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何以可能? ——基于项目的学习:科学学习的必然选择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再往远走,我们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我们该做、能做、要做些什么?是新型教材的改革?是基于跨学科、跨章节综合性学习的国家课程标准的改革?是学生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还是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看看张卓玉先生对新课改、新课堂、新模式、新教育的理解与思索。——《再往远走,我们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我们该做、能做、要做些什么?》
项目学习何以可能?
作者|张卓玉
来源|中小学管理
当前,“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我理解,“核心素养”之核心即“融通”与“应用”。近几年,各国围绕这两个关键词,积极推动相关的教育改革;而无论是美国的“STEM学习”、芬兰的“现象教学”、法国的“做中学”,还是中国的“研究性学习”,其本质都相近,可以概称为项目学习。可以说,项目学习是目前人们发现的可以最大可能地承载“融通”“应用”理念的新教育模式。
如果在更宏大的背景下理解项目学习的意义,那么我们便不难发现,它顺应了社会进步的大趋势,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体现;其根本动力源于人们对健康、幸福、可持续成长的追求,对人才标准的新理解,对社会转型给教育带来的新挑战的回应。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13年开始,我们在山西一些学校积极推进有关项目学习的探索性实验,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
一、山西的先期尝试
四年前,我们开始组建团队,在晋中的八所初中学校进行先期实验,主要涉及语文学科,同时,数学和化学学科的项目开发也在尝试进行中。
就语文学科来说,2013年,我们开始自编项目学习手册,将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大体上用两周的时间完成;学生以做项目的方式学习语文。
项目从何而来?我们的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开发学习项目。即把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都转化、融入到学生要做的六个项目中。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要有常规的语文学习,如阅读、交流、写作等,但这样的常规学习与已往迥然不同,学生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交流而交流、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要做成这件事而阅读、而交流、而写作。比如:我们取消了写作课,写作完全融在了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该写什么写什么,不必为教师给定的题目而苦思冥想。
项目学习除了要落实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落实,如策划、实施、合作、评估等。实践表明,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自然且实质性的提升。
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的项目和驱动任务包括——
项目一:
“整理家族历史”(写出自己的家族小史)
项目二:
“探寻传统节日”(选写一个节日报告)
项目三:“走进体育世界”
(编一期体育杂志)
项目四:“品读魏晋诗文”
(写曹、陶比较文章)
项目五:“唱响经典音乐”
(策划、编辑一期音乐栏目)
项目六:“探究神话寓言”
(写一篇寓言故事)
如第一个项目,要求学生用两周时间,尽可能写清自己家族的历史,篇幅不限。第五个项目,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学做这个栏目的总编,策划、内容、文字,全部自己负责;如果栏目内容做得好,学校的电视台或广播站可以采用。
我们非常重视项目学习的活动流程,这个流程非常具体。如“整理家族历史”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四方面:活动一,寻根采风(了解自己家族历史);活动二,边读边写(提供九篇阅读参考文章);活动三,撰写家史(撰写自己家族小史);活动四,交流共享(家庭,小组,班级)。
又如:我们开发的化学学科的一个项目是“从自然中的盐到餐桌上的盐—混合物与纯净物”,其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任务一,从大自然中获取盐;任务二,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任务三,获取不同功能的食用盐。如果学生能把这三个任务都完成了,那么他也就基本可以掌握化学课标中要求的混合物与纯净物的知识了。
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明确任务,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2)以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形式分步实施;(3)形成项目成果;(4)分享成果,评估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解决项目学习的时间问题,我们将课时、自学、周末等时间进行统筹使用,每个项目课内外总时间约为20个学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个项目主题有深度的、反复的接触,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那么,三年的实验研究给课堂带来了哪些核心变化呢?(1)碎片性内容转化为整体性项目。(2)学生被动的听讲、做题的过程,转化为主动的项目实施的过程。(3)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包括阅读、探究、实验、制作、交流、分享等。(4)巩固性训练减少,探究性活动增加。
三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学习的实验效果是良好的。(1)方向正确。学生、教师、家长、政府官员普遍认同。其中学生最欢迎这种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若干次学生座谈会,学生感叹: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现在的语文有意思,好玩,愿意学。(3)学生的考试成绩好于其他同类校。三年前开始做实验时,实验校的校长都担心这样会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两年多过去后,校长们不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在几次相关的测试中发现,实验校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好于其他学校。(4)措施得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均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各种理念扑面而来。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种载体,把这些理念和要求都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改革之初的想法。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探索,我们认为,项目学习使我们最初的期待成为了现实,特别是通过课程项目化,我们寻找到了承载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较为完整、适切的载体。
对于核心素养,我的观点如前所述,其核心是“融通”与“应用”。所谓“融通”,就是学生能把学到的所有东西融汇成一个东西、一个整体。包括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融通以及学科之间的融通等。而“应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在做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素养的需求,才能获得素养,也才能体现素养。道理很简单:我们要评价一个学生素养如何,就去观察他如何做事。现在,中考、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让他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展现自己的能力。
