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40:以解做证是修行最可怕的错误的观念,该有的早晚课、事相上的磨练缺一不可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4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84kt1h5j&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40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翻开《楞伽经》第178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78页,前面算来第四行,经文。【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楞伽经》是讲第一义谛,这第一义谛有两种:一种是理上的第一义谛,一种是事相上的第一义谛,这里是指事相上的第一义谛,也就是诸佛证知一切法性,均含七种性自性,由事的第一义谛体悟和理上的第一义谛体悟,称为空无自性,唯证相应的第一义谛,所以这一段,是事相上的第一义谛。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第一个“性”,就是类似我们所讲的“性质”,自性,以此为自性,在这里容易把名相搞混,我们说:识跟性,是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而我们的清净自性,是离尘有自体性,这是站在识跟性的角度来说,有自性跟无自性,那么这里讲的自性,由于第一义谛不可说,没有能所、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可是你又必须说,在事相,既然是事相第一义谛,就必须由语言文字方便说,所以给他说一个“自性”,而这个“自性”的究竟之处,是空无自性,换句话说,事相的第一义谛,是赋予给他名相来诠释究竟理上的第一义谛,不得不说,所以方便说有个“自性”。

所谓集性自性,这个集性自性,就是我们的藏性含有体跟用,这个体用不分合于一体的时候,称为集性自性,集合体跟用合于一体,为其自性,可以讨论,其实究竟之处是空无自性,这里是体用不分的时候,叫做“集性自性”。性自性,以如体之性为其自性,叫做一切法性自性,简单讲,第一个性就是真如之体,一切法以真如体之性为其自性,其实究竟之处是空无自性,以如体之性为其自性,在人类来讲叫做觉性,真如的觉性,菩提的觉性,在植物或者是矿物来讲,叫做法性,那么整个宇宙来讲,就叫做法界性,无论是佛性、法性或者是法界性,推广到整个法界,他统统叫做空无自性,也就是真如之体,所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什么道理?就是有情跟无情皆空无自性,都是真如之体所显露出来的。所以第一个性自性,就是依真如之体为其自性,有可讨论,也就是一切法的性自性。

相性自性,相就是现相,现相的性质,也就是一切法都含有现相的性质,而这种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人有人相,却是空无自性,但是短暂地来讨论他,究竟之处是空无自性,可是呢?以人会现这个人相,牛会现这个牛相,虎呢?老虎会现这个老虎的相,这时候有可讨论,以此现相的性质,这个性后面加个“质”那就更清楚,现相的性质。万法,无论动物、植物、矿物、法界,都是藏性所含藏的、所显露的,当然,种子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当然含藏的体用一定会现种种的相,所以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如果是究竟第一义谛理上来讲,万法本来就是不可说,万法不可说,则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也不能讨论,唯证相应,那么现在讲的是事相第一义谛,是有可讨论。因此,人有人相,牛有牛相,虎有虎相,动物有动物的相,植物有植物的相,矿物有矿物的相,这些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也就是一切法都含有现相的性质,只要缘起、业力所牵,那就会显现种种的相。所以,现相的性质,而以这种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可以讨论的。

大种性自性,也就是一切法,依四大种之性为其自性,一切法依四大种之性为其自性,也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之性。也就是说,比如说: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有温度的;风是动性,地水火风,坚湿暖动,这个在《楞严经》也讲过。一切法依四大种之性为其自性。那么,因为地水火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可言说,但是在事第一义谛必须说。所以,以短暂、可以讨论地说一切法依四大种之性为其自性,就是这个意思。说前面有性相大种等等的自性,便可以一切法作亲因,生起其他法,所以叫做因性自性。那么这个因就是亲因,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为其自性。在佛教里面来讲,因、缘、果,有一定的次第,但是这个是必须假设在某一个时空性里面,那么这个因、缘、果,那么如果推论来讲的话,因性本空,缘性本空,果性本空,皆是第一义谛。次第生,而说有因缘果,究竟第一义谛是圆顿、圆满、顿悟,则没有所谓的次第,所以缘起不能坏性空,性空也不能坏缘起,当然这是对二乘人所讲的;如果是究竟之处,所谓的缘起,正依二报,统统是如来藏性,这是究竟之说,外面的山河大地仍然是第八意识心所影现出来的。这个因性自性,这是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第一个“性”加一个:“质”,就看得比较懂,也就是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那么,第二个自性就是为其自性,可以讨论的。

