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09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慧律法师主讲

这个人修行到这个阶段,刚好在这里碰面,这个叫做觉际入交,觉际入交。如果这个还听不懂,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这是一艘船,船(一直行驶,)船到达了港口,去运载很多的货物,很多的货物,装满了货物,怎么样?这艘船要怎么样?要开出来,知道吗?开出来,开出来到港口,而这艘船空空的,也要进入港口去载货,那个货就是满满的功德智慧。佛成佛了,载满了功德智慧,倒驾慈航要来度众生,刚好到港口,这个修行到怎么样?也要进入港口。知道吗?就在港口会合,听得懂意思吗?妙觉跟等觉就在这个地方契合,这个叫做觉际入交,觉际入交。若是不会,你画两只手重叠就是了。

 [此正明本位。起信等诸经论,十地后不开此位:]一般,十地后不开这个等觉。[在法云地,即谓方便满足,始觉还源,本始合一,]本觉跟始觉合而为一。[得智净相,乃合入十地耳。此位,]这个等觉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齐佛际而破生相。]破生相,就是生相无明最初一念,无明就是生相无明。[如来逆流者:谓如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修因尅果,此就断果言之。若就智果言之,则如来出菩提觉际,而菩萨入菩提觉际,]一个出,一个入,刚好就在这里碰面,[彼此正当相交,故云觉际入交。正脉云: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剂正齐,但有顺逆之不同耳。譬如入海采宝,前商已得诸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因为拿到了,[后商船头向内,]准备要拿,准备要取,[为不同耳。温陵曰: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如来逆流,出同万物的意思是如来闻涅槃流,出来,是跟一切的众生合而为一体,那么菩萨,十地菩萨进去,等觉菩萨是顺着修行,一直流向妙觉,入趋妙觉,所以一个是满的出来,一个是刚好要进去,所以在这个地方交接,[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相齐,故名等觉也。]

最后[子二  出所得慧]【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阿难!从乾慧地,乾慧心就是前面讲的,最初的乾欲流,有流出分段生死,就是把那个欲望乾掉,把那个三界的生死业乾掉,所以第一个乾慧地,是乾三界的分段生死,而后面这个乾慧地是成佛的,不一样,是乾掉无明流,永断无明,乾掉生死的最后一个生相无明,两个乾慧地,可是境界天壤之别,二个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刚开始修行的乾慧地,一个是最后一个,准备成佛的乾慧,是完全不同的。说,阿难!从乾慧心、乾欲流、有流出分段生死,这个地方的心,这个修行心,到等觉已,到这个等觉。是觉始获金刚心,这个金刚后心,就是生相无明才乾掉,金刚心就是金刚,譬喻这颗心像金刚,叫做金刚心中。金刚后心生相无明才断、才乾,乾就是断。所以,初乾慧地,如果你把他解释说,把他用一个断字来解释,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前面最初乾慧心是断欲流、断有流、断分段生死,这边的乾慧地是断无明、断生相无明、永断生死,包括变易生死,那么这二个就更清楚来分辨了。虽然名相是一样,但是,功夫则迥然不同。好,看那个注解!

[阿难!从乾慧初心,中间所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是觉,即指等觉;金刚心者,解脱道前,无间道一分,]什么叫无间道?没有被任何生死、烦恼间断,叫做无间道。我们平常是有间道,我们修行、修行,烦恼一来了,我们的道就被烦恼间隔掉,就连续不下去,不持续叫做有间道,智慧持续下去叫做无间道,不会被烦恼所间断,不会被生死所间断,不会被无明所间断,叫做无间道。无间道一分。[至坚利之慧,能破最初生相无明之惑体;是等觉位中,方始获得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宝镜疏云:此经]就是《楞严经》[始终,有二乾慧名,古来诸疏,议论纷纭,全无定准,致令后学,亦无可据;良由未悉本经之的旨耳!]就是没有看清楚,本经的宗旨是什么,的旨就是宗旨。

