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望乡村里的一室梅花

宋新菊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故事汇]


守望乡村里的一室梅花

作者|宋新菊

(焦作武陟育才小学)


我们班叫“梅花班”。这群孩子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小梅花”,他们生活在一间叫做“小梅花”的教室里;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阳光、幸福快乐。他们生长的这间教室,就位于“黄河之滨,太行脚下,小小的怀川之地”一间非常普通的教室。这群孩子就是我二十年如一日,守望的一片教育田野上,刚刚绽放的一群梅蕾。


这间乡村的教室里,这群可爱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催发了他们的生命拔节呢?



故事应该从2009年讲起。


1997年,我从沁阳师范毕业,开始走上乡村教育的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单纯质朴的乡村孩子,组成了我十几年教育生活的全部。那时的我,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勤奋而清高。白天教书,晚上写些小资的文字,生活简单而自足。常常带着乡村的一群孩子到田间地头去挖野菜抓蚱蜢,探寻自然的秘密,常常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那段简单的生活,是生命里一段美好的教育生活。两年之后,我仿佛熟悉了应试的方法,在一日日得心应手之后,麻木地面对教室,无视生命的存在。


2009年,因工作调动,我来到了育才学校,首次聆听张硕果老师带领的新教育团队人讲述的故事,我被震撼到了,看到了教育生活的另一面——美好。遇见新教育,我将自己打碎,重新整理自己,开始捏塑自己的每一天。


二十年如一日,我守望着这间乡村的教室。我深深地明白了扎根教室的意义。我的生命因为这份相遇而变得美好起来。


从这间教室里,我看到了教育生活的本真美好,我开始构想如何让这群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成长;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间教室里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



        一、创造性地研发课程,用课程润泽小梅花的生命


        1、构建主题文化,用文化引领儿童的成长。


教室里每年级都有鲜明的主题文化:一年级“‘小梅花’生活趣多多”——艺术生活之旅,二年级“‘小梅花’生活乐呵呵”——科学探索之旅,三年级“‘小梅花’舞动四季”——生命叙事之旅,四年级“踏上幸福的列车”——幸福阅读之旅,五年级“书写生命的传奇”——幸福写作之旅,六年级“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卓越”——生命拔节之旅。我在主题文化的引领下构建儿童课程,用课程构建我们的日常生活,整合我们的语文教材,用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方式不间断地书写班级的成长故事。


一年级“‘小梅花’生活趣多多”是我们的艺术生活之旅,我们将艺术整合在生活中。晨诵《秋风吹》时,我们就到庭院里捡拾树叶做“树叶贴画”;晨诵《豆儿圆》时,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做“豆子贴画”;晨诵《多彩的春天》时,我们就做“多彩春之歌撕纸画”和“布贴画”。教室的整面墙壁上都是我们的作品,尽管非常稚嫩,但已经蓬勃地彰显了“小梅花”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吟诵着《亲爱的三月,请进》《明天要远足》,一起来到沁河大堤上植树;我们站在桃园中盛开的桃花下齐诵《大林寺桃花》《题都城南庄》,桃花的芬芳,桃花的娇艳随着我们的吟诵,慢慢地在我们的心头氤氲开来……共读《一年级趣多多》第一章时,我们用橡皮泥自己捏了“棒棒糖”,寓意我们的生活更甜蜜,我们的“小梅花”会更棒!共读第七章时,我们也试试颜料的魔力,一起做“手指画”和“瓶子彩绘”。“小梅花”们看着自己给瓶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自己的手指会开花,兴奋到了极点。共读第十章的时候,我们一起做了“水果拼盘”,就连小黄瓜都在我们的手中绽放了不同的生命魅力。共读第十一章时,我们在教室里种下了“自己的心愿树”,看着它和“小梅花”一起成长……



主题文化使小梅花自主拔节的生长成为可能。小梅花在主题的引领下开心快乐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小梅花的主题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还有“梅文化”。


从小梅花走进学校,成为小学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努力的诠释梅文化,深度做梅文化,把做一株梅的美好,深刻,意韵,用生活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使之从心灵深处愿意成为“梅”。


