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聆听窗外声音][教育大家谈]
文章摘要——
PISA是一种测试,一种评估,评估学生的素养,每三年进行一次,共有超过50万学生参与,他们都是15岁即将毕业的学生。
PISA跟以前传统的学校的考试有什么区别?PISA不是关注学生能否把自己学的东西复述出来,而是测试他们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景下进行推断,然后创新,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有三种不同的素养在我们的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第一, 创造新价值,也就是怎么进行创新。第二, 能够调解矛盾或者处理紧张局势,知道正确与错误的选择,知道遇到进退维谷的时候应该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最后,就是主动采取行动、敢于负责任,自己自发、自主地去做事情。
所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我们管它叫素养。素养就是你的能力怎么动员你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动力,利用学会的不同的素材来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们在PISA数据当中看到:当老师的合作程度越高,他就越成功;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越多,他自己的认同感也就越高;他参与不同班级的联合活动越多,自我认同度也更高;参加越多的合作形专业学习,也是会提高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对工作满意度也会上升。跟同事之间协作得多的老师,也喜欢自己的工作单位。这非常重要,对教学的文化也是有很大的提升。这时,老师满意、高兴,学生们也学得很好。
怎么去改变这种学校的文化,不是对老师指手划脚的,而是有更好、更专业的,让这些老师自主创造自己的学校氛围学校文化,让他们自主管理。
再讲最后一个想法,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就是关于学生的幸福状态。学生不光在学校里面成绩好,还要在学校里面感觉到幸福。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在学校,成绩又好,过得又快乐?答案是可以的,怎样把所有这些东西能够融合起来?这也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
如何让孩子学得有趣,并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待?如何测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成绩好,过得也快乐?未来十年会怎样呢?......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作者|施莱歇
来源|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小编说,近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长,“PISA之父“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Andreas Schleicher)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做了《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结合2009年以来PISA测试数据解读了当前全球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将中国在PISA测试中的数据与其他教育强国相对比,在全球教育图景中分析我们的优势与不足。
Andreas Schleicher,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长,PISA之父,被誉为“全世界的校长”。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上海于2009年首度参加PISA之后,已连续两次获得冠军。
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我关于PISA的想法。
2009年我们进行测试的时候,上海也是其中的参与者,那是上海第一次参加,表现非常出色。今天的会议,不只会分享关于PISA的一些想法,也会分析各个国家的情况。希望让大家看到在PISA这个全球的平台上,我们是怎么做的,最后分享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
PISA是什么?
首先讲一讲PISA是什么,PISA是一种测试,一种评估,评估学生的素养,每三年进行一次,共有超过50万学生参与,他们都是15岁即将毕业的学生。
PISA跟以前传统的学校的考试有什么区别?PISA不是关注学生能否把自己学的东西复述出来,而是测试他们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景下进行推断,然后创新,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有人会说,这样的测试不公平,因为给学生的题都是他们在学校没见过的,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公平的话,想想现实生活有多么不公平。
这些测试不是让你死记硬背学校教的东西,而是在新的情景下运用这些知识。所以PISA测试就是给学生这种内容知识,不仅看他们能不能背得住,还看是否能用到。未来我们还将在互联网上测试,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跟世界接轨。
我们收集了许多的数据。关于学生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他们的背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校长、还有他们的老师,然后把所有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来讲学习是怎么样的。因为每个人对学习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时候视角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利用PISA,拥有更好的更广的视角,从学生、老师及校长的角度,来看看情况究竟如何。
