有代价,所以,世间人吃苦不会解脱!所以,世间人吃的苦,不值得;学佛以后吃的苦,值得!因为能解脱。所以,我们的辛苦会有代价的,会种了金刚般若的种子,会解脱的!而众生不能解脱,吃尽了无数的苦、无尽的苦,接下来?接下来继续苦啊!
诠论:这里所说的[迷中倍人](迷上加迷),是因为:一、弃大海而取水泡(弃海取沤),此已是迷;二、把一个小水泡当作是大海的全体,此是二迷,故是迷上加迷。这个用来比喻众生遗弃自己等空遍界的本心(就是大海),而认取时空上皆极其有限的六识妄心(小水泡)当作是自己的本心(此为一迷);一切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学家、书法学家、文化学家、音乐学家、声乐学家,没办法离开这个六识妄心,都没办法,跳脱不了!专攻文字的、专攻语言的、专攻音声的,就是统统死在这个地方:六识妄心!认小水泡当作是自己本心,(此为一迷);更进而以此六识妄心为整个法界中他唯一所拥有的东西(此为二迷)——而不知三世十方一切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皆[自心中物,本性中事]。万法回归心性,是名正法,讲经说法,弘扬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心性;离开心性变成外道。
其次,佛说这与[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因为不知手臂本无正倒之名与相,此已是一迷,再更计[上竖之相]名为正,[下指之相]名为倒,则是迷上加迷!因此可愍。所以,众生是很可怜的,上至王公贵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活得很辛苦,只要你没有听到正法。听说慈禧太后吃得很好,我看这个电视剧的,吃得很好、穿得好,很有威力、威权;可是,也消失了!世间就是这样,很残酷、很现实;你又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和残酷的世界,还好我们听经闻法,得到了正法。
第5.叫做显示见性无还。[还]是指来跟去;或者再强化一点观念,就是增跟减。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并没有所谓来跟去、增或者是减,没有这个东西!经文:[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注释:[叉手]:叫做合掌,或者是金刚合掌,左右手手指交叉。金刚合掌不能超过第一个指节(指双手手指交叉处)。在第一个指节、第一个指头,要这样轻轻的搁着;叉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就是这样子。每一个道场的礼节都不一样,修密宗的,大家都知道这个金刚合掌;修显教的人就比较不了解。显教真正的合掌是十个指头要朝天的,叫做标准的。但是,因为这样非常辛苦!所以说:稍微弯曲一点,这戒坛上的戒师就还可以体谅。以前有一个婆婆来打佛七,她合掌合怎么样?两手合掌放在肚子,然后垂直,这样垂直喔!她还会转弯,身体转动,合掌也左右晃来晃去。打佛七的时候,叫她们不要讲话,然后,二个婆婆要讲话,她就去把它挂着:禁语,她不晓得那个是不可以讲话的,她挂起来,二个就开始拼命讲(笑),绕到外面开始拼命讲,上面还挂[禁语],没办法!她又不认识字,她以为挂那个牌子是可以讲话的!因为年岁太大了,要稍微原谅一下,年岁太大了,看不懂中文,人家写[禁语],所以,她们二个讲话,每次都拿那二个牌子挂起来,就开始在水槽边讲起来了,婆婆年岁太大!
讲到这个叉手,合掌,或者是金刚合掌,左右手手指交叉,表示理智不二,生佛不二。又,中土的儒礼之叉手又称为拱手,此处不是拱手。[现以缘心、允所瞻仰]:[缘心],就是第六识心。[允],就是识,就是信也。[瞻],就是视也。[仰],就是仰慕。此言,我现在是以能缘的第六识心来听法,此心实在是我一向所瞻仰,瞻依仰慕的。一切的哲学家、科学家,一切什么专业学家,没有办法离开这六识妄心,都没办法!只有佛法超越;还不是第六意识,超越第七意识的执着,超越第八意识的微细的妄动,都超越!所以,成就一尊佛,其实是很难,无量无边众生,才能成就最上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值得我们赞叹、顶礼、仰慕、效法佛陀的精神。为什么佛陀值得我们如此的赞叹、顶礼?他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不是世间人有办法做得到的!
