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5: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不可以混杂
楞严经 十番显见-25
慧律法师主讲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翻开243页中间,[卯六,显见不杂(分二)辰初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二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今初]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识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阿难说:我虽然了解这个见性是没有来去的;但是,怎么样才能知道,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阿难虽最见精无还,而领之未的,】这个[的]就是不敢肯定。【故言】所以说:【我虽识此见性无还,是虽知见性,不与诸相以俱还】。诸位,这个相,它有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青黄赤白、明暗、通塞、浊清等等;但是,我们的见性没有相,涅槃的妙心是无相的般若智慧。
所以,不与诸相以俱还,【云何分辨,可以得知是我真性,而不属于物也?物就是物象】。我的真性就是能缘的真心,虽说能缘,其实是无所缘,是方便说,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解脱,叫做真性。而不属于物,[物]就是指物象,缘起如幻的假相。【观虽识二字,阿难以见性,昭昭灵灵,盈满目前】,盈满就是充满,悟了,见就是性。【物、见混杂】,物是所缘,见是能缘,阿难分不清楚。【仍是有疑莫决,不敢认见为心,所以佛即以物、见分明乃显自性也】。意思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很清楚的分开。【初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竟】。
[辰二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分四)] 物是物,见性是见性。【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这一段是说,佛对阿难说:我今问汝,你现在还没有得到漏尽清净,没有得到无漏清净,借重于佛的神通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这证阿罗汉果的,见阎浮提,[阎浮提]的上面加二个字:万亿。见万亿阎浮提,因为阎浮提有无量无边,那么,这个见万亿阎浮提,就是指娑婆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所教化的。如观掌中,阿摩罗果,这个阿摩罗果类似胡桃,它的味道是甜甜的,又酸酸的,可以食用,亦可为药用。
说:【上科,当机疑物、见混杂,】这个[物]是指物象;[见]是指见性。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而阿难分不清楚。所以,在本科,此科,为什么叫显见不杂呢?就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不可以混杂,所以,这一科叫做显这个见性是不杂的,叫做显见不杂。[此科]就是这一段。
【佛欲显物、见不杂,】[物]就是物象;[见]就是见性,不杂乱,所以【故先须列出,如何是能见之性,如何是所见之物】,要先分清楚。【然后就中拣择,自然见是见,物是物,分明不杂。此先列能见,有声闻见、菩萨见、佛见、凡夫见】,所以【故呼当机而告之曰:吾今问汝,】说你现今未得四果无漏,清净慧眼,【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见于初禅,得无遮障留碍,而阿那律,具足云阿那律陀,《弥陀经》说:阿(少+免 nou)楼陀、】中国话叫做无贫,【此云无贫,】不贫穷。
【亦云不灭。因过去以稗饭,】稗饭就是我们所讲的稀饭,是一种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也就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稀饭。【施供辟支佛,】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也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有所成就的,断见思习气的。断见断惑是阿罗汉;断见思习,[习]就是习气,是辟支佛。【所以受福不灭,于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间不受贫穷果报。过去劫中为农夫,远种山田,无暇回家吃饭,带饭而食。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证辟支佛果,七日下山化缘一次,是年饥荒,米粮昂贵,一日下山募化,连化七家,竟无一家施供】,因为是饥荒。
所以,【空钵而回。该农夫见而问之曰‘大师今日乞食得否】?’有没有得到饮食呢?【答曰:‘无人布施’。农夫闻言】,非常难过,【心中动念:此大师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家,无论多少,下七】,就是再接下来就是七天后了,如果不给他一点饮食,供养他一些饮食,再来就是要等七天后,他再来化缘,【再化,今空钵而回,岂不是要饿七日?自愧无可供养,乃以所带稗饭一包,布施供养,辟支佛接而受之,乃为咒愿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这四句里面,第三句最重要:若为乐布施,意思就是说:你发的是一个欢喜的心在布施,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并没有任何人勉强你,而你知道有布施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福报。所以,一切功德是从喜悦心当中而获得。
