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表解12 :闭关是闭你的心,道场就在你的心里;缘是由愿而来,你的选择就是愿
百法明门论表解12
百法明门论表解12
慧律法师主讲
1991年5月25日
高雄文殊讲堂
那么,只有深信不移的人能够入,只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度,所以,善心所里面,第一个最好的就是你一定要有信心,信心就是很好的善。第二什么是善?精进心所是善的,精进。
二、精进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封治懈怠,满善为业。
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纯、简净无记。所以,【于善恶品,】善的是修,恶的就断,【修、断事中,】断恶的,当然要断啊,所以,善的要修,恶的要断,【勇捍为性。】勇捍为性:像捍卫战士一样的,【对治懈怠,】对治懈怠,自己修行就会懈怠,团体修行就会精进,【满善为业。】什么叫满善?圆满一切的善,这是精进的性质,精进就是要让我们的善更加地圆满。所以,【于:善品修】,于【恶品断。勇——表胜进、简诸染法。】不同于染法,染法的话,它不叫做精进,它叫堕落了,是不是?【悍——表精纯、简净无记。】这个净无记就是说迷迷糊糊的了,迷迷糊糊的,那么这是很精进,但是又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的,表示有智慧的精进。
38页。
【六种精进:㈠增减精进——】什么叫做增减精进?比如说,【四正勤】,增是增善,善的增进,减就是减恶,什么叫四正勤?增是对善讲的,减是对恶讲的,这个叫做增减精进。那么四正勤:①已生恶令速断——已经产生的恶赶快把它断掉。②未生恶令不生——还没有生起来的恶,叫它不要生起来。③已生善令增长——已经生起来的善根,那么你要保持增长。④未生善令使生,赶快让它生起来。这是四正勤。再讲一遍:已生恶令速断——已经产生的恶赶快断掉。未生恶:没有恶那就赶快让它不要生。已生善令增长,已经产生的善,那么就让它增长。未生善令使生,赶快让它生起来,那么就是四正勤。【㈡增上精进——五根】信、进、念、定、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这个增上就是说我们在信心下手、精进下手、念下手、定下手、慧下手,会增强我们的精进叫做增上精进,就是我们的五根。
五力就是这五根强化以后,因为有定,所以,产生有力,所以,能舍障碍,叫做【㈢舍障精进——】因为,有定力,所以,就可以舍掉障碍,我们今天的障碍就是没有定、没有力量,你知道这个烦恼不好,你舍不掉,为什么?定力不够嘛!容易受到左右、受到影响嘛!受到影响嘛!【五力】
【㈣入真精进——】那就【七觉支(见道)】,那么,这个在《弥陀经》里面,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七菩提分,入真,入真就不是假,是属于见道位。
【㈤转依精进——】转依就按照【八正道(修道)】,这是转依精进,转依就是要入这个大涅槃以前进入……由这个小乘啊进入这个大乘啊,或者是由这个发心的,或者是由这个乘,小乘、大乘来分别,或者是由这个善恶来分别,对立的转依,由这个烦恼或者菩提来分别,转依:转烦恼成菩提,经过八正道修道。
【㈥大利精进——】大大的利益众生叫做大利,大大的利益众生,那么就是【六波罗蜜】,就是六度,精进很重要的。
一切世出世间,自利利人之事,皆由精进一法而能成就。
勤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懈则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