接下来,缘性自性,就是一切法作为缘性,也就是一切法作缘之性,有了亲因的性质,当然也必须要有外缘做缘性,一切法作缘之性为其自性。例如说种子,这个就是亲因性自性,种子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为其自性,那么阳光、水份、肥料等等,或者除草,作缘之性,为其自性。

当然,有了因,有了缘,最后就一定会有果,叫做成性自性。诸位!这个成性自性,加几个字就看得懂,也就是:成就一切法之性,那么就看得懂。要不然,成性自性就看不懂,成就一切法之性为其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都具足了体跟用,还有相,还有性、大种,因性、缘性,前面所讲的都具足了,具足了体、具足了用,具足了相、具足了性,具足了大种,具足了因性,具足了缘性等这些自性,那么这个时候便能具足成熟一切法之性,这个叫做成性。这个成性,简单讲就是果报成熟了,或者是修行圣道成熟了。比如说你发菩提心,有亲因性自性,跟得到了善知识、得到了好的同参道友,有这些缘性为其自性,那么最后一个:成就一切法,那么成就菩提果为其自性。

这个当然是举一个例子,简单地讲一下。复次,大慧!有七种事相上第一义谛,所谓体用未分,没有分的时候,冥然一体,体用不分,冥然一体,叫做集性自性。包括:有体性跟用性,合为一体,这个时候为其自性。诸位!为其自性,不是说他有自性,而是说可以讨论,究竟之处仍然空无自性。接下来,体用就分开来,第一个就是体,性为其自性,以真如体之性为其自性,意思就是,一切法的性自性,一切法的真如性为其自性。接下来,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说一切法都含有现相的性质,而以此种现相为性质为自性。接下来,一切法都是四大种所存在的,之性质为其自性,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那么地水火风之性,也就是坚性、湿性、暖性、动性,所以,地水火风简单讲,就是坚湿暖动之性为其自性。

有了前面的性自性,相性自性,还有大种性自性,那么便可为一切法作为他的亲因,亲因就是最重要的因,生起其他的法,都必须靠这个亲因,亲因在事相来讲,叫做种子。从理上来讲,叫做八识田中的念头,八识田中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可以起现行,有时候起现行以后,又变成了新兴的种子,所以因性自性,正因为前面有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所以可以作为生起一切法的亲因,一切法做亲因的性质为其自性。

接下来,缘性自性,以一切法做缘之性为其自性。接下来,因跟缘都具足了,一切法、体、相,还有四大种,亲因缘、还有缘,做缘之性,统统具足了,当然就能够成就一切法之性,以此为其自性,可以讨论的第一义谛。简单讲,成就自性就是成熟一切法之性。好,那么这一段,是诸佛证知一切法性,均含有七种性自性。有事第一义谛,也有后面讲的理第一义谛。简单讲,由大悟理上的第一义谛觉醒以后,为了方便说,有事相的第一义谛,其实理上的第一义谛唯心现量,和事相上的第一义谛,究竟空寂,空无自性,两种无论是事第一义谛或者是理上的第一义谛,皆空无自性,唯证相应故。

整段,师父再把它衔接起来。复次,大慧!有七种事相上的第一义谛,称为性自性,所谓集体性、用性合于一体不分,冥然不分,这个时候,称为体用合于一体,冥然不分,为其自性。接下来,体用分开来,以真如之体性为其自性,简单讲,真如之体,就是一切法的性自性。接下来,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也就是一切法都含有现相的性质,而这种现相的性质为自性。接下来,一切法都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简单讲就是坚性、湿性、暖性、动性,地水火风之性为其自性,可以讨论的,为其自性。那么有了前面的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一切便可作为亲因,就是种子,生起种种其他的法,叫做因性自性,也就是一切法作为亲因的性质为其自性。接下来,有了因,当然就是有了缘,以一切法做缘之性,为其自性。最后,有了因、有了缘,当然就能成就一切法性,成就一切法之性,为其自性,因为一切法已经具足了体、具足了用、具足了相、具足了四大种、具足了亲因、具足了缘性,当然就能成就一切法之性,简单讲,就是果报就是成熟了。

