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实验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

2017-07-19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

理论与实践(三)

作者|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年会主报告)


        三、新教育实验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

   

        我曾经说过,阅读与家庭是教育的两大基石,两者都关系到教育的全局和根本。从2000年开始,新教育着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让阅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新父母研究所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建立为标志,我们着力推广家校合作共育的新家教理念。以“家校合作共育”为基本特点的新家庭教育,是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教育实验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家校合作共育”问题。在2000年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就提出,理想的父母应该努力配合学校、社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2004年3月28日,“莫愁新父母学校”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4月24日,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举行的新教育研究中心会议上,决定把“优化家校合作”作为6+1的项目正式纳入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家校合作开始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行动。


        2005年3月,玉峰实验学校的《玉峰新父母校报》正式印发。同时,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2005年第一版)和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结题报告中,都详细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优化家校合作”的行动。

    

        2007年7月,新教育运城年会正式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一些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在年会上讲述了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故事。

  

        可以说,家校合作共育作为一种打开校门、融合力量、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举措,是新教育实验的底色之一,贯穿在新教育历年的年会主报告中,也是十大行动中促使其他行动开展更为有效的一种工具。。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其实就包括了亲子共读、书香家庭与书香社区等内容。师生共写随笔,则包含了师生、亲子、师亲等互相的交流。父母进课堂,本身也是聆听窗外声音的重要内容。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等也都与家校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我们在“习惯养成第二天性”的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家庭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场所,早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对人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确提出“教师、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同频共振的氛围,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则”。

  

         2011年11月,新教育成立了“亲子共读研究中心”,把父母与孩子的共同阅读作为新父母成长的重要内容,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诵”等项目已经有上亿点击阅读量。2012年,该中心更名为新父母研究所,全面开展新父母晨诵、新父母学校,父母书目研制、亲子共读等项目。新父母研究所成立以来,秉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萤火虫公益精神,现有义工496人,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有萤火虫工作站56个,汇聚4万多位父母开展萤火虫亲子共读。

      

        2012年,在新教育宁波国际高峰论坛上,“家校合作共育”正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新教育实验开始了家校合作共育探索的新时期。


        2015年,新教育研究院与全通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新父母读本》(从胎儿时期到大学阶段,每年一本,共20册),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评选了2016年度中国好父母,协助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2015、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和2016、2017年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组织了近百场新父母大讲堂等学术与公益活动。


        2016年开始,以海门新教育实验区为代表的有关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举行了多个以家校合作共育为主题的新教育开放周,开始书写深化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篇章。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新教育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继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出了理想父母的标准以后,我先后发表了《教育从家庭开始》《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校合作的三种模式探讨》《家校携手教育不愁》等一系列文章,并且主持研制了《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为中国父母的成长提供了第一个系统的书目。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先后出版了《做最好的家长》《陪你走过0-6岁》等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新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孙云晓先后出版了《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码》《五元家教法:好父母的必修课》《向孩子学习:一种睿智的教育视角》《好好做父亲: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等著作,并且发表了《新家庭教育宣言》和《新家庭教育十大愿景》等理论文章。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理事长童喜喜出版了《喜阅读出好孩子》和《新教育的一年级》,前者对亲子共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后者则全面讲述了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故事。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先后出版了《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版和中年级版),洪明研究院出版了《合育论》。新教育榜样教师顾舟群的《改变,从习惯开始》、郭明晓的《各就各位准备飞》和常丽华的《教室,在书信中飞翔》等著作,以师生家校通信的方式,记录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故事。



        (二)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基本原则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幸福和完整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


        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发展经济也好、生态建设也好,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人获得幸福感。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能够让每个人真正地快乐、自主的学习,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的享受学习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让每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让每个人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本来应该就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和学校、社区,都应该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让教师和父母能够体验职业尊严和责任使命的环境。


        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把所有的短板补齐了,所有的人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人的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些时候,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说的完整的幸福。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出应该让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让我们的社区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当然,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内涵是丰富的,从培养的目标来看,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灵的完整;从教育的主体来看,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合力。

 

        在坚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朝向的前提下,家校合作共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

 

        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尽管三者是不同的社会单元,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共育中,他们具有明确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实现教师、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让家庭、学校、社区的所有人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目标一致性原则,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共识,为扫除行动中的一切阻碍铺平了道路。坚持这个原则,才可能让家庭和学校、社区保持一致,并肩前行,而不是互相掣肘。

 

        2.地位平等原则

 

        家庭、学校、社区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


        家校合作共育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家庭、学校、社区是“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青少年儿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在社区是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凌驾于其他各方之上,也不能够成为其他方面的附庸。学校不能压制家庭,漠视社区;家庭和社区也不能挟持学校。必须在保障各方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过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同频共振。