【一切世出世间,自利利人之事,皆由精进一法而能成就。】所以就不是一直光谈理论就可以修行的,光谈理论是一种理想,那还是要多多拜佛、多念佛,然后,把你的理念弄清楚。【勤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你只要精进就像小水滴一样的穿石。【懈则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懈怠就像钻木取火,就像这个钻木取火,钻木取火还没有热,你就停止了,懈怠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规定这个徒弟,为什么要早、晚课,为什么这么严格,我这里,你不起来早、晚课,那你给师父的印象是最坏的,我也不可能叫你停留在这个地方,我这里的徒弟没有例外,每一个都要早、晚课,这个早、晚课久了,就会变成精进,别的道场有的早课二十分钟,晚课二十分钟,然后,就请他们自己参禅悟道啊,有的道场就是……比如,结夏安居他也是这样,一天讲一个钟头的法,比丘戒,其他的就自修,就自修,会用功的人没有差别,不会用功的人就懈怠,一天到晚讲笑话,一天到晚浪费生命,三三两两就在那边讲话,所以说,想要……所以说,离开这个讲堂,出去外面自己用功,到最后,到三、五年以后,他所看的经典没有人家的十分之一,为什么?看不懂会烦恼啊,会烦恼,在这里每天一点点、一点点……不得了啊,你不要小看这一个晚上、一个晚上,这两个钟头、两个钟头的力量,那个累积下来,五年啊会吓死人的,会吓死人的,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观念,不要自己出去修行,没有办法的。小鸡还是需要母鸡的,要我这只老母鸡的。
所以说,还是不可以自己一个人出去外面修行,这是做师父的人,再三地劝诫徒弟的,一定要团结合作的,单单这个早、晚课,每天拜八十八佛就会不得了,出去外面哪里会这样修行,你出去外面,你有办法吗?行吗?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修行一定要团体,要记住师父的话,刚刚出家不要自己跑到山上去住,也不要两个人去买一个茅蓬住,这不可以的。所以,星云大师讲的,五十岁以前不要闭关,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的。你不懂,动不动要闭关,闭什么关?闭关是闭你的心。
有一次,有一个人来,有一个比丘流浪,流浪跑到这个地方来,他说:据说慧律法师是善知识,特地听闻这个法师的大名,然后,到五楼客厅去,顶礼法师,然后就用跪的,很虔诚:师父!就说:法师!据说您是善知识,我现在请问您,我现在找道场,我要找哪一个道场?我说:你为什么不找心,为什么要找道场?开悟了,(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马上开悟了,道场就在你的心里,你这个心烦烦恼恼的,你走到哪里也不是道场啊,对不对?他说:那要碰到缘。我说:缘是由愿而来的。也开悟,他知道了,问两句话,他说:我今天来问这两句话就受益无穷。我说:你为什么不找你的心,你找什么道场啊,你以为道场在哪里,你告诉我。你道场在哪里呀?你的是非不断,你的内心里面收敛修养不够,你哪里都不是道场,我告诉你,你要内在的功夫,定力够,哪里都是道场啊,哪里都是道场啊,他觉悟了,他说:那要看福报、要看因缘。我说:缘是由愿而来的啦,你的选择就是愿啊。
三、惭
依自法方,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性、身份等)
崇敬—贤人 尊重—善事
再来【三、惭】
惭,【依自法力,】崇贤重善,这个字要这样念,这古来很奇怪,他为什么要分开,崇是对贤,重是对善讲的啦,所以,它这个念起来就很怪。依【自法力】,依照【自;自己(自性、身份等)】;借重【法;佛法】的力量,为什么叫做惭愧?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别人,惭自愧他,惭是对不起自己,你有没有惭呐,有没有愧呀。所以,崇重贤善这样念很难,要【崇重贤善为性。】就是【崇敬贤人】,所以,我叫你们看《高僧传》就是这样子,重善就是【尊重善事】为性。【对治无惭,】对治没有惭愧心的人。什么叫没有惭愧心的人?睡到六点,睡到六点,他不起来早课,师父说:你怎么不早课?师父!您不是说开悟的人可以躺在床铺上吗?放纵自己错误的行为认为是洒脱,是不是?然后,怎么不早课?师父!您不是说通达三藏的人不必早课吗?他就借着一大堆理由,其实没有这种能力,是吧!无惭,你碰到这种人,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止息】;停息、停止,【恶】业:恶【行】,停止这些【为业。】所以,有惭是很好的,善嘛!就是善心所嘛!所以,惭心所就是尊重贤能,重视这个行善的人,你就会专注去行善,这是对自己讲的了。