在学校“梅”文化启动仪式上,我们用手指轻点梅花,在心中种植一株“梅”。


童喜喜老师来到小梅花教室的那一重要时刻,我们一起轻点梅花,把作家的希望和期许种在心里,“经历岁月,绽放生命”,成了小梅花放在心里的目标朝向。


同时我们不断的结合生活事件,把“梅”文化巧妙地融入。


利用课余时间,我们自己手绘梅花,做出独属于我们的文化衫。


利用社团时间,我们邀请王尧的妈妈,教小梅花们做魔法气球,在盛大的诵读比赛中,我们用魔法气球做出了一棵魔力无限梅花树,我们吟诵着《梅花》诗词,把梅花的美好和意蕴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我们用墨吹梅,几滴墨汁,手指轻点,瞬间的变化,成就了梅艺术的美,这种美牢牢地定格在每一个小梅花的灵魂里。


“做梅花相框”“做纸盘梅花”“做干支梅花”“用指甲油做梅花”……艺术之美,成人之美。艺术的熏染,让梅这种生命镜像,浸润小梅花的生命,让很多的小梅花完成了蜕变。从幼儿的随意,懒散,不独立,不自主,慢慢开始有所改变。



        2、从本土文化入手,研发课程,用课程润泽儿童的生命。


有了明确的课程意识之后,我开始从这间教室自身出发,不放过任何一个构建课程的因素,积极整合,巧妙融合,研发课程。


我们是一群扎根在黄河之滨的乡村人,本土文化,本地资源,是研发课程的最佳入手点。小梅花班的“黄河泥埙课程”就是这样诞生的。



黄河文化课程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课程,所以要选择很巧妙的课程入口,黄河泥埙课程就是这个大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开发的尝试。


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穿越,在涉及到黄河源头水文化,黄河诗词、黄河人物,黄河历史、黄河歌曲、黄河绘画、黄河舞蹈、黄河书法、黄河故宫等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穿越黄河的传统文化,穿越黄河的历史发展,在穿越的过程中,小梅花们慢慢了解,在更久远的岁月以前,在千百年以前,在我们现在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人们是怎样的从母亲河畔诞生,并以此为源头发展起来的;他们怎样憩息劳作的,是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以及这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在我们的头顶,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一年级的“小梅花”做黄河文化课程需找准切入口。恰逢黄河文化管理局的王建来学校接送自己的孩子,走过小梅花教室,看到小梅花的手工作品、读写绘作品,感慨地说:“黄河文化传播有望了!“王建老师同时也是民乐老师,会用泥做埙,整日琢磨课程的我灵感一现,就把黄河泥与做泥埙链接了起来。就这样,黄河泥埙课程应运而生。


小梅花的爸爸妈妈们从黄河边挖来黄河泥,我们进行了两个月的玩泥生活,渐渐地,软软的泥在小梅花的手里被驯服了,我们就正式开始卷入泥埙课。我们网购了整套的陶艺工具,像模像样的做起了陶艺。


为了让这种乐器能在我们的手里真正的演奏,我们需要同一个调子的泥埙,于是,父母们就一起用石膏制作泥埙的模子。全部的泥埙制作好后,我们一起钻孔、正音、晾干、烧烤、绘制梅花标志。


本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黄河边长大的我们在黄河文化的浸润下生命得以滋养。所以黄河泥埙课程,是我们打开艺术课程的一角,通过这个课程,小梅花的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我们不断遥想着:有一天,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泥埙吹奏《黄河颂》,吹奏古曲《梅花三弄》,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又该是多么幸福完整的生活呀!



        3、从儿童立场出发,研发课程,用课程润泽儿童的生命。


科学规划课程是缔造小梅花教室的基础,研发课程必须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这也是新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儿童立场”和“儿童视角”。


新教育要回到儿童的自由中去,回到儿童永远拥有“可能性”中去,恐龙,早已经灭绝,其实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我就努力尝试着,回到儿童生活的世界里,回到儿童的游戏方式中去,设计恐龙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到真正的儿童,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研发卓越课程。“恐龙课程”“养蚕课程”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诞生的。


科学教育要回到探究的原点,因为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对自然界不解之谜有探究的本能,而恐龙是被时间遗忘在久远的土地上,已经灭绝了的庞大动物。儿童探究的本能使得对之保持持久的关注度。老师和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探究科学的神秘和神奇,帮助儿童设计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形成科学的技能。


结束教材学习之后,小梅花班“恐龙周”生活开始了。


一周的精彩科学生活是从带来自己的恐龙玩具,在教室里和大家交流开始的。玩恐龙可以勾起孩子们对探究恐龙世界的向往,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课程不仅好玩,还可以像电影一样好看,还无形中探究了神秘的世界,“小梅花们“一开始就兴致勃勃。