就好像有时学校校长会说,这个学校各个学科都很不错。但是我们问学生,学生会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失去了很多时间,纪律也不好。然后你会问到底谁说得对。校长说纪律挺好的,学生的讲法不一样。可能他们站的视角不一样,就像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一样。
这是我们目前已经参加PISA的图,可以看到中国还有很多空白的区域,除了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外,还有很多地区都没有参加。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地区参与的情况,印度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参与进来。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参与这个项目,大家都希望参与到这个全球性的教育评估项目。
PISA重点考察的素养有三个
我们来看看一些测试结果。2015年我们进行的是关于科学的评估。2006年第一次开始测试科学方面的题,现在看起来已经是很久以前了。那是iPhone开始之前的一年,那时候我们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也没有亚马逊网站,也没有Twitter。
2006年的世界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但是你看OECD这些国家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估上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年来,他们在科学方面学了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素养方面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现在开始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可是我们还是看到这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曲线还是很平。
你想想看,在过去几年中,机器人、云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人们的科学思考能力仍旧没有太大的变化。世界在变化,但是教育没有跟上这种变化,在这个高度工业化的世界,孩子们学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是他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去思考”方面的能力还是不行。
全世界基本如此,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像欧洲的葡萄牙、亚洲的新加坡还是很不错的。可以看到2009年这里进步很大。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大部分的情况下很多地区变化都不像我们预期的他们应该达到的速度。看上去好像他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广了,但是变化不多。所以我们需要想一想,怎样有新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
在中国也是。在中间这个部位,你可以看到2012年、2009年,他们甚至在新加坡之前。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在这之后的原因,看看现在这个世界需要的成功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你可以说是知识。知识当然是个起点,但是知识有许多层面,首先是内容知识,生物、化学、物理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知识论方面的理解。你可以以科学家的视角去理解吗?你可以以哲学家、数学家的想法来想事情吗?所以这里面不光是背诵的内容知识,还有许多现实的知识,要知道怎么样去做某些事情。
还有就是技能,你能做什么。认识、认知方面的能力,对人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些弹性,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是不是能换一个视角再重新尝试,能从自己的错误当中学习到新东西。然后是同情心,或者情商方面,能不能跟你的同事进行合作。还有领导能力,有没有做一些事情的动力。所以在PISA的评估方面,我们希望对这些情感方面也进行评估。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态度与价值。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上,你需要教给学生一生当中都需要的东西,就是带有指示性质的,能够让他们在航海当中找到自己方向的东西。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大,波动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二十年以前,你不知道一个题目的答案,老师给你看百科全书,你就可以查到了,那时候非常简单。今天你要去谷歌或者是什么,你可以看到这里面两万条、两百万条各种各样的词条。你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么多会干扰你的视角或者浪费你时间的答案。怎么样把信息拿过来,在不同的信息中进行挑选,是完全不一样的技能。这就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处理这种复杂的问题。
所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我们管它叫素养。素养就是你的能力怎么动员你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动力,利用学会的不同的素材来找到自己的答案。
有三种不同的素养在我们的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作为PISA的设计人员,我给大家一个视角,让大家看看我们在想什么。
第一, 创造新价值,也就是怎么进行创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计算机可以做许多事情。人怎么能够跟计算机区别开来?人的技能怎么跟人工智能区别开来?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创新,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让下一代的人学到我们在做什么。