我们相信,项目学习在发展学生融通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能够承载更多的期望。
1. 将课标、教材、教学融为一体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一个个项目,将课标的要求、项目指南以及课堂教学完全融合在一起,改变三者分属不同主体、彼此分离的现状。
2. 将知识、能力、价值融为一体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实施,将三维目标统一在一个过程中。如“整理家族历史”项目学习实施后,有一位家长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回家说要做这件事,我们几个人就坐在一起聊,最后才知道我们家是从山东的一个地方来的。我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睦的过程,这样的价值观是在有意无意的过程中渗透的,而不是讲完课,再来讲和谐的重要性、家庭的重要性。
3. 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现在学校课程很多,学生学习任务很重。而事实上,这些课程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将其融为一体的载体,那么,学校的课程完全可以实现整合。以“发现身边文物”这一项目为例。此项目交给学生的任务是,找到自己家或自己所在社区或住所周边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一样东西(如旧家具、老建筑等),将你发现的过程、它的特点、你对它的评价等,写成一个报告。这个过程包括读书、写作,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查资料、搞调研等,所以也是研究的过程、社会实践的过程。
4. 将自主、探究、合作、展示融为一体
经过十几年的课改,大家对自主、探究、合作、展示已经非常熟悉了,但现在的问题是,这几个环节是分离的。如果我们让学生做一个项目,那么,这几个环节即可以有机地、自然而然地融合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
5. 将学与用融为一体,以用促学,在用中学
我们经常讲要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可概括为“先学后用,为用找用”,其实这是人为地将学与用分离。项目学习则倡导以用促学,在用中学;在完成特定的任务中,学与用合二为一。
三、可能产生的变化
项目学习可能产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不爱学、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热情,这是大多数教师感到最头疼、最难办的一件事。项目学习的特点是任务驱动、目标驱动,学生感到这样的学习有意思。比如:有一个项目的主题是让初中生学习五四时期的散文,每人自选优秀作家,学习、研究他的作品,然后对其作出评价。教师们反映说,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有的学生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超过教师,有的学生还主动将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2. 使学习尽可能真实
现在,学生的很多学习都像在演戏。我们推进项目学习,就是要改变为考试而学、为将来而学、装模作样地学的局面;尽可能让学习变得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任务、真实地完成、真实的结果。缩小学校学习与未来应用的距离,是我们希望达成的重要目标。
3. 让教学从“吃药”变为“吃饭”
“吃药”,形容现在的教学大多是根据考试要求,直接为学生提炼出各种维生素,一步到位,灌给学生;“吃饭”,形容让学生广泛摄取含有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在收获健康的同时,也收获良好的学习成绩等副产品。
4. 帮助学习者建立成果意识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都会有相应的成果。这个成果不是冷冰冰的考试排名,而是可呈现、可交流、可评价、可改进、可应用的成果。其中,可应用最为重要。
四、理论上的探索
1. 更完整地理解“课程”
多年来,我们讲到课程,头脑中出现的只有内容的概念,而没有规程、程序的概念。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我们的项目学习既强调课程内容,也强调程序、规程,学习者在课程实施之初,就很清楚自己将按照怎样的流程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我特别想强调“程”,即规程、程序、流程的重要性。过程,是现代性的体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过程,而非不择手段地追求结果。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育的痛点。学生综合能力的弱势常常体现在过程中、流程上。如策划组织一个活动、判断一个复杂问题等,这些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的过程中,远非学科内容所能囊括。所以我们说,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必须重视过程、落实过程,才能保证育人质量。
说到过程,我们或许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在教育领域,是否也应体现“程序正义”的思想(法律是讲“程序正义”的,过程必须要严格,一步都不能错)?同样,我们对教育过程的干预,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是应该的,还是多余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2. 重新审视“课堂”的概念
项目学习的实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的内涵。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替代“课堂”的概念,但我想,其基本内涵或许可以用“学习及其支持系统”或者“学习场所、学习流程、学习规则、学习资源、学习组织”等来定义与描述。总之,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束缚教育教学的概念,不再囿于固定的时空。比如:就学习场所而言,学习可能发生在教室,可能发生在实验室,也可能发生在社区,甚至社会。这样的学习,会为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 在项目统筹下实现课程一体化
如前所述,项目学习有统筹多个课程的功能。一是跨学科统筹。一个项目,分科切入,多科延伸。虽然我们在设计项目时是分科的,如语文项目、数学项目等,但学生真正做项目时,毫无疑问地要延伸出去。二是统筹原有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项目即课题,每一个项目都是研究性课程,所以,我们不用再在学科课程之外,专门设计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三是统筹原有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如果项目学习到位,那么很多项目活动都会自然延伸到实践和服务领域,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在学科课程之外,再搞所谓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
4. 从储备性学习走向应用性学习
知与行、学与用的一体化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理论问题。我们成人常有一种自负的表现,就是自认为知道学生将来需要什么知识;我们现在就把这些知识梳理好,灌给学生,以备他们一生使用。这种储备性学习的思想,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的体现。
