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1 : 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0.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0.04)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11

严经三经前十门11

慧律法师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30页【甲五能诠教体】也就是能诠释教体的,那么,当然就是音声了,如果没有这些音声、语言、文字,你怎么来诠释这个教体呢?【已知此经,义理甚深,未审何为教体?教体者,如来教法所依之体也。本经文殊答世尊偈云:“我今启如来,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楞严经》里面,文珠师利菩萨回答世尊的偈颂这么说:我今启禀如来,佛出,“出”当作动词用,是令众生出离生死,也就是令众生超越娑婆界,用什么最快呢?“此方”就是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样修行最快呢?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就是用闻性来修行,不生不灭的闻性。也就是说:娑婆世界的耳根最利,能听经闻法、思惟,更进一步的,于动、静外尘,皆能如如不动,就是闻性在作用,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据此,则释迦以音声而作佛事,】我们今天讲经说法,讲《楞严经》也是以音声作佛事啊!对不对?【是以音声为教体。】【今依贤首疏《起信论》,】贤首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和《起信论》的角度来

【略作四门以明教体:】【一、随相门:】什么叫做随相门?也就是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说能诠的教体,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说如来教法所依之体。如来教法所依之体是依什么呢?谓声音,【谓声、】【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句子,名相加多了,就变成句子;句子多了,就变成文章。所以,音声是无形的文字;文字是有形的声音。所以,音声、名相,也就是语言和文字,句子、文章等等,【文,】【若徒有音声,而无名、句、文,亦不能成教体,】譬如说:我们今天讲《楞严经》,除了音声,还得依靠语言、文字,我们这一本《楞严经》,就是名相、句子、文章等等都存在。【必须声、名、句、文四法,假实体用,】“假”就是借假,行教化之实,借用音声、名相、句子、文章四法,行教化之实。这个“实”就是体;声、名、句、文就是用,就是互为体用的意思。也就是说:音声能诠释实相;名、句、文都可以诠释实相,借这个声、名、句、文,诠释第一义谛,就是这个道理,诠释如来藏。所以,借假行教化之实,体用。

【互相资助,不可偏废,方成教体。如世间风声、水声,无有名、句、文,不能诠理,不成教体。按佛在世,说法度生,是以音声】而音声里面,【含名、句、文,乃摄假从实,】摄假从实,凡所有语言、音声、句、文,都是假相;“实”就是实相,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义谛,或者是讲如来藏。因此,讲来讲去,任何的音声、语言、文字,其实,都在显示第一义谛,离第一义谛说法,不名为说法。所以,说法者,不可以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得成教体;如来灭后,纸墨之教,】就化作文字了,【是为名、句、文,】如来灭后,根据佛教史,是佛灭度后六百年,才有文字记载、记录,那么,这一段中间都是一代传一代的。这记载里面多少有一点不同,有的人说:四百年、五百年、六百年才有文字。这中间过程,我们没有在当场,所以,我们用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来检验所传的是不是正法。

底下,说如来灭后(大约六百年),纸墨之教,是为名、句、文,【乃以体从用,亦得成教体;今当通取四法】也就是【(声、名、句、文。)为教体。】其实,这个声、名、句、文,最重要的是显示实相的道理,最主要是诠释佛理,理就是无生;相上来讲,要透过语言、音声,种种的善巧方便。

【二、唯识门:‘唯’遮外境,】“遮”就是止的意思。有个小学生念错了,说:王子犯法,与zhē民同罪。我跟他讲:那个不是念zhē,那个念庶shù啦!与shù民同罪。这里“遮”就是遮境、遮止的意思,外境。所以,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相、外境,都是唯心所现,没有真正的实在的外境。说:若心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万法都是唯识。所以,唯就是只有心识在作用,实在是没有外境,外境本是缘起缘灭的虚妄相,而是我们因为起虚妄的执着,和虚妄的分别,不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唯”就是遮外境,意思就是说:只,不能说有外境,境、相分,仍然是唯心所现的。【‘识’表内心。此按万法唯识之旨,即一切教法,亦不离识。】一切教法,也不离识。