[徒获此心]:因为悟得此心纯是仰仗佛之开示以及加持,自己所用之力很少,所以说[徒获]。[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承上,虽徒然获得此心,但还是不敢贸然地认为这是我的本元心地。阿难至此仍是未悟,还是在执取第六识,以为心性。
义贯:[阿难]由于[承佛]之慈[悲救]拔颠倒之见[深]刻训[诲],[垂]泪哭[泣叉手]合掌[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开示,而[悟]到了本[妙]本[明]之[心,元所圆满](原本就是圆满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因为我们心灵无明、有缺陷。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迈向生命真正的圆满,圆满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学佛;拯救我们的灵魂,解脱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不学佛,你看要依靠什么过日子呢?且是不动、不灭、不失之[常住心地。]虽然如此,然[而我]想我之所以能[悟]解[佛现]今[说法]之[音],实在是[现]前[以]我能[缘]虑之[心]去分别,才能闻法领悟,所以这个缘心,[允]诚(就是相信)一直是我[所瞻]依[仰]赖者。我虽[徒获]悟[此心],仍然[未敢认为]此即是我的[本元心地。]惟[愿佛哀愍]于我,更[宣示圆]满法[音],以[拔]除[我]之[疑根],令我[归]于[无上道]。所以,学佛是生生世世的,是久远劫来的,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情。
诠论:阿难在此虽自说悟了,其实未悟,他只是[听得懂]如来所说语句的意思,但还没能把如来的话,跟他自己的心,连在一起;也就是:佛语是一回事,他的心是另外一回事,这两者之间没有交集。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把佛所说的道理应用到他自己身上;更深一层而言:他没有用以佛语之智慧来返观自照,只是理解其文字表面而已;是故,严格来说,他只是[解],并没有[悟];而且他的[解],也不是[胜解],也不是殊胜的见解,其实很悲哀,他的解,到此为止,还是错解、误解,而非[正解]、[信解]。而他却以这样的文字知解,自以为悟了,真是[以解作悟]。末法时期这种人非常多,行者宜自深诫之。懂一点皮毛,说他开悟!又,为什么说阿难此时之解,连[信解]都还够不上呢?因为他还在迷执其第六识心,其原因是他见那六识心有很大的[功用],因而认为他没有它不行,所以还舍不下,是故尚未能确实舍妄就真,当下体取。
经文:[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注释:[尚以缘心听法]:还是用那个生灭的能缘虑的第六识心来听法;这个第六识心最主要是强调生灭,不是如来藏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能自然的妙性天然。这个第六意识心,它最主要强调,是生灭、执着、分别,最主要是强调这个。你还是用那个生灭、执着、分别的缘虑心,就是第六意识心来听法,那么,就把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又变成生灭了。也就是以妄想分别之心来听法;换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以自我本位,以自我主观意识来听,来判别所听之法,未能先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我见(也就是所谓真正的[挖空心思]),所以,师父在讲这一部《楞严经》的大前提,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上师、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法师、无论你以前听过哪一个宗派、无论你以前亲近过任何一个道场,要听《楞严经》以前,要彻底放下,才能全盘的接受《楞严经》的正确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叫你放下生灭意识心。不可以存在:以前我那个师父怎么讲、我那个道场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另外一个上师是跟我怎么样教化。这些统统要叫你放下来,避免怎么样?那个卡在某一种知见、角度里面,然后楞严大法进不去,师父的用心就是这个。然后以纯净之心来接受如来的大法。师父也是用心良苦,就是叫你放下以前所有的知见,全盘的接受楞严大法。
[此法亦缘,非得法性]:若是以缘心来听法,这样所听到的法,也变成所缘虑之境,而有缘虑之气分,不能得其法之不生灭性。因为其来源是缘虑心,所以此法也染上了缘虑性。现在用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戴着太阳眼镜看世界,就是这样子,我们戴着很深的墨镜,看这个世界都是暗的![如人以手指月示人]:这就是有名的[指月之指],手指着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手指。典故的出处。[指],这比喻如来的言教开示。[月],是比喻听法人的本心。[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因],就是由于,随着、随顺。[当应],就是应当。那个人就应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而去看月亮。比喻:应顺着如来言教所指的方向,而返求自心,返观自性。