为什么要这样子重复一直讲这一段呢?因为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几乎听不懂,可以说是茫然无所知,就算他有学佛上的五年,乃至于十年,仍然没有办法弄清楚,因此一而再、再而三,这样repeat重复地再把它解释清楚,所以师父是为你十年后讲这个《楞伽经》的,不是今天。真正根器很成熟的,当然就会很受用。但是,师父是为了整个佛教,提升整个佛教的文化或者水平和素质来讲,同时也为了十年后,等到我们光盘上字以后,你再打开来,十年后,你又经过了长时间的薰习,善知识的开示,你自己的用功,菩提自性慢慢地显露出来。喔!原来,十年前,师父讲的是这个道理,是这个道理。所以,今天听不来,不要气馁。

【注释】“七种性自性”:此为诸佛所证之真理;诸佛证知一切法皆含此七种自性。“集性自性”:这是最初当藏性集合了“体”与“用”于一体,而且体用冥然未分之际,此时之自性,便名集性自性。此为一切法之总体相。此是方便说,这究竟真实之处,是体用都是空无自性的。“性自性”:开始分体跟用了。上面集性自性是集合体用于一体,冥然未分,自此以下,便有体用之分:“性自性”为体,以真如自性为其自性,以下五种是用。“性自性”为以如体之“性”为其“自性”,诸位!这句话就是《金刚经》所讲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体如、相如、用当然也是如,简单讲,证得诸法毕竟空,诸法三分: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就是诸法三分,万法回归真如,也就是体不可得,相不可得,用不可得,可是体相用清清楚楚,理事不二,所以这个性自性,为以如体之性为自性。诸位!证得真如之性,这是明本心见本性,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为什么说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圣人见什么体呢?圣人就是见到真如之体,以真如之体为其自性,此种以如“性”为其“自性”者,便是一切法的“性自性”。

“相性自性”:既有体用之分,便显其性,其性既显,便有其相,所以一切法皆含有现“相”之“性”质,而以这种现“相”的“性”质为“自性”者,便称为一切法的“相性自性”;这是一切法依如体之性所起的第一个用,亦即:显相。

“大种性自性”:一切形相皆依四大种而显,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地水火风所凑合而成的缘起法,故一切法,包括树木也是地水火风,动物、矿物植物都是地水火风,所以一切法,皆含有以四“大种”之“性”,就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之性,为其“自性”者,为其自性不是真的有其自性,是短暂可以讨论的。简单讲,这个是证悟理上第一义谛——胜义谛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发现一切法都有事相上的七种第一义谛,那么事相上的第一义谛就必须讨论,因此赋予给他名词,就是四大种之性为其自性,此即为一切法之“大种性自性”。比如说,地水火风可以讨论,可以讨论叫做为其自性,那么究竟之处空无自性,那就没有任何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文字,那么要讨论,必须用四大种为其自性来讨论,要不然,怎么讨论呢?“因性自性”:既有性、相、大种等自性后,便可为一切法而作其亲因,生起其它法;这个以能为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为其“自性”的,便是一切法的“因性自性”。就像种子一样(生其它法)。

“缘性自性”:既有能为一切法作因之性,亦必有能为一切法作“缘”之“性”,以此“缘性”而为其“自性”,便是一切法之“缘性自性”。比如说:水、阳光、养分。如果一个修行人,这个就特别的重要,比如说,你发菩提种子,但是你碰到了不是佛的正见,而是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那麻烦大了。你这个因,坏了,虽然你有发心是对的,但你这个缘搞砸了,没碰到好的因缘,没碰到水,没碰到阳光,没碰到养分,种子也是一样啰,所以你发菩提心,必须用智慧来抉择什么是佛的正知正见,是佛的正法的道场?要有这个能力。诸位!听经闻法,是非常重要的缘性自性,你的法身慧命几乎系乎在这个你所谓的亲近的大善知识,听经闻法可以改变生命的价值观,彻底地解脱,釜底抽薪地解决生命的迷茫和宇宙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一辈子没听到佛陀的正法,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他,生命只有两个字,就是重复的煎熬,他一定重复地煎熬。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究竟义,什么是空义?他看到什么就执著什么?所以他的内心里面就是煎熬,就算他这个人听到了,听经闻法,可是那个种子习气太严重了,抗拒不了外界的诱惑,虽然也持咒,虽然也念佛,可是烦恼仍然不断。因此,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很重要的机会,熏习也非常重要,选择大善知识、选择正法的道场或者是选择听哪一个人的法,将会决定你成不成就菩提之道。因性是发自内在的菩提善根,缘性则是用智慧去判断。