第二, 能够调解矛盾或者处理紧张局势,知道正确与错误的选择,知道遇到进退维谷的时候应该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
最后,就是主动采取行动、敢于负责任,自己自发、自主地去做事情。
这三个素养是OECD认为在现在的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我们试着在PISA测试中反映所有这些方面,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测试的。所以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怎么测试,虽然也有局限性,但是这个框架却给我们一些想法,让我们知道支撑这些素养的是哪些东西。
再进一步,素养可以学习,我们认为有这三个维度:
第一,能进行预判。
能预测未来可能需要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你有眼光看出每一天每一时刻世界在变化,有能力进行预判,这是非常关键的起步,跟以前自己背诵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样的预测会帮助你进行反应。这点非常重要,是PISA评估的理论基础支柱。
我们再来看一下PISA中的科学评估。我们不是说你们在学校里生物学了多少、化学学了什么。我们希望跟科学相关的话题,是关于科学的想法,你能够理解科学背后支撑科学的见解。所以这种素养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能够用科学的词语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此外,历史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东西,不是只讲许多的年代,而是让你思考历史方面的东西,什么时候发生了这个,里面发生的迹象是什么样的。
第二,能够评估和设计科学探究。
许多PISA的题都是要学生进行实验的,让他们看看大家都公认东西是不是这样的,怎么样通过实验来证明它是大家公认的那样。你看到有很多数据,怎么把这些数据拿过来以后说得通并且能够讲出道理来,这些都在PISA的评估当中。能力总是跟知识相关,内容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并没有越变越少。像科学家一样来理解,需要很好的关于科学的态度。
第三,认知性的知识和想法。
大家相信科学是一种方法吗?学生科学知识方面很好,但是他们没有把科学用在未来能够解决问题的很好的工具方面,那他就没有学到很好的科学。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等一会儿给大家比较一下,你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国家里面是怎么样的了。你可以看到新加坡很好的学习成绩,然后再看多米尼克共和国,它跟新加坡有五到六年的差距,所以教学质量也都是差别非常大的。
让孩子学得有趣,并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待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非常感兴趣,不光是整体的教育系统的质量,还有公平性的问题。我们怎么去测试教育当中的公平性,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定义。我们在PISA里面怎么定义的?就是看这个学校里面的教育多大程度上是根据学生的社会经济身份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学校不是看学生是来自哪种家庭来教的话,这就是公平的。如果一个系统关注的是学生来自于哪里,比如说富裕的家庭来到好的学校,不好的出身的同学到破的学校,这就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不光是关注教学质量,还关注公平性。这些数据都解释了,每个人都希望到绿色的区域,这里教学又好公平性又高。没有人想到红色的这一块,这里的教学质量又差公平性又差。但是有的人觉得有一些教育,如果只是关注公平性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成绩。这里面需要有取舍。
PISA的评估,你不能把有些东西一下子糅合到一起。所以我们不关注它总体,大家都做得怎么样,而是关注到它的公平性。像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些来自于不好的家庭的学生学习更加好。芬兰、加拿大这边也可以看到相似的情况。所以有些国家做到了质量和公平兼顾。所以我们想看谁能够把质量和公平最好的兼顾到一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来看看优等生的情况,看多少同学的考分是非常高的,美国这边占整个饼图的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在美国这边的科学方面教育得非常好,只有8.5%的学生在美国的学校里面考得非常好,但是这个国家非常大,所以对于全球的人才库贡献了不少。另外就是中国的四个省份,北京、江苏、上海、广东,都是做得非常好的,基本上比美国的优等生都高两倍。在这四个地方,中国的科学方面的人才也是比美国的高很多。但是它里面这个密集度是非常高的。
再看日本,这是一个更小的系统,但是占15%的学生都是能够解非常难的科学的题。不是因为他们比中国的学生在科学题方面知道更多,这是由于它的系统的问题。还有德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国家,他们也没有很多科学方面的背景。所以未来的人才来自于少数这几个国家,要么非常大要么非常好。
PISA不关注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绩怎么样,我们希望知道他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科学当做他们未来的事业追求。在这些15岁的男生女生中,将来想从事这方面科学工作的学生的情况。
在韩国、日本、中国、芬兰、德国中,想当科学家的人非常少,他们没有觉得科学是他们将来要从事终身的东西。可是做PISA科学题做得非常好。这是怎么回事?出什么问题了?
美国这边,他们在PISA测试当中做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科学家。所以要么教学生教得很好,要么让他们成为科学家。
