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树的男人——去行走,去种植,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能像上帝一样的!

梅子涵 宫崎骏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世界经典图画书系列]


一个人的种植——

一个平凡的人,成就一片森林!

作者|梅子涵


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几年。几年前阅读到,心里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它属于一个童话,比起那些耀眼的神话,它也神话得耀眼!虽然作家乔诺的叙述平静得没有波涛,甚至没有涟漪,就像是在讲日常,讲一个他亲眼看见的人,但它仍旧是葱茏童话,有神话般的耀眼!美丽极了,美好极了,我的喜欢讲述文学、讲述情感的嘴巴,就这样又增添了来自普罗旺斯的美妙。很多人在说,你们去听听梅子涵讲的那个《植树的男人》的故事吧!乔诺写的这个故事,好像变成是我写出来的了。


普罗旺斯是在法国,艾力泽的种植也是在法国,可是这个故事的生命诗意属于世界,属于任何的年代,尤其最属于今天的中国人。


我们“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今天的满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绿色太少了;想祖先的辉煌太多了,想努力地去创造灿烂太少了;想着谎言,制造骗局,喧嚣地把自己说成价值连城太多了,不言不吭,不吹不闹,贡献着,直到死去都默默无闻太少了;总而言之,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


让一个荒凉破败的普罗旺斯高原变得葱茏,清水流淌,甚至连昔日蛮烈的风也轻声悄语,这似乎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可是艾力泽做到了。所以讲这个故事给我们听的乔诺说,艾力泽做的事是上帝做的事。不过我也想,如果艾力泽不做,艾力泽不种植,那么上帝真的会让普罗旺斯重新葱茏吗?普罗旺斯又会自动葱茏吗?所以我们也可以继续去想,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你只是等候他赐予吗?你是不是也要向上帝学习,响应上帝神圣、伟大的号召,去赐予人类,赐予世界呢?我们的手里不是都有“铁棒”和“木棍”吗?我们不是也有力气在地上挖一个洞,把种子放入吗?既然我们有,那么我们还等什么?还埋怨什么?埋怨荒凉,埋怨没有绿颜色,埋怨没有流水和温和的风,埋怨没有幸福的生活感觉……埋怨能让我们自己的“普罗旺斯”长出葱茏吗?我们还不如拿起自己的工具去挖洞,去行走,去种植。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能像上帝一样的!我们可以活得像个上帝,因为我们可以像艾力泽那样去活!


我们都是可以一个人种植的。如果我们懂得“种植”的意思的话。


《植树的男人》——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关于无私和给予的故事,一幅感人的肖像画,一首写给大自然的歌。


“我”在普罗旺斯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个不平凡的老人,一个孤独而安详的牧羊人,一个植树的老人。他种了成千上万的树。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实现了他的梦想: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乐园……

 

弗瑞德里克.拜克同名动画-片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广岛国际动画节大奖 ; 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大奖 ; 1987年安纳西国际动画-大奖 ; 世界动画-大典大奖。

……


 

读者评论——

 

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几年。几年前阅读到,心里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它属于一个童话,比起那些耀眼的神话,它也神话得耀眼!虽然作家乔诺的叙述平静得没有波涛,甚至没有涟漪,就像是在讲日常,讲一个他亲眼看见的人,但它仍旧是葱茏童话,有神话般的耀眼!美丽极了,美好极了,我的喜欢讲述文学、讲述情感的嘴巴,就这样又增添了来自普罗旺斯的美妙。很多人……


我认为这是一部力道十足且相当成熟的作品。弗瑞德里克?拜克本身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更另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人人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里,还能看到象书中人物这样的人,更是一种激励。 


弗瑞德里克.拜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简介——


让•乔诺 (Jean Giono)


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 “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弗瑞德里克•拜克(Frédéric Back)


1924年出生于法国萨尔布吕肯市(现在归于德国)。13岁的时来到巴黎瑞涅斯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40年开始学习插图和壁画。之后去了加拿大工作,并于1948年入籍加拿大。


1952年弗瑞德里克•拜克进入加拿大广播公司工作,在职期间,拜克主要负责动画片绘画方面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还练习他自己特有的玻璃彩绘技巧。


他在加拿大广播公司一直工作了40年(1993年离开),在此期间凭借《摇椅》(1981)、《植树的男人》(1987)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一无所有》(1980)、《狂野之河》(1993)2次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奖,拜克也多次获得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大奖、世界动画大典大奖、戛纳轨迹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等诸多国际大奖。他在世界动画电影界颇受推崇,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拜克备受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么多经典的作品竟然是一位右眼失明的人创作的!