与储备性学习不同,项目学习更强调应用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驱动,尊重人性;二是在应用中孕育、彰显素养;三是指向学习,指向有指导、可控制的应用。这样带有教育性的应用与孩子在自然成长中学会的应用有着本质的差别。可以说,项目学习正是在促进知与行、学与用一体化的过程中,愈益彰显其独有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基于项目的学习
——科学学习的必然选择
作者|佚名
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介绍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产生与发展。项目(过去一般译作“设计”)一词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初出现在美国。1918年9月,杜威的学生,著名的教育家屈伯克,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的概念。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屈伯克的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和大工业时代,一般学习的目的仅仅限于文化知识的掌握。传统的学习是把所要掌握的知识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提取出来,教科书和教师的传授成为最方便的方式。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是被人为地删除了许多复杂因素,变得抽象、单一,这样虽然能让学习者一下子抓住本质、要点,但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地了解知识的生活原形,一旦进入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往往就束手无策了,更不用说创新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用知识创造财富。而基于项目学习正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当今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容量的猛增,仅仅靠教科书、教师的传授远远不够。同时,在当今社会,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严格,出现了向更高层次整合的趋势。故此,开展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性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最后,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和信息获取的方便、快捷,也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持平台。[1]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定义
在对“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定义之前,首先有必要对“项目(Project)”有个大致的了解。“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2]“项目是创造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3]可见,项目就是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借助多种资源,并需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多个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任务。
“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学科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现状。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理论及其应用都开始于美国。目前,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国外也应用得很多,是一种很受推崇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模式之一。从其研究发展看,最初关注的是项目学习本身及其应用;然后关注项目学习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4]
2.国内现状。(1)总体上对PBL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体系,对PBL的基本理论大多是援引国外的,而且主要侧重在基本概念、特征、要素、实施环节上;(2)课堂实践尤其是应用的案例非常少,可见PBL的实际应用还没有得到推广;但是在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以及企业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多一些;(3)比较典型的IT支持的项目学习平台有香港的“知识社区”(Knowledge community)软件,其实际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
三、PBL的理论基础
支持“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情境”是这种学习模式的四大构成要素之一。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不停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它又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学习模式。
2. 杜威的实用主义可称为新的“三中心论”。以经验为中心:他认为,“知识不是由读书或人解疑而得来的结论”,“一切知识来自于经验”;以儿童为中心:实用主义反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兴趣、忽视儿童的需要的做法,主张教育应以儿童(或者说受教育者)为起点;以活动为中心:他提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求学问,即“做中学”。[4]
3.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基于项目的学习不是采用接受式的学习,而是采用发现式的学习。在学习的开端,学生就问题解决形成假设,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以及所收集来的资料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结论。
四、PBL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基于项目的学习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wbr>learning)简介
①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内容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完整的而非支零破碎的知识片段,即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的知识。内容应该与个人的兴趣一致。
②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如计算机)和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所采取的探究行动。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应具有建构性;应与学习者的个性相一致。
③情境是指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情境既可以是物质实体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是借助信息技术条件所形成的虚拟环境。情境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情境利于学生使用并掌握技术工具。并且,情景是始终贯穿于学习活动中的,
④结果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所学会的知识或技能,如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生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基于项目的学习主要有如下特征:
①有一个驱动或引发性的问题,问题是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则是有意义的基于项目学习的主体。
②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而且学生之间要就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结论和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③关注的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是一种多种学科交叉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单纯地依靠一门学科知识则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④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老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⑤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基于项目的学习能促使师生与广大的社区进行联系,学生的作品,如学习过程所需的文献资料和学生的最终作品都能够与老师、家长以及商业团体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提供给商家在市面上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⑥学习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究。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
⑦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到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学习。这些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有计算机实验室、超媒体、图像软件和远程通讯等。
五、PBL的操作程序
PBL 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这种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操作程序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步骤,具体参见图2。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wbr>learning)简介
①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项目的选择很重要,它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只能作为指导者的角色。首先,所选择的项目是否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相关;其次,应该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开展该项目的学习,并且项目应能融合多门学科,如自然、数学和语文等;再次,项目应该丰富,值得学生进行至少长达一周时间的探究;最后,学校有能力对该项目学习进行检测。
②计划的内容有学习时间的详细安排和活动计划。时间安排是学生对项目学习所需的时间作一个总体规划,做出一个详细的时间流程安排。活动设计是指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所涉及的活动预先进行计划,如采访哪些专家,人员的具体分工,从什么地方获取资料等。
③活动探究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体,学生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和技能、技巧的掌握都是在此过程中完成。
④作品制作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重要特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品的制作。学习小组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表达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
⑤学习小组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表达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
⑥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还在于学习评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要求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来完成。它不但要求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六、与其他学习模式的不同
1.PBL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比较
二者的相同之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方向,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经常是结合在一起实施的。项目活动设计,通常也需要围绕某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许多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以某种项目活动的形式实施。因此,完全可以把两者统一在一个共同的模式下,称为“基于任务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组织是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的,而不是现成的文本内容在师生间的机械位移:它们都强调真实性,采用的都是基于绩效的评价方式。
二者的不同之处:“基于项目的学习”通常以丰富多彩的作品形式表现最终的成果,即学生最终解决问题的获得以各种作品的形式表达,同时这个最终作品也是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驱动力;而“基于问题的学习”则不一定。“基于项目的学习”得出的作品一般具有一定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更注重与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是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
2.PBL与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比较
二者具有一个显著的相同点:都有一个驱动性的问题,也就是都具有学习展开的内在驱动力。但是他们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是由引发性的问题发展,以最终作品为目标,这个最终作品包含了问题解决的答案,并且要推销这个作品;而后者是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任务展开,并不要求制作最终产品,更不要求要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展开探索,而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总之,“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综合学习课程的开设均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4]吴莉霞.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基于项目学习(PBL)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美)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曾昊等.第一次做项目经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