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1
请翻开《讲义》60页。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60页,第一行,【丙二发起序】发起序,我们前面叫做证信序,也就是证明这一部经是的确佛说的,是可信的!接下来是什么因缘,而有这一部《楞严经》的缘起?叫做发起序。【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所”就是之时。空王佛((佛名)过去世之一佛。空王为佛之总名,而今为一佛之名也。法华经说,释尊与阿难共于空王佛所发心。法华经人记品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又,阿弥陀如来于因位为比丘时,与他三比丘共拜此佛之白毫相而成佛。见《观佛三昧经九》。往生要集中本曰:‘五体投地,遍身流汗,归命弥陀佛。念眉间白毫相,发露涕泣,应作此念:过去空王佛,眉间白毫相,弥陀尊礼敬,灭罪今得佛。我今礼弥陀佛,亦当复如是。’FROM: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这个时候,
【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深本就是阿难尊者是有相当来历的,不是泛泛之辈。【非实有学人也。误堕淫室,但是大权示现,】只是大权示现,【引发大教而已。且此经欲明】这一本《楞严经》,最重要的在说明什么?【恃多闻,而不勤定力,不能抵敌邪咒,】这一本《楞严经》最重要的,是说明你只有听经闻法,而不勤于定力,意思就是不实修。为什么要勤于定力呢?因为我们的习气、意识太强,虽然懂得一点道理、皮毛;但是,烦恼的境界现前,就会使不上力,因为众生都是顺着习气在走,只要你稍微有一点逆的境界,就会起烦恼。这就是只有听经闻法,而不勤于这个定力的修持,不能抵敌邪咒,没有办法抵抗,敌人就是对方。【而被摄入淫席,】所以,《楞严经》
【正劝多闻者,策力于大定耳!】“策力”就是要勉励、要用功于这个首楞严大定。意思是说:听经闻法不能听了算,要实修,实修才能显这个大定,道理知道是一回事,而我们的意识执着、烦恼的心太强,所以,不好好的降伏,是得不到楞严大定的。【然必以阿难示堕者,有二意:】 【一、以多闻第一,力不胜邪,可证闻不足恃,必宜从闻思修。】第一段的意思,是你多闻第一的阿难,道力也没有办法抵过邪咒,因为阿难是证初果(初果,即四沙门果中之须陀洹果,乃断除欲、色、无色等三界之见惑,预入圣者流类之果位。
须陀洹,为梵语srota-a^panna 之音译,意译作预流、逆流。其中之‘流’即有‘无漏之圣道’与‘生死之流’二义,前者即称为预流,后者即称为逆流。 (1)预流,‘预’即‘入’之义,谓此圣人得证初果,为入于圣道之流类。 (2)逆流,谓初果圣人乃背逆生死之流类。[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FROM:佛学大词典)。可以证明闻不足恃,只有闻法而不实修,那是靠不住的;“恃”就是靠、依靠。言外之意就是:修行入于寂灭,是真枪实弹的东西,不能说听经闻法说了就算,是真的实在的功夫,碰到一切顺逆二境,是真的能够全部稳住情绪,那个是真的修行。必宜从闻思修,“闻”就是闻慧;“思”就是思慧;“修”就是修慧,这个一定要有正确的思维、正确的修持。
【二、以是佛堂弟,修不能代,】你看看,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让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佛力是很了不起的,阿难是生长在释迦牟尼佛的同世,又是亲戚,又是他的堂弟,你看,生死都没有办法互相来代替!以是佛堂弟,修不能代,【以见佛不足恃,】佛也是靠不住的。【必宜自己深修。】所以,生死还是回归到自己的问题,回归到自己的问题。因此,什么叫做修行?提起正念,发菩提心,时时刻刻要正视自己的正念,如果悟了,刹那即见永恒,悟了,就是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如果大悟,刹那是幻,永恒还是幻。