[盖九界众生,咸因三种业流,致有五住烦恼,以感二种生死。五住者:所谓欲受住、色爱住、无色爱住、见一切住、无明住也。]这个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三种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也。]叫做三流,三流,不是那个三教九流,不是的。欲流、有流,所以这个有就是有色界,无明流,欲流、有流、无明流其实就是三界,还有三界外的无明流。[以前四住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此在初信已断;后一无明住地,即无明流,感变易生死,至佛果乃断。]这个变易生死,其实没有生死,就是境界,那个烦恼渐渐渐渐的,把那个生灭放掉,剩下最微细的生灭。简单讲,微细的生灭,感得变易生死,粗糙的生灭,感得分段生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变易生死,其实就是微细的生灭,除了大菩萨很难去觉察。

 [以此论之,则前乾慧,乃是金刚初心,]金刚初心,[先断欲有二流,出分段生死者也。以故经云: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自初信之后,即志断无明,]志断无明,[但其积习深厚,故历五十四位,至等觉,金刚后心,生相无明才乾,]所以,简单讲,这个乾慧地是断生相无明的。[以此定慧坚强,方始永断,故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也。温陵曰:前名乾慧,]跟后面的乾慧地是不一样的,前面的乾慧地,是没有办法跟如来法流水接,[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所以,前面的乾慧地是指没有跟如来法流水接。这里的乾慧地不一样,([此名乾慧,])是还没有跟如来的无量的妙庄严海,妙庄严海就是很大,无量无边,([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海就是无量无边、无量的庄严,这个就是《华严经》境界。所以二个乾慧绝对不一样。前面是没有跟如来法流水接,现在是没有办法跟如来的最无量妙庄严海而接,二种境界迥然不同。[吴兴云:以障妙觉,无明初乾,]无明初乾,[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故也。]

[癸十  妙觉一位]翻过来,1192,【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师父在前二堂课的时候,就有翻到这里,这已经解释过了,那我们现在轻松的把它再讲一遍! [如是,指始从乾慧,终至妙觉,重重单复十二,方能穷尽,妙觉果位。单七者谓:一名一位为单。]譬如说乾慧地,四加行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等觉位、妙觉,这个都是单,[如乾、暖、顶、忍、世、等、妙之七者是也。]那么复的呢?([复五者,])复就是多数了,[谓一名十位为复,]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统统是十,([如信、住、行、向、地之五者是也。])[以其单有七重,复有五重,故言重重单复十二也。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尽者,穷极之义:众生迷真起妄,从此法界流,菩萨返妄归真,还归此法界,穷源极证,始本合一,能所双亡,方为尽妙,名究竟果觉,得成无上正真(菩提涅槃)之道。等觉,只但称齐,始尚未合一,今于最后一刹那间,证入斯位;但惟本觉,无别始觉,寂照一如,]所以,最后统统是如,因此你就可以看到,《法华经》里面的,一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统统是如,所以万法一如,性相一如就是这个道理,理如事也是如,因此,修行就是要证入真如,寂照一如。

[理事相即,]理事相即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要懂得圆融,要懂得尊重,要懂得理,还要懂得事。理就是空,事就是繁多,理就是一,事就是多,所以理跟事是不二的,理跟事是不二的,所以即理即事,即事即是理。因此修学佛道的人,不能说执理废事,或者是执事废理,这个就偏一个角度,这个不是真正圆融的人。一个圆融的人,应当懂得事相。譬如说,我们修学佛道,面对没有学佛的众生,我们要懂得即事即理,我们理知道了,可是在事相上,因为他没学佛,我们的态度,就要用他所熟悉的态度,你不能用冷漠的态度,但是也不能太热情,太热情,失格,对不对?太热情不行,显然有诈,是不是?要恰到好处,待人处事,理事要圆融,恰到好处。 [三如来藏性之体全彰,四无碍法界之用显现,穷玄极妙,不可思议。成无上道:成就三菩提,三涅槃,]这个都讲过了。[至极无上之道也。]在座诸位!我们就知道说,我们要成就佛道有多难!经过了长程这个阶位,这个多难!但是还是要看夙世的善根,夙世的善根。