“成性自性”:一切法既具足体(性自性)与用(就是相性、大种性、因性、缘性)等自性,则便具足能“成”就一切法之“性”;以此能“成”之“性”为其“自性”,便是一切法之“成性自性”。随便举一个例子,用一只牛来比喻,牛因为无明,业力所牵所现的相就是这样。虽然它有真如之体,可是用不上来,在大悟的圣人来讲,它是业报,虽然它有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究竟之处,空无自性。可是,一只动物,你要叫它悟到这个,根本就不可能,唯有人类有这个机会,只有这个机会,六道轮回里面,只有人类有这个机会,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在人间示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所有的天人都很乐意地转生成人,正因为有了佛陀的正法,正因为有佛道可成,在天界,太快乐了。

【义贯】再者,“大慧,”一切法皆具“有七种性自性”,此为诸佛所证者:一、以“集”合体用于一体、冥然不分之“性”质为其“自性”者(“集性自性”);二、以如体之“性”为其“自性”者(“性自性”);三、因体现“相”之“性”为其“自性”者(“相性自性”);四、具四“大种性”质之“自性”(“大种性自性”);五、能为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之“自性”(“因性自性”);六、能为一切法作“缘”的“性”质之“自性”(“缘性自性”);七、性、相、体、用、因、缘等种种性质皆具足“成”就之“性”的“自性”(“成性自性”)就是成就一切法的意思。所以,当你所造作的恶业,全部的具足,你不得不报,不得不报。在座诸位!为什么有的人用功了一辈子,仍然生病、重病、仍然事业不顺利、修行重重的障碍?因为每个人的来历都不一样,这个很公平。像舍利弗看到比丘讲的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对不对?舍利弗七天,证阿罗汉果。七天,对不对?七天,证阿罗汉果,想想看,你在文殊讲堂几年了?一定超过七年,你证什么果呢?没有,想起来很惭愧,是不是?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每个人的因缘果报宿世的善根不一样。因此,我们这个生命,还是一个,就是努力。许多人对禅有兴趣,但是最糟糕的,就是把解当做证——就是说,我对禅,即心即佛,有一些了悟,无念、无相、无住,懂了一些皮毛,就以为自己有证量。然后,不念佛也不持咒,也不用功。认为歇即是菩提,对不对?那么,这个叫做执理废事,这个是最可怕的,把解当作证,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很多人他不愿意谈玄,不愿意说妙,也不愿意涉及到禅宗的思想,正因为他希望那个人能够如实地念佛,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但是,师父发觉,这个禅的即心即佛,却是特别的重要,这个涅槃的妙心,如果你不懂的话,念起佛来很难入于三昧,非常难,因为你怎么念都会有妄想。

但是,对不通达三藏的人,得少为足,裹足不前的人,很容易掉进去执理废事。执理废事就是说:知道无念、无住、无相,也知道我们本性具足,因此,他就优哉优哉——今天人家去玩,他也跟着去玩;人家拼了大悲咒的时候,说:你著相;人家念佛的时候,说:你也著相。最怕的就是这种人,这个是很可怕的。因为他没有经验的第一义谛。在道理上,他懂!但是事相上,碰到了境界,没有三昧的功夫,一样烦恼,可是他觉得自己很知足,认为:我已经达到相当的功夫。这个以解做证,是修行最可怕的错误的观念。所以,我们要理、要事、要圆融,因此我们还是要定功课,好好地念大悲咒、往生咒,好好地念佛,该有的早课、晚课,事相上的磨练,缺一不可。虽然诸法本来具足,但是那个是对有证量的人,叫做本来具足;那对没有证量的人来讲的话,必须次第,慢慢渐进地熏习。注意听喔!种子跟习气是很难去控制它的,很难去控制它的。譬如说:你出家,你出家了,十年了,二十年了,那么你见到女众,漂亮的女众,会动念吗?会喜欢去亲近她吗?如果会。那就是表示你的种子习气还有待观照观照,那表示说:你连观这个白骨观都观得不够透彻。对证量的人来讲,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的!大家都会背。菩提自性,人皆有之,唯因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所以最诚实的人,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种子跟习气。那么,懂得次第的人,就知道:喔!既然我有这样的习气,那么就要避开来。所以,以解做证是很可怕的。