【一、本质教:乃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以何法得度,即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第一段是如来净识起,如来的清净心所显示出来的,叫做本质教。如来鉴定,看看机缘成不成熟,要讲什么法、掌握的时空,从清净心说法,这个叫做本质教。【二、影像教:即听者之识,】本质教是从如来的清净心,叫做本质教。影像教就是听者之识,听闻佛法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譬如说:圆满,就想到大概是像月亮这样子圆满。空性,嗯!大概是像虚空,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相,因为没有证悟到第一义谛,所有的如来第一义谛,都会转化成意识型态的揣测。所以,说法很困难,你讲无相,他以为什么都没有;你讲实相,不可思议的境界,他认为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讲。但是,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讲。是不是?依体起用嘛!所以,你讲一个圆满,他就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圆圆的,像月亮一样;你讲清净,他就会观想成太阳、像虚空一样,反正众生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意识的推测的相。

所以,听经闻法要慢慢慢慢的细嚼慢咽。因此,这个佛法它不能听一遍,今天看了以后,感受很强;你经过了一年、二年、三年,再来听一遍这个VCD或者DVD,那个感触又完全大不相同!为什么?你的境界一直在进步嘛!所以,师父前天讲:就像蛇,蛇如果不脱皮,它不能成长;人的心没有经过创伤,是不能成熟的。所以,伤痛是好的,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经过痛苦的洗礼,更懂得“珍惜”叫做什么。因此,站在圣人的角度,他什么都可以融通、什么都可以解脱;可是,站在众生的角度,他很困难,他什么都着,什么都捆死!

第二这个影像教就是这样子,即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为已所缘。】虽然不是第一义谛,至少有一个因缘。所以,你现在不是佛,至少给自己一个增上缘。所谓【本质教,如石印石上之文字;】我刚看《楞严经》,这一句看了有一点吃力;后来知道说:哎呀!如果把这个第二个石头,把这个“石”除掉,念起来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如石印上之文字,也就是直接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就是这样的意思,就是石印上的文字。所以,他为了强调石印,还加一个“石”,念起来就:“石印石”,咦?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所以,这一句对初学佛法来讲,有一点困难,那我现在把它解说,就是这样子不困难,不会很困难的。如石印上之文字,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这个叫做本质教,这个叫做单刀直入。意思就是说:从清净识,显现为众生说法的,本质教,就是像石头上,石印刻的文字。

【影像教托彼所成,如石印所印(出来)之文字。】石印,文字刻在上面,你只要上一点油墨,唰!印一下,所印之文,文字就出来了!以前用这样的比喻,我们用现代来讲,譬如说:一张白纸打上字,这个叫做本质教;拿这一张纸去copy影印,这个叫做影像教,这样更清楚!你知道吗?这一张白纸就是佛的清净心;这张白纸里面的文字,就是佛清净心假借方便的语言、文字。是不是?众生看影印的,多少也可以体会一点。所以,以前因为没有影印机,讲起来就很辛苦,现在有影印机了,用这样来比喻,那就直接了当。所以,【二皆不离识,故以唯识为教体。】

【三、归性门:性即真如。以上识心无体,】无体就是无体性,也就是没有永恒性。诸位!所谓刹那即见永恒,诸位!刹那是妄,永恒亦是妄;始是妄,终亦是妄;因是妄、缘是妄、果亦是妄。为什么妄?讲究竟本体来说;从事相来说: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有刹那、有永恒。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法?站在归性门的角度,“性”就是真如。以上识心无体,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唯是真如。】【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离意识型态,意思就是:学佛,你不能用观念,卡在某一种观念,你就是死路一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意思就是说:你听经闻法要契入真如实相,不能用意识心听经闻法。所以,离心缘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离开一切的观念,善恶、是非、高下、贫富等等,观念统统要放下,【毕竟平等,】为什么说毕竟平等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为什么?诸相本身就是空相嘛,诸相非相,本身就是空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单刀直入,就是毕竟平等嘛!【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净名经》云:‘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而另外有一个解脱,文字就是解脱,为什么?若悟不二法门,文字就是解脱,不能把文字跟解脱打开来。有的人讲:我不着相,我不着相!然后,不来听经、闻法,说:我离语言、文字。错!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文字跟解脱就是不二的。所以,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而另外跑出一个解脱。【亦此门意耳。】就是这一门的意思,万法归性门。【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眼色处是眼根,色就是六尘的色尘;耳声处,耳根对声尘。其实,这个都在描述根跟尘所产生的识,眼根攀缘色尘,眼识界就显现;耳根攀缘声尘,耳识界就显现。