记得!要在心性上下功夫,然后才能够了解语言的空无自性,记得!要这样才抓到根本。在语言上下功夫,这只是一个方便,语言就是要悟,悟到你的心性。所以,诸位!听完了三藏十二部,不如一个放下的人!为什么?我现在放下,无所求、无所住,他就是佛的心,就是这样。不管你听多少经典,佛陀统统是要叫你放下,我们现在能够领悟到这一层道理,用最疾速的方法,就是彻底放下,就算其他经典没有听到,你也懂得佛的这一颗心,然后这解慢慢来。所以,先学习这个放下的功夫,而且放下的功夫要做得彻底,要做得很彻底!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如果那个人还是一直只看着手指,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亮之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岂],就是那里。[惟],就是同唯,只是。[亡],就是丧失。这个人不仅是丧失了月轮而不得见,并且也丧失了手指本身,因为将指作月,把指头当作月亮,这手指已经变成不是手指。另外义,另义:并且丧失了指这个动作的意义,指出去,就是要叫你看月亮,不是叫你看手指。也就是不解此指之用义。此比喻:如来一切法教,这一段很是重要,如来一切法教,皆是指向你的本心,你看!所以,为什么禅宗,大家去那边都是静静的、默默的?有因缘的时候,再帮你点破,因缘要具足,就是心法,佛法就是心法。皆为示导我们找回自心本性;若不顺着法教而观自心,而只停留在法教上,以为[法教]就是[心],以为法教就是如来最终的意指,此人不但丧失应可寻回的本心,而且也丧失了法教之本意。
[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这个人不但亡失[指]的用意,而且还不能识别明与暗,其心之暗钝颠倒,可知一斑。[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这承上,也就是,他把手指当作是有明月之性,然而月亮是发光的,而手指并不发光,所以此人对于[明]与[暗]这两种性质一点都不能了知,连明暗都分不清楚。比喻:如来之言教只是声尘,并非不生不灭,而自心本性才是有不生灭性(发光),不了此者,即分不清生灭性与不生灭性(暗与明)。
义贯:[佛告阿难:汝等]至今[尚以缘]虑之第六识[心]在[听法],如是则[此]所听到的[法亦]成染有[缘]虑性,缘虑性就是能所不断。而汝等即[非得]其本来清净寂灭不生灭之[法性]。这正[如]有[人以手指]着[月]亮来[示人](说:你看!月亮在那儿),此时,[彼人]即[因(就是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当应看]被指着的[月]。彼人[若复]只[观]手[指],而[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之[体],则[此人岂惟亡失]所指的[月轮]而不得见,[亦]且[亡]失[其]手[指]本身。[何以故?以]手指[所标指]的,并非手指本身,实[为明月]之体[故]。此人[岂惟亡]失[指]示之本义,[亦复不]能[识]别光[明之与]黑[暗。何以故?即]是他竟[以]手[指]的无明之[体],作[为月明]之[性],因为手指没有光,把手指当作是明月是不对的!一个是暗,一个是明啊!因此是对于[明]与[暗二性],丝毫[无所了故。]阿难,[汝亦如是],连明跟暗都分不清楚,心与识也分不清楚,我法教中所指的实义,你也不曾顺着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
经文:[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注释:[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如果你以能分别我说法的音声之心,当作是你的真心的话。这变成生灭了![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个就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意思,离开这个外尘有自体性的。意思是:不管佛说法、不说法,它都是一直存在。无关于尘,无关于根,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个心自然应该在即使离开所分别的音声之时,音声显现,它可以作用;音声不显现,它也作得了主,它还是存在,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如来藏性为什么有能分别之体性?因为它能作用,要不然怎么起妙用?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六尘做佛事,就是起妙用,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就是它能起妙用,在强调这句话。