四、愧
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世间力:他人讥谤,国法制裁
轻斥—暴人
拒绝—恶事
【四、愧】,是愧他。
【依世间力】,依世间,世间就是……比如说,怕人家诽谤啦,你就会怕愧对别人。所以,我们佛教徒,尤其是法师,我告诉所有的法师,你只要离开两种人,你持戒就慢慢地……第一个你远离女众,第二个远离在家。你这个戒不持就自然清净,你也没有诽谤,也没有讥毁,也不可能破戒,也不可能去犯戒,你也不可能让人家诽谤,为什么?因为,跟在家统统没有接触嘛,你怎么可能让人家诽谤呢,怎么可能呢?所以,弟子们要记住!要记住!记住!不管你将来讲经说法,这个在家,尤其是女众啊,会跟你护持的,小心!很快你就被她吃掉了,她是老虎,你不是伏虎罗汉。
我告诉你,刚出家的五年不怕,怕的是五年后,刚出家五年,他不敢乱来,他听我的,五年后他就会作怪,他会讲经弘法,有供养啊,他就会说:唉呀!师父!我坐车很辛苦,我可不可以买一辆车子来开。就开车子了,一天到晚就不在了,一天到晚……五年,唉呀!师父!我已经五年了嘛,五年了,可以不必早课,我们自己订个规则,五年后就不必早课了,也不必晚课了,完蛋了,怕的就……这个出家不怕五年内,就怕五年后,怕五年后,怕开始讲经说法,怕开始讲经说法,这定力不够,五年以内我不怕,怕的就开始讲经的时候。所以,将来要讲经的时候,要派两个人去监督,一个收供养,一个专门叫他不准接电话、不准接信件,回来的时候,信件、讲经……
比如说,去嘉义讲经,11号讲经回来,你必需要11日晚上回到这个家里来,我会测时间的,九点半讲完,十二点以前一定要到家,而且不可能让你自己一个人去讲经说法,不可能的,你想要一个人去,动手脚都不可能,想要跟女众讲话也不可能,也没有这个机会,no opportunity,没有这个机会,我这招很厉害,但是,到最后,他会不愿住在这里,因为不方便,不方便他就不愿住在这里,所有的供养都拿掉了,这里的供养都由常住收起来,不是供养,他就拿去,供养,有钱他就会作怪,有钱他就会作怪,所以,我有一套,但是,他不住我也没有办法,为了保护他,只有用这个方式,用这个方式。
所以说,依【世间力——】怕【①他人讥谤,②国法制裁。】国法的制裁,你在这里,你要犯戒的机会没有,你一出去,那就很难讲了,没有师父在旁边,我看这个也很难讲。【轻拒暴恶】,这个要轻暴拒恶,我常讲以后这打字,是不是把它换一下比较好啊,为什么要这样?这古文为什么轻拒暴恶,为什么要这样念呢?轻暴拒恶。【轻斥】就是轻视那些【暴人。拒绝】自己去做【恶事】,轻暴拒恶这样念就正确,因为,它是轻拒暴恶,所以,念起来搞不懂,搞不清楚它是念什么东西,轻暴拒恶,轻视那些做坏的人,拒绝自己去做坏,愧嘛!【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对治恶无愧,无惭无愧,做坏也习以为常,止息恶行:停止这些坏。
39页。附:惭愧二法别释表
【(小乘)】来讲【惭】是【惭自。愧】是【愧他。(大乘)】来讲,【惭】是【崇善】,愧是【拒恶。儒】家就是有羞【耻】心,羞耻,要有羞耻心,一个人达到无耻的话,有两种,一种是解脱的大乘,解脱的菩萨,连耻这个字都不执著,一种是真的无耻的,无耻的众生,你怎么讲他都一样,不增不减、不改不变。起来早课。不要!起来用功。不要!你讲他,他也嘻嘻笑一笑的,他也不进步,也不接受,怎么样,你对他就是没有办法,你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无耻,无耻,那这种人就没有救了,没有救了。出家人像这样子的话,叫做滥侧僧伦,用一个这个躯壳,然后吃这个佛陀的饭,佛陀的饭,三宝的饭,也不精进,也不用功,用自己的知见就无耻,无耻,这是我们出家的法师们,我们要有耻,有礼、义、廉、耻的耻,要知道怎么样惭愧,但是,这个惭愧也不要常常挂在口头,惭愧,惭愧、惭愧……到现在来讲,没有几个真的懂得惭愧的道理是什么。
