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禅修中的十大误区坑了很多人,你知道多少?(下)
修行路上,维安与你结伴同行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正念小站
下篇来了,上篇在这里内观禅修中的十大误区坑了很多人,你知道多少?(上)。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禅修中也有很多的坑,就像德加尼亚禅师所说,我们每个人禅修的开始都是错误的。但不要害怕自己的错误,因为当你认识了什么是错,你就知道了什么是对的。我们内在的智慧会慢慢学习,会越来越善巧。
主页君的禅修指导老师(德加尼亚禅师)在小参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禅修者修正他们错误的禅修方法和错误的禅修态度。德师曾经笑称自己是mind fixer (修理心的人)。
很感恩这些善知识,把坑都给我们指了出来,避免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轮回就是个大坑,愿我们早日从这个坑里出来,与各位贤友共勉!Bye for now~
误区 6
—
禅修就是要去停止所有思维!
德加尼亚禅师对此有关的开示:
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去停止思惟,而是要明白為什麼思惟,要明白這思惟是不是必須的或重要的,如此智慧才會生起。觀察思惟是為了明白心的運作,以便產生智慧,而不是要去停止所有思惟。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去停止某些思惟,那是因為它們不重要;如果是重要的思惟,心還是會去想,或者必須去想。日常生活中有些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去想時,例如一些計劃,但必須帶著覺知去想。
就算有不好的思惟生起,也要給心一個機會,去了知這是不好的思惟,如果我們拒絕思惟,不准它們生起,這就永遠不會明白如何對待它們、分辨它們。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緣,不是我,這就是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就會改變,不必要當下刻意地去改變它。
选自《从觉知的心出发》
阿姜查禅师对此有关的开示:
不要担心这一点。试着把心安住在当下。无论什么念头生起,祇须看着它,随它去,不要想袪除妄念,这时心自然会回复它原本的状态。不要分别好坏、冷热和快慢。无人亦无我,根本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让一切自然展现。托钵时,毌需特别造作,祇是安详地走着,看着心。毌需执着要闭关或隐遁。无论身处何地,保持自然,警醒观照,藉此认识自己。疑心若生起,看着它的来去。就是这么简单,一切无所执。这好比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碰到障碍。当你遇到烦恼,祇须看着它、放下它,就超越过去了。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也别预期尚未出现的困难。专注于现在,一切皆在变化当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它。当修行自然涌现时,心灵就会趋于它原有的和谐状态,一切境界都将祇是生起和消失。
选自《修行问答》
误区 7
—
禅修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
德加尼亚禅师对此有关的开示:
如果你真的明白所緣只是所緣,那麼嘈雜和安靜兩者就是一樣的,都是被心所覺知的所緣,是自然法;如果喜歡安靜,當聽到噪音時心便會生起負面反應。
选自《从觉知的心出发》
误区 8
—
禅修就是要去逃避痛苦!
德加尼亚禅师对此有关的开示:
不想去觀察痛苦,不願意直接面對痛苦,這心態本身就不具備正見。禪修不是為了逃避痛苦,不是為了排斥和掩蓋真相,而是為了徹底瞭解實相。心中有取捨、有比較,這就已經失去正見。如果無法面對痛苦,那當我們最終面臨死亡,無法迴避痛苦時,一切都晚了;所以下一次痛苦來臨時,我們應該歡迎它們的到來,並且勇敢地面對。痛苦讓我們有機會去理解和學習,只要沒有被痛苦征服,我們的心智會變得越來越成熟和強壯。當心帶著正見去觀察痛苦時,會越來越感興趣。無論苦受、樂受,都是觀察的所緣,可以從中得到充分瞭解和學習。
选自《从觉知的心出发》
误区 9
—
修习内观禅为了追求快乐、平静、善良与积极乐观!
隆波帕默尊者对此有关的开示:
“毗婆舍那”(内观禅,主页君注释),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平静、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身与心的无常、苦和无我。这样照见之后,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妙的幸福和快乐。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就会接触到涅槃! 想要认识涅槃,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实在太肤浅了。佛法比这个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那么无须佛陀出世,其他老师也可以教导。然而佛法比此更为精深。
选自《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误区 10
—
禅修就是自己要努力让烦恼不再升起!
隆波帕默尊者对此有关的开示:
大多数修行者往往讨厌烦恼习气,把烦恼习气当作破坏内心宁静与快乐的敌人,于是努力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阻止或预防烦恼习气的生起。
事实上,努力不让烦恼习气生起,是因为听从了欲望与邪见的支配——随顺了欲望,不想让不善法生起;随顺了邪见,以为我们真能控制自心让不善法不生起,以为心是“我”、是“我的”。诸如此类的方法是无法真正阻止不善法生起的,反而让我们堕为不善法的奴隶,屈服于欲望与邪见。
除此之外,不善法是否生起并非取决于我们的心意,而是随顺它们自己的因缘。比如,嗔心的生起——如果仍有嗔的随眠烦恼或是习惯性的烦躁不安,一旦接触“不好”的境界或所缘,心就能造作出嗔。如果没有嗔的随眠烦恼,或是接触的都是“好”的所缘,嗔心是不会生起的,以此类推。
假如回避与外缘接触属于正确的修行,那么看不见、听不到的人就应该比正常人更快见法,因为他们减少了一部分根尘接触。事实并非如此,天生聋哑者无法修行体证道、果、涅槃。因为没有接触外缘,就无法修习毗钵舍那。毗钵舍那的修行,起步于——当行者有觉性的觉知呈现在六根的名色所缘时,能够生起智慧去正确的照见名与色的实相。因此,即便回避所缘真能为自己带来宁静与快乐,但却关闭了开发智慧之门——照见名色的实相。所以,佛陀才没有教导修行者去回避所缘,而是教导要收摄六根——当六根与六尘接触,要有觉性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选自《唯一路》
上篇请点这里:
更多文章:
©维安
二维码赞赏通道
“为主页君的原创
加油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