所以,在《阿含经》有一段对话,特别的重要!有一次,外道来问舍利弗和目犍连,说:二位尊者!如来灭度后,如来是存在呢?或者是不存在?如来是有限呢?或者是无限?如来是存在?或者是与不存在的中间?到底佛、如来灭度后,如来是存在否?佛不答,沉默。这个事情,舍利弗、目犍连就来问佛,佛说:无记!就是不值得回答,没有任何的意义!那外道又说:那如来灭度后,佛是不存在啰?如来就不存在啰?世尊也不回答,认为也没有任何的意义。说:如来灭度后,是有边是无边?或者是介于有边或无边?佛沉默,不回答,无记,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由这一点,我们就很清楚的,不能期待到临命终的那个时候,等待着一个极乐世界修行,佛已经在《阿含经》指示得很清楚:万法回归当下,现在有了大般若智慧,法本不生,法本不灭;法本不增,法本不减,所以,万法必须回归当下,就必须要享受现在的生命,享受现在的解脱,如果一直问未来,反而不切实际。所以,佛陀不回答,佛陀说:这些都是无记!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所以,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跟朋友去游山玩水,朋友看了山、看了水,朋友一直在享受;那个人跟朋友也这样去看山、看水,可是,他计划下一次,现在山水已经现在他的前面了,他不懂得去欣赏,他跟朋友去游山玩水的时候,他就开始计划,他不看山,眼睛看等于不看;水很漂亮,有看等于不看,因此,他满脑子都在计划明年的三月、明年的六月、明年的九月,我要去哪里玩,我要去哪里!对于现在这么漂亮的美景、美不胜收的美景,视而不见!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他就是这样子,美好的风景,现在就可以欣赏!意思就是:万法要回归当下,你一定要享受现在的那一种般若的智慧、解脱的思想、自在、无执着、不分别、不颠倒,那一种祥和、宁静的心灵状态,这个才是佛!而不是说:现在没有破烦恼,一直期待将来,那接不上去啊,接不上去啊!你现在心清净了,你临命终,当然就感应得极乐世界现前,心净则佛土净嘛!
所以,万法还是要回归当下这一念来修持,才受益、才现实、才切身。而不是说:就像那个故事一样,已经去游玩了,可是,眼睛看,却一直计划明年:我明年三月去哪里;后年的六月去哪里;再来,隔二年,我又要去哪里;而对现在这么美好的山水风景,都不去欣赏它。所以,就一直等待......后来经过了几年以后,大家谈起游山玩水的感想,这个人一直在计划的,统统讲不出所以然!人家说:哪里山啊、水啊很漂亮!他说:喔!是这样子吗?因为他满脑子都在计划未来啊!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用意是什么?自己不救,佛绝对没有办法!
底下,说:亦见佛不足恃,必宜自己深修。【此处以显阿难深本,至下文中,仍应据迹发挥,】“迹”就是示现的情形,来发挥。【方能激引真实凡小。】什么叫做真实凡小?就是非权现的菩萨,不是善巧方便示现的菩萨,叫做真实的凡小,是真正的凡夫和小乘人。【大凡深位,】“大凡”就是真正的,久修的人。【示现浅位,】浅位就是初果。 【必能曲尽浅位情态,】“曲尽”就是全部演得很像;浅位就是修行功夫不到。这个大凡深位示现这个浅位,一定能演得完全跟浅位一样。【如执迷谬辩,】“谬辩”就是错辩。【感悟涕泣,皆所以尽其情态,】这个就是浅位的情态了。
【旁发诸真实者之心曲,】“旁发”就是从旁引发出,就是侧引的意思,从侧边引发出诸真实者之心曲,真实者就是悟真如自性的人;心曲就是全部的心意。这些浅位示现,像执迷不悟、用种种的辩论、感悟涕泣,皆所以尽其情态,都是为了从旁边引发出悟道人的心曲,就是全部的心意。【令生】令众生,【庆快解悟耳,】就是生起庆快解悟之心:哎呀!太好了!有这种感受。【不必处处回护阿难。(分四)】说:他是久修之人!这个不管!所以,被佛呵叱,不管你是什么来历的,今生今世示现的就是这样子。
底下,【丁初王臣设供二佛僧赴请三阿难示堕四如来垂救今初】经文:【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掖,这个可以念掖ye(四声)。我简单解释一下:时,也就是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喜日(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证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的时候,波斯匿王为他的父亲;“讳”就是忌日,波斯匿王的父亲已经往生了,替亡者做功德。所以,为其父王讳......这个忌日,讳日营斋,办这个斋僧。请佛宫掖,“掖”就是宫殿中的偏室,也就是皇宫的左右二边,因为皇宫的大殿是要施政,办理政务的,所以,就请(佛僧)来皇宫的二边应供。自迎如来,这自迎如来,含义就是说:亲自到衹桓精舍,它是这个意思。叫做自迎如来。不是说佛陀自己来到这个皇宫,然后,皇帝自己出来皇宫前面迎接,不是这个意思,是亲自到衹桓精舍,恭请佛来应供。广设珍馐,这个“馐”就是熟食,煮过的食物,上味的食物,叫做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以下发起序,为此经发起因缘,与诸经不同,又名别序,】别序就是【别在此经故。】就是别于、个别,“别”就是专指《楞严经》,又名别序。因为序文每一部经都有;但是,只有《楞严经》是这个的序文,说:别在此经故。【时,即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喜之日,供佛斋僧,功德倍胜。】就像我们现在在结夏安居,也有许多的在家居士,都办了这个素菜,办桌来供僧,一样的! 【《盂兰盆经》,佛告目连,应于是日斋僧,以度亲灵,】应当在七月十五,诸佛欢喜之日斋僧,来度自己的双亲,“灵”就是灵魂,就是我们所讲的神识了。
