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荒芜的时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照管你自己

方朝晖 鲁楠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信仰荒芜的时代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作者|方朝晖

    来源|京师书院


    今天我们谈论道德或价值的基础,站在儒家的角度看,可以不用讲什么大道理,只要先讲三件事:


    第一,你的本心何在。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本心出发,最大限度地按照良心来思考,最大限度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二,你的人性何在。你是否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会让你的生命健全成长,还是会让你的人性扭曲。


    第三,你的道理何在。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有一个道理在那。这个道理是可以越辩越明的,大家都可以来辩。   


    今天的会讲主题是“恕道”,我就从“恕”这个字的含义来说明儒家的道德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本来写作“上女下心,没有口。到战国时期,在右上方加了一个“口”字,变成“恕”。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是形声也可以理解为会意。如果是形声,“如”就代表读音。如果是会意,“如”就代表行为(作动词),于是恕即如心,就是将心比心,以己推人。所以《说文解字》在解释“恕”的时候说:“恕,仁也”。


    孔子曾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皆可以终身行之。孔子弟子曾参也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恕在孔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当然在儒家价值范畴中,从心的字很多,除了“恕”,还有“忠”“爱”“性”“情”“德”等等。从孔子曾子的话可以看出,恕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恕道代表将心比心,由此确立起“仁”,进一步生发出其他一切价值。


    下面我要强调,“恕”这个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儒家道德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儒家恕道对心的理解中找到答案。《孟子·尽心篇》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段话也可以说理解为回到本心、良心,才能明白人性;但按照孔子的意思,“尽心”就是实践恕道。


    为了回答道德的基础问题,我建议我们先不忙做形而上学的思辨,不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时代,一切政治说教、道德宣传、宗教信仰、思想教育在你看来都是赤裸裸的欺骗,不值一钱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找到能让你信仰的道德或价值,能从什么地方做起?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发现了儒家思想的强大魅力。接下来我想说明,儒家从心、性、理等无可置疑的角度帮我们找到价值、确立道德,而这些正是中国文化与人类其他一些重要文化确立道德方式的重要区别。


    我们知道,人类一些伟大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把道德式建立在向往一个超越于人间世界的彼岸世界或神圣存在之上。


    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去爱别人,去发善心,是出于响应上帝的召唤。一位基督教告诉我,为什么要爱人?因为在对神的祈祷中,在和上帝的私人交谈中,他深深地认识到了人性的软弱、无能和丑陋,所以对他人产生了深深的悲悯之心;与上帝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每个人的生命如沧海一粟,渺无足道;我们因此对他人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和关爱。所以一切的爱和善,都来自于上帝。在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中也有类似的倾向。而佛教和印度教是通过对人间世界的否定来建立起对他人的爱,建立起道德——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只是像梦中的幻影一样虚幻、不实,我们的此生此世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也只是一个渺无足道的瞬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不确定、随时可能消失的空无的世界里面,人的生命的唯一意义在于认识到世界的无常,从而找到一种永恒和不朽;这样你就不会偏执,不会贪婪,不会把你拥有的一切看成属于你自己的。   


    中国文化是一种高度此岸化的文化,是以认可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前提的。我们认为,没有什么比天地更大的东西,不能把天地当成随时可能消失的“幻影”;中国的神也只是天地的一部分,而不超出于天地之外,更不是天地创造者,独立于天地而永恒存在。因此人类如果要找到天堂,只能从这个世界做起。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死后,就在此生此世。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设定,和人类其他几大宗教都不一样。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讲道德,不是从彼岸或者死后出发,不是从上帝或神圣存在出发,而是从“心”出发。


    从“心”出发是什么意思呢?我并不告诉你什么行为是道德或者不道德的,你自己用心去感受,自然会知道。真正的主宰在不天外,不在彼岸,不在上帝,就在你心中。如果你在经书上看到了古人所谓的道德,那也是古人用心体会得来的,不会强加给你。所以你看孔子对学生的对话,都是启发式的,先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不是说教、灌输。这就叫以心换心,以情动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他人的良知、良心,这就叫恕道。   


    儒家告诉我们,当你发现世界崩塌了(所谓礼崩乐坏),人间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你的心还在;当你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行为都出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算计,这世界没有任何道德可言,你的良心并未泯灭;当世界极端混乱、无道,我们完全失去了方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心去体会什么是“道德”“正义”“公平”。我们的良心是不会泯灭的。良心、良知和良能是一直存在、哪怕只是潜伏地存在着,这就是孟子性善论所反复强调的主题。   


    如果你觉得所有官方的说教,所有教科书上的理念,所有冠冕堂皇的道德,全都是骗人的勾当,全不值得你相信,你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值得你相信的东西,你甚至想自杀,因为你没有任何希望。这时孔子和孟子可能会告诉你,你可以从一个地方来寻找到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你的心。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自己的本心来做人。