【愿毕而去,十分感激!后农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纯黄,遂跳至农夫背上,伏而不动。农夫惊怪,奔回急唤其妻捉之,乃一金兔,自此无贫】,他这样子没有讲得很清楚,自此无贫之果报,达到【九十一劫】。你怎么会一只金兔,这样没有贫穷九十一劫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这样子布施一餐,在饥荒的时候给辟支佛,竟然果报达到九十一劫没有贫穷!【受福不灭】,师父一直说:你一个修行人,第一个,一定要深信因果;一个修行人不相信因果,那就没办法修行了。什么事都敢做,也不怕果报。所以,这个受福不灭,就证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故以名焉,此过去因缘也】。
【阿那律是佛堂弟,因听法之时,常好睡眠,被佛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一听法的时候就睡……不是像我们,我带眼镜才看得到大家。因为那一天去民生医院检查眼睛,他说我的视力剩下零点三,近视又散光,所以,没有戴眼镜,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动还认得出来,不然就看不清楚。在座诸位,我看大家都很用功,偶尔有的人一直[点头](打瞌睡),都没有抬头。我就知道他白天上班很累,我都还没讲,他就一直对……还对得很久。然后大家都哄堂大笑的时候,他起来就傻笑:呵~~~~因为他也不晓得旁边在笑什么,不笑又不好意思,这种勉强又尴尬之下,就勉为其难的笑。
修行,这个睡觉要稍微减少一下,记得!超过五十岁的人,你的睡眠时间超过六个钟头就太长!以前一个高僧,他一天只有睡二个钟头。他发心用这个刺血,刺血写《华严经》,一天睡二个钟头。这个睡觉很容易让我们提不起劲,没办法修行。螺蛳蚌蛤类,这个都是软体动物,它的硬壳上有纹,种类很多,就是河蚬之类的。台湾在海边插蚵架,就是也是这一类的。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所以,经典有说:宁可下地狱,闻佛名字;也不愿意上天堂,不闻诸佛名,这个在经典里讲这句话,是的确如此!我们佛弟子,还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你去跟美国人讲:American什么叫做观世音菩萨呢?佛菩萨的名字,他一句都没听过;谁是地藏王菩萨?他哪认识阿弥陀佛?所以,生长在咱们中国和台湾,是相当有福报的,有佛菩萨的名字。像我们文殊讲堂,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名,三千佛名经。
【遂生惭愧,发大精进,七日不寐,失其双目】。眼睛失明了,【佛愍而教之,授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什么叫做半头天眼?就是这里(法师在巅顶百会画圆)。就是这个地方,整个当作眼睛。他看东西不需要靠眼睛的,就是靠这个头顶,叫做半头天眼。【而证圆通,自述我不因眼】,而能【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罗果,就是把一颗水果拿在掌中,看得很清楚!【《维摩诘经》阿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今言阎浮提者,以大千世界,有万亿阎浮提,举别显总也。故《华严》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者是矣】。一切阎浮提的国度,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为他说法。所以,《华严经》的思想是无量世界的。《阿含经》的思想是在佛当时在世的,范围就比较少;而《华严经》的思想,它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包括天中,世尊都在说法。
【有云:此阎浮提三字。与下科此见周圆。遍娑婆国三字对换】。因为娑婆国土范围很大,有百亿的阎浮提,他认为这个[阎浮提]跟[娑婆国]要对调,则两者都不会产生错误。【则两皆不讹。此应见娑婆国,下科居日月宫,应只见阎浮提,此理不错】。不过圆瑛法师也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谦虚。【愚见不必更换】,根据我的看法不必换,【两处但加字可也,此加万亿,或一切二字,于阎浮提之上,下科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即可】。师父已经替大家都加好了,刚刚有叫你加[万亿],是有原因的。【庵摩罗果,桃柰相似】,[柰nai]就是我们所讲的苹果,桃子和苹果相似,【生熟难分】,生跟熟很难分辨。【此方所无,故不翻】。因此我们常常在经典看到:庵摩罗果,掌中庵摩罗果,就是指这个。也就是这个是印度的水果,咱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译。【上二是声闻见】。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这个文字非常简单,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可是,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前二句菩萨见,中四句佛见】。前面二句就是:诸菩萨等,见百千界,这个是菩萨的见;中间这四句: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这是佛见;【后二句凡夫见】,众生洞视,不过分寸。【百千界者:初地菩萨见百界二地见千界】。这什么意思呢?初地菩萨有能力,看到一百倍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二地菩萨见千界,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神通力就更广了!【乃至十地见无量世界。十方如来,见无限量,故曰:‘一穷尽微尘’,喻其多不可数也。国土皆称清净者:佛眼等观,见秽同净,无所不瞻,即佛见周圆也。以上圣见,下为凡见】。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作三意释之】:一、对胜显劣,二、收尽含生,三、障碍失用,【一、对胜显劣:谓众生洞明之见】,来跟佛、圣人比较一下,【较之佛圣】,他能看到的范围就这么一点点,【不过分寸而已;二、收尽含生】:[含生]就是一切众生;【收尽】就是包括。【谓蜎yuan蝡ruan之属,见量狭窄,极其洞视(明见也),不过分寸之地】;这个蜎,第一种解释是蚊的幼虫;第二种解释是:动物屈曲蠕动的样子。蝡,就是虫类微动的样子。所以,蜎蝡之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昆虫之类的。见量更狭窄,就是果报。极其洞视,就算它使尽一切,它这个见的能力不过分寸之地,只看到前面一点点,像一只蚯蚓、蚊子,在这里的解释是这个含义。