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离尘有自体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客],是比喻六识妄心;旅客住宿,暂住便去,比喻六识妄心缘尘而起,尘灭识亦灭,念念不住。这个道理很简单![斯则岂惟声分别心]:[斯],就是此,指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岂只限于缘声者而有分别之心是如此,意思是说不是真心,它是离尘无体性的。妄识是因为声而起的,声起,意识起;声灭,意识心,现前的那个意识心就没有了。无量劫来就是熏习而成的,变成一股习气,变成种子。离尘无自体性。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容],就是容貌。甚至连因分别我的容貌(你看到如来三十二相那个庄严)就是你看到的那个心,彼心若离色相,就没有分别之体性,一样,也是一样并非真心,连看到佛三十二相的那个心都不是真心,而是缘尘乃是有的妄心。还是妄心!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诸位!看到如来三十二相,佛陀告诉我们:你见到的这个相还是假相。求法者当找真心,不可以用妄心,这个是真正学佛道的人,一定要找到真心,真心就是放下,如如不动那一颗心。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乃至],就是超略香、味、触等诸尘。这就是前面的[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一句话统归一句话就是说: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外境,你内心里面留下的那些影像,动念,就是法尘分别影事,意识型态、观念。就算你眼耳鼻舌身,不必、不要去攀缘外境,留下来的那一些影像,还自己在执着、重叠、重复,能缘、能所还是不断,烦恼还是不能停止。这是外道(或者二乘)境界。此言,甚至于你即使都离去色、香、味、触,或者是压伏一切见闻觉知,而令一切能分别之性都没有了,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好像非色、非空,(既非同色界的四禅定,又非同无色界的四空定)。因为这个境界虽然很微妙,但很暧昧不定,而且只是定中独头的分别影事,所以参禅之士到此境界,很难不被它所误:认为自己已到了灭色,或者是灭受想等圣境了,乃至以为自己已达到涅槃,或者是开悟,或者[入法界]、[与万物冥合]、或者是[坐脱身心]等等误认,不一而足,因而反成魔事,如本经五十阴魔章中所详述者。
记得!再大的境界都不能执着,你只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再高深的定、再高深的修行,都不能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你这样修就对了,无所住就对。[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拘舍离],义为牛舍,外道六师之一。[冥谛],就是冥初主谛。《大智度论》云:[外道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刧外,冥然不知];因为八万刧以外,他们就看不清楚了,而只见一片冥然(冥者,暗色,模糊也。)所以称这一片冥然为[冥初],而说这就是天地初造之始。这有点类似老子的[混沌],儒家《易经》也有类似[混沌初开]的说法,而称之为[无极],彼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拘舍离外道亦将此混沌的冥谛称为是天造地设之初(就是冥初)之主谛(主要之理、或者主要之法),这冥初朦朦胧胧的主谛(其实是他自己能力不够,看不清楚,实相并非如此),他们又称之为[世性],而说:世间一切众生,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具有此性,所以此冥蒙之性便是世间之性,所以称为[世性]。又,更重要的是,他们说,这冥初之主谛(就是世性)就是生出一切众生之本源,一切众生皆从此冥谛生。这个很像儒家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两仪],就是阴阳。[各有所还]:[还],就是去,就是灭。去就是对来讲的。诸尘若灭,灭是对生讲的。识心亦皆各灭去;如果是本性,就没有灭了,它一直存在啊!
义贯:佛告阿难:[若]你[以]能[分别我说法音]音声之心,[为汝]之真[心者,]则[此心自应离]其所[分别]的[音]声,而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真心应离尘有自体性);这[譬如有]旅[客](六识心),[寄宿旅亭](缘尘于心分别),[暂止便去](就是尘灭识亦灭),[终不常住](识非恒常),因为它是生灭。[而掌亭人](就是常住真心),[都无所去](就是真心是不灭、不动、不失的),如此方得[名为亭主。此]时的情况[亦如是:若]分别法音者为[真汝心,则]应[无所去],常住不灭,[云何]它却[离]于音[声]即[无]能[分别]之自[性]呢?