那么,诸位!大悟的人,有没有眼识界呢?有没有耳识界呢?为什么讲: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诸位!站在哪一个角度讲: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站在本体的角度说,性识本来就是一如。如果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空,那么,你认为没有识,怎么作用呢?本性是无生,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没有识,那怎么作用呢?那大悟的人就没有眼识了、没有耳识了,也没办法听声音了,那比凡夫更糟糕!所以,性是体,识是用,这是对大悟的角度说的;那么,对迷的角度,万法唯心所造,就是唯识所造,是站在迷的角度说。因此,我们要了解,佛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诠释的义理也不一样。那么,现在把这个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归怎么样?如来藏,妙真如性。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十八界之眼识界、耳识界,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教,皆以归性为教体。】归性就是第一义谛。所以,一切法师说法,无论禅、净、律、密,不能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

【四、无碍门:即前三门,】前面三门,就是随相门、唯识门、归性门。即前面三门,心对境,理对事,(【心、境、理、事,】)【圆融无碍,交彻相摄,而成四无碍法界。】这是华严的思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而成四法界。【随相门属境】也就是【(声名句文属色声之境。),唯识门属心,合之成心境无碍;又前二门属事,归性门属理,合之成理事无碍;】在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前面讲唯识?就是唯心,表内心嘛!为什么它是指事呢?前二门,你说随相门属事,这个还能理解;为什么连唯识门也属于事呢?很简单,因为它是属于造作,不属于无为法,所以,归为事门。所以,又前二门属于事,随相门:声、名、句、文,这个很容易理解它是事相。唯识门列为事相,因为它有造作;性是属于无为法,无为就是无造作。因此,从识跟性一起来讨论,那么,性就是体,识就是相用,知道吧!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或者祖师在讲的,他是站在哪一个角度说的。

【又,前二门事之与事,随相不碍唯识,】为什么?心、境本来就是如来藏性嘛!【唯识不碍随相,一尘剖出大千经卷,】诸位!这个一尘剖出大千经卷,有二种重要的观念,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念般若心,能出无尽的法界。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与般若相应的如来藏性,可以演无量无边的法。这“一尘”是表法的,是最小的单位,最小的单位,我们说一尘;但是,还有比尘更小的,那就是念头。一尘是表法的,念头,这一念与般若的智慧相应的时候,就可以演说出大千经卷,这是第一种。第二个重要观念:一个尘是缘起、是性空;那么,尽法界的真理,也不能离开这个一尘、一个颗粒微尘。为什么?一个颗粒微尘是缘起、是性空;无尽的法界,仍然是缘起、性空。

所以,什么是佛法?在这里就很简单,要好好的体悟,什么是佛法?就是把千差万别会归到平等的心性。所以,简单讲就是:平等心的人,就是真的入佛法;懂得放下的人,他就接近涅槃。如果不懂得放下,不管你用什么拜佛、念佛,你怎么样下功夫,都很困难,因为跟佛的心性不相应,就是修行没有抓到重点。懂得放下,涅槃就快现前;彻底放下,就彻底见佛!所以,我们要念佛,念佛以前,有一句:万缘放下,才一念提起啊;你现在万缘没有放下,就要一念提起,那没办法的!要怎么样才能够万缘放下呢?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才放得下嘛!是不是?