底下[壬二结显清净修法]【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解释一下!是种种地,皆以金刚,就是金刚藏心,观察就是妙观察慧,妙观察慧,都用这个金刚藏心就是体,用真如的体,然后显现的用观察妙慧,就是依体起用。如幻十种深喻,如幻,后面会讲到。奢摩他就是自性本自圆定,这个一般翻译为“止”,还不是很恰当,奢摩他是定中有慧,毗婆舍那是慧中有定,所以又说,定慧是均等。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止,毗婆舍那翻译成中文叫观,那么这个奢摩他(止)就是本性具足的圆定,叫做奢摩他。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分别因缘生灭相,即定之慧,前面奢摩他是即慧之定,那么这里是即定之慧,说,亡尘照性的意思,毗婆舍那,所以一般来讲,毗婆舍那叫做观。

我们演讲止观、止观,所以奢摩他是止,止住种种的烦恼,应该讲,翻译成比较接近的叫做定,那么观就比较接近叫做慧,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所以修行必须记住,戒定慧,那么清净修证,渐次深入,渐次深入。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不能逾越次第,但是有一类根熟的众生,一悟即入如来地。诸位!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悟?顿悟其实是由渐悟而来。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六祖或者是达摩大师,那么,我们讲这一辈子,一悟即入如来地,确实是有,有这种可能,如果善根、因缘、福德、福报具足,又碰到大善知识,见性的大善知识,确实有这样的事,可是这个人,已经是无量亿劫来所修行的渐。

诸位!讲顿,他是有渐的基础,如果今生今世,这个人上根利智,这个人根器这么利,这个属于顿根的人,顿悟的顿,但是你晓得吗?他已经修了多少久远劫来,已经出家出了多久,已经侍奉无量诸佛,修到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一辈子一碰到了法,见性大法,一下子就契入。虽然这辈子看起来是顿教,但是事实上,是由渐渐渐渐累积的这个夙世善根,才有办法,在这一辈子,这么的利根。那么有的人是钝根,钝就是左边一个金,右边一个屯,那一种钝,就是很差的意思,很差的意思,很差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就是完全没有善根。要不然你看讲堂对面那一栋,住多少人,你看有几个人来听楞严?你看!门跟门当户对,就在我们对面,你看有多近?到底有几个人来听《楞严经》呢?可是这个法不一样,有的住得很远的人,再远他都会来,这个是非常有善根。所以有善根跟没有善根的人,是差很多的。

在座诸位,今天你来坐在台下,那是真的非常有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的人,他才肯愿意说坐在这里,听听上人的开示,一般没有善根的人没办法。那有善根的,再远他都会来,再远他都会来,所以善根深厚跟善根不深厚是差很多。再举一个例子,顿跟渐差很多,譬如说,顿根的人就像坐电梯,譬如说,进去,我们到101,台北101,电梯坐上去,“呜……”,我们到新加坡去,哇!那个电梯好快!顿悟的人就是,“呜……”,一下就到顶端。请问诸位,他虽然是很快就到达顶端,诸位!电梯是不是跳一楼、二楼、三、四、五、六、七、八,是不是这样跳?能不能说一楼一下子到101?不可能,那意思就是说,虽然是顿,是坐电梯,但是他是一层楼一层楼上去的,也是一样,经过每一个阶位,对不对?也不是说坐电梯,就不用经过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是不是?那么渐根的人,就在爬楼梯,爬楼梯,渐根的就是呆呆的那种人,反应又很慢,爬楼梯,人家坐电梯,“嗖……”,一下子到101楼,他不是,他是慢慢一楼一楼爬,所以顿根的人就像坐电梯,渐根的人就像爬楼梯。这样听得懂吗?但是爬楼梯,是不是也要一楼一楼爬上去?那坐电梯也是不是一楼一楼到达?到达顶端是一样,时间有差别,但是,是不是大家全程都是一样?每一层楼都要经过、透过,所以顿根的人,利根的人就像坐电梯一样,那么渐根的人,就像爬楼梯,但是他也会到达终点,但是要多修很久,要修很久。这样听得来吗?好!