[斯]理[则岂惟]是缘[声]尘而有[分别]之[心]为然,就是连能[分别我](如来)的三十二相[容]貌之心,也是因相而有,只要因相而有的生灭意识心、执着心,就是妄想,并非常住,若彼心[离诸]所分别的[色相],便[无]能[分别]之自体[性]。就是作不了主,意思就是:被牵着鼻子走了,情绪作不了主,完全被牵着鼻子走,执着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分别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情绪无法控制,就是意识心。[如是]之理[乃至]可运用于修行人,当他们习禅时,即使因离于一切色香味触等六尘,而令一切[分别]之性好像[都无],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既[非]如[色]界之四禅定,又[非]如无色界之四[空]定;而[拘舍离等]外道六师,于此却迷[昧]以[为]真的是世间[冥]初之真[谛],就是从这个开始。更说彼冥谛为能生万法之因;然而此境界实在是若[离诸法]尘之[缘]即[无]能[分别]之体[性],就是离尘无自体性了。故非一切众生之生因。如此看来,[则汝]缘尘的分别之诸识[心]之[性],尘若灭的时候,亦皆[各有所还]灭,这意思是:意识心是借重相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喜的相还于那个假相,这个喜无自性;怒,因为这个相而怒,这个怒还于这个假相,那个怒,咦?也空无自性。所以,喜、怒、哀、乐,其实都空无自性。修学佛道的人,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这个喜就是从内心就像涌泉这样涌出来,你就找对了!如此的话,[云何]说它[为]常住不动之[主]?
这一段就是:意识心是客,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千万不能一直死执不放。再讲贴切一点的:生灭执着的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如来藏性是主人,是没有执着的;生灭意识的分别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它不是主人,不要搞错了!所以,修学佛道要用平等心、要不颠倒、不起颠倒见,了解说什么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记得!客生灭无常,停不住的。所说,你要修行,要去发现那个主人,就不受任何的影响。
诠论:阿难由于缘佛声而有分别之心,是为散位的第六同时意识,也就是六识的粗相。而外道计非空非色的分别心,则是定位的第六意识心(就是定中独头意识),独头就是不假借外境,单独而起的意识心,完全在定;可是,那个定中独头意识,外道的定中独头意识就像什么?就像那个鱼被冷冻,解冻以后,这一只鱼还是活的;意识心暂时被冷冻,就是类似定中独头意识。外道已经很不简单了,再一放,它又活跃起来!此则为第六识的细相。此二种六识心虽有粗细之别,然皆同属于[缘心],最重要就是能缘之心,就是能所不断,有能缘之心,就有所缘之境,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生死不了。皆是生死之根本。佛在此特地引外道的细心,以对显(就是衬托)出阿难的粗分别之缘心,意思就是:连外道那样微细息止的心,都还不是真心本性,都还是第六缘虑之心,则你刚才说你所悟的,怎么可能是[本元心地]呢?
回向(略)(未完)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414页,经文:[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注释:[且汝见我见精明元]:且你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就是第八识见精的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此见虽非妙精明心]:此见虽然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也就是说,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诸位!这个现量境界,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唯心]现量境界,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心性,万法从心性影现出来的,有了证量,他便了解,心体上刹那之间的生灭不可得,生灭直下就是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证得了这个现量境界以后,所有的法都是妙用,六根、六尘、六识,这个时候的识就是如来藏性,识性不二;无一法不是真如,真如能依体起用,能摄用归体,能体用一如,也就是除去执着、分别和颠倒见的那个原始状态,无量的慈悲喜舍,无量的清净本然的妙心就会显露,这个叫做现量境界。那么,现在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因为是从缘外尘的五俱意识分别而来的。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正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眼睛有毛病,就看到了第二月;就像我们心体起妄,见到了世界就不一样。非是真月的形影,而是翳眼的虚妄之见。