【三、障碍失用:谓隔纸不见,此不过分也】,就浊隔着一张纸,一般凡夫就看不到,这个不会超过一公分。【隔板不见,此不过寸也】。一分、一寸就是表示一点点障碍,我们眼睛就看不透。【过作通过解,与上二不同,此中能见之文,具足十界五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十界,十方法界,也可以讲十法界。这五眼:肉眼、天眼、声闻、菩萨、佛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阿难仗承佛力慧眼,菩萨法眼,如来佛眼】。
【五眼颂云:天眼通非碍】,天人可以看得更远,他没有障碍。而我们的【肉眼碍非通】,凡夫的肉眼只有障碍,他没办法像天眼这样通达。【法眼唯观俗】,如果你要认识这个正法,缘起的法,就要观俗谛,[俗]就是缘起。【慧眼了知空】,就是性空,看到诸法毕竟空,就是[真谛]。法眼唯观俗谛,就是法眼是观种种差别相,缘起如幻;而慧眼是了知空,也就是真谛。【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异]就是万法差别,千差万别的万法叫做异。能照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体却是相同,叫做体还同。就是照了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如来藏性的体性还是平等一相。【同是如来藏,清净本然平等一相。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经文【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阿难!你跟我去观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中间遍览水、陆地、空,虽然有种种昏明、昏暗,种种形像,怎么样?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就是都是假相,在让你执着,来障碍你的如来藏性,叫做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没有一样都不是缘起的假相。而我们对缘起的假相,空无自性的假相,执以为实,这个就是众生痛苦的致命伤,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每一种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每一种幻想,都必须经过残酷的觉醒,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是要赶快修行!
【此列所见,独约当机,现量所亲见之境。谓言以上圣凡诸见,姑勿论耳】,就不要谈,暂且不要去论断。【就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有的人看到这个就问说:师父!佛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注解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说:记得!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叫做卫星;也没有什么整个地球的地理来定位,给它名相、外词。我们今天看的这个世界地图,还有地球仪,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世纪,科学更发达了,天文更发达了。
所以,用这个人造卫星一照,就很清楚了!有的人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弄卫星,卫星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就把你们当作小学生了。为什么要常常讲卫星呢?地球是圆的,一边是美国,一边是台湾。如果信号这样直接从美国发到台湾,有高山、水,没有办法穿透!也没有办法穿透这个地心,所以,在一定的高度发射这个卫星,这个电波一上去,就下来。我们现在的卫星就是这个,这个波先送到天上去,再送下来。它就不会有高山、大海的阻隔,就是这个意思。常常讲到:法界卫星、佛界卫星,那是什么意思呢?卫星就是要去买人家的频道。知道吗?所以,我们这个节目,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印尼都看得到,法界还有佛卫。印尼的法师就说:喔!现在的电视,看到师父的节目,看得非常清楚!什么叫卫星?就是把信号送到天空上去,那就没有障碍了,然后再射下来。那就不管你距离几千公里、几万公里,都没关系!如果你有高山的障碍,影像就不会清楚,卫星现在是非常方便。
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不是象我们现在的地图,所以,佛就当机者所能了解的,他就讲当时的地理位置。譬如:须弥山在哪里,佛教到现在都在诤论,我就跟他讲:须弥山指的就是喜马拉雅山,印度当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南边嘛。世尊怎么会讲一个凡夫看不到的地方,来讲经说法呢。须弥山高的嘛,绕这个日月,在佛经讲是日月,一边日,一边月亮,须弥山在中间高高的。是就人类那个时候,所能理解天文地理来讲的,佛早就知道,只要定位,它是相对的,相对的衬托东边、南边、西边、北边的,它是相对性的东西,只是互相定位,方便说出来的位置。因此,看到这个: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喜马拉雅山。如果要这样讲的话,就会变成说,佛陀所讲的跟现在很难配合。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哪里有四天王所住的宫殿?