遗救经——惭愧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相)。惭愧如钩,能制人非法(用)。有惭愧者,则有善法(用)。无惭愧者,则与禽兽无相异也(相)。
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能生一切善法,此三最胜故。(体、是无为法、或精进。)三善根为修一切善法之最初工夫与究竟目标。
【《遗教经》:惭愧之服于诸庄严,】就是你有惭愧心这种心,那么种种的庄严,【最为第一(相)。】最了不起,你有惭愧你就怕去犯戒,你就怕去做违背三宝的事情,那你当然就会精进,就会保护三宝了。
【惭愧如钩,能制人非法(用)。】制,把笔拿起来,制就是停止,非法就是恶法,能够停止恶法,有惭愧心的人就像钩,钩住一样,怎么样?让你停止这些恶法,你不去作用。
【有惭愧者,则有善法(用)。】你有惭愧心,当然,善法就起来,所以,我们这师兄弟里面,比如说,要互相检讨,我们要有惭愧心,我们要诵戒,半月、半月要诵戒,要有惭愧心,师父会告诉你,说:这半月里面有犯戒的啦,起来在佛前求忏悔,你就不要客气,就不要客气,把你所犯的,那么就讲给大家听,以后,你就不敢了,就会警惕了,你不起来,我就会叫他举罪,举罪,师兄弟互相举罪,谁犯戒了,谁不太好了,就举罪。那么在家居士,师父制定的那三十条清规,最好你们每天能够诵一遍,这三十条清规,三十条清规,所有的戒律,包括比丘、比丘尼戒,统统在里面,有惭愧的人,则有善法。
【无惭愧者,则与禽兽无相异也(相)。】跟禽兽没有什么两样。【无贪、无嗔、无痴——】没有贪心,没有嗔念,没有这个痴那是【三善根】,一切的善根都建立在无贪、无嗔、无痴,【能生一切善法,此三】——无贪、无嗔、无痴,【最胜故。(体是无为法、或精进。)三善根为修一切善法之最初工夫与究竟目标。】所以,这个就是三善根伟大的地方。我们已经讲了几个心所了,第一个信心心所,信心所,第二个精进心所,第三个是惭心所,第四个是愧心所。
五、无贪 无贪也是善的心所。
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于有、有具】,有就是三界,有具就是有这个三界的恶:业因,有具,【无著为性,】不执著,【对治贪著,】对治贪,【作善为业。】无贪是对治贪,那么你能够,你无贪你就会施舍嘛,布施心就会大,好!比如说,我们做个水陆大法会,好!师父这个讲堂做法会的少,一年只有一次,好吧!无贪,施舍一点,修修福德;作善为业嘛。【⑴有;三有;三界;果;⑵有具;三界受生之因缘;因。;厌离了三界因果,而不执著,谓之无贪。】无贪。
前几天,有一个自称为马来西亚的华侨,他说他去马来西亚,回到……因为,非法入关,结果这个护照被人家扣留起来,扣留起来,他来到这个地方啊,来到这个地方,要向我要钱,向我要钱,向我要钱。我说:我没有这样子的。我知道现在骗人的很多,我就不给他,这个师妈慈悲拿五百元给他。前几天我就收到一封信,收到世界新专寄来的,结果,那个是骗子,专门针对全台湾省的寺庙,针对全台湾省的寺庙,还有大专院校,他的手指头多一只,多一只手指头,那个人理平头,脸黑黑的,讲起话来,他知道我是云林县的,他就说:慧律法师!我也是云林县的,您帮我看一下,帮我看一下信件、证件,年纪轻轻的,四肢健全,动不动就要来道场要钱,我就知道这个有问题,没有隔几天就收到一封信,到处骗钱,到处骗钱,结果,有一所大专院校,世界新专的同学钱不给他,他趁同学不在的时候,把那个佛学社全部敲开,把那个钱全部拿走。无贪,他专门光顾佛门的这个众生,可恶不可恶啊。
所以,你说我现在来讲,慈悲怎么发啊?除非查得很清楚啊,那个突然来的,我劝告大家一毛钱都不要给他,这不是不慈悲,真的,师父讲这个就是告诉你,不是叫你不要慈悲,你要查到是真正地是可怜的人,是真正地,那么你就救济他、就帮忙他。所以说,有就是三有,就是三界这个果,有具就是三界受生之因缘,这个业因,远离三界因果而不执著叫做无贪。40页,无贪。
六、无嗔
无嗔这个地方你们要好好下手,无嗔就是这个女孩子不要凶巴巴的,凶巴巴,你是哪里?我是凶巴巴公司出来的,凶巴巴公司出来的,你听得懂吗?就是她妈妈也是很凶的,女儿也是继承母志,也很凶。有一次,有一个女孩子很凶,我就告诉她说:唉呀!小姐!你这么凶巴巴,你怎么办呢,将来怎么办?她说:您没有去看我妈妈,我还算很好。听了会昏倒,差点昏倒,你没有去看……我说:你妈妈怎么样?我妈妈……我爸爸都要按照时间上班、下班,几分钟慢一点回来,就没完没了的,我妈妈,是不是?有其女,必有其母。所以,这个无嗔很难,男众就脾气坏、狂妄,这个脾气要好好地下一番功夫,我自己承认我的脾气不好,我在这个地方也需要好好地下功夫,师父讲这个互相鼓励、勉励,这个嗔很难。
