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2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探索有效的聚合方法,构建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对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杂环聚合物是一类先进的功能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力学、光物理和电学性能,多年来备受关注。杂原子的引入通常能赋予聚合物许多意想不到的特性,使其在光电子学、生物医学科学、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含氮聚合物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廉价、通用且易于获得的原料,并且已广泛用于精细化学品,生物医学,聚合物等领域。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发了许多基于胺的聚合方法来制备含氮功能性聚合物,例如氨基-炔-点击聚合,A3偶联聚合,Ugi四组分聚合,醛和胺的酰胺化等。在许多实例中,自发的氨基-炔点击聚合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选择性好,易于分离和高分子量等特性而备受关注。由于多组分聚合已成为聚合物化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前沿,并且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效率高,官能团耐受性好和产物结构多样等突出优点而备受关注。基于上述优点,开发一种通过结合氨基-炔点击反应和多组分聚合来制备含氮杂环聚合物的新聚合方法将为获得各种具有独特功能的聚合材料提供一条极好的途径。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院士团队http://tangbz.ust.hk/)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他们开发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多组分串联聚合方法,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将商业上便宜易得的丁炔二酸二甲酯和二胺单体成功地转化为了功能性聚氨基马来酰亚胺。通过氨基-炔点击反应和闭关环反应,原位生成聚氨基马来酰亚胺。此外,该多组分串联聚合可以在单体化学计量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系统优化,得到了分子量可高达17800,结构明确,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化合物,收率高达99%。值得一提的是,所得到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可以作为大单体进行进一步聚合,得到具有延长链的大分子或嵌段共聚物。


图1. 多组分炔-胺串联聚合制备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图2. 通过氨基-炔点击聚合进行后聚合反应


有趣的是,他们所得到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化合物表现出非传统发光的特性,在稀溶液和聚集状态下都具有优越的发光性能。此外,这类聚合物的发光性能可以通过调节所连接的链子的长度来进行有效地调控。该团队开发的聚合物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这使得其在生物成像上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该团队开发的多组分串联聚合策略为新型多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Macromolecules 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何本钊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张静博士,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院士,共同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林荣业教授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0c00525


相关进展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