所以,一尘剖出大千经卷,含有二层意思:一、一念般若相应慧,能演无量大千经卷诸法;二、一尘是缘起性空,无量法界也是缘起性空,也能出大千经卷,你怎么说,都不能离开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一尘如是,尘尘皆然,则属事事无碍。】一尘是事,大千经卷、法界还是事相,这属于事事无碍。诸位!初学佛法的人千万不能搞错,这个事事无碍法界,不是事事顺利、事事无碍,不是你想的那个,这样会闹笑话的!你把事事无碍法界认为:事事都没有障碍啊、事事都顺利啊!喔!阿弥陀佛!这个就很严重,完全扭曲佛的意思,这个事事无碍法界的意思是说:层层无尽,就是华藏、华严世界,这个是佛的境界、大菩萨、十地菩萨的境界,事就是这样子,事事统统是无碍。不是你想的:每一种事情都是无碍,不是这个意思。

【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来!恢复一下观念,27页第一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四义。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此是四相。好!翻回来,强化一下印象。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三藏圆融,】三藏不是经、律、论;三藏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得以无碍为教体。】无碍。后二门就是归性门和无碍门。【后二门与台宗明此经,以如来藏为体,亦相脗合。五能诠教体竟。】诸位翻开《表解》第五页,能诠教体,教体——如来教法所依之体,文殊答佛偈:我今启如来,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据此:则知道释迦牟尼佛以音声而作佛事,是以音声而为教体。翻过来第六页,为什么要看这个《表解》呢?这个《表解》是提纲契领,一看,哇!就很清楚了!

今依贤首略作四门,以明教体: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什么叫做随相门呢?以声名句文四法,摄假从实——方成教体——今纸墨之教,是名句文以体从用,亦得成教体。二、唯识门——唯遮外境,“遮”就是遮止,千万不要误认为有外境,外境都是缘起、都是如幻的,包括这个色身都不可得了,何况外境呢?你看到的山河大地、一颗微尘、一棵树、一座山,任何一种动物、植物,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遮,唯遮外境。识表示内心——此按万法唯识之宗旨,也就是一切教法也不离识。一切教法不离识——一、本质教;二、影像教。什么叫做本质教呢?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何法得度,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什么叫做影像教呢?也就是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为已所缘。什么叫本质教呢?就是从净,就是净识,现起,如石印、石上之文,这个句读要这样念:如石印之石上之文字,那就更清楚!托彼所成,如石印所印之文字。二皆不离识,故以唯识为教体。第一个是以音声为教体,声、名、句、文为教体;第二个是以唯识为教体。第三、以归性为教体。

第三、归性门——性就是真如,以上识心无体,无体就是没有永恒性,识心是在我们如来藏性刹那生、刹那灭......虚妄的执,生、住、异、灭......虚妄的生、虚妄的住、虚妄的异、虚妄的灭,所以叫做识心无体,也就是识心没有永恒,唯是真如,我们底下,识的底下还有一层永恒的,就是真如的体性。又四科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声色二法,皆以归性为教体。

那么,这个无碍门是从前面三门来讨论的,一、从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一、随相门——是属境、属事、随相不碍唯识,它画三条线下来,随相门是属境、是属于事相,随相不碍唯识。第二叫唯识门——是属心,也是属事,为什么唯识属事呢?因为没有造作就是属性;有造作就是属事,因为这个识是跟性一起讨论的。第二这个唯识门,属心、属事,还有一个是唯识不碍随相。三、归性门——是属于理。那么,底下就更清楚了,属境、属心——就是心境无碍;属事、属理——就是理事无碍;那么,随相不碍唯识,唯识不碍随相——就是事事无碍——三门为一无碍门。也就是前面三门,心、境、事、理,圆融无碍,一尘剖出大千经卷,一念圆含百界千如,这个一念圆含百界千如,是天台宗的思想。故以无碍为教体。