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于苦、苦具、无恚为性。】
【⑴】于【苦】就是【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就是三界的苦,这是【果】报的苦。
还有【⑵苦具;三苦生起之因缘】就是三界的苦【因】,苦具是不是!无恚为性。苦具的意思就是你造的苦将来要受这个苦的恶因呐,所以,苦是果,受苦,那么,苦具是因呐,无恚为性,无恚就是不会发脾气。【对治嗔恚,】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尤其是比丘,你一个出家人动不动用嗔恚心来相对,开一个会吵得要死,那种会笑死人的,要举罪或怎么样,互相检讨,冷静一下,不要攻击,不做人身的攻击,不要这样子,对治嗔恚,【作善为业。】因为你无嗔,那你就行善嘛,所以苦是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是三界的果,苦具就是三苦生起的因缘:是因。【遇苦果、苦因等违情之缘,而不恼怒曰无嗔。】
七、无痴
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一、事—现前见闻觉知等境(众缘所生,唯识所变)。
二、理—苦、空、无常、无我、四谛、二谛等理。
无痴就是对【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无痴就是有智慧,不愚痴。
【一、事】相是对【现前见闻觉知等境(众缘所生,唯识所变。)】底下,底下就写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写这个字?因为,你以后看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是本来面目,为什么?因为那是唯识所变的,不值得你留恋,不值得你追求,不值得你痛苦,不值得你争吵,所以,与命运争吵的人,永远无法解脱,不要跟命运争吵,命运自有因缘果报。
【二、理:苦、空、无常、无我、四谛、】就苦、集、灭、道,【二谛等理。】就是真俗二谛,对于这个苦的道理,空的道理,无常的道理,无我的道理,要好好地体会,苦、集、灭、道的道理,还有真谛、俗谛的道理,就无痴。
五种善心所、业用比较表
【信】心坚强的人,很欢喜的去做善事,【——乐善为业;】欢喜这个善。【无贪、无嗔、无痴——作善为业;】积极地去做善。【精进、不放逸——满善为业。】这是【——修善;惭——】止恶,【止息恶行为业;愧——止息恶行为业。】也是一样的,惭愧都是【——止恶】,止恶。
八、轻安
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沈,转依为业。
远离粗重,则身心调畅,便觉轻利安适,此乃以定力对治定障,故散地(非定)中无此心所。(但可依之相似而修)
第八叫做轻安,这个轻安【远离粗重,】这个粗三个鹿,就是跟我们粗糙的粗一样,远离粗重,【调畅身心,】这个轻安是修定之前,内心欢喜、自觉、安详的一种心态,轻安,比如说,打坐,还没有完全入定,或者是修学佛法,修得欢喜,轻安跟欢喜心是相连续的,自觉轻安,感觉很舒服的意思,感觉很舒服,一心不乱,还比这个更了不起,所以,轻安只是欢喜心,还不是一心不乱,所以,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堪任就是没有压迫感,觉得很欢喜、很安详,堪任令心能觉知,负担得起名叫做堪任,我能够承受得起,佛法很欢喜,能够觉知,我对佛法很有信心,没有什么压迫感,内心里面事相、理论都很清楚。