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起再看一看。红色的是科学成绩做得非常好的,紫色的部分是这些国家的学生认为科学是他们未来要从事的,蓝色的部分是他们的学生真正想变成科学家的。问题在于你想不想成为中间重叠的这部分,有没有可能把所有这些都结合在一起。美国这边成绩不好,但是想成为科学家,要么是日本这边,做得真的很好,他们是想做科学家。新加坡、加拿大在中间,他们的确有科学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也非常相信科学是将来他们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有的时候要取舍,如果科学方面学得非常用功的话往往会讨厌科学。但是不是的,新加坡、加拿大、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能够把这些对于科学方面的情感与认知方面结合起来。像左边的区域,他们测试的结果很好,但是就此洗手了,他们对科学的灵感联系不是很强烈。然后看美国、西班牙、阿联酋,他们想成为科学家,但是学校没有给他们做此准备。但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用来推动学生真的做到这一点。
有一些国家其实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能够把这种成功结合在一起。现在的问题就是,这种成功之后是什么?PISA能够从评估结果里面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喜欢科学,你就可以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在对未来的规划或者期待的方面的分差会很大。如果你真喜欢科学,你可以看到成绩与他想从事这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强。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学是挺难的,你必须把它学得有趣。如果学习好玩的话,你就不光是成绩好了,你也可以让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待,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学生不是只是学东西。他如果心没放在上面,就只会得到很好的分数,而不会在他们将来的一生当中使用这些知识。所以PISA希望能够把这些认识论方面的东西和情感的东西联系起来。
我们再看一下职业预期。比如说科学方面,老师怎么样,或者是师资力量怎么样,学校管理情况怎么样,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预期。如果只是看他的科学成绩,如果有老师引导得好的这种,最终的整体结果是最好的。如果你想有很好的职业预期的话,教学方式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以及学习时间。
还要有感知、反馈,这些是不同的教学策略,会导致更高的职业预期。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在的人工智能来势凶猛,在劳工需求市场方面需要很多技能,但是机器人现在已经取代了很多的工人,知识和技能现在不光是做劳动力、手工劳动。所以很多东西看上去很容易教很容易测试,也很容易进行数字化,越容易教越容易学的东西越容易数字化,所以现在不同的、新的知识才是更重要的。
现在社会需要你根据自己学的东西,能够知道怎么做。看一下绿色的这个线,代表的是社交能力、社交技术,以及协作能力。这种社交能力越来越重要,体现在做一个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
根据2015年的测试结果,中国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学生个人自己解题时,知道是怎么样做的,但是知道怎么协作也非常重要。学生们跟自己的同伴协作来完成一个任务,有些国家的学生做得真的很好,例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美国自己解题比较差,但是协作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蓝色这个区域中,你可以看到教育孩子怎么跟别人合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黄色的部分是个人自己和协作方面做得差不多的,红色部分就是做得还不够好。
中国的四个城市,解题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协作解题的时候做得不好。在学校这边,他们只是关注考试成绩的情况。所以在学校进行测试的时候,光是测试考题的话,对协作方面并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对于未来的生活,对于未来的成功,这方面却是非常重要的。在右边是社交性合作性做得比较好的,左边红色部分则是做得不是特别好的,黄色部分是在所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不是说个人能够成功,我们就应该取消合作的能力,或者说反过来的另外一种情况。但是PISA会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不光是个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社交能力。
另外,怎么去聆听也非常重要。能够耐心听别人讲话、欣赏不同的观点,是很好的。第四格里面说,我喜欢看到我的同学取得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数,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团队或者是班级的指标。PISA为什么非常重视这些方面,因为我们看了很多背景的东西,这些背景的资料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学生成功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我们现在想看看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能不能去评估。有一些地区的教育比别的地方好,受到了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一些我们获得的教训想跟大家分享。
投资更好的老师而非更小的班级
在上面是那些对于成绩或者结果影响比较大的,下面的是对结果影响小的。政治或者经济方面的,都有很多因素。有一些东西不很重要,但是仍旧花费巨大。你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花冤枉钱。有人说因为别人都在做。现在西方一些国家,把班级变得越来越小,校长、老师、家长都觉得小班更好。但是我们的数据到最后发现,班级的大小对于教学成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是要有更好的老师还是有更小的班级?其实应该投资于更好的老师。