诸位!这个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不是肉眼看得到的。人死了以后,要转生成天界的时候,是清净四大转换的,他不是这个肉身,要弄得很清楚!四天王,忉利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是释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如果我们死了有福报,要转成玉皇大帝,那个时候的色身,跟我们现在色身也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微细的四大所构成的,我告诉你:天人的体重不到我们一件衣服、薄纱的重量,都没有!身高几百丈,不是像我们人这么一点点,我也是超过五尺,五尺二寸半。所以,在这个地方,很多人会弄不清楚,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又叫做喜马拉雅山,可是我们肉眼看不到。再来,离地四万二千由旬,看起来又是很纳闷。我们说:一由旬四十里,印度当时候所用的由旬,又跟我们现在的公里又不一样。当时地理尺寸,要完全配合现在的尺寸size来讲,非常困难!所以,佛陀当时在世,就大家所能理解的,方便的讲,只能这样子。我们也方便看一下就行,不必太执着于文字。
【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埵]就是地。【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而齐日月】。就是跟日月平。这佛当时候方便说啦!【中间遍览者: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遍历览,有情之类,有水居、陆处、空行诸众生,无情之处,有山、河、大地、虚空、诸境界,虽有晦昧而昏暗者,晴霁而明朗者,种种形像,差殊不一,无非眼前尘境,所分别之相,种种滞留隔碍也。初标定能所竟】。要你体悟就是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种种的形象,都会让你执着。为什么分别留碍呢?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前尘就是这些外在的尘境,只是缘起、生灭无常、不实在的,而它却会让你起分别心、执着,变成一种隔阂。你所分别的种种相,就会变成种种的执着和分别,而它不是实在的。
[巳二就中拣择]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在这里就是要做一下笔记了,否则看不懂。汝应于此,你现在应当好好的观照一下。【分别】底下加三个字:什么是,分别什么是[自],就是见性;[他]就是物象,这句话的意思:汝应于此分别,什么是见性?什么是我们能缘的见性?什么是被我们所缘的物象,要先分清楚能跟所,才不会混乱![自]就是自己的见性,[他]就是物象。今吾将汝,现在我,[我]就是佛陀。[将汝]下加四个字:现前所见;现在将汝现前所见,所见就是种种的前尘,怎么样?择于见中,就是:要汝自己选择;要你用智慧冷静一下自己选择。择于见,这个[见]很重要,这个见包括:何者是能见?何者是所见?这个[见]包括能所二个角度。这个[见]变成有能所。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今吾将汝,择于见中,我现在把你现前所见到的,你要冷静,自己用智慧决择,何者是能见?何者是所见?要仔细分别清楚,谁是我体?谁为物象?谁是我[能见之见]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我所见之物象。现在你应当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什么是你的自性?什么是外在的物象?今汝将吾,现前所见的一切,要你自己智慧来选择能见与所见,好好的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能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不可以混乱!