【对治昏沉,】昏沉就是打瞌睡,昏沉就是打瞌睡,【转依为业。】转烦恼为心安,转烦恼为菩提,叫做转依为业,就是内心觉得很轻安、欢喜,你就不会烦恼,就会使得心里很安详,会使这个烦恼达到最究竟的菩提。【粗重:一、烦恼,二、有漏。】那么,【远离粗重,则身心调畅,】身心调畅,【便觉轻利安适,此乃以定力对治定障,】定障就是难舍之障碍叫做定障,定就是坚固的障碍,用定力对治这个定障,或者是散定,【故散地(非定)中无此心所。】就是你这个散乱的心,没有这个定,或者轻安的心所。所以,轻安是定前的这个功夫,要入定,要先知道轻安,但是如果在轻安执著,那就永远不能入定,这个欢喜心。
所以,有的人念佛念得很欢喜,一直回忆那种欢喜,一直回忆那种欢喜,那就永远不能入定,不能入定,是不是?那种法喜,一直存在你内心里面,一直希望重回以前那一刹那的法喜,那就叫做执著,那叫做法执,又不能轻安,这是错误的,所以,在轻安里面,就是放下就好,觉得很舒服、很顺畅,也就很好。【(但可依之相似而修)】
【三种轻安:⑴相似轻安——得定之前,相似入定之轻安。】内心里充满着欢喜、安详。
【⑵有漏轻安——远离烦恼】,远离【(粗重)而得,】的烦恼,【与有漏定相应之轻安。】远离烦恼就是粗重的有漏定。
【⑶无漏轻安——】那就是定,【远离有漏(粗重)而得,】就证果了,【与无漏定相应之轻安。】无漏就不能讲轻安了,无漏就是定,无漏就要讲定了,无漏的轻安,那就不是轻安,无漏那就是大定,定啊。我们要讲到四十分。
九、不放逸
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
三根—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也。
防——于所断恶,防令不起。
修——于所修善,修令增长。
普贤善萨警众偈——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九、】第九,【不放逸】,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那么就是说什么叫精进【三根】?比如说,【无贪、】我们好好地精进,【无嗔、】我们好好地精进,【无痴、】好好地精进,就是好好地下功夫了,要无贪、无嗔、无痴这【三善根也。】好好下功夫,于所修断,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就是断恶修善、防非止恶了,这个防修为性,防就防止恶的了,修就是修善的了,断就断恶的了,修是修善的。
【(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防;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修;于所修善,修令增长。】就不放逸,不放逸当然就跟精进一样的意思啦。【普贤菩萨警众偈: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啊,你想每天都有死人,哪一天不晓得轮到你呀。【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要作学问,没有其他的道理,只有收敛,求就是收敛,放心就是放荡之妄想,把那个收敛起放荡的心而已,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收敛那个放荡,不能节制的这个念头、妄想,就是这样子。
42页,【十、行舍】,这个行舍是善心所的第十个,这个行舍的底下,行舍的心所底下,要写四个字,要写:万缘放下,那个行舍叫做万缘放下,这个行舍对我们参禅,对我们修行,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劝人家放下,可是,我们毕竟真的很少人彻底的用这种功夫,这个放下的观念有好几种,有的人是观这个无常法,能够令一切得失对立的观念,是非、善恶的对立都可以放得下,就是观无常,就是破除相对立的观念;第二就是观死亡,死亡,当一个人变成骨灰的时候,你今天所有的执著都是一种错误,换句话说,用人的生命的尽端,来结束你现在一切的妄想,使你的妄想全部的化为灰烬,以死来作为警惕,那是一种行舍的观念,比较了不起伟大的人,圣贤他就观诸法皆空,当体就是,并不需要等到死亡,也不需要观照这个无常法,他当下就是,他没有一件事情不会放不下的事情。