[是上来,耳根圆通,称性起修,]称性起修,[所经之种种诸地,皆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所建立也。盖金刚观察者,体用双举也。金刚,即藏性之体;观察,即藏性之用;]这个藏性,[此正藏性全体大用也,亦即首楞严定之体用也。如前所谓,金刚王宝觉自分证位中,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证一分三德。[由是位位,转入转深,而至等觉,金刚后心,完全皆是用此,金刚观察之力,内照之功所成也。如幻十种深喻:如观音自陈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亦即文殊所谓: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前面讲过了。[故如来结云:是种种地,皆用金刚观察,如幻三昧也。]金刚观察,其实就是证得真如的心,用真如心修行,才能成佛,简单讲,没有开悟,在《楞严经》来讲,不算真的修行人。因为没有舍识用根,用根性修行,不生不灭的圆觉自性修行,才是真正的有机会成佛。要不然,永远永远用识心分别在修行。

[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业有三个,业因、业缘、业果,业因是幻,业缘也是幻,业果还是幻。但是诸位,我们这个果报身,就是造业来的,可是他是如幻的,如幻意思是指空无自性,是指空无自性。但是话讲回来,我们就一个肚子痛就好,今天你一个肚子痛就好,大家都有肚子痛过嘛!对不对?或者女人生产过,你就知道,有的人腰酸背痛,虽然说一切业如幻,如幻是指空无自性,没有实体可得,但是对众生那个痛来讲,那就是好像真的一样,你逃不掉的,所以不能坏因果。如幻是叫你看,看透,没有实体可得,但不是没有因果的业,除非你的三昧力能够超越因果。三昧就是说,今天佛也受果报,可是佛那个果报,对佛来讲是完全没有作用。譬如说我前世骂人,那么这辈子被人家骂回来,如果没有学佛的人,可能会发生不幸,拿刀干掉他,杀掉他,可是如果我成佛,千百万人来侮辱诽谤我,佛已经证得如如不动了,这个果报等于没有果报,没有作用,他有这个能力。所以证三昧力的人,证得究竟三昧佛果能力的人,有这个定,所有的委屈不存在,所有的痛苦不存在,所有的烦恼也不存在,虽然有还债,还这个业债,但是等同不用还,他就是工夫够。

[一切法如焰,]火焰在烧。[一切身如水月,]就是水中月,水中月就是不实在的了,那么如焰就是火在烧,刹那变化,刹那变化。[妙色如空华,]一切的妙色,外在的妙色,就像空中的花。[妙音如响。]谷响也是不实在的。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乾闼婆就是海市蜃楼,诸佛国土就像海市蜃楼。[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这个都在强调什么?都在强调诸法空无自性,无一法,万法唯心现量,一切众生都是妄想、习气,唯心所现的量,唯心所现的妄想的量的果报,这个就是众生。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来也是万法,真如的证量所现的庄严国土,凡夫是由业而来的,他也是万法唯心,心造出一个正报跟依报的世界。这个不能怪别人,说我为什么投胎给你做儿女呢?这不能怪你,不是父母要生你的,是不是?所以有个不孝子常常……爸爸、妈妈!他说,你这个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可以这样子。骂他爸爸妈妈说,你也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为什么把我生下来?所以这个就变成说,一个争论。这个因缘和合,由不得你,由不得你,也由不得爸爸妈妈,你还是由不得,因为你不是愿力来的菩萨。