【故王臣皆喜是日设供。】【波斯匿此云月光,】波斯匿王【与佛同时降生,其父王见诸光明,】搞错方向了,【不知是佛生祥瑞,】以为是生了一个不得了的太子!【谓是太子福力所致,故命名月光,】搞错方向了,原来是佛!佛当然是示现的了。【亦名胜军,以其军旅最胜,诸国无能敌故。】也就是波斯匿王的军队很强。【过去龙光佛世,位登四地,与释迦同为地上菩萨,释迦当时居第八地,今来成佛,彼即大权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以助扬法化也。】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为(去声)其父王,】去声就是第四声, wèi为其父王,【即匿王之先王,】波斯匿王的爸爸。【讳日乃亲丧之日,俗谓忌辰;人子而于是日隐讳而不敢言,】有种种的禁忌了。【言之即恸故!】这个念恸tong(去声),“恸”就是哀伤过度。【世教每岁兹辰,服食俱变,】“世”就是世间人,教导每年在这个时候,“辰”就是这个时候。无论是衣服,要表现哀戚;无论是饮食,统统要改变一下,表示失去父母很哀伤,叫做【示恸如初,内教】也就是佛教。前面讲的是世教,就是世间的一般;那么,内教是佛教导。
【令人】七月十五佛欢喜日,【是日修斋,以资冥福。】“资”就是帮助,帮助亡灵,冥福。【今匿王父王讳日,适当自恣之期,故营斋请佛宫掖,】宫殿的二旁,“掖”就是侧边。【资荐亲灵。】“资”就是助;“荐”就是超荐、超度,亲灵。【营办也;宫掖为王宫左右掖庭,】也就是宫殿中的偏室,“偏”就是不正。【谓请佛在王宫掖庭受斋。问:“王以万乘之尊,而迓万德之佛,何以】这个念迓ya(四声),“迓”就是迎接的意思。而迓:迎接。为什么?【不请佛于内宫正殿,】为什么不干脆把佛请到皇帝的正殿来呢?【而请于掖庭之理乎?”答:“正殿原为施政重地,营斋亦非所宜也。”】那是问政的地方。
【自迎如来者:示崇敬之极,亲自迎接如来也。】【广设珍馐:珍馐是贵重食品,馐熟食也;无上妙味,具足色香美味,诸般俱备。】【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延亦迎请也,】【观文中匿王请佛,具有六种敬意:谓其处则内;其迎则亲;其设则广;其馐则珍;其味则妙;其伴则同;】请到皇宫来。【其迎则亲;】亲自恭迎。【其设则广;其馐则珍;】广就是人多,很大的一种无遮大会,请的众生很多。其馐则珍;【其味则妙;其伴则同;】就大家一起来。【可谓敬之至也。】恭敬到极点。
经文:【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饭”就是供养,在这里当作动词。“伫”就是等待佛来应供。
【室罗筏城之中,复有长者居士,同受佛化,】佛当时在世,不只是度出家众,也度在家。所以,这些居士也深受佛的感化,所以叫做同受佛化。【故亦同时饭僧,以自恣作福胜故。】【长者不独年高,】以前称长老,长老,是很不容易的,这“长老”是称出家众;要称在家居士叫做长者,可不容易!【应具十德:】长者不独年高:不只是说年龄很高,而且必须具足有十种德行:
【一、姓贵;】姓贵就是印度的四种阶级是非常鲜明的,这个长者的出生,就是很高贵的,意思就是:必须生在贵族;你生在下贱种,就不够资格。【二、位高;】权位很高。【三、大富;】要很有钱,有钱才能救众生,像给孤独长者。【四、威猛;】这威猛就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很有能力了!【五、智深;】相当有智慧!【六、年耆;】这个“耆”通称年老的人,《礼记》说:《礼记》,古书,就是六十岁的老人;那么,《说文》也是古书,《说文》说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叫做年耆。说文就是解说的说,文章的文,《说文》,这也是古书。【七、行净;】行为是清净的。【八、礼备;】礼备,还懂得进退,知礼进退,叫做礼备。也就是说:时间、空间,那个礼节拿捏得恰到好处! 【九、上叹;】在上位的人赞叹他,叫做上叹。【十、下归。】比他年纪轻的,这些年轻的人都归顺于他,因为他很有德行!