【物见本来不杂】,何者是物,何者为见?本来就不可以混乱,这样才有办法建立有情世界和器世间。【阿难先疑混杂,故佛欲令自己拣择,自验自知,自可不疑。应字平声,谓汝当于此能见所见之中,分别谁自谁他,自即见性,他指物象。吾今将汝择于见中四句,吾是佛自称,将汝将字,文意稍难领会;今不作别解,谓现今吾将汝现前所见,要汝自己拣择,于能见所见之中,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见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就是能见的见体跟所见的物象,一定要分清楚,叫做【能所分明不混】。所以,这一段叫显见不杂,这一段在解释这个,能见跟所见是不同的。【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二就中拣择竟】。你能够在这个能见的见性跟所见的物象分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体悟真心是什么。
[巳三物见分明(分四)] 物见分明就是能、所,物、见,[物]是指物相;[见]是见相,是很清楚分开的,一个是所,一个是能,物是所见,见性是能见,这个能所一定要分清楚。所以,一定要在能见的见性下功夫修行。[午初正明物不是见 二正明见不是物 三反辨见不是物 四反辨物不是见 今初]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师父解释一下:阿难![极]就是极尽你的能力,极汝见源,见源是见性的能力。穷尽你的见性的能力,从日月宫,看看喔,注意看!是物非汝之见性;[非汝]就不是你的见性,非汝[见性]加二个字更清楚!这是物相,非汝之见性。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谛观]就好好的观察。虽种种光,有明相,亦物非汝,也是物相,非汝见性。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芥]就是菜,草菜人畜,好好的观,怎么样?咸物非汝,都是物相啊,不是你的见性。
【上文佛令自拣物见】,好好的自己选择,[物]就是所见之物性,[见]就是见性,这个物跟见中间加个顿点才比较清楚,否则会二个字一起念,弄错了!【惜阿难无此智力】,没有这个智慧力,【不能辨别分明,故佛此下,更以四番,展转发明也。此正明物不是见。极者尽也,见源即见性,如云尽汝见性能力,从日月宫,此最上所见是物】,这个是最上面看下来的全部都是物。【而非汝见性也;又至七金山,此山围绕须弥山之外,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诸位,看看就行,【其体皆金】,这个[金]就是坚固的。
【一、双持,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觜】。这个[觜]跟嘴是一样的。你好好的【周遍谛观者】:用你的眼睛,【用目循历,谛实观察,虽有种种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见性也。渐渐更观,自高而卑】,[卑]就是近,【自近而远,乃见云之腾】,[腾]就是涌起来,【鸟之飞,风之动,尘之起】,这一些,【此皆空中所有】;现在讲地,【以至地上、树木也,山川也,草芥(菜类)也,人畜也,亦咸是物,而非汝见性也】。全部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初正明物不是见竟】。
[午二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佛一语就跟你道破,你的见性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阿难!是诸近远,无论是近处,无论是远处。诸有物性,物性就是无情物,这些无情物,山川、草木、鸟语、风动、人畜,统统是物,诸有无情性,虽复差别,虽然有山川、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但是,却是同汝见精,却是你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东西。意思是: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同汝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外在的外尘,这些物类,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见性无殊,我们的清净自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用清净心,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所以,见好心如如不动,见性就现前;见坏,不起分别,知道是坏。但是,不受影像,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所以,稳住自己,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如果你不能了解说,千差万别的假相,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但莫于假相起大小、长短、方圆、善恶、事非来分别。所以,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他就是讲这个见性,你只要用本性,二六时中都在作用。诸位!看到什么,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见、闻、觉、知,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寂妙真常。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平等的见精,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见性;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就会被卡死了!
【此正明见不是物】,见不是物,已经很清楚了。【上明诸物非见】。种种的物相不是我们的见性。【见性已经择出,阿难不解,故此承上重示云】,再一次的开示说:【阿难是汝所见,若近若远,若高若低,若大若小】,不管任何的近远、高低、大小,【所有物性(物是无情性),虽复种种状态,差别殊异,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所影现出来的,【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诸位!修行你找到关键,就找到了开关,这个就是开关。我们进去一间黑暗的房屋里面,首先找到的是什么?就是房屋的开关。诸位!你想开智慧吗?很简单!所见一切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瞩见也】。瞩就是见,看得到。
【则诸物类:指所见一切物类,自有千差万别,而汝见性毕竟无殊。此精妙明者:即此见精,本妙本明;与物不杂故妙】。所以,诸位!本段叫做见性不杂,就是在强调这个,物跟见性是不可混乱的。【遍见诸物故明】,为什么?见性哪一种都看得到。【即此妙明真心,诚汝自己见性】;佛一语就道破了,这个如如不动的见,就是我们的见性。【物见分明,云何于诸物中,而不能拣择耶】?何者是见性?何者是物呢?【此正酬上文,云何得知】怎么能够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因为阿难分不清楚,什么是物相?什么是真性?【二正明见不是物竟】。见性不是物相,能、所清清楚楚!