[此中喻虽有十,所喻之法,不出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然既曰不可取,则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曰不可舍,则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曰一切空故,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故云深也。古德云:修习空华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者此也。]所以在座诸位!所有的佛事,如果没有会归到真如,那么意义就不大,所有的佛事,如果没有会归到因果的事相,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说跟着嘴巴念一念,念一念,念一念,只是结缘。所以念经、诵经、作佛事,应当依法起观,依文起观,依照经文起观照,这个就是佛事的真正意义。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奢摩他,是自性本具圆定,即根中不生灭,不动摇之性,是天然本具之定体,而能照见于此,是为微密观照,圆解大开,于是称性起修,于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前文问答,皆无是名。][如庄严论云:安心于正定,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所谓毗婆舍那。《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义故。今详此经语气,似不全同彼意,毗婆舍那,全归修意,盖是不离自性本定之中,双用即定之慧,]所以《楞严经》讲的是圆定,是圆慧,是会归真如的修行。所以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与即慧之定,亡尘照性,定慧双流。无修而修,拣彼凡外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拣彼权小新成之实证。故曰:‘清净修证。’从三渐次中,悟圆理,而起圆修,渐次深入,究竟宝所矣!]成佛。[二结显清净修法竟。]

[壬三 推重初心劝进]【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三增进,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三增进故,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1195[此通结一经,大定之始终。自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如来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然后逐答阿难所问三名。]再来,[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我们也讲过了。[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我们讲义也讲到了一个段落。[文至此处,是禅那证位,故云如是种种位次,皆以三增进故。正助熏修,从始逮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三增进,乃为证楞严之最初方便矣!]

 [善能成就者:先从大开圆解,悟明根中不生不灭之性,即是首楞严天然本具之定体。]所以在座诸位!下手处,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心。那要怎么样,怎么样下手?下手处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性。本性是怎么样呢?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没有意见他就没有能所,这个有意见烦恼很多,所谓意见的意思是说,我夹带着我私人的看法、观念,那么彻底没有意见,就摆平,彻底的没有意识心,这样子你才有办法入道。所以今天在团体里面,你意见特多,那就要看你背后是不是有智慧了。如果是般若智慧,那个意见,那不叫做意见,那个就是善言。那么很多人碰到一些事情,他的意见特别多,搞不定他,这个就是识心分别太严重,根中的不生不灭性,完全没有办法开采出来。所以一个人用本性修行,在一刹那之间,跟佛的体性就相应,所以下手处,就一定要对。因此,从今天起,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离一切相,就跟佛的心一样,这样子,看到好的不着,看到坏的,我们知道就好,也不要去攻击、去批评,看你站在什么时间跟空间。如果要检讨,也要用理性、用智慧、用圆满的角度来检讨这件事情,也不是说用情绪来检讨,这个就是佛的心。

底下说,[然后蹑解起行,依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从耳根下手,一门深入,中间经历,信、住、行、向、地,四加等觉,五十五位;无修而修,不妨幻修,无证而证,不妨幻证,于本无渐次,深入之中,不妨幻立渐次,而深入之。]在《楞伽经》就讲得更清楚,《楞伽经》完全没有任何次第,一切佛语心品,一切统统是佛的心语心品。就是《般若心经》的心精要的意思。所以《楞伽经》四品统统一样,一切佛语,四品统统一样。一般的经典,每一品都不一样,什么品、什么品,只有《楞伽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品都是一样,一切佛语心品,就是这样子。

 [真菩提路者:即上诸位,真实归菩提家之道路也。干慧非真,妙觉非路,]干慧非真就是,要扣除掉前面干慧一地,扣除掉妙觉一位,妙觉已经到家了,扣除前面干慧地,扣除后面妙觉一位,所以“干慧非真,妙觉非路”,还没有进入叫做非真,那么妙觉已经到家了,不是在路上了。[以干慧相似觉,未发真信,犹未起程,故非是路,是以除之;]除之就是扣掉。[以妙觉、究竟觉已经到家,亦非是路,]在路上就不是到家,到家就不是在路上。[故亦除之;]扣掉干慧地,扣掉妙觉,[则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三推重初心劝进竟。]

