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习生到专业律师,听蔡全义讲述这八年
青年律师谈专业化,很多是口头上的。案源的限制与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专业的死循环。
北京市炜衡(南京)律师事务所青年律师蔡全义用8年时间,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小有建树。
今天,【律媒智库】约请蔡全义律师谈谈自己专业化的路径。他的经历和思考,对每一位年轻律师都有启发。
——蔡全义谈青年律师专业化路径
我做物业法律服务是从帮助业主维权开始的。
从超高的房价与到手房屋的心理落差,到成立业主大会、换物业公司面临的阻力,业主始终有一种弱势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是弱势的。
来自社会底层的我,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同情。
随着法律服务的持续深入,我发现这是一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大问题。
1
接触物业领域是一个机缘
从师傅引导到自己创办公众号
我来自豫东农村家庭,从来没参与过买房,更不知道“物业”是什么东东。我对物业的认知完全是从法律和案件开始的。
2014年,我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到无锡去做实习律师,指导老师在无锡的业委会圈子里有一定影响。他曾代理过一个业委会起诉物业公司讨还公共收益的案子,大获全胜,案例后来上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于是,有不少业委会找他代理案子。作为助理,我也就从帮助师父做案子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这个领域。
一个外地人,读书也不在这里,没有任何资源。要想做好律师工作,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案件研究透,把客户服务好。加上自己不喜社交,就把时间用来研究案子。
当时,面对每个案子都是很认真的,查法律,检索同类案例,开庭后复盘写代理意见。
后来,我干脆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主要编发涉及业委会的案例分析。慢慢地,更多的业委会知道了我。
对个案需求进行系统研究
从写文章到出专著
随着同类群体的当事人不断出现,我开始对他们的法律需求进行对比。
我发现业委会的需求是有共性的,主要涉及物权归属、业主自治和物业服务合同这三类法律关系,他们打交道的对象是开发商、物业公司和街道、社区等。
于是开始分类研究,在编发自己代理的案例的同时,增加最高人民法院、省高院及其他地区有关业委会的典型案例。
后来,业委会来寻求帮助的问题都变成了我熟知的问题,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了。
有时,也会在公众号上编发一些评论性文章。2015年8月,携《业委会的困境与出路》一文参加江苏法治高层论坛,获无锡优秀论文三等奖。公众号的粉丝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决定写一本关于物业法律的专著,法理与案例相结合,让人们系统地了解有关物业的法律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定稿。在法律出版社建议下,最终定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称——《以案说法谈物业》。
开始有人叫我“专家”
终于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越是深入研究这类法理,越是有同类案件过来,我对这类案件也越自信。
自媒体文章的传播,当事人的推荐,越来越多的业主、业委会、物业公司、街道物管办等知道了我。
《以案说法谈物业》的出版,更有人给我冠以“专家”的头衔。
我被拉进了全国上百个业委会主任群、社区治理研讨群,受邀参加各地的讲座、交流会。
2016年,连续五次接受《江南晚报》采访。
来南京执业后,又就民法典中的物业法律问题等接受《新华日报》、江苏舆情观察、《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
2020年,我被南京行政法学会聘为常务理事、物业法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前,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合肥、淮安、扬州等地,都有我的当事人、顾问单位。
只要通过微信或百度搜一下“蔡全义”三个字,就会看到很多我关于物业法律方面的文章或新闻。
青年律师需要差异化竞争
专业化可以实现差异化
社会需要更好的法律服务,前辈占据着大片的市场,新的同行不断涌现,青年律师进行差异化竞争很有必要。这就需要走向专业化,以专业化实现差异化。
关于专业化,我有几点认知。
首先,选择某个法律领域作为专业后,需要围绕当事人的需求深入系统研究这个领域的法律。绝不是守株待兔。
其次,通过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别人知道你是这个专业的,让别人知道你在这个领域很专业。
再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专业的标签会吸引同类人群和同类案件的聚集,法律服务市场自然出现。
天生万物,各有所属。祝愿每位青年律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不断提升该领域的法律服务能力,实现差异化竞争,服务社会大众!
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你也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加油!
【相关链接】
罚款400000元!江苏反垄断2022年1号罚单“剑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