好!诸位翻开讲义第32页,【甲六所被机宜】所被就是说:加被的,或者是说适合的;宜就是适合哪一类根器,佛是为哪一类众生说法的?《楞严经》能够加被哪一些根器,使他们受益呢?【已知此经,能诠之体,未悉所被何机?圣人设教,本是应机而说,故经称为契理契机之教。今按本经,应分通、局。通:即普被群机,】全部包括在内。

【前判此经,正属终教。】“终教”加一个:实,就是终实之教,“终”就大乘终教;为什么讲实呢?就是究竟说,不保留了、不善巧了,全部都是显示如来藏性了,叫做大乘【终实教意,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无二圆满。’】我跟佛都是平等的,佛的心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我也是这样子。【既然生、佛无二,】是平等的,【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此无二之体,故为众生。】【此经乃阿难请问,得成菩提之法,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蠢动含灵,】这个“蠢”就是春天的小虫,叫做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何机不当被哉?】“被”就是佛加持、加被。【局、即拣择当机。以通中摄机虽广,受益难齐,】“通”就前面讲的普摄群机。“难齐”就是很难一致,虽然含摄的这个根器很广;但是,要他们受益很困难!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讲:讲经说法的人,要注意对方的根器,小根、小器的人,要用小法;中根器的人要用中等的法;上根器的人要用上法;上上根器的人要用上上法。

佛陀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婴儿,佛在经典里比喻,婴儿的食量只有一点点,母亲如果不懂,“母亲”是指说法的人。牛奶喝不下了,你硬挤、硬压,你非吃不行、非喝不行!这个小孩子喝下去以后,因为他已经饱了,会怎么样?会吐出来!也就是说:说法的人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要观机逗教,你要把这个法倾囊相授,要看对方受得了、受不了?对方只是婴儿,他的食量只有一点点,他一点点就饱了!是不是?所以,世间人你跟他讲因果、行善可以生天,他就很满足了;对于成佛的人,这还不够!所以,因此,说法者应当观机逗教,就像喂母乳一样,小孩子几点、几时要喂母乳,不可以让他吃得太撑,硬灌,达不到效果,这个就是佛在经典里面比喻得很好。如果是大人,那么,吃的饭量也大,尽管来。饭、菜多一点,无妨!为什么?他是大人,胃大嘛!所以,用这个来比喻根器能够领受深浅的义理,因此,说法还是要看情况。

 【但根深者,即得悟入,浅者只能信解,都无夙根者,】一点根都没有的,【不过结缘成种,】我们今天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根器很深的人,哇!听得法喜充满。根器很浅的人,也不错,也能信心、能解如来的真实义。那么,有的人说:哎呀!我在家里看电视,不如来听师父讲《楞严经》,这二个钟头听一句也没关系!你种了善根,不错了!不过结缘成种,也不错!【论益则属远因缘,】今生今世不能成就,没关系!来世再继续修行,你总得要有一个开始,有一个因嘛!【故当拣择,寻常拣去非机,】非机,乍听之下,如果一个人不认识字,fēi jī他会写:飞机。就是你在坐的那个会飞的飞机。“非机”就是非楞严会上之机,叫做非机。不是楞严会上的根器的,寻常拣去非机,【此则拣择乎当机也。】平常选择非机,就是:不是当会的根器的。那么,在这里选择当机,其实,这二个是一体两面的,我们选择《楞严经》适合的当机,当然就会把不适合的选掉。所以,这二个:非机跟当机,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此经既属终实教意,自是叹大褒圆,】“叹”就是赞叹,赞叹大乘,因为大乘可以成佛嘛!“褒”也是表扬、赞美的意思。“圆”就是圆教,这个圆教是对前面藏、通、别、圆,四教来讲的,叫做叹大褒圆,这个完全是天台宗的思想。“自是”就是当然。说:此《楞严经》既属于终实教意,讲究竟的一实相的道理。自是就是:当然是赞叹大乘,当然是表扬圆教的义理。【引小入大之教。】引小乘入大乘之教。

