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

2017-06-12 于永正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

作者|于永正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学生每天和老师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他们感受最多的是老师的课。所以,“课上得好!”就是学生喜欢老师最主要的理由。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们所说的“课上得好”呢?


        于永正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并且这个标准是他毕生的追求。于老师认为,“有意思”的“好课”不单纯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综合体现老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知识能力等的课。具体地讲,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于永正:近80岁更明白,课要上得有意思


        一、课堂轻松幽默,有意思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这是笃定的。


        “轻松”来自哪里?


       1、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


我备课时,可能把课文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课堂上,我不会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状况,我们才能深入浅出,才能举重若轻。


2、轻松来自游戏


学习方式与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时不时地与学生游戏一把。


3、轻松来自老师的幽默


        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课堂使人精神放松。老师只有笑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当幽默营造出热烈的气氛时,学生不但乐于听课,还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



        二、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


        虽然我一直强调“重感悟”、“自主学习”,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是很难自己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


       1、词语教学就可以教出“恍然大悟”来


        如一位老师教“眸子(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学生说是“眼睛”,老师说“对”,就完了。倘若有人出试卷,在“眸子”的“眸”下面加个点儿,要求讲讲“眸”的本意,学生不就傻了眼?如果这位老师再加上一句:眸的本意是指瞳人——黑眼珠中间的、能照出人影的部分,也叫瞳孔,岂不更好?


        请看,我在教到“眸子”时,有下面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眸子”指的是眼睛,不错;但“眸”的本意是什么?(无人举手)


        师:它的本意指瞳人,即瞳孔。(说完,板书“瞳人”)


        生:“瞳人”的“人”,好像是“仁爱”的“仁”吧?


        师:你说得对。“瞳人”也写作“瞳仁”。(说完,板书“瞳仁”)为什么用“人”字呢?(师指“瞳人”的“人”字)因为瞳孔能照出人像来。


        然后,请说“瞳仁”的学生走到跟前,看老师瞳人里有没有人像,是谁的人像。该生看过后,笑着说:“有,是我。”


        这个环节不过两分钟。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相信学生不会忘掉“瞳”的本意,不会忘掉“瞳仁”为什么也写作“瞳人”。


        2、写字教学可以教出“恍然大悟”来


        我在指导写“帽”字的时候,大约请了30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写对的,寥寥无几。


        请看“帽”字的楷书


        帽错在哪里呢?错在“帽”字右上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mào)。里边的两横,不和两边相连。


        “冃”是古“帽”字,是象形字,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我特地讲了“帽”字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帽”字就是“冃”,是个象形字;后老变成“冒”,意思是帽子戴在眼睛(目)上面,成了会意字。“帽”本来指古人扎的头巾,后来被“借”走了,无论戴什么帽子,统统用“帽”了。“冒”的本义便没有了。“冃”更可怜,连个独体字都不是了,成了字的一个偏旁。看,写字是不是也能教出“恍然大悟”来?这样的例子几乎每课都有。




        三、朗读好了,有意思


        我对朗读几乎到了迷信的地步。


        我备课必先备朗读,上课必定朗读。窃以为,学生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情感呀,理解呀,语感呀,表达呀......都有了。


        我的朗读能力是怎么提高的?


        模仿。一半是听,一半是跟着老师、播音员练。听别人读非常重要。然后跟着模仿,一句一句地学。模仿到一定程度,他们的语气、语调乃至情感,便化为自己的了。


        读书。朗读是一门艺术,自从读了张颂先生的《朗读学》,用《朗读学》的理论武装起来以后,我的朗读才由“必然王国”走进了“自由王国”。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何范读?


        教低年级,多是我先读;到了中高年级,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尝试读,然后再范读。文学性课文全文范读,其他文体的课文,有的读全文,有的读其中一部分。低年级不但范读,还领读——我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我读一段,学生跟着读一段,让学生一开始就走“正路”。


        有人研究,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一篇课文朗读下来,课文的规范语言基本上就属于他了。




        四、学有收获,有意思


        我常常想,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还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常常想,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是的,我们要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感情,留下兴趣和习惯。


       1、留下语言


        要让学生识字——尽量多地识字,积累词语,让学生有好的语感。所以我强调大量阅读,强调朗读、背诵,强调“抱着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目的读课外书”。


       2、留下能力


        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我特别重视写字的能力,要学生遵循写字的规律——描红、仿影、临帖;我特别强调“带着思考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我特别重视作文教学。不会表达,语文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3、留下情感


        语文是最“人文”的学科,是情感最丰富的学科,但被“应试教育”桎梏束缚了。大量的练习取代了学生的读书,大量的讲解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在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师生像样的朗读。许多老师也不会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和课文情感的深处!


       4、留下兴趣和习惯


        学生们如果爱语文,养成了读书、读报、写作的习惯,这是我最得意的。知识缺失了还可以再补,如果兴趣没了,习惯没养成,语文教育就意味着失败。


        每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感到上课有意思,这个“有意思”才是我的目的所在。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让生命幸福完整

        共同成长的幸福

        愿你拥有稳稳的幸福

        如何获得新时代的幸福?

        幸福的路我们一起走

        关于幸福的思考与箴言

        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让好习惯开启童年的幸福

        在乡村里的“中国小学”幸福穿越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她缘何成为“全球教师奖” 唯一入围的中国教师?

        让生命一路芬芳

        忘掉分数,留下人,培育人,成就人

        世界看我时,枝头总有花开

        新教育,新生命,新北川——来自北川新教育实验区的报告

        交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