【诠论】此七种性自性,有人解说是指凡夫染法而言,有的反驳说应是指圣人之净法,因为下文说:“此是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且经文又说:“凡夫无性自性”,因此说这七种性自性是指圣而非凡。其实本经是以如来自证的离言第一义为依归的,实不分凡与圣,如果真的要分别,应是总摄凡与圣;然而以本经之宗趣言之,凡与圣只是名上的不同,而其理体是一,若于此如来所立言教,而起诤执,即有失顿教忘言之义。顿教,也就是圆顿的大教,所以,圆顿的“楞伽”,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顿就是顿悟,顿教忘言——这里面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我有涅槃妙心,离于语言跟文字,就是这个道理。六祖之言曰:“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便是此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悟到生命究竟之处,至极圆满处,就是无诤。诸位!这个无诤,就是清凉地菩萨摩诃萨,我们常常在唱的那个赞:清凉地菩萨摩诃萨。怎么样进入清凉?就是无诤,这个争加一个“言”字,就是本来圆满自性,没有任何的能所,悟道的圣人,他进入了究竟第一义谛,没有能所,当然就没有诤。

再者,因一切法皆具有此七种性自性,因此,小至一根、一毛、一尘,当其现时,这七种性自性都一时顿现,一切凡、圣、依、正之法都是如此。诸位!凡圣依正,都是如来藏性所显露出来的因相,因为各种角度而来判凡圣依正,而究竟之处没有这个东西。以诸佛证知一切性法,皆含此七种,于真于俗,于凡于圣,亘古常然,所谓:“若佛出世,佛不出世,诸法实相,不增不减。”这句话特别重要。如果你回归当下,了悟诸法都是缘起性,都是唯心现量,那么诸法不可得,即见佛性。所以菩提自性并没有增,也没有任何的减。所以,在《贤首五教仪》里面有一段话,还是特别的重要!舍利弗,法界性,不增不减;佛性不增不减;众生性,不增不减。是故,舍利弗,众生性即是法界性,即是佛性,等无差别。万法唯心现量,万法毕竟不可得。简单讲,凡夫过着妄动痛苦的日子,叫做煎熬。每天都有期盼,每天都有痛苦;而圣人所过的是诸法实相,心不增不减。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有增有减是代谢之词,就是著于生灭,著于生灭则有增有减,增减是代谢之词,不增不减是涅槃的名词,是涅槃的境界。是故诸佛不落于断见,亦不落于常见,唯随顺法性,故能随缘而起无边大用,大悲化世,令入极智;虽起用化世,而亦湛然常寂。外道以不证知七种性自性,故唯著皮相,落于邪执邪见。如来愍彼为邪见所执而不知自出,故说出其所自证之一切法性如此,以破其愚迷。这就是如来说这七种性自性的用意。

诸位!师父接近佛门四十年,那种邪知邪见所固执的人,没办法讨论,他怎么讲他就是自己对,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不是说我们不想度他,而是没有这个能耐。就像佛在世的时候,(外道)自己称为:我是一切智者。动不动就说我是一切智者,但是(外道)所讲出来的理,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切智者所讲出来的理,落差太大,水平差太多,讲不过世尊。所以,当佛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自称为一切智者,一切智者就是佛。那么今天,佛不在世了,佛入涅槃2500多年的今年,那是到处可见,那个邪见所执是很可怕的,而邪见所执,他说别人是邪见所执。因此,现在第一义谛又不可说,落入语言文字,又变成一种诤论不休。所以,师父不主张写书来互相攻击,或者在网路互对这个不对的苗头,就这样攻讦彼此之间的对方,也不了解对方,也不看对方的著作,然后就断章取义,这样互相在网站攻击来攻击去,这样不是第一义谛。这个在网站,你就有时候可以看到说,现在的科学很发达,但是也变成很麻烦。理上的第一义谛不可说,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事相上的第一义谛可以说。