科普书《追寻恐龙》,是本周的主要教材,开始追溯那段久远而神秘的土地,走进恐龙世界,了解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了解恐龙的种类,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每天大课间观看中央电视台的视频资料——《动物世界——复活的恐龙世界》,中央科教台的视频资料《走近科学——恐龙灭绝的原因》。就这样,小梅花们的思维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着。

        

每天坚持带给孩子们一个宫西达也的温情恐龙故事,《我是霸王龙》《你真好》《你看起来很好吃》《永远永远爱你》。


每天下午一个主题——画恐龙、讲述恐龙、纸折恐龙、泥捏恐龙、恐龙化石挖掘、义卖恐龙。上午学习恐龙专题科普知识,确立主题,下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真知。


的确,整个课程的方式多样,内涵丰富,小梅花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深深的体会到:制作过程的持久性磨练,制作过程中温情的流露,制作中自己创造的思考……这些不都是儿童成长中必备的品质吗?正如新教育实验所指出的,“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因此,课程决定生命成长的质量。“而新教育的卓越课程,带给了我们更深思考和改变,让我们的感到震撼!“走进恐龙世界”是本次课程的口号,努力营造恐龙文化,让恐龙文化渗透到骨髓里,流淌在我们的呼吸里,浸润在血肉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恐龙周一定要一起布置教室。周三下午,王越潼妈妈和飞翔妈妈、尧妈在蘑菇力绘本馆把孩子们折的恐龙用线穿起来,等孩子们放学的时候,又把这些恐龙挂在了教室里。从天花板到地面,从前门都后门,从前黑板到后黑板,加上教室四围的墙壁,全部用小梅花们的不同创造在装饰,这里俨然是一个真正的恐龙世界。这种“浸润文化”一直是新教育儿童课程倡导的生活方式。



        4、从思考儿童成长品质上构建课程,课程沿着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生活三步骤走。


我们的“豆芽课程”“养蚕课程”“科学实验课程”“班级共读课程”……都是从体验到反思到超越的步骤。


小梅花们亲手做豆芽、养蚕、在家里做科学实验,在亲身体验中,感知课程带给生命的思考。在豆芽和养蚕课程中,植物性生命、动物性生命,带给小梅花不同的生命体验。每一天看不见的生长和看得见的拔节,都激发了小梅花对生命的敬畏。


小梅花们动手操作实验,在一次次体验中感知“失败是成长之母“的真正内涵。


小梅花们在班级共读中一次次角色自居,一次次跟随故事人物穿越生命的历程,体验着人生中的种种可能,完成自我的成长。


“豆芽观察日记”“蚕宝宝的一生记录”“实验操作失败后的思考”“丑小鸭的生命蜕变”“长袜子皮皮的自由解读”“神话英雄的镜像”……超越生命,我们温和而坚定地行走在课程的道上,且思且行。



        二、有智慧的调动父母,用共同体引领小梅花的成长


从这间教室里,我看到了教育共同体的存在价值,我和梅爸梅妈们一起抱团取暖,共同成长。


        1、彼此驯养,相互影响


每日一语。我借鉴上一个梅花班家校合作共建的成功经验,从和小梅花父母见面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用每日一语的方式,进行日不间断的熏染。这种熏染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达到驯养的目的,我总是选择新教育经典语句,并尽量以最简短的方式,出现在每日发送作业信息的前面,实现了每日一语的有效阅读。


每周一信。我坚持书写每周一封致班级父母的信,信的内容有总结小梅花一周在校生活,有个别小梅花在本周的突出表现,还有低年级习惯养成的注意事项的提醒等等。我把信发在在校讯通博客上,用这样的方式,与父母们交流沟通。父母们也慢慢的也开始读我的信。后来读信的父母们越来越多。逐渐的有父母开始留言交流沟通,甚至还提出班级建设的建议。更多的父母则是照我的提示去行动。这种坚持,让一部分父母,快速融入到梅花班这个大家庭中了来,于是我们成立了家委会,促进了家校合作共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每期两会。除了在校讯通博客上写信交流,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校联系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形成班级共识,我格外珍惜这两次机会,总是做精心的准备。


首先我根据班级情况,定出家校联系会主题。接着分析父母最近心理需求,找到有效交流沟通的突破口,并准备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指导我们家校合作共建的开展。


我们第一次家校联系会是这样开的:我知道,梅爸梅妈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他们和孩子们一样对新的环境充满了期待,更充满了畏惧。他们最担心的是孩子的适应性,最想知道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以《牵手金秋,只为宝贝》为主题,着手召开家校联系会。