此翳之见虽是[妄见],但其见还是从本有能见之性而来,只不过是此能见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扭曲,故所见变成不完全真实;虽然见不真实,但是从这个[非真实之见]的事实来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从真实之见而来],因此,此见乃是[妄中有真]。妄中有真,这一句是很勉强的名词,是为了解说方便,这一句话并不道地,真正究竟处是即妄就是真,要有这种功夫。为什么即妄就是真?因为妄本身就是空、不可得,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居士来说:师父啊!我对这个佛法觉得太深了、太难了,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就跟他讲: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一念就具足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刻,看你会不会用?妄中有真。又,此见虽妄,但不论是真见或者是妄见,两者都是见。[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地。
义贯:[阿难言:若我]此缘尘而有的识[心]之[性]皆[各有所还]灭;[则如来]所[说]的[妙明元心云何]会[无还?]这二者为何会有如此之不同?[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第八识[见精]之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为带妄之见。这个带妄之见能理解吗?这个意思就是:看什么就参杂无量劫来自己的执着、意见,也就是说:很多意见的人,他的无明就愈强,无量劫来,带妄之见是没办法克制的,看什么,他就能所不断;看什么,一定会夹杂自己的看法、观念,引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就是看什么着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看什么就一定加上观念,同时有强大的我见,至死没办法改变的,这个叫做带妄之见,也就是头上安头,真心显露不出来,看什么,总会有自己的意见,就是这样。
意见愈多,这个人的障碍他就会愈大,在这个团体里面,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大家都讲好了,经过了专家评估,他的意见就是会特别多!所以,意见特别多,他的烦恼就重。人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就是带妄之见;夫妻为什么会争吵不休?就是因为带妄之见;好朋友为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可以怒目相视,反目成仇?就是带妄之见;兄弟姊妹也是带妄之见;种族跟种族就是带妄之见,是共业之见。再来,国家与国家战争,它就是带妄之见,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看什么总认为我自己是对的,有我自己的高见,这个就是头上安头。你有看法没关系;但是,回归理性,回归智慧,那么,你的看法就变成好的建议;就算没有办法施展你的看法,你也不会有能所不断的痛苦,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就好,所以,这个叫做带妄之见。而这个带妄之见,有粗还有微细的,包括晚上睡觉,也没办法停止;白天眼睛一睁开、耳朵一听声音、嘴巴一讲话,那就绝对是带妄之见。世间的伟人,仍然没有办法超脱这个,真的!带妄之见,而且会争论不休,这样你就知道了,这个有多可怕!
[此见虽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的,犹[如]捏目所成的翳眼所见的[第二月]一样,[非是]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意思就是说:虽然看什么东西,妄见就显现;可是,真心还不能离开这个喔,它是当下空。空是什么?空掉执着、空掉知见、空掉分别、空掉观念、空掉语言、空掉文字、空掉意识型态,不是本体也空喔、不是般若的妙智空喔,空是空假相、空语言、空文字、空观念,是除去这个喔,不是连我们的本体也没有喔,要弄清楚这个!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正如众生迷后所起的见分,虽然不是真见,也是因见性而能有此见。所以,虽然看的那一念的执着心、观念心,有自己的看法,我执、我见、我慢;要成佛,还不能离开当下呢,就在这个时候![汝应]以真实心[谛]实[听]取,我[今当示汝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之境界)。
诠论:见第二月,问题不是出在[月]上,也不是在[见性]上,而是出在多此一举的[捏目](依于无明虚妄分别),故令自己所见有异。己之所见虽然有异,但实际上对于外境(月亮)以及本性之实相,则毫无影响。第一月不会由于你所见之有异而异;你的本性也不会因你的所见之异而异。意思就是它一直存在,只是你没有去发现它。所以一切内外法性本无有异,异在哪里?差异就是心,起妄。只是自己妄自起妄,妄受苦恼、生死之殃。此即认妄之过。我们就是虚妄生、虚妄死、虚妄执着、虚妄苦恼,而受虚妄的过失,本来空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就是没智慧了!
