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和红景天,防不住高原反应!真正有效的是这6种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腾讯医典 Author 谷宏伟、段曼
药事网—中国领先的互联网药师集团,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成员单位。来药事网,加入超过5000位医院药师和医生的实名制社群。
随着疫情平息、暑假和公司团建接连到来,很多人迫不及待查起了旅行攻略。
比如青藏高原,作为“人生必去”的打卡圣地,夏天去尤其舒服。
但一想到高原反应,又 “劝退” 了不少人。
说到这,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高原”在地理和医学上的含义其实并不一样:
地理学上,海拔大于1000米、地势相对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就叫高原;而在医学上,海拔高于3000米才叫高原,这里的气压和含氧量都明显比平原低很多。
(图源:站酷海洛,腾讯医典编译)
如果你平时没有规律的锻炼习惯,或突击锻炼后直接从平原进入高原,就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医学上叫“急性高原病”)。
高原反应多是缺氧造成的,症状有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快,进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腹泻等,严重的会出现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甚至有生命危险[1]。
(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
为了预防高原反应,民间流传着不少“简易方法”,比如带上“高糖”注射液和红景天。但这些方法真的管用吗?
“高糖”是一个俗名,它的通用名是“50%葡萄糖注射液”,也就是浓度50%的葡萄糖溶液。
首先要提醒大家,50%葡萄糖注射液是拿来静脉输液用的,没有口服的用药途径。其次,“高糖”说明书里适应症也没有“预防高原反应”这一项。
而且,权威的高原反应指南并没有把5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2];目前也没有严格实验证据表明它能预防高原反应。
所以,口服50%葡萄糖注射液预防高原反应只是民间土方法,缺乏科学证据和专业认可!
某些“民科”之所以提出这种说法,可能是觉得“高浓度葡萄糖利尿,可以减少水肿的发生”。
50%葡萄糖注射液的说明书显示,快速静脉注射20~50ml的50%葡萄糖注射液,确实可以起到渗透性利尿的作用,但作用非常短暂,还可能引起高血糖,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把“高糖”直接注射到静脉,尚且效果有限,口服导致消化,的利尿作用就更微乎其微了。
红景天是一味藏药,有“高原人参”、“雪山仙草”之称。
虽然曾有研究表明,高山红景天能“减轻快速进入高原的急性高原症状,降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4],但这项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数据都不详细,难以判断它的可信度。
另外,权威指南也没有把红景天作为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2]。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红景天可以有效预防高原反应”的结论。
既然上面2种“民间土方”都行不通,那么有科学预防高原反应的方法吗?
首先,在上高原之前,最好对心肺功能进行全面体检。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要轻易去冒险。
其次,进高原前要进行合理饮食和充分休息,养精蓄锐。
更重要的是,当海拔上升到大约2500米后,要放慢速度、逐步增加海拔高度,每24小时内的上升高度最好不要超过600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在医生指导下准备一些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目前,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的药物主要有乙酰唑胺、地塞米松。还有研究发现,布洛芬、硝苯地平、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等也是有用的[2-5]。
乙酰唑胺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首选药物[8],可以在爬升过程中使用,达到目标海拔高度后,可继续使用2~4天。如果开始从目标高度下降,就要停用了。但在治疗高原脑水肿时,乙酰唑胺只能作为辅助药物“打配合”。
地塞米松在预防方面,主要适合乙酰唑胺不耐受或过敏的人,用法和乙酰唑胺一样。但在治疗高原脑水肿方面,它却是“主角”。
布洛芬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尤其当高原反应引起头痛等症状时,可以用它来缓解。
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都有肺血管扩张作用,也能预防高原肺水肿。可以在爬升过程中使用,达到目标海拔后可根据情况继续使用4~7天;如果开始从目标高度下降,就要停用了。
关于这些药的具体用法,可以看下面这张表[2]: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说明书中都没有包括“高原反应或高原病”的适应症,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范畴,具有一定的用药风险。而且除了布洛芬,其他药物都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
如果你想提前备上一些药作为预防,最好的办法是到了当地再找医院开具,因为高原地区医院防治高原反应一般都有丰富经验。
一旦发生高原反应,不要惊慌,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使用上面的药物。在症状缓解前,不要急着去海拔更高的地方。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特别是出现了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症状时[6],应该主动降到海拔更低的地方,紧急接受治疗。
除了用药,低流量吸氧也被认为是很好的治疗措施,可以缓解高原反应症状[6]。
最后提醒去高原打卡的朋友们,走进高原除了看风景,也要留意身体的种种变化,别勉强自己。
在医生指导下提前服用靠谱的药物预防高原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让你更好地享受这段旅程!
(来源:giphy.com)
参考文献
[1]罗勇军,马四清.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 8):723-728.
[2]Andrew, M, Luks,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ltitude Illness: 2014 Update[J].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4.25(4):S4-S14.
[3]邹外龙,胡振宇.高山红景天对急性高原反应的防治作用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3(30):3348-3350.
[4]黄海涛.高原反应的药物预防与治疗[J].武警医学,2017 ,28 ( 12 ):1282-1285.
[5]Hackett P H,Roach R C.High-altitude illness[J].N Engl J Med,2001,345: 107-114.
[6]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高原危重病急诊专业委员会.高原战创伤重危急症:一线初级生命救护指南(概要)[J].高原医学杂志,2011,21(02):1-9.
【本文为腾讯医典独家稿件,二次转载请联系微信公号“腾讯医典”(Dr_TXyidian)。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药事网&腾讯医典系列精选
《几块钱就能买100片的维生素C,科学家从橘子里发现它却用了100多年》
药事网&腾讯新闻较真精选
下载专区精选
长按二维码,关注药事网小程序
药事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