底下这段就很难,[午三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这一名句假设的意思,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见性本来是能缘,物相本来是被见性所缘,现在假设见就是物,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这个假设如果成立,暂时、姑且,会演化种种的错误的这个理论出来。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物就是有长短、方圆,那如果把见性是物相,有长短、方圆的物相,当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它是有大小、长短、方圆。佛陀是什么意思呢?这见性本来是无形的,我们的眼睛见性,涅槃妙心、智慧心本来是无形相的,佛陀说:把它当作这是物,见性把它当作你可以看得到的,若见是物,物就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你就可以看得到。
譬如说:我眼睛的见性,旁边放一个毛巾,这毛巾是有形相、有色彩,对不对?如果我的见把它变作是物,那你当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见嘛,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佛陀的意思是说:我眼睛的见性,等同有形相的物相,假设这个成立的话,你看过来,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因为你看过来看到毛巾嘛,假设我的眼睛见性就等同这个毛巾,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知道这个意思吧!大家一直点头,不是打瞌睡,很好!只是不晓得点头是点真的还是假的?很厉害,我很安慰,教到这一班,很好!如果这个见性是物相,那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这个比喻,你应该听得很清楚。
【此数节文,承上反辨,见不是物】。反过来告诉你,先讲见是物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话;现在理论推测出来是行不通的。佛陀姑且让它先成立,然后告诉你:到最后演变出来,见不是物。若见是物,姑且让它成立,所以,此数节文,承上反辨,反过来,说见不是物。这一段的意思:先假设见是物,到最后推断出来的理论,见不是物。见是见,物相是物,很清楚!
【上科已将物、见分析明白,物有差别,见性无殊,则见当然不是物】。反过来辩证云,【反辨云:若汝执言,见即是物】,佛陀说:好吧!就让你假设,让你成立吧,姑且让你成立吧!【即当有相】,见就是物,见性是无形相的,现在见性把它当作是物相,就当有相。【见若有相】,如果我们的见性有相,则你一眼看过来我的见性,当然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啊!因为见性变成有相了。若见亦当有相,【则汝见有相,我见亦当有相,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毕竟作何形相】?我们知道见性没形相嘛,所以,这个见是物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现在为了讨论姑且让它成立,最后佛陀告诉阿难,这个是不成立的。
【试问我见之相,同于何物】?我的见性,它的相状是跟什么相同呢?我的见性,【为方圆耶?为大小耶?】这样看会看不懂,试问我见之相,我的见性之相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的见性,是方形的见性,是圆形的见性,是大的见性,是小的见性呢?他就是问你这个,因为有物相就可以讨论,对不对?有物相,它就有长短、方圆、大小。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中间: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先念一遍你就知道完全看不懂,看的懂的举手。我告诉你听《楞严经》,没有一点耐性还没办法呢,没有一点基础的话,是真的没办法!(未完)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1:必需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缘才有办法碰到大善知识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2: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这十个字是修行的重点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3:给你恶因缘的就像拿钱给你赚!给你逆境的就是要给你钱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5: 当证悟到一切法无我,会发现精神跟物质来自同一个本体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6:最有福报的人不是布施金钱的人,是能够忍辱的人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7: 很多人把净土法门跟禅宗切开来,是很愚痴的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8: 你能保持心静如水,就慢慢可以体会什么是涅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9: 学佛重点就是佛性要能用,不是把这些背成名相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0:圣人关心自己的生死;凡夫关心别人的是非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1:没有这个色相哪里有佛性?性相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3: 两个人争吵的时候,纵然你对,你起烦恼心就错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4:见性不是肉体的,不是神经系统的,它是存在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5:真的看不是眼睛,不是意识心,是见性在看、心性在看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6:如果在梦境里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往生便会有困难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7: 受到假相的影响你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8:我们身上有一种没有皱纹的见性,就是真心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9: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大概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哪一道来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1:这个徒弟要是被真的大善知识骂到,那是真的福报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2:诵经每个字、每句佛号统统坚持要往生的,叫做修净土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3: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