那么,修行,要亲近的师父、所依据的经典又不一样,在这里讲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你不要把唯识扯上中观,你不要把中观扯上华严,你也不要把华严扯上天台。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经典的依据和起源,八大宗派,包括小乘的,或者成实或者俱舍,那么我们也尊重,唯有这样子,可以息灭大小乘之争执,息灭了八大宗派的争执。所以,有的学密宗的就批评:净土宗,无教无证。就是没有教理也没有证量。有时候看了这个网路,有一点难过,这个实在是不适合,实在是不太适合,应当是好好地修自己比较重要。因此,有时候在网站,在佛教里面,八大宗派,大小乘之诤,一直内耗,一直内耗……内耗就是出家批斗在家,在家居士批斗出家,一直内耗,这个不是正法之幸福,这个算是很不幸的。所以,有一些网路,他写信来,就是完全对师父一种挑衅,那么师父也理解他的想法,我也不想去改变他,也不想去改变他,我遵守佛陀或者是祖师大德: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所以,我一个字都没有回答,这个大概就是最好的回答。他也沾沾自喜地就说:你看!连慧律法师都不敢跟我辩论。那么,我们也笑一笑就好,享受这一分涅槃妙心。理事第一义谛,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因此在这个末法,知见纷然,你一直要把它化做网路的批判跟攻击,不如享受这一分平等不二的理第一义谛、事第一义谛。这是师父的看法。所以有的人来挑衅、批评、攻击,当然这是极少极少数的啦,这个大概十年,有时候才一封信两封信,极少极少,大部分的人都很有修养,就随喜、赞叹,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或者赞叹护法居士,那么师父也非常赞叹。

在座诸位!有一个问题,许多人一直提到这个问题,就是白衣能不能说法?最近这个网路也有一些一直来问师父这个问题。佛并没有说白衣不能说法,而白衣这个说法有他一定的戒律。也就是说,这个白衣必须受菩萨戒,而且具足十年。像出家人,有时候十年二十年,才达到和尚位,你一受菩萨戒,你经教不通、心性不明,会误导众生。这个十年是师父给它加进去的,当然利根,上根利智的,像鸠摩罗什大师,这种宿世再来的,这个就另当别论,七佛译经师,这个鸠摩罗什大师,这种大根器的,以此为居士的大根器,这个是另当别论。我讲的是普通根器的,受菩萨戒以后,能够经过十年,就像出家人出家经过十年、二十年,才和尚位,才上座,才和尚位。

再接下来,四十里内,四十里以内,如果有道场有出家众,你必须去请示,这个如理如法持戒律的,还不是一般的法师,有正知正见正法的理念的法师,这个在家居士已经受了菩萨戒,也相当了十年,那么这里四十里内有正法的道场,那么你来请示上人,说:我能不能上台?那么,上人就跟他交谈,了解你的理念是什么,认证说:这个居士确实是正知正见,也不会误导众生。那么你就可以上台,不是说白衣统统不能上台。但是,现在这个形同虚设,我受了菩萨戒,我找一个跟我一样,相同的角度看法的法师,他说:我可以上台吗?可以。另外一种,就说:我管你要不要经过十年,或者需不需要这些正知正见正法的法师来认证,我就是要这样讲,所以在台湾就是这样子啰,我们不是世尊,我们守佛的戒律,那问题就是他对戒律不懂,那么这搞下去就难堪了。他硬要上台,你也没辄。出家人无诤,守本真心,对不对?五祖弘忍大师讲的:修行守心为第一,重要的我们要守心。他硬要上台,你能怎么样?所以,我认为这个白衣上台说法,在今天来讲的话,当然也有他的功德,因为如果他是正知正见的,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但是形同虚设,虚设就是现在不照这个来,不按佛所制订的戒律来做,都不按照这个来。如果他搞了,胡搞瞎搞,那你也没办法。所以,会乱,就是这个道理。末法时期会乱,就是这个道理。你讲你的正法,他讲他才是正法,对不对?拿他没办法。因此,我们今天讲了一句感慨的话,说:《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可以用在今天,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听闻正法。