【居士乃居家守道之士,身处尘劳,心恒清净,】诸位在家居士!这八个字可是修道的重点,身体虽然处在现实的尘劳当中;但他的心是永远清净的。【有有德有位者,】这个“有位”是官位,有德行又当官的,【如此方苏东坡居士之类,】还有一种是【有有德无位者,】也没有当官的,【如此方庞居士之类。】这大家都知道庞蕴居士了。【伫,候也,待也。】【伫佛来应者,作二解:一、长者居士,不知佛受国王之请,则等待佛来应供;二、已知佛受王请,则伫候佛派菩萨圣众,前来应供。】有二种情形,所以,大家都等待佛来应供。【初王臣设供竟。】
接下来,【丁二佛僧赴请】经文:【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这个“敕”就是命令,帝王的诏命叫做敕,我们常常看电视,古装剧常常这样讲: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就是皇帝的命令。讲义:【此明佛僧分赴,以应斋主。】【佛敕命文殊分派者,以文殊为众中上首,诸菩萨、罗汉皆能信从故。】【二佛僧赴请竟。】
底下,【丁三 阿难示堕(分二)戊初 将堕之由 二 正堕之事 今初】经文:【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师父先简单解释一下:佛以及菩萨、阿罗汉等等,都去应供,只有一个人来不及,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这个“别请”就是另外,阿难被别人请了,去应供了!去很远,远游未还;“不遑”就是来不及。僧次,大部分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个僧次就是说:我们出家众,应供有分僧次的,佛在世的时候,有在家居士经济能力不够,一次没有办法请几千个大阿罗汉来吃饭,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他又很想供养僧,就问佛,佛跟他讲:从受戒,先受戒的叫做长老,受戒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十年先排,不是看年龄的,看受戒戒腊的。
受戒戒腊如果都相同,看出家,譬如说:他出家十年还是沙弥;他出家一年也是沙弥,二个同时去戒坛受戒,那个戒坛还要看谁先登坛?譬如说:这一次受戒三百个,我先登坛受比丘戒,出来,我必须排在前面,你慢登坛,你要排在后面。三百个人没办法一起同时受戒啊!它一次登坛九个,我先登坛,我就是戒兄。那有的人讲说:那另外一个就是戒弟啰?佛教没有讲戒弟的,都要互相称为戒兄,你听过:戒兄,戒兄!这是恭维,然后,对方会不会称:喔!戒弟!你来了!没有这样子的,二个都要互称为戒兄。
所以,同一个戒坛上,假设说:我今天出家十年,他出家二年,同样同时登坛,那么,受三坛大戒后,我要排在前面,因为我出家已经十年了。这个僧次,就是有按照受戒的时间次第,还要按照三坛大戒的登坛的时间来排的。所以,佛在世,有在家居士很想供养僧;可是,没有办法一下子供养一千多大阿罗汉,所以,就派出家众轮流,僧次就是看谁这一次轮到,这一次轮到一到一百,戒腊高的先去应供;再来就一0一到二百,这样一直慢慢的轮;戒腊后的在最后了,也许还没有轮到,那个居士就死掉了,那就没有福报了,没办法了!