    当然,你可能说,“心”太不确定了。我正是因为心里迷茫才到处寻找,你却让我再回到内心,这不是南辕北辙吗?确实,心很不确定。但是回到本心、良心,并不是指回到那颗“出入无时、莫知其向”的心,而是指回到心的本源状态,或者说回到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四端”。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也是艰苦异常的。“存心才能养性,养性才能事天。”这是孟子告诉我们的回到本心从而确立生命价值的道路。如果你现在内心迷茫,那是因为你目前还没有真正找到的本心,还需要漫长的心理修炼。(《追寻生命的整全——怀着一颗高远的心来做细小的事情》)


    除了“心”,儒家还提出另一个让人可在混沌迷茫的世界里寻找到人生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性”——人性。一讲到“性”字大家可能会想到性善论、性恶论之类的说法,但实际上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做了坏事,在良心深处会有一种愧疚感?为什么我们在公交车上逃票时会感觉到一种惊恐?为什么有一些罪大恶极之人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这就是因为人性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   


    人性成长的法则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他会按照他自身的逻辑走。你希望把自己做过的丑事忘掉,但是是它却不时来撕咬你的心,让你寝食难安、魂不守舍。这就是人性成长的法则。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希望自己的人性扭曲,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得到健康的成长,为此我们不得不遵守人性的法则。而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不合理,最终一定可以归结到是否有利于人性健全成长上来。我们讲汉语当中人性的“性”字也从心,左边也有一个“心”字,从生、从心。(人)性包括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法则,这些规律或法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属性。我们可以人性的规律和法则为衡准,来评判现实中一切是非对错。   


    有一个问题。人天生就是自私、好妒的,见到美食想吃到,见到美色想占有,这些都是人性当中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如果无止境地追求贪欲的满足,也会受到伤害。《庄子》《淮南子》中多次讲到,贪欲会伤生、害性。有些人认为生命非常短暂,我们不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但实际上人过分追逐贪欲的满足会伤生害性,让人性扭曲,这也是人性的规律。贪欲、私心是人性,一味追逐贪欲和私心会伤生害性也是人性。这就是“人性”这门学问。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一个昏暗无道的世界里,当我们找不到任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追问第二个问题:你的生命成长方式是健全的吗?你的人性是扭曲的吗?现实环境是否有利于每个人生命的健全成长?还是会造成许多人性的扭曲?如果你什么都不相信,至少你可以从生命健全成长的规律和法则出发,以人性为准则来建立起值得你接受的价值或道德,据此评判自己、评价现实。   


    所以,我们的祖先不从彼岸和上帝寻找道德的基础,他们找到的第一个出发点是“心”,第二个出发点是“性”,这些都是基于我们每个活生生的生命来来寻找道德和价值,也是我们在一无所有、一片茫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相信的东西,因而是无法怀疑的出发点。


    但儒家并不仅仅提出心、性作为我们建立自身价值或道德的起点,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出发点——“理”(或称“天理”)。你可以不相信任何东西,但是有一个东西你不能不信,那就是道理。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赵普应该说“天子最大”,但是赵普没有这样说,而是说“天下道理最大”。不是谁的权力大谁就最大,无论你权力有多大,掌握的武器多先进;无论你身份有多高,地位有多尊,你都必须讲道理。人世间是没有什么事情是没有道理可言的,正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花钱,此乃天经地义(故可称为天理)。就算是最平常最普通的百姓,也会相信万事万物都有道理的。   


    因此,今天我们谈论道德或价值的基础,站在儒家的角度看,可以不用讲什么大道理,只要先讲三件事:第一,你的本心何在。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本心出发,最大限度地按照良心来思考,最大限度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第二,你的人性何在。你是否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会让你的生命健全成长,还是会让你的人性扭曲。第三,你的道理何在。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有一个道理在那。这个道理是可以越辩越明的,大家都可以来辩。   


    总之,今天我说儒家的“恕”概念可以引申出儒家对道德基础的思考。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怀疑主义盛行,许多人什么都不相信的年代,我们需要从一个人人都不得不接受的起点,来建立道德、确立价值。正像当年笛卡尔从普遍怀疑的态度出发,先找到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的、逻辑上牢不可破的起点,从而为人类一切可能意义上的知识找到了最重要的基础。其时正值欧洲怀疑主义盛行,人们对一切权威都产生强烈的质疑,变得什么都不信,莫知所从。是笛卡尔为他们点燃了一盏明灯,为欧洲整个近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不过笛卡尔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基础问题,而我们所要解决的是道德或价值的基础问题。通过上面的探索,我认为儒家学说为道德或价值提供了人人不得不接受的、逻辑上牢不可破的起点,它们就是:心、性、理。


    (作者〡方朝晖,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来源〡京师书院BigData)