美国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喜欢小班制,所以他们的班级越来越小,最后他们没有钱给老师更好的工资,没有更好的钱来给老师进行在职的培训。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红色的区域就是,我们知道有些东西不是很有效,但是我们仍然在投资方面乐此不疲,原因就是别人都在做。
另外一些我管它叫不得不做,另外右下角还有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这是要用在下面发言当中的一些框架。从这个想法当中我们发现了这些东西,我会给大家一个一个的分享。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每一个老师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学习吗?这是一种教育的使命。我们测试了这个,2012年的时候我们问学生,你觉得你怎么样能在数学方面成功?大部分在美国和欧洲的学生都说,在数学方面成功是天生的,我要是天生不是一个天才的话,肯定不行。这是学生觉得他们自己没有办,教育只是把他们分类而已。
我们在2012年对上海还有新加坡的同学问了相同的问题,十个里面有九个都说,我要是学习方面非常用功的话我的数学就会成功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主人,每个老师也相信学生能做到。像我的国家,德国,学生到10年级的时候会被分类,然后他们会把你分到职业学校或者是学术学校。老师和学校经常会把责任推到别人,对老师来说非常简单,他们说我教的没有问题,学生分错了。
如何能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分层?在教育系统好的国家,像芬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师不可能将教得不好的责任推给别人,每个老师要为每个学生负责。比如说,在芬兰30%的教课时间给了班级里的慢生,老师要确保班里的慢生学得好。这种自我学习效能感、觉得自己能够成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作为一个老师,能够成功的让学生相信,他们自己学了以后就能够成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学生就会在学习成果方面做得更好。有人说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不是有效,这只是一种测试方法而已,是对于个人认知度的考察。
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好老师应该去弱学校
第二点我想提的就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上海有一些不太好教的班,就要给他们找更好的校长、更好的老师,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教育方面的总体花费、总体支出,在学生15岁以后你可以看到。这是教学质量,也就是投资非常少的国家,他们的支出跟学习成绩。当然,不好意思,这上面没有中国方面的分析情况。这些国家都是花非常少的钱,所以钱花对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支出跟学生学习成果,没有太大的关系。像新加坡和美国,花的钱差不多,结果却不一样。瑞典跟英国,支出的钱差不多,但是结果也很不一样。如果只是一味砸钱,并不是很有意义。钱是必要的,但不是关键。怎么样把钱用在对的地方,这才是重要的。
如果是弱势学校,或者是班级越不好教,里面放的优质老师越多的话,这个变化越大。如果是来自于富裕家庭,学校也就不是很重要了,你在未来成功的几率很高。但是如果你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你只有一个机会,在这一生当中,就是去一所好的学校。
对于弱势群体的孩子,他们要去一个好的学校来改变命运。我们要让弱势的孩子获得好的教学。但是很少有国家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大部分的国家是在红色的区域,你出身穷,只能得到更少,物质方面的资源更少,好老师更少。由此可知,教育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保证公平性。
负面来讲,许多情况下,教育没有很好地去调和这些问题,只是保证均衡,却没有真正的把好老师都分给弱势学校。应该有越来越多更好的老师被分配到弱势学校里面去。
另外还有很多学校需要的动手能力的活动,或者是实验室的配备,这些都是相关资源,跟学生的科学成绩也都是有关系的。这又一次表明了,在现实当中,大部分国家的教育资源会对成绩造成很大影响。
通过PISA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许多资源的分配其实能够做得更好,我们要把它们放在更具挑战的地方。我等一会儿给大家讲一下怎么解这个局。
校级的科学竞赛,中国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弱势学校或者是好学校,基本上都做得很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其他国家就有很大的差异,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差别太大了。在大部分的国家,教育也都是有很多的问题,导致的社会差异表现更加强烈。
如何测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更加大的挑战,是在学校里面建立这种能力:教师如何示范学习。给老师更好的教学能力,更好的教育。许多在学校里遇到的挑战,是在师范类院校是遇不到的,比如科学的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明天的教师会怎么样,但我们相信这些老师能够进一步的开发自己的潜力,能够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把老师看作一个终身的学者,一直学习才能保证明天的成功,要保证他们有这种动力和能力在自己的事业上继续进修。
另外,校长不仅是一个大楼的经理,他们应该领导教职员工,把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把教学变成一种持续有吸引力的职业,并且应该在工资方面维持这种吸引力。不仅如此,还要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份在智力层面很有趣的工作。