有一个人来告诉我说:师父!那个在家居士根本上台就是乱讲一通。我说:你不相信你跟他讲讲看,他不大发雷霆,我输你,你来取我项上人头。结果就写信去批判那个在家居士。那个在家居士写了一本书骂他。他说:师父!你讲的对。早就跟你说过,那人是说不得的,对不对?没办法,无能为力,不是我们自私自利,真的没办法。所以尤其在这个末法时期,你只能尽力,尽心尽力,然后明哲保身,只有这样子。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再念一遍:“复次,大慧,有七种理上的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接下来,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谛,所谓心境界,也就是说,在世间法三贤位(住、行、向),什么叫做心境界?叫做所有的修行,都跟真如之心相应,叫做心境界,简单讲,只有见到真如的人,才叫做第一义谛的心。所以心境界的意思就是,与真如之心相应,那么这个功夫就最浅了,叫做三贤位的心境界,与真如心相应的。第二个、叫做:慧境界,这个是大约在初地二地三地的境界,叫做慧境界第一义谛,叫做久修真如,发自觉圣智之慧,当然没办法自觉圣智,没办法像佛,就是久修真如而发的慧。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如果不见性,不能叫做修慧,从究竟义、从《大般涅槃经》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不明心、不见性,不能称这个在修慧,因为他没有真如的智慧,只能讲修福,布施金钱,动动劳力,推广正法,这个是修修福,不能说他有真如之慧。所以第一个,心境界,是真如与真如心相应的心境界的第一义谛。接下来,久修就发慧了,久修真如而发慧,叫做慧境界第一义谛,也就是初地、二地、三地所行的境界。

第三叫做智境界,大约在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萨,什么叫做智境界呢?慧开则智明。一个人智慧开了,那么智慧就明,智明。我们常讲,智慧……这两个字都连起来念,那么彻底地分析来讲的话,慧是断惑,智是证真,简单讲,智要比慧更深;当然不是在究竟之处说的,究竟之处:慧如,智当然是如,智是体,慧是用,体用本来就一如,并没有深浅。这是说,方便在次第上来说的,慧是断惑,智是证真,简单讲,智明的功夫比较深,我们说慧观智明,慧开则智明。所以智境界,大约在四地、五地、六地。见境界,智明则能照见,这个“见”是照见,也就是第七地菩萨的功夫,能照见,见什么呢?见真谛还有见俗谛,见真见俗,见真谛跟俗谛,就是平等的意思,所以这个“见”是指照见,能够照见,这是根据前面来的,智明则能照见,这是指第七地菩萨的功夫。照见什么呢?照见真谛、照见俗谛,究竟平等。

接下来是八地菩萨的超二见境界,超凡夫见、超邪小见,邪就是外道的邪见,小就是小乘见,所以凡夫见、邪小二见,叫做超二见境界。超凡夫见、超邪小见,这个是八地菩萨所行的境界,超二见境界。那么,最后第六,叫做超子地境界,这个子地,从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行的境界,叫做子地。那么超子地就是等觉的意思,就是超越初地到十地,叫做超子地。这个子地,子是指佛子,超一切佛子之地,当然就是等觉,叫做超子地,所以,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行的境界叫做子地,佛子所行的境地。(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讲座01-30目录(未完)

楞伽经30 :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可以持咒灭业障

楞伽经31: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

楞伽经32: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的人一定要了悟:大悟见性与外境无关

楞伽经33 :学佛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你只要自我降伏就赢得生命的一切

楞伽经34 :很多修行修到一半有无力感,他拼不过那个习气,贪念、嫉妒心

楞伽经35:我不反对念佛、诵经,但你一定要了解真如之相才能够用功

楞伽经36:你很容易受境界的影响,就表示临命终没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

楞伽经37:阿赖耶识的来源:就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阿赖耶识)

楞伽经38:为佛圣弟子,天大的事都要忍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楞伽经39:这正见与邪见之差凡夫是没办法判别的,就看你的福德因缘善根够不够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