    照管你自己

    作者|鲁楠

            清华大学法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样隆重的场合发言。首先,我代表法学院的老师,欢迎同学们的到来。由于你们的加入,清华法学院有了新的血液,清华法学有了新的传承。你们来到这里,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努力,而在你们的身后,有父母、老师和亲友们的支持。在这里,我不仅要对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也要对那些曾经为你们提供帮助的师长和亲友表达诚挚的谢意。教育是一份薪火相传的事业,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实是一场由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接力赛」。今天,这场接力赛来到了新的赛段,你们的人生也将开始新的旅程。作为接棒的老师,我们满怀期待,也感到责任重大。(《照管好你正好拥有的东西,人的自由在于灵魂的自由——斯多葛的人生哲学》)


    很久以前,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里,曾经镌刻着这样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这句神谕被视为知识创造者和智慧寻求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福柯却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给法兰西学院的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提出,我们应当不断追求的,不仅仅是对自身的认识,还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照管。是的,照管你自己——这绝非一句平常的话,而是有着值得玩味的深意。


    照管你自己意味着对身体的照管。这是人生的青年时代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因为你们正处在一生当中精力最旺盛、身体最强健的阶段。你们恣意挥洒自己的青春,夜夜笙歌,在月光如水的荷塘边,在绿树掩映的零零阁上,在烟火缭绕的西门烤翅店里,留下你们的踪迹。而每当此时,人到中年的我,便感到无比羡慕。但作为过来人,我想告诉同学们,你需要趁着年轻,磨练自己的身体,储备自己的能量。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你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严峻的考验。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总之,在未来的某个艰难时刻,你要撑得住、打不死、站得起来。想当年,我曾经与同学在清华园里纵论天下,畅想未来,希冀有一天自己「万一」成为著名法学家。但到了今天,理想虽依然轻盈,但沉重的肉身成了实现它的主要障碍。我突然明白,在求学问道的诸多条件中,热情、勤奋和坚韧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条件,其实是——身体好,活得久。


    照管你自己意味着对情绪和情感的照管。法律是一门理性之学,因此受过法学教育的人,往往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和理智一些。但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发现,如果说人性是一座冰山,那么理性仅仅是它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时候,常常受到自己情绪和情感的牵引,以至于这会深刻影响我们人生的轨迹。也许,在这座美丽而浪漫的清华园里,你会突然发觉,「从前的恋爱似假非真,今天方遇到绝世的佳人」,但转眼之间,你又觉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其实,这种情绪和情感往往与我们深层次的欲望相挂钩。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与自身的情绪、情感以及与它挂钩的欲望展开斗争。而我要特别分享的一个体会就是,学会控制和照管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调节自己的欲望,学会理解、体谅和关爱他人,甚至学会即使面对孤独和挫败,也不忧不惧,是我们人生的重要一课。这门功课不算学分,却是必修;无人监考,却无法抄袭。希望你们都顺利通过,因为将来再补课的话,费用会很高。


    照管你自己意味着对灵魂的照管。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曾经说:「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一个长期从教的老师,往往能够在只言片语之间,在眉目闪烁之际,便对一个学生的秉性和未来产生惊人准确的判断。这并非什么超凡异能,而仅仅是一种根据经验和直觉,对你们「灵魂的欲望」的捕捉和把握。然而,照管你们的灵魂,却并非老师们擅长的工作。因为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学所承担的任务更多的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人才。因此,我们有信心,将你们培养成一个「法律人」,但你们是否能够成「人」,度过有意义、有价值、不后悔的人生,却是令我们感到担心的问题。我曾经将法学院比喻成《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作者罗琳女士或许从英国四大律师公会当中吸取了灵感;更重要的是,我感到,和魔法学校一样,法学院培养的人才既会出现哈利波特那样的奥罗,也会出现汤姆·里德尔那样的黑巫师。我们的毕业生既可能成为「正义守护者」,也可能沦为「魔鬼代言人」,他们一旦掌握了法律的奥妙,便可能造福甚大,也可能为祸甚巨。因此,我殷切地希望,大家能够照管自己的灵魂,去倾听来自它的声音。因为根据我并不算丰富的人生阅历,我发现其实在善恶是非的抉择时刻,你的灵魂早就知道正确的答案,你所需要的,是面对它、正视它。不要害怕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要有鲁迅先生那种「抉心自食,欲之本味」的勇气。正如我们的申院长所说,「不要让你的技巧超越你的美德」。不要忘记,法学是关乎正义的学问,我们千万不要让它变成拉文克劳的皇冠。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就好像狄更斯所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在这样的时代,信息爆炸,财富暴涨,但神灵退场,意义丧失,他说:「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一个废物幻想着自己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才对你们充满期待,希望你们除了掌握生存的本领、成功的法门、避害的手段,更希望你们怀有直言的勇气、反思的能力、批判的力量,和改造社会的雄心,希望你们保持心灵的纯净、理想的炽热和信念的坚韧,像福柯所希望的那样,把自己的生命过成一件闪耀的艺术品。


    而作为老师,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你念上那句著名的守护咒:


    expecto patronum!(神灵护卫!)


    (清华大学法学院 第 45 编辑|饶金辉,责任编辑,马海晶。)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