 【经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又偈云:‘此阿毘达磨,】做一下笔记,“阿毘达磨”有二层意思:一、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比法,没有比这个......无比,无与伦比,无比法;二又翻译成殊胜法。那么,在这里连贯起来,称为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十方诸佛,薄伽梵就是诸佛。【一路涅槃门。’】一路涅槃门,前面加一个:唯一的,这是明心见性......此《楞严经》舍识用根,十方诸佛所赞叹!这一句讲得激动一点,十方诸佛要成佛,必须要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才能够成佛,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可见明心见性有多重要!再讲一遍: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是十方诸佛唯一一条明心见性,令一切修行入于涅槃门,没有第二条路,十方诸佛都要明心见性、都要大彻大悟,即心即佛的道理。

 【皆意在接引小乘,趣入大乘也。】【又阿难当机,示居有学声闻之位,】“示”就是示现,没有阿难示现,哪里有这一部《楞严经》呢?当然就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才有这一部《楞严经》可以看。【佛云:‘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皆回小向大之明证也。】【先明小乘四类:】【一、回心声闻。】回心声闻就是对定性声闻讲的,定性就是难以改变,叫做定性,你这个个性已经固定了,当然就是定性声闻了,不发菩提心,只自利,不利他,就是不回心声闻。这个回心声闻就是回小向大的意思,对定性声闻来讲的。所以,回心声闻又叫做不定性声闻,能回小向大,所以,他叫做不定性声闻。【经云:‘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你既然要入佛的知见,要好好的微细的观照,你的初发心,是不是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修行?跟果地觉有没有一样?你因地不真,因地用生灭意识心,你没有办法达到果地觉。是为同?是为异呢?

 【二、并为缘觉。】缘觉,梵文叫做辟支佛,很多人认为:辟支佛就是一个佛。不是的!这个“辟支佛”是梵语,“辟支”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佛”就是觉,“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千万不要把“辟支佛”误认为是一尊佛,这只是二乘人而已,这是梵音翻译的。如果你把“辟支佛”当作是误为佛的境地,那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它其中有一个“佛”字。这个“辟支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不同,释迦牟尼佛是一尊佛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做能仁。这个“辟支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简称缘觉,所以,他不是佛啊!所以,千万不要把缘觉辟支佛误为是佛,有很多人到这个地方始终摸不着边儿:为什么?咦?底下一个“佛”,辟支就是佛啰!不是!这个“佛”就是觉的意思,纯粹是梵音翻译的,不是一个人的名字。【经云:‘哀愍会中,】也就是愿佛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三、并及有学。】有学阿罗汉,阿罗汉底下就是有学,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经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受、降伏。【畴昔攀缘,】“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就是从前、以前。从哪里来摄心、来降伏以前的意识心、攀缘心?所以,修行人,一切比丘、比丘尼;不要常常到在家居士去,用攀缘心,比丘是非就多!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很喜欢攀缘有钱的居士,被佛所呵叱!为什么?金钱跟生死没关系,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他们供不供养,是他们的发心,不关我们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用心,佛不准比丘、比丘尼一直攀缘这个外境,往外一直跑。【得陀罗尼,】就是得总持,【入佛知见?’】

【四、兼为定性,】定性就是定性声闻,定性声闻就是难以改变,现在要把他改变了。【经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二空就是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上乘阿罗汉就是佛。所以,你到泰国去讲大阿罗汉,就是指佛。【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这个“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由什么显呢?就是由定显寂灭道场。(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科判 02 :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

楞严经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

楞严经三 科判04 :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

楞严经三 科判05 :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完全没有意义的

楞严经三 科判06 : 这个听经不怕多,听一次有一次的感受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摄终、顿、圆三教在内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2 : 一个团体好坏,从这个“诤”就可以看得出来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3: 每天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忏悔,念一年,生生世世的冤业解决掉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4 : 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真正大悟没有宗派,只有一佛乘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5 :有修没修其次,法不能讲错,法讲错了,就完了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6 : 你只有听经闻法的能力,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 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8 : 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要般若为前导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9 : 现在你的心寂灭你现在就是涅槃。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0 : 不可以各存门户之见,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