        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彼此平等尊重,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呢?最好的办法是三方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确保边界,保障理念的统一性,决策的公开性,最后实现共同的治理。

 


        3.尊重儿童原则


  家校合作共育所制定的各项制度、拟订的各种计划中,参与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必须保证各自的权力,由此才可能达成真正的理想结果。


        在这一点上,必须特别强调儿童一方的权力保障。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of the Child),中国于1990年8月29日成为第105个签约国,确保儿童权利是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决策中权力均衡,让儿童代表能够为自身代言,才能在实践中保障权利,让所有儿童在平等参与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收获更大的成长。

        4.机构开放原则

 

        家庭、学校和社区彼此敞开大门,尤其是作为合作主导方的学校,要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最重要的条件。


        家校合作共育的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在参与家校共育的过程之中,一个家庭也向其他的家庭敞开家门。这种家庭之间的互相交往,让好的家庭变成更多家庭的典范,其价值和意义不亚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产生的交往互动。这样的交往,意味着传统之中关着门的家庭教育,因为家校合作共育而投进了一抹阳光。


        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家校共同体面向社会的开放,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因为无论是各类公益机构的支持,还是各种教育项目的合作,都是促进教育的有生力量。

 

        5.方法多样原则


        家校合作共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


        家校共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也可以做到丰富多彩,只需要多动一点脑筋,就可以让家校共育和学校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完全融为一体。它可以无声无息融入到绝大多数的日常教学环节之中,并不需要额外占用过多时间,投入精力。只有这样科学、简便、高效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保障日常工作之中坚持家校共育的可能,也只有这样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让家庭和学校都增进互相合作的信心。

 

        6.长期坚持原则


        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社区也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无论是时间和精力上,还是人员的素养和能力上,家庭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都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父母和社区人员也不是学生,在对父母的管理和社区角色作用的发挥上,也不可能做到像对学生一样,能够有章有法,能够强制执行。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地构建和运作家校合作共育的长期性机制。


        为此,必须制定长期有效、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通过工作计划,科学梳理和合理规划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内容,确保计划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和有效督查,避免在家校合作共育机制运作过程中失去整体的完整,错过了对关键内容的推动。更需防止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问题就紧锣密鼓,山雨欲来风满楼, 44 35035 44 15536 0 0 1807 0 0:00:19 0:00:08 0:00:11 3006 44 35035 44 15536 0 0 1511 0 0:00:23 0:00:10 0:00:13 2821 44 35035 44 15536 0 0 1377 0 0:00:25 0:00:11 0:00:14 2839一旦问题过去就随随便便,甚至抛在一边。


 

        7.多方共赢原则。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父母、教师、学校和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


        家校合作共育收获的是一个共生多赢的硕果。对父母来说,家校共育应该促进多方的共同成长,尤其是让亲子之间因共同成长而愉悦,家庭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对教师来说,家校共育赢得父母的支持,能让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减少阻力,增添动力,从而让教师的本职教育生活幸福完整。对社区等相关人员来说,家校共育能融洽社群关系,在对教育的投入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职业认同感,更为积极的人生意义感。如若只考虑家庭或学校、社区之某一方面的利益,合作显然无法长久维系,家校合作就会变成相互拆台,互相挑剔,结果适得其反。

 

        8.跨界协调原则。

       

        家庭、学校和社区,有着各自的功能定位。所以,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家校合作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动。教师“走出”学校,父母和社区“迈进”学校,都是去做“份外的事”。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有着特殊的困难,尤其是持续性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体制内的组织行动。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遵守边界的跨界,到位而不越位,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遵循跨界协调原则有三个注意点:

        

       一是参与成员尽可能多边。

       二是决策过程尽可能公开。

       三是共育内容尽可能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关键还是进一步认识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问题上的任务、使命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纯技术层面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独立于学校整体工作之外的附加题,更不是减轻教师工作量的手段。特别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尊重父母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孙云晓,2017)。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也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的附庸,而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


    (未完待续)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南京宣言》

        家校合作共育的意义与价值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定要留给孩子们玩的时间

        会玩的学生,走得更远

        要让教师学会“玩”

        玩与教育(三人谈)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

        成长的密码

        孩子的权利

        游戏的价值

        孩子们,我要对你说......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如果面对同样的情景,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如何进行亲子共读?

        “驯养”经典,让它成为你的“玫瑰”

        2017最美家书:麦加给儿子的信

        一条鱼,不该被迫去爬树

        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

        以终点为起点,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与美好相约同行

        告诉孩子一生要坚持这10件事

        培养孩子阅读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7年新教育年度人物、智慧校长、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新教育,让栖霞教育的田野芳香四溢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