所以,我们功夫的深、浅,就必需完全看这个字,能舍不能舍,如果我们平常也念佛念得很好,讲经也讲得很好,可是对一件事情的执,那么也不是一个真修行人,这个执从几方面可以看得出来,第一个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里面,嘴巴常常大发牢骚、抱怨、不满的,而且讲别人背后的坏话,一天到晚对这个人也不满,那个人也不满,你放心!这个人谈不上修行,如果这个人常常讲,唉哟,师父,这是我不对,他这样对我已经是不错了,可能是我做人做得不成功、不圆满,使他对我这种看法,这个人就很了不起了,这个人就会很了不起了。一天到晚牢骚、抱怨、不满,好象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对不起他,一谈起话来,就是什么都对不起他,只有他对得起别人,他零点一的施舍,就告诉别人他施舍了一百,别人对他100%的恩,那对他来讲,他就说没有什么,忘恩负义的众生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行舍从几个角度可以看得出来。
行舍一个是牢骚抱怨。另外一种是嘴巴讲:要放下了,不执著了,可是你看他的行为,察言观色,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察言观色那就知道这个人,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隐藏的呢?人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隐藏的呢?这个嘴巴一直讲放下、放下,不执著,碰到什么事情比别人更执著,这就要看他怎么样处理一些事情,看他的处理事情就知道这个人的功夫境界到哪一种程度,所以这个行舍。
诸位看底下,【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怎么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让你的心恢复到平等,就是本来面目,无上下、无高低、无对立、无善恶,正直就是不扭曲,不扭曲别人,也不扭曲自己,其实扭曲了别人的意思,来称扬自己,其实也是先扭曲了自己,其实我们一般人都不善待于自己,因为他不善待别人,他为了面子,为了自己一点私心的利益,然后他就把别人弯曲掉,扭曲跟丑化别人,这是一个很大的罪恶,我们希望别人看不出我们真正的面目是什么,那么其实不是在骗别人,你是在骗自己,修行人这样叫做骗自己,不是骗别人,这个正直就是我们所讲的直心,直心、深心、菩提心。
再来就无功用住,这个无功用住就是说当我们用功到达某一种境界的时候,就不必再用功,对大修行人讲的:你有没有在用功?没有,因为用功是对治法,不舍对治法是名生死业,这句话听清楚哦!不舍对治法是名生死业,你不舍掉你那个对治的那个执,那你还是生死的东西,连那个对治的东西都不能有,我对治贪,那你对治贪,那你那个对治的东西还存在,本来无一物,你何处惹尘埃,在这个世间你什么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一念觉观,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你一直说:我在对治,我在对治,我最后比较不贪了,那就表示还有贪嘛!傻瓜!我最近比较不瞋恨了,那表示你脾气还很坏,你告诉人家:你有没有觉得我现在在进步,那就是还没有进步完全,那个圣人他哪里感觉进步,没有对立的东西,你进哪里?一切法犹如虚空,你进哪里?也没有进,也没有退,到哪里都是随遇而安,当体即空诸法不相到的东西,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你进什么,你退什么,哪里可以进?哪里可以退?
所以我们众生就是难,难在这个无功就是无住,无所住的意思,无所住真的是在用功,这个无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难,我们做一点早课,做一点晚课就:哦,我们很精进。就笑别人,稍微念一点戒律,我们持戒,你不持戒,你犯戒,你破戒,一天到晚就讲别人不对,这个也不是真正大修行人,你去看过,六祖惠能大师里面,他从头到尾就没有讲过一个人错误,他也没有伤害过哪一个众生,没有啊!