 [壬四 判决邪正令辨]【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作这样的观照,就如同佛讲的,这是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凡是执着六识心为真因,以事行为真修,名为他观。简单讲,就是不了解圆觉自性,定慧均等的,统统叫做他观。正观者,圆定、圆慧叫做正观,他观者,是意识心修行,不能成就究竟佛道叫做他观,名为邪观。所以在究竟的经典来讲,包括二乘人也是判为邪观的。 [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知楞严正定,全体大用,不出金刚观察。始从因地,终于果地,先顿悟根性为因心,然后依悟修证。作是观者,名为正观:欲人舍邪,而归正也。此邪、不定指邪外,凡执六识为真因,]包括二乘人,[以事行为真修者,皆名为他观。非自性之正定,即名为邪观也。]自性之正定就是圆定。[如第一卷、二种根本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亦此意也。]在这一段是[四判决邪正令辨竟。]

好,底下,[并上二详示净缘起历成诸位竟。再并上三大科初正说妙定始终竟。]奢摩他、三摩、禅那,讲到一个段落了,该是为这一部经下一个经题的名字了。底下,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经题的名字的来源。 [戊二通示全经名目分二 己初文殊请问经名 二如来备说五名 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此文殊请问经名。夫名者实之宾也,义者,名之实也。斯经自正宗以来,所诠经义略备,而能诠之名未彰;]还没有彰显出来,[故以文殊,请问经名。此菩萨是根本大智,有欲如来,依义立名,]依照它的义理来立名,[即得总持之要。]所以在座诸位!一经的经题,等于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所以师父在外面的每一次的演讲,要命这个演讲的题目,是非常非常慎重的,是非常慎重的。所以,人家看了师父演讲过的这些资料,一打开来,喔!什么、什么......,这个讲题是什么,一看就非常震撼。因为这个经题的名字,就像一个人的脸,一个演讲的讲题,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

[温陵曰:正宗未终,而遽结经名,]突然结这个经名,正宗分还没有讲完,叫做正宗未终。正宗分还没讲完,而遽然,突然就要结这个名字。[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结经后文,尚属正宗,旧名助道者,]以前旧名助道。[特助道而已。]只助道而已。[尔时者:当总示逐答诸文,已竟之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已经前面有解释过了([解见在前。][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正求佛因义立名,使现未众生,因名思义耳。]顾名思义。[云何奉持者: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也。]

底下,[己二 如来备说五名 分六 庚初境智 二机益 三性修 四要妙 五因果 六总答 今初]【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这个海就是心海,眼就是智眼,心海智眼。但是,你看!这个名字这么长。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以前讲堂刚刚成立的时候,有的人来到101,要请经典,楼下问他说,你要请哪一部经典?他说,我要请一部叫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101室说:“没有这本经,哪有这种经?没听过!”说没有这本经啦。后来就说,帮你问师父看看有没有!打电话来,我说:“有,有这本经。”“师父!这本经是什么?”“这本经就是《楞伽经》。”“《楞伽经》就说《楞伽经》,说得那么长,怎么听得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你就说《楞伽经》我就听得懂。”没办法,因为讲得太长了,讲得太长了,像如果我们讲《楞严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看!那么长,所以题目讲得太长了,人家还听不太懂。

翻过来!1198[文殊请名,如来具答,告文殊师利曰:是经二字,总贯下五名。此第一题,境智为名。上十三字为境,属密题;下八字为智,属显题。详玩五名,皆显密双彰。此密题境字,乃是理境,为显题智之所照也。]显,我们显教跟密教,是不是?显题智之所照。[大佛顶:大者,即众生之心,当体得名,横无边涯,竖无底蕴;佛顶,即佛之肉髻顶相,以表无上最尊,无见最妙,正以表一真法界也。] [悉等六字,此云白伞盖,七卷中。元有摩诃二字,翻为大,]在这里不列摩诃两个字,([此不列者,])[因上大佛顶,]已经有那个大字了。[连用之意,即体大也。悉怛多,般怛啰:此云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纯净绝染,即相大也。伞盖为展覆之具,普被一切,即用大也。正表一心三大之义也。]