在会上,我首先引用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世界,今早我教给你一个男孩》这篇文章导入,“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欢欣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篇文章引起了父母们情感的共鸣。我的儿子就在这间教室,我既是老师,也是妈妈,我的情感也与父母们一样,与这篇文章共鸣。我就是以这样的同理心,找到有效沟通的突破口,与父母们进行有效沟通。


        接着,我借用惠特曼的《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这首小诗,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我们借助这首小诗,与父母们达成共识,我们要把美好的事物带到孩子们面前,我们要带领孩子围绕在美好事物的周围,最终我们和孩子一起成为美好的事物。


我的低年级的家校联系会,经常借用要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我们的新教育理念;这一次我选择《等一等,聪聪》这个绘本故事,来说明教育不能等道理,同时,告诉父母,故事是孩子童年最最珍贵的精神营养,作为低年级的父母,要坚持不懈地给孩子讲故事。我在给父母们讲《等一等,聪聪》这个故事时,还带领父母们体验怎样讲故事,希望父母从现在开始,开启“亲子共读”的旅程。父母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有些父母决心像老师一样,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可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没时间,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啊?



那些说自己没有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此刻手里却翻着手机,他们的心似乎被手机给抓走了。我就和父母们一起讨论“父母的时间去哪里了”这个话题。我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总觉得——我哪天没有翻翻手机,

看看微信,

错过了太多的资讯,新闻,

是不是我就“out”了,

于是,等你从手机上抬起头来时,

孩子作业已经做完了,

孩子已经不知道去哪玩儿了,

孩子已经在打游戏了,

孩子已经睡着了,

……

等你有时间的时候,

孩子已经长大了!

等你想做什么的时候,

孩子已经无法改变了!


这个话题的交流,使我们的父母都体会到自己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每天坚持带给孩子精神的营养,并细致的跟进,是孩子卓越的有效保证。此次家校联系会,父母们深刻的体会到——穿越的是孩子自己,但引导孩子走向何处的,则是父母!


在家校联系会上,父母们理解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解决了共读的时间问题,与学校携手合作,带着“小梅花们“走上了亲子共读的历程。


就这样,我们一次次家校联系会之后,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好爸爸好妈妈。他们不仅带着孩子亲子共读,而且深度参与班级的建设,才有了小梅花经典诵读的精彩展示。



        2、一起策划活动,一起研发课程


父母参与班级活动,我们要给所有的父母创造的机会,在创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促进班级活动更好的开展。


一起研发课程。镌刻我们记忆的是,我们一起研发的科学课程――恐龙周的活动。整整一周的活动,父母们承担里自己力所能及的课程任务。画恐龙、泥捏恐龙、纸折恐龙、布置恐龙教室,一个个父母都在发挥着他们的联盟才智,把我们的活动搞得热火朝天。


“农历天空下的每一个节日,西方节日,我们当地的节日,父母们努力擦亮这些日子”,带领孩子们开展各具节日特色的活动。疯狂的万圣节里,父母用气球和剪纸呈现节日文化,我们一起讲万圣节故事,一起点亮南瓜灯,一起带上彩绘的面具,群魔乱舞。荥阳石榴节里,我们一起见证水果的奇迹,一起在黄河滩边品尝生活……



一起策划活动。由于分站义工父母的付出和努力,短短半年的时间,我们进行线下活动22次。最难忘的就是国庆节走进黄河故宫。我们首次带领100多人的大团队走进我们的黄河故宫,感受本土文化的厚重。“讲团队文化”“听道观经典”“看地区沙盘”“思神奇传说”“说黄河文化”……是父母给我们师生创造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思考成长。


守望是一种选择。守望一棵树,你将收获一片浓荫;守望一片云,你将收获一湾彩虹;守望一个生命,你将收获一个世界;守望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希望的殷切企盼,对逝去岁月的沉思。



守望是一种态度,在孤独中学会守望,能找到心灵释怀的归宿;在挫折中学会守望,能打开成功的另一扇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守望那充满希冀的梦想吧!


所以,守望我的这间教室,让它充满浓浓的梅香;守望我的这群孩子,希望他们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守望我身后的这些梅花家庭,我们一起撑起孩子童年的这片天空;守望,是不变的态度。


所以,守望岁月,我举手向苍穹,不是为了摘取星辰,而是为了逐梦的激情。乡村教育的路上,有你,有我,便是最亮丽的风景。(《用梅花为学校立魂》)


(文章转自新教育研究院《教育 读写生活》杂志。作者单位:焦作武陟育才小学)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十年坚守: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