在芬兰,每一个老师有9次申请到学校再进行进修的机会。所以,虽然老师的工资不是那么高,但是却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一份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工作。在芬兰,每个人都想当老师,在教师培训学校里,你仍旧可以学习医学或者是法律等,这也是整个系统非常宽广的一种职业培训的机会。
我们在纵向坐标,看到是师生比,这是师生比和规模的比较,这看上去也许差不多。如果我是老师,我也想把我的班变成小班。但在不同的国家中,如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的师生比基本上都差不多,每个老师管15个学生。在中国,每个班级都大于45个人,在美国,每个班级是26、27人。这怎么解释?中国和美国在老师都是同样慷慨的,但是中国是大班,而美国是小班。
答案是,在两个国家工作组织是不一样的。美国为什么会有小班?因为他们的老师除了教学什么别的事情都不做,但是在中国这边,他们教11、16或是20个小时,因此可以跟同事有很多合作机会,比如去听课,去跟学生交流,跟家长交流——其中的差别很大。
就我们如今的分析来看,中国的方法比美国更加有效。教师除了教学以外的工作,对于学生在课堂的成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即使这么一个大的课堂,比如像越南也是大课,在中国也成为了非常有趣的一个教育系统。
这些国家的数据,使我们看到各个国家不同的选择——相同的金钱、相同的师范人数,但是他们的用法是不一样的,比较以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的案例能成功。你可以看到在OECD,对老师协作、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调查——教学中更加专业的合作,确实比较少见。团队教学、专业合作不是很常见,合作开展活动,都做得比较少。中国在听课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这方面的传统,所以他们错过了这些东西。因为他们都是小班,一节一节教下来,哪有时间去听课?因此,我们可以说专业合作对教学系统的成功而言非常重要。
我是如何得出这些的呢?我们在PISA数据当中看到:当老师的合作程度越高,他就越成功;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越多,他自己的认同感也就越高;他参与不同班级的联合活动越多,自我认同度也更高;参加越多的合作形专业学习,也是会提高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对工作满意度也会上升。跟同事之间协作得多的老师,也喜欢自己的工作单位。这非常重要,对教学的文化也是有很大的提升。这时,老师满意、高兴,学生们也学得很好。
怎么去改变这种学校的文化,不是对老师指手划脚的,而是有更好、更专业的,让这些老师自主创造自己的学校氛围学校文化,让他们自主管理。上海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上海老师对于自己的职业把握度非常高,至少根据我们的数据来看是这样。
我们怎么去衡量这些东西?老师的专业化测试怎么进行?我们的调查问卷有三个部分。
第一,是老师的专业知识:老师对于他所讲的课了解到何种程度,对学生里了解多少?这是老师的专业化知识的基础,但对于老师专业化还不足够。
第二,要有好的班级自主度:老师作为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环境——这种自主非常重要。
第三,是我刚才提到的同伴协作,这些都非常重要,是能够构建老师专业化的支柱。
那么各个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给大家看几个例子。在波兰,这个三角非常宽,有非常好的知识基础,有非常好的自主权,也有非常好的同伴合作网络。再看葡萄牙,师范类教育非常好,有很好的自主权。再看马来西亚,协作方面非常强劲,基本上像中国一样,比如老师的教研活动之类的。但是自主这方面非常差,师资基础知识训练方面比较差,做得不是很好。意大利也不是很成功。老师在自主方面做得非常好,自主权很高,但是专业知识只是马马虎虎,协作方面也开发得不好。大家都知道,意大利人很愿意社交的,也很活跃,为什么他们在学校里不这么做?
这些问题我们经常问自己,在学校里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氛围?老师是人,他们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有一个对教学工作有很大影响的学校文化氛围。很多人都说学校文化是继承来的,有情境方面的要求,因此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相信,根据我们学校系统,是能够通过做些什么,来真正改变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这些步骤来做。
给大家举的几个例子,是为了给大家看在学校里,文化如何影响到老师的专业性。上面绿色的是协作,中间的是自主,底下的是知识。上海在协作方面做得非常好,老师的知识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但在自主方面,也就是老师的自主权却比较差。再来看爱沙尼亚,在协作方面不如上海,但是在教师师范培训方面是差不多,它的自主权却做得非常好。他们的备课非常好,协作方面也做得很好。
通过看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分布,我们进行比较,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也可以取长补短,学别人的优势,比如爱沙尼亚的自主方面就比上海这边要好。所以你可以比较,看到不同国家的差别有多大。
为什么这很重要?为什么要把教师专业度的高低进行比较?因为较高的教师专业化,会让老师感到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较高的社会地位会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工作当中有很好的满意度。这里有一些比较数据,教师地位的认知,对专业的满意度、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还有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怎么去比较老师,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工作组织,我们怎么让他们进行协作,怎么让老师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
举个例子,比如中国老师的焦虑和学生的焦虑。在中国有些学校里面,许多学生即使考试之前准备得很好了,仍旧很焦虑。你可能会说,中国这边对学习成绩要求高,所以他们会焦虑。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像芬兰、爱沙尼亚、荷兰、瑞士,他们要求也很高,但他们的学生却不担心考试的情况。所以,焦虑其实并非学校环境、学校系统当中一定要有的东西。