经文:[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浡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浡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诠论:在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先归纳分类简化一下,比较清楚易解。在此如来提出八相,这个八相就是(八种现象),这八相又分成四对:一、明暗一对,二、通塞一对,三、同异一对,同异就是(空性与见缘),这个空性不是那个空性,是虚空同相的意思,如果你要深入说:空性究竟不可得,那么,也行!见缘就是差别相;空性就是同相,就是这个意思。四、清浊(清净还有昏尘)。这八相都是外象,所以皆有来去。[还]就是去。这些相既有来,即现有:[缘聚即来,缘离则还]的现象。如来欲以这一些粗显有来去的[外相],来反衬出无来去的[心性],也是以[所见]的相有来去,来托显[能见性]之无来去。所以,你只要牢牢记住,相论来去,性无生灭,论相,它就有来跟去;要论性,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相空性就显,这个角度,即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注释:[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洞],就是通、达。大讲堂坐西朝东,东方为阿閦如来之方,阿閦如来主菩提心,而讲堂开向东方,表如来说法皆欲导众生入菩提心门。此示明相。记得!开显每一个人内在的智慧,就是真正的在学佛,语言、文字,这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有一个居士不明佛意,来到讲堂,我刚好坐电梯下来,他就问说:师父!如来无所说法。我说:是啰!师父!您怎么会制造这么多的DVD、VCD?您为什么讲这么多的法呢?我跟他讲:你什么时候听到我在说法呢?我就去吃饭了。这不明佛意啊!佛无所说。
底下,[中夜黑月,云雾晦暝]:[中夜],就是子夜。[黑月],就是阴历的下半月,上半月称白月。[晦],就是昏。[暝]:就是暗。若是半夜正好是黑月之日,下弦月,月不明亮,或者是又云雾遮障而昏暗不明。此示暗相。[户牖之隙]:门窗的缝。这个是指通相。[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宇]就是屋顶。[壅],就是塞。处在四面墙以及屋顶之下,则所见的便被壅塞住了。这个就是塞相。[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眼前分别外境之处,如分别山、林、泉、池等,则可见到众缘的差异之相。差异之相就是千差万别,千差万别之相;但是,同一个性。所以,学佛就是把复杂的万有回归到心性。此示异相。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于冥顽的虚空之中,我们可见的则是一片同样的空性。此示同相。[郁浡之象,则纡昏尘]:[郁”,就是积。[浡],就是尘起貌,就是尘土飞扬之貌。[纡],就是萦环,环绕。此示浊相。[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就是澄清。[霁],就是雨停止或者是霜雪、云雾等消散。[敛],就是收敛。[氛],就是气氛、尘氛。此谓,大雨过后的澄清,收敛了空中的尘氛,便又令人看到了清净之相。这就是雨后这个尘都落下来,显露出来的清净之相,此示清相。
义贯:[阿难,此大讲堂]之大门[洞]然[开]向[东方],所以:一、当[日轮升]上[天]际之时,[则]我们可见[有明]亮光[曜]之相(就是明相);二、到了[中夜]若是下半月的[黑月]之日,月不明亮,又加[云雾]遮隔,天气昏[晦]暗[暝]之时,[则]我们[复]见到[昏暗]之相(就是暗相);三、在[户牖之]缝[隙]之处,[则]我们[复]可[见通]相(这个是通相);第四、但在[墙]壁与屋[宇之间],因内外不通,[则]我们[复观]见[壅]塞之相(就是塞相);第五、放眼往外望去,即能瞩了而[分别]诸外尘[之处],如山河泉林等,[则复]可[见]到种种外[缘]的差异之相,如山高、水低,山很高,水很低,林密,树木很密集,等等,等各皆不同(这个是异相);第六、然而在冥[顽]的[虚]空[之中],则所见[遍是]一样的[空性](就是同相);第七、积[郁]的尘[浡]扬起[之象]出现的时候,[则]可见一片[纡]绕[昏]浊的[尘]相(就是浊相);第八、但当[澄]清的雨[霁](就是停止),收[敛]了空中的尘[氛]之时,则我们[又]可[观]见周遭一片[清净]之相(这个就是清相)。
