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一种情怀、思想、示范、唤醒、对话、成长......

张华清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幸福之所以幸福,还在于“完整”二字。所谓完整的生活,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新教育教师的成长之路如何走?》、《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

作者|张华清


        张华清,特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发展学院教育行政干部研修部主任、副教授。


        近年在教育界流传一则故事,大意是:假如一百年前的名医穿越到现在,他面对形形色色的先进医疗器械和各种先进的诊疗技术,会根本无法行医。假如一百年前的工人到现在,则会不知所措,因为现在的制造设备更先进。而假如一百年前的教师穿越到今天,即使他当时不是名师,他依然会很轻松,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与原来没有什么不一样。


        故事很耐人寻味!读罢,感慨良多。既佩服原创者编写故事的想象能力,又感叹科学技术发展的神速,但更多的还是对教育的审视和反思。


        依情猜想,故事原创者若非教师,即是十分关注教育的人士,其意图很明显,借此故事表达对当今中国教育“多年不变”的不满和讥讽。只可惜,原创者为了三者比较的同一性而混淆了行业属性,更模糊了教育本质与手段的区别。


        虽然人们口头上常说“卫生教育不分家”,但二者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重点关注头脑心灵,医生重点关注身体。一虚一实,一软一硬,所施之法肯定有异。医疗行业,可说“药到病除”;教育行业,只能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与工人做工更没有可比性了。有生命个性的对象与无生命标准统一的对象,完全是不同类的。后者所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先进设备。教育上所借鉴的企业管理模式,只是管理理念,科学思路,同时还要结合教育实际加以改变。否则,就陷进“机械主义”的泥淖,违背教育的内在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凸显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与经济相关的,是指科学技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然而,经济并不等同于教育。若把经济意识移植到教育上,实则不妥;若以搞经济的手段来做教育,更是极大的错误。经济有自身的规律,而教育亦有自身的规律。关键点在于作为劳动者的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青少年。教育绝不排斥技术,相反它绝对需要技术,技术能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但教育绝不等同于技术。技术是外在的,是手段,而“人”,才是根本,是目的。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有何“现代化”技术?但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又有多少人实现,更甭提超越了。就说传统的医生行业,今天又有几个比得上华佗、扁鹊?即便是主要依靠技术的西医,依然存在着不少庸医,可他们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药到病除,关键并不在“药”,而是在于医生的智慧,在于他们的医术、医道,在于能够“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医生是这样,工人也是如此。一家电气工厂的大电机出了故障,工人用什么机器也找不出问题,于是请一位工程师帮助。工程师到现场看了一会,就用粉笔在机器的一个部位画了一个圈,表示毛病就在于此。一检查,果真如此。在付报酬时,工程师开出的是10000美元账单,公司上下认为太高,他不过是画了一个圈。工程师告诉他们:“画圈值1美元,而知道在哪画圈却值9999美元。”这主要还在经验,在智慧。


        那么,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怀。


        教育情怀,就是指教育者对教育的热爱、追求,是对教育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教育情怀,是对教育的一种使命感,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感,是对课堂的一种庄重感,是对人生的一种敬畏感。有了教育情怀,就会把教育当作一种虔诚的信仰,把上课当作一种神圣的仪式,在其眼中,“人比天高”“课比天大”实属正常。孔子漂泊数年,历经磨难,最后悟出真谛,潜心杏坛;陶行知脱掉博士服,换上长袍褂,婉拒高官重位,毅然深入乡村办教育;魏书生初心不改,屡败屡战,一百五十余次申请做教师,令人佩服。有如此情怀,如此气魄,才会促使他们成为令人瞩目的教育大家。


        教育应该是一种思想。


        教育发源于思想,教育同时诞生思想。思想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的根本。这就好比果实内部的种仁,在失去皮肉的包裹后,依旧能够发芽、开花。爱因斯坦说:“当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忘掉后,剩下的才是教育。”而这剩下的正是思想。台湾学者说: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指思想。正因为有这种思想,才会使学生明辨是非、知晓善恶,也才会使其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不随波逐流。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而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是“思想者”。吴非先生所指的“不跪着教书”,就是告诫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主见,要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人云亦云,不顶礼膜拜,不做看客,更不做奴才。这种思想是教育者对所从事教育事业的理解与认识、体验与感悟、提炼与升华。常言道: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这是对教师意义的肯定,也是对教师行为的要求。而这里的“智慧”,就包含着“思想”。换言之,智慧孕育智慧,思想孵化思想。无思想,那就是空壳,就是任人鞭抽,原地打转的“陀螺”。


        社会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又在于思想。思想是一种标志,思想是一种境界,思想是超越时空的信使,思想是驱动前行的内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示范。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教育,更是如此。学的原始生态形式就是“仿”。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始于模仿。与“模仿”相对应的是“示范”,即先有示范,再有模仿。而作为示范主体的教师,就必须有规范的日常言行,有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不是社会对教师的施压,也不是家长对教师的强迫,而是职业特点、职业德行使然。因为教师身上闪射着“师范”二字的光辉。“范”的根本不是“我来教你们”,而是“我来学给你们看”。因此,教的最智慧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范”。懂“范”者,明白教育;善“范”者,会做教育。


        “范”,存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整个环节。课堂要“范”,课外亦要“范”。言行举止要“范”,道德修养要“范”,知识掌握要“范”,能力水平要“范”,经验方法要“范”,职业情怀要“范”,处世态度要“范”,人格价值要“范”,生命关怀要“范”…… 如此可见,教育者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范儿”。


        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


        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若使青少年走上正轨,走向健康,必须使其自我发现,使其内在的潜能被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唤醒直抵心灵。教育唤醒,在于唤醒青少年内心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其内心沉睡的巨人。这个巨人,就是指“自觉的自我”。从途径和方式看,教育者通过教育手段,把教育思想植入学生内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其内心发生“渐变”、产生“裂变”,最后形成合理的发展表现。可见,受教育者是从内向外的展现,教育者则是从外到内的影响。如何使二者恰切融合,密切吻合,则是实现成功唤醒的关键。这就需要教育者既要有强烈的唤醒意识,又要有符合青少年内心发展的唤醒手段。后者主要包括教育者的言谈举止、处世为人、学识水平、文化积淀、个人内涵、人格魅力、职业情怀、教学艺术、教育风格等。教育者倘能在上述诸方面修炼成功,就能在有意无意间,抵达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沉睡的自我”,收到“不信东风唤不回”之效。


        其实,教育不止如此。教育还应该是一种引导,一种对话,一种熏陶,一种养成,一种尊重,一种宽容,一种成长,一种生活……


        然而,无论是站在哪一种理解上,教育都不等于现代科学技术。后者只能是手段,是承载教育的一个外在手段。教育的本质是“人”,是个性鲜明、差异迥异的学生。忽略教育内在的科学理念,忽略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解决不了问题。相反,甚至还会带来更难解决的问题。单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需要学习者有正确的认识、健康的心理、科学的方法、顽强的毅力,更需要有一个“自觉的自我”,否则什么先进的手段都不好使。现在呼吁“裸课”,正是对“技术教育”过度化的反思。一支粉笔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甚至有时一节课连粉笔也不用一个字都不写,照样高质高效。那就是教育大家的本事了。现如今那些靠先进手段花样倍出的课堂,除了换取暂时的热闹和相关人员的夸赞外,往往是很难有深意的,也是很难上升到价值的境界来谈的。

    

        (文章源自:《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一期)


[特别推荐]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榜样的力量——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