再来看,左边是教师根据课堂所需要的知识来调整教学。有时,在右边这边你可以看到比较负面的是“教师对我的印象”,比如老师是不尊敬我的。有不同的因素来影响到学生的焦虑感,如果学生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焦虑感就会上升。所以焦虑不单单是环境方面的困难,还是关于师生之间关系的情况。比如爱沙尼亚、芬兰、瑞士和其他国家,都能够表现出来。这些东西我们也能衡量。我们也知道教师支持,如果老师在学校里面过得快乐,满意自己的工作的话,对学生会更好。在中国也是这样的,在别的国家也是一样的。在很少的几个国家里面是相反的,但是大部分的国家都展示了这样的趋势。
再给大家讲一下门槛,这也是在我们教学中的,像一个全息图一样。取决于我们如何培训我们的师范生,如何培训我们的老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大纲里是怎么样的。这种目标课程在大纲里有三个特点:有胆识,有聚焦力,教得少而精。另外是一致性的问题,知道大脑学习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在校时间越长成绩越差:把孩子的学习时间用在刀刃上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不只是看结果,还要看它的研究。这是关于效率、学习时间方面的分析,在上海这边额外学一小时的数学,数学就会学得更好。科学方面学得更多的话,科学方面也都是更好。在每一个国家,我们测试结果基本上差不多,学的时间越多,当然学习成绩越好。
但如果将各个国家拿出来比的话,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时间越长,在PISA中的表现结果越来越差。前面虽然跟大家讲学得越多成绩越好,但是实际根据我们的评测却是在学校时间越长成绩越差。你会很快的找到这个答案的,学习成绩不光是时间的数量,还有学习的质量,两者兼顾才可以。不只是花时间,花时间的确可以提高,但要想提高得更好的话,应该从教育质量上而不是在时间上进行提升。
如何进行测量?我们尝试过了,看下一张图,蓝色部分是在校时间。我们还会问他们,你在校外补习班花多少时间,是校外学习时间。全部加起来以后,你会看到很大不同。在中国,学生每个星期有60小时在学习。芬兰、德国却只有这个的一半。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里,差异非常大。
现在看每小时授课得到的结果比,在芬兰、爱沙尼亚、日本这些国家花了时间能够学到很多;而在阿联酋,他们花很多时间却学得很少。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出什么?不是说多学就行了,提高教学喜悦感、提高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要。因此,要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些东西的确需要越多越好的投资,你可以投资在老师上,但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如何把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用到刀刃上?教学质量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问了老师这样的问题。比如在英国,接近100%的老师说,我的职责是促进学生自己的探究;86%的老师说学生自己寻找解题答案才能学得最好,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74%的老师说思维和推理比课程内容更重要。所以,英国老师根据他们自己的信念,至少依据他们自己所言,使用非常建设性的方法来教学。如果行得通的话,他们在死记硬背方面应该做得是最低的,因为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
英国理论上在这方面表现最好,但我现在从学生层面上来看会发现,在背诵方面做得少的是瑞士、波兰、德国,而在英国,背诵却是最多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参照不同的数据。老师说他们不教学生死记硬背,你到学生教室去看,看他们是不是执行了这一点。但你们看,在英国死记硬背是做得最多的。尽管通常会说,我们英国不这么做,中国才会死记硬背。事实上,中国的死记硬背时间只处于中段。在中国,死记硬背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学习的主导策略。在日本、韩国,他们死记硬背的量更加少。
再看推理,怎样进行深层的推理、内在激励、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等,也是非常重要、非常规性的问题。上海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尽管英国老师跟我们讲,他们似乎做得不错,但事实正相反,他们做得不好。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现实,为什么老师所想和学生现实的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给了我们很重要的讯息。比如说上海的老师,他们进行很多备课,经常观摩,经常能够在这种环境里面审视自己。但在有些国家,却是老师自己信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并且没有人给他们指出来。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学生使用死记硬背策略的比例,在多大程度上这种死记硬背是重要的,像绿色的这个区域;红色这个区域代表死记硬背阻碍了成功。根据数学题的难度,右边是更加复杂的问题,左边是更加容易的问题。你就看到了结果,其实相对来说更简单的问题,死记硬背的话比较有效;但是随着解题越来越难,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用不上,有时候还会阻碍学生解题。
为什么这个信息很重要?因为如今世界正在不断变换,我们不再有很多容易的问题,因为容易的问题计算机都解决了。复杂的问题才需要你作为人的技巧,那时候死记硬背就派不上用场了。
再来看控制策略,这个上海做得不是很好。控制策略,就是能够自学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控制自己的课外时间分配,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来看看这张表,可以看到这种控制策略很重要,但在高段做得不是很好。前面讲到了复杂的问题用死记硬背不太行,靠学生自主解决也不太行。那么怎样做才能够符合我们PISA的要求?