所以,在佛教界是很重视长老的!你知道吗?以前要三衣一钵很困难的,佛在世的时候,他们那个袈裟,都不是现在做得这么好看,都是要捡人家丢掉的布,深褐色的布,这样裁一裁缝起来,佛当时在世的袈裟,是这样补补贴贴......一块一块这样补起来的呢!那要一件衣服很难呢!如果这一块布料比较好,来,放着,要由所有的长老开始轮,长老说:我有了!轮第二个,次第。第二个说:我袈裟够了!才轮第三个,这样一直轮......轮到最后,那个慢受戒的说:我没有!才有你的份。在僧众里面,有严格的纪律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家有家规,佛教是很重视纪律的,按部就班来。所以,你钵来也是一样,佛当时在世,吃饭是用钵来托钵的,这个钵有二种:一种是铁做;一种是陶器做的。
这个钵如果是很好,还是必须由上座长老......譬如说:你出去外面,你新戒的比丘出去外面,人家送一个新钵给你,这个新钵不会轮到你呢!要由长老,说:长老,长老!这个新钵,您们哪一个要?然后,那个破的、有缺角的那种,或者是裂痕的,只要不渗水的,师徒慢慢轮......最上钵一定要是长老;最好的钵一定要是长老;最新的钵还是长老!铺的卧具也是一样,要把所有最好的必须供养长老,慢慢慢慢依次第来......所以,这个僧次;在目前来讲,已经没有这种情形,像我们讲堂的比丘,分院的就不算,譬如说:有三桌的法师来,那在家居士都有这个经济能力啊,来,当然就同时请了!现在很少论这个僧次的,僧次就是一种伦理道德,很重要的!佛在世是很重要的。
那现在的经济能力都够了,一下供养,全部都有红包;一下供养,大家都可以吃饭。而佛在世不是这样子的,几千个大比丘,证阿罗汉果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你想想看,那些没有证大阿罗汉的,有多少人啊?那叫做......不是一大群,那一大票喔,那多少的出家众喔!所以,一般人请不起的,请佛来,还要请佛陀的弟子来,对不对?比较穷的,一次就倒了,如果来几万个人,你一下子就没办法,就倒了!所以,这个就按照僧次伦理道德,轮番应供。叫做不遑僧次,来不及加进去僧伽的行列,应供的次第,所以叫做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在旁边,以及阿阇黎在左右,都没有!途中独归。
【此下叙将堕之由,厥有四端:】这个是叙述阿难为什么会堕入淫室之由来? “厥”就是其或者是彼,其有四端:【一、别请未还;唯(独也)有阿难一人,自恣之前,先受别请,远游未还。阿难具云阿难陀,】所以,我们讲到阿难,真正的名字叫做阿难陀,阿难陀,中国人好简,所以称“阿难”二个字。【译为庆喜,乃佛堂弟,白饭王之子。】白饭王是净饭王的弟弟,佛、世尊要叫他叔父,也就是佛的叔叔。佛的叔叔也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阿难了,何其有幸,跟佛是堂兄弟!
【于佛成道日降生,】佛成道,刚好他降生。【王闻太子成道,一喜也;又白饭王入宫,报告生子,】生了个儿子。【请王赐名,又一喜也,】又另外一个喜事。【故字曰庆喜。】【而别请,是别种事缘所请,如忏罪、】忏罪要凑二十个人。或者是【施物等。】所以,阿难受别请。【自恣时到,理宜早归。远游未还二句,即别请处远,】“克”就是在指定时间,也就是来不及,【未克早还,所以不及分列众僧,】“克”就是在指定时间,也就是来不及。分列,诸位!你一定要做笔记,否则你看不懂:“分”就是分别;“列”就是列入。所以,来不及分别依照僧次,来列入僧众,来不及!【应供班次,】依照受戒的时间长短分班,有次第的。【故有致堕之事。】
【二、无侣独归: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阿阇黎,我们称为教授师。 【上座有四种:】【一、生年上座,年龄长故;】叫做生年上座。【二、戒腊上座,】也就是【受戒久故;】【三、福德上座,】也就是【福慧尊故;】【四、法性上座,】就是【无为证故。】所以,法性上座就是证阿罗汉,证阿罗汉果叫做法性上座。所以,有时候这个次第,坐的位置也不一定,譬如说:他年轻,才二十岁就证阿罗汉果,佛就可以请他坐在前面,因为他精通心性,那些没有证阿罗汉果的,就会坐在后面,所以叫做法性上座,(未完)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