所以,那个大彻大悟的人,这无功用住,就是由舍这个心来的,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忍受这种所谓的忍受这世间的痛苦,我们要忍耐,我们要忍耐,所以说,我们并不需要忍受,因为本来就没有,你忍受什么?你并不需要对这个世间忍受,因为这个世间本来就不存在东西你忍受什么,你所谓的忍,那是多余的观念,你用不着忍受这个世间,无用的这些错觉,因为你完全。。。。,这都是一种执著,所以说,不要忍受,要完全接受、认命、欢喜,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所以说,大修行人回光返照一念觉观,这就是本来面目,,无所修也无所进,本来就是这样子。每天用功精进,他不觉得他用功精进,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身口意不清净,你哪里怎么能够往生到净土去呢?对不对?所以说,这无功用住为性,那么就是行舍的究竟处,佛也是用这个功夫。
【对治掉举。】这个掉就是心浮气躁,这个举就是心怎么样都定不下来,这个掉就是说忘记什么东西,这个举就是心浮气躁,你怎么样子都定不下来,所以,我们一个人,真正的修行人,他懂得徒弟的毛病,等到这个徒弟在牢骚抱怨的时候,我们也会告诉自己,我以前也牢骚过,我以前也抱怨过,所以做师父的人,那个善知识的人,他要有慈悲要耐性,他就一直让徒弟发牢骚、不满、抱怨,没有关系,经过一个礼拜以后,他就会对师父很敬佩了,你给他时间,你给他空间,你给他耐性,没有关系,为什么?这个掉举没有办法,浮躁,他一直定不下来,所以做师父的人,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耐性,慈悲、宽恕他,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掉举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说,忘东忘西的,心浮气躁,这个叫做掉举。
【静住为业。】所谓静住为业就是说你这个行舍,最重要的就是说使你的心能够安静,安住在清净的地方就静住,我们这个动,浮动,对治掉举,掉举就心浮气躁,心浮气躁能对治,那你的心就很安静了,使你的心安住在静的地方,叫做静住为业,这个就是行舍的功夫。
【(初)、】:一开始,【平等(不昏不掉)。】昏就是说沉,昏沉,一打坐起来,太早起来了,三点半起来,一打坐起来,马上进入那个呼呼作声三昧定,很厉害,昏,昏的话,心就无法把持得住,掉,掉就是心浮气躁,好像忘记什么东西似的,举不起精神,不昏不掉,所以说,昏是精神过于沉迷,掉是精神过于浮躁,那么这个都不能够使这个境界平等。
【(次)、正直(不偏不曲)。】不偏也不弯曲。不偏哪一方面,也不曲哪一方面。就是说不扭曲。【(后)、无功用住(能所一如)。】所谓能所一如就是无能也无所,没有这一些对立的观念,没有所谓的能,也没有所谓的所,也不必所谓的用功,自自然然就无所住,而生其心。
【行蕴之舍】,行蕴之舍所谓【行蕴,五十一心所中除爱,】除了受蕴,那是色、受、想、行、识的受,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有一个受,(未完)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
百法明门论表解01 :一切法都在百法里面,不管哪一个人统统要学的
百法明门论表解02 : 我们没有办法变化所有的物质现象,至少可以变化这个精神状态
百法明门论表解03 : 不要在那些没有信心的人面前说三宝的过失,这个罪很重
百法明门论表解04 :学佛的人要包容, 要是看什么事情都很顺眼那是学佛成功了
百法明门论表解05:没有悟到清净的本性的人,都会透过意识状态扭曲别人的东西
百法明门论表解06 :种子熏习是生灭法,佛法有熏习,但空就不能熏习,佛果不能熏习
百法明门论表解07 : 你不要说别人侮辱我们,要说我们修养还不够炉火纯青
百法明门论表解08 : 若能观心必能入道,只要会让你烦恼的、嫉妒的、恨的统统不对
百法明门论表解09 : 用善心解脱的心理你所到之处都是善的,用恶的念头所感的都是痛苦的
百法明门论表解10 :保持欢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绪,什么时间、境界都保持随喜功德
百法明门论表解11:每一件事情处理都必需与空相应,所到之处都是用空观就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