本书是拜克从电影《植树的男人》大约两万张画稿中挑选出来重新编排制作的。



奥斯卡最佳短片《种树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y01407kj2sd


宁静而又充实的生活是现在许多人的向往,牧羊人种树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整篇动画用素描的画面画出了丰富的意境。只有像牧羊人那样心无旁骛的干自己想做的,世界才有生命力。



植树的故事

作者|胡卉哲


《植树的男人》——这是一本挺不一样的绘本,并不只是由于它的篇幅——很少有绘本有56页之长,而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历经时间洗礼的故事,既厚重,又深刻、美好。


我从书中读出几种故事,包括“梦想”的故事:即使在最绝望的荒漠,面对暴戾的人群,依然怀揣最美的愿望,这是一种天真还是一种智慧?也有“执着”的故事:洒下一万颗种子,也许只有十颗能发芽成活,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还有“孤独”的故事,独自在灯下挑选希望的种子,独自面对吞噬希望的漫漫黄沙,独自寻找转机和出路,这样的寂寞是一种压抑还是一种动力?还有关于“过程”和“结果”的故事:为了一个梦想而投入毕生所有,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故事开头,“我”被黑黄色的狂风驱赶到一片贫瘠的荒地。当自然环境显露出凶暴狰狞的一面,处身其中的人们也会变得粗鄙和丑恶。他们不再对这噩梦般的地方抱有期待,只愿尽快离开。但就在绝望的峭壁上,一位牧羊人却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在荒漠中孤独而沉默地播种。他在黑黄色的背景中独行,却怀揣一副朦胧的美景,就像与所有人分享的一个美梦。里面是青山翠谷,绿树花海,大自然呈现出最富庶美好的一面。


从一粒橡子到一棵大树、从荒漠到绿洲、从噩梦到美梦……“植树的男人”的理想会实现吗?要坚持多久才能实现?之间又会有多少次挫败或转机、欣喜或失望、坚持或放弃?一个人的执着,是止于内心的波澜?还是最终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改变?那些留下的树能不能继续长大?会不会有人珍惜?人们会不会从冷漠变得热情?


追寻这些答案的过程从来都不容易,也不会很快。“植树的男人”给出了他的回答。自然面貌的改变,最终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困境中解脱。所谓人类拯救自然,其实一直都是在拯救人类自身。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然的力量,认识到我们幸福的源泉,并集中我们的能力来寻求改变,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恩惠。

 

由于我平时从事自然教育的缘故,我对“植树”这一话题特别地熟悉,也特别地敏感。几乎每到春季,我们都会呼朋引伴地组织一些植树活动,也经常会为追求“植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诸如哪里种、种什么、如何种,(更重要的是)怎样培育才能长得活而费尽心思。不过,当我阅读这篇故事时,却没怎么去想“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沙漠里能不能种树?”或者“什么样的植物可以阻挡荒漠化”等等我平时很关心的技术性问题。因为我知道在这篇故事里,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从“植树的男人”身上,我能看到很多前辈和伙伴们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身影:比如最早把树种在中国沙漠的日本老人远山正英;从砍树走向植树育林的林业工人马永顺;租别人的荒地来种树,再把树无偿送人的苏德标;还有用镜头来保护中国的濒危物种的奚志农,在沙漠种草的画家陈继群,在河南保护古树的普通民众,还有告诉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梁从诫先生……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理想,和“植树的男人”也有共同之处:看似简单的树,却承载了这么多的期待和努力。


春天到了,这是播种的季节,无论身在何方,希望我们都能有机会送给大地一棵小树,好好地看护它,让它能长成健康的大树,同时也送给我们自己一个和土地联结的礼物。



《植树的男人》: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

一束圣洁的生命之光,希望之火!

原创|张鹰 


第一次知道“植树的男人”,是在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上,我被书中“牧羊人”的形象深深打动,心想,要是以“牧羊人”为主角做以部绘本该有多好!瞬间,我哑然失笑,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从一部名为《植树的男人》的绘本上来的,而且,课本中还有这部绘本中的插图。——“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吧,我赶紧从当当网上购买了这部绘本,又以迫不及待的心情读了下去——这