[阿难,汝]在此[咸]可[看]到[此诸变化]之[相,吾今]即示汝此八相[各还]其[本所]生[因]之[处。云何]为其[本]所生[因?阿难,此诸变化]之相,[明]相即[还]于[日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光明从太阳借来的,现在把这个光明还给太阳,是这个意思,从哪里借来的,还到哪里啊!随着日轮而去,[何以故?]若[无日]即[不明],故知[明]相之[因属]于[日](日来了,阳光来了,明相即随之而来),所以,向太阳借来的光,还给太阳,所以,这个明有来去,[是故]明相[还]随于[日]之去而去。从哪里借来的,归还哪里去,就是有生灭的意思。
同理,[暗]相[还]随于[黑月];暗从黑月借来的,回归黑月,还它。[通]相[还]随于[户牖,壅]塞之相[还]随于[墙宇],诸[缘]差异之相[还]随于[分别]之六识,[顽虚]之相[还]随于[空,郁浡]昏浊之相仍[还]随于[尘,清明]之相即[还]随于[霁]雨,[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之相,[不出]于[斯类],因缘生灭,缘聚则生,缘散还灭。记得!凡事不可勉强,抢夺来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抢夺来的金钱,也不会平安让你花用,众生如果了解万法唯心,心是最重要,你就不会去偷、不会去盗、也不会去抢。
譬如说:我去抢二千万来,那你坐在路边摊吃一碗面,你都怕!那一种心灵上的惩罚跟恐惧,就超越二千万了!为什么?警察要抓去啊,持枪抢劫啊!这个要判重刑,甚至判死刑,那那一碗面怎么会吃得心安呢?我们不如过一个很平淡的日子,经济不怎么好;但是,求一个心安,你在路边摊随便吃一碗面,都很有味道,因为没有人会抓你啊!心灵解脱,才是生命真正的享受,喝水是甘的,吃饭是甜的,睡觉也不作恶梦,心安理得,出口也不伤人,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所有的缘起他都掌握,所有的因缘他都珍惜,也不伤任何一个朋友;朋友就是财富,什么时候要帮助你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当中,一定会出困难的,谁会出困难都不知道,就是要靠朋友;把所有的朋友都得罪了,就等同关闭银行,没有来往。朋友有时候有通财之义,今天为了一件小事情,这个朋友得罪了;明天为了一点小事,这个朋友得罪了,所有的好朋友统统关闭了,那就等于银行没有来往了!因此学佛要懂得这一层的道理,就了解,明心见性是很重要的,明本心,见本性,你所作所为、身口意,慢慢的就会迈向圆融、圆满,而不伤害众生。师父已经讲过:没有明心见性,是很难恒顺众生,也很难随喜功德的,非常困难!自己会跟自己抗拒,哪来的恒顺众生呢?
底下,[不出]于[斯类],因缘生灭,缘聚则生,缘散还灭。经文:[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众生是很可怜的!所以,一切众生不是让你来恨的,一切众生是让你来救、是让你来度的,你不要嗔恨众生,要怜愍众生,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未完)
楞严经讲解128: 从念佛诵经的每一个字、每一个佛号开始,统统定位在极乐世界
楞严经讲解129: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任何一种状态和时空统统在修行
楞严经讲解130:心法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完全超越一切表相的意思
楞严经讲解131: 能见的见体跟所见的物象,要用智慧来选择,仔细分别
楞严经讲解133:把万物看作是自己,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心显现
楞严经讲解134:修行不坏物相,不要去破坏现在所存在的现实的东西
楞严经讲解136: 佛法是能心印心的,语言文字是落入观念的,那是不得已
楞严经讲解137:因缘是生灭法,见性是不生不灭法;非因非缘是诸佛之本源
楞严经讲解138: 见性独立存在,无关于外尘,这是进入首楞严三昧的功夫
楞严经讲解139:最后那一刹那必须要顿悟,用渐悟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
楞严经讲解140:没有到证阿罗汉果,千万不要相信自己是一个功夫很好的人,
楞严经讲解141:修净土法门的人要把全部的心性都集中在这一句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解144:人的心是一直变的,一下子慈悲像佛菩萨,一下子悭贪像饿鬼道
楞严经讲解145:清净心才是无价之宝;生命要活出意义就是清净心
楞严经讲解146 : 生命-态度决定你的一切,你是用什么心来学习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