[无上宝印者:总摄上一真法界,一心三大,圆融绝待,更无何法,能超过其上,故云无上宝印,即海印心印。《华严经》云:海印三昧威神力。《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就是一实相印。[一法,即一心之法;所印,则法法皆心,诸佛诸祖,递代相传之心印也。此上是密题,为理境。末八字是显题,为智照。十方如来:指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清净者:离分别、绝能所;海眼者,海即心海,眼即智也,谓照心海之智眼也。如珠有光、还照珠体,故以境智为名。]这个文字都简单。

 1199 [庚二 机益]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第二题,机益为名。]这个利益众生,以根器来利益一切众生而命名。[上十六字属机,下八字属益。前云五题,皆显密双彰,独此题惟显无密。细察其意,救护亲因,亦仗楞严秘密神咒之力。阿难性尼皆此经当机,凡务多闻,而未全定力者,]你只想听经闻法,不落实到心地的定,就会像阿难一样。[皆准阿难;]就会像阿难一样。[凡欲惑炽然,不思出要者,皆准性尼。救度阿难,脱离淫难,及护持会中性比丘尼,欲爱干枯,顿证三果。此二人皆大权示现,亦可谓之密,以上属机。下属益。得菩提心者:顿悟因心;根性,即是因心,依此而修,疾趣无上菩提之果觉。入遍知海:即得入正遍知海。正知,心生万法;遍知,万法唯心。得此圆智,是之谓益。]文字都简单,看了就懂。

[庚三 性修]【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此第三题,性修为名。十方如来,必须先悟自己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因;然后依之起修,方能得菩提果。而谓密因者,乃秘密之因地心也。而凡、外、权、小,皆所不知。此四字属性具,]本性具足叫做性具。[为密题;下四字属修成,为显题。言性虽本有,修即不无,所谓无修而修,非同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非同新成之实证,故曰:‘了义修证’。]

 [庚四 要妙]【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此第四题,要妙为名。]要跟妙为题,上七字为妙,[上七字为最妙,]这是[属显题。大方广,以次为体、相、用三大之义。大者、直目性体,横竖无际故;方者,]大方广的“方”[具足德相,恒沙称性故;广者,]大方广的“广”[称体妙用,出生无尽故。《华严》具此三大,]体大、相大、用大,[斯经亦具,]体大、相大、用大,[益见与《华严》同旨矣!]跟《华严经》是一样的宗旨。[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染净一如,略取方华即果,]花,才一开放就有果的存在。[处常、净二义。王者,自在之意,亦见斯经与《法华》同条共贯矣!]同一个宗旨。 [下八字为最要,属密题。佛母,表其出生义;陀罗尼,此云总持,明其含摄义,十方一切诸佛,皆从此经之所出生故。前云: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称佛母。陀罗尼:此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指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诸法,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接下来,讲[庚五 因果]的题目。【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第五题,因果为名。上四字,及首楞严为果,属密题,诸菩萨万行为因,属显题。按此经原系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故名《灌顶章句》。此依总彰别,]这个是用总来显示这个别。[意显此经,所有章句,皆属《灌顶部》出故。《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閦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如来部就是佛部。[此经是《灌顶部》,诵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尘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则为诸菩萨万行,是无作妙行,蒙如来智水灌顶,亦犹刹利之受职也,]刹利就是刹利王,就是大王的意思。[证入楞严究竟坚固之果。]

[庚六 总答]【汝当奉持。】翻过来,1202[以上五名,汝当因名思义,]就是顾名思义,名字代表义理。[敬奉受持。《正脉》云: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夫既说全经,而又备陈经目,则如来所以应求而说者。可谓委悉尽矣!二如来备说五名竟。并上大科,二如来答定竟。]