上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解难题解得非常好,他们用了什么技巧?这就是最后一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推敲策略,这个比例是怎么样的?在这里,学习可以把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用来解决不知道的东西,他们使用了深层推理的能力。这就使他们在面对非常困难的PISA题时,能够解决得这么好的原因。这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思维、思考能力。在解决跨学科的问题的时候,给学生自己一种自主的能力,学生就可以用非常科学的思考方式来进行思考,这就是推敲策略带给我们的好处。
在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洞察力。如果大家认为,在面对简单或是中等难度的题目时,推敲策略不是很管用;你不能用这个结果说明因为能够解更难的题,所以今后都用这个策略了。把这三个图表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老师为什么要掌握一系列的不同的教学法。比如有些地方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有的时候需要去控制,有的时候需要推理。
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成绩好,过得也快乐?
在21世纪,怎样做才能做得好?必须要让学生在推敲策略方面做得更好,才能应付21世纪较为困难复杂的问题。世界仍旧在不断变换,简单的东西计算机都能够解决,人要变得越来越出色,才能进行更加复杂的思考和推理。
所以从教学方式,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学到了什么?根据PISA的结果,教师主导非常重要,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学生为中心也非常重要。所以,这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思考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让学生变成更好的学者,在未来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
在激励体制方面,中国做得很好。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父母的角色,又是我们只是关注老师在班级里面做什么是最重要的,但事实上家长花时间跟孩子聊天也会产生影响。我觉得这对于孩子们所谓生活满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满意度的测试结果。
另外,从PISA这个层面来讲,不管他的出身怎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国家长就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但有一些国家却不行,学校跟家长毫无联系;因此,让这些学校成功的话也是非常难的,家长不愿意参与。
最后一点,也是在我们快速转变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与实践的一致性。如果老师今天得到一个信息,然后许多年之后他们听到有一个政策,但是却没有人管,到最后他们就慢慢不相信你有这样的决策力。所以要保证不同层面、不同时段的政策的一致性。因为世界日新月异,怎样能够把所有的东西按照大家预测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而不是突然之间,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换了另一样,那就失去了控制。
所以未来十年会怎样呢?
谈到科学,许多人会说,大家在学校里都学科学,但是看PISA的数据,我们现在教的科学可能遭到更大的伤害。因为有21世纪的科学、20世纪的科学、19世纪的科学,到底教哪些?我们很快的引进这些东西,但要保证它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它的成功。在教学大纲上进行非常快的适应性变革,你可以看到英国的例子,刚才我给大家分享了,老师们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我们需要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不只是上级的一句话,下面去执行就是了。应该要给老师和学校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理解,给他们很好的反馈,他们要是有什么抱怨的话——事实上,他们是在问卷里面有很多的抱怨,他们说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是谁在乎呢?没人给我们一点点反馈,也没人告诉我们怎么去改变、提升我们的教学。老师工作了五年,校长也没有跟他聊过,同家长也没有聊过。这种孤立,比如少有的表扬,很少的反馈,都是不好的。因此,如何保证政策与实践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能够让我们在教育当中获得成功。
再讲最后一个想法,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就是关于学生的幸福状态。学生不光在学校里面成绩好,还要在学校里面感觉到幸福。
因为我们前面提到过,这种社交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归属感。在西班牙这个国家,归属感很差。但他们却觉得,学校对他们很重要,他们能在那儿交到很多朋友什么的。然后中国这边,学生也不知道他们在学校到底是否快乐。你可以问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像是中国、韩国,他们成绩很好,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生活满意度。其他一些教育系统,像荷兰、芬兰、爱沙尼亚,他们做得就很好,他们的学生也都过得很快乐。我们从这里面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就是具备良好的教师支持,良好的家长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产生好的学生满意度。
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在学校,成绩又好,过得又快乐?答案是可以的,怎样把所有这些东西能够融合起来?这也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对生活满意吗?你跟学生有归属感吗?这真的很难测量,但是我们尽力了,在学校这边我们希望学校成为右上角绿色的部分,能够非常快乐。
最后,归纳一下我们的挑战:
第一,在过去我们只是把学生分类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成功,让所有的学生都成功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现在死记硬背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要有非常好的复杂的思维方式。那些容易学、容易测试的,也很容易进行电子化或者自动化。其中最大的困扰是:从哪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教育?以前只需要一个学校,大家就像机器人一样学习同样的知识就可以了,但我们现在需要老师有更好的专业技能,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自主权,有很好的协作精神。他们不希望变成那种工业生产线,他们希望的是大家比较平等地进行协作。
另外,老师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都应该有联系,这些都是我们通过OECD工作总所获得的结果而得出的评估,上海给了我们很多的贡献,也提供了我们很多提升的空间。
非常感谢大家听我的演讲。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