底下,[丁三当机获益]  [分三 戊初叙述所闻 二 顿悟禅那 三渐证二果 今初]【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所以《楞严经》是了义经。看注解! [此出名总答。说是语已竟之时,阿难及诸有学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圆通妙体,得此为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义,此云大白伞盖,虽无前五字,文之略也。前文重宣神咒,述功劝持,并恳示进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闻此经,]文殊师利菩萨问,([文殊问名,])当何名此经?[如来备说,]完全把这五种题目,讲清楚说明白。[五种了义名目,此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正脉》云:名标总相,义演别相,得其别相,可以开悟,得其总相,可以奉持。盖开悟宜详,而奉持宜简,]开悟要详细的说,奉持就简单了。[然总别互收,利益齐等,故双述显益也。]

好,诸位!翻开最前面的我们经的题目,看看这个题目是怎么念的。诸位!翻开第十页的左边,又是第一页的开始,来,念一下、看一下!最前面的第十页,翻开没有?啊?你们没有是吧?我这经题再讲一下!整个题目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好,我们现在先翻到这个经题,好,再翻开1197,来,看看!1197,大佛顶,再翻开来,1199,1199最后一行,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有没有?他就是节录了这八个字,然后,再来,1201,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有没有?他就是一段一段一段节录起来,然后贯串起来,就是这个经的题目。好,1203,五个题目里面,就把它节录,就变成这本经的经题。

[戊二 顿悟禅那]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虚就是虚融,凝就是凝定,虚融就是通达,心也定,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融同时凝定。[前叙闻并及大众。此悟,乃大众同悟也。顿悟禅那者:自如来逐答,三定别名,并未言禅那,独至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即是说禅那耳。]有禅那才有证位。[文从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顿悟渐修,经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胜也;妙理,即玄妙理体,迥超权渐,乃圆顿之极则焉。心虑虚凝者:《正脉》云:全经朗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言思不及之境也。]

底下, [戊三 渐证二果]【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这是指阿难,那么微细烦恼就是指思惑,就是证二果。阿难断除三界,三界有见惑跟思惑,修心,修心就是修所产生的惑,就是思惑,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为什么微细呢?因为这个思惑比见惑更微细。[前虽悟同大众,而证有分别,此阿难进位于二果,非大众同证也。断除三界修心:此断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所以见道位所断,叫做见惑,修道位所断,叫做思惑。[然全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证无学。今云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难原是初果之人,自闻经至三卷终,大开圆解,顿获法身,然理虽顿悟,乘悟并消,]乘悟并消就是仰仗悟性、大悟、圆悟才有办法消除。[事非顿除,]在事相,事就是指习气,事相就是指习气,习气没办法一下子顿断。[因次第尽,故至此方证二果。微细烦恼者:即思惑,拣非见惑之粗耳。足见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故,虽证二果,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也。请位至此,名圆位因果周。]

[三当机获益竟。正宗大科,丙初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九卷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四册终那么你们那一张,大张的科判没有带来,有吗?没有。都在第一册里面,那一张大张的,要是我们讲到大张的科判,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讲的分量也满多的。我们现在讲到1204页,因为后面这个都很简单,只是重复前面所讲过的,八地七十二品,那个统统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啰嗦,不再啰嗦。

那么今天上课上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第十四套,第十四套的讲义,到这里一个段落。那么第十四套的《义贯》明天开始上,所以明天上一天的课,一堂课,那么再来,四月七日跟八日,等《梁皇》过后那二天,就要带这一本,后面的三节,统统带《楞严经义贯》就可以,知道吗?那么,我们《讲义》的第十四套,到这个地方一个段落,那么下一堂课,还有下下个礼拜,四月七日、八日,星期六、星期日,要上这个《楞严经义贯》,这一本下册的《义贯》。所以,明天起,连续三次的上课,都带这一本就好,因为要减轻大家的负担。

诸位!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起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明天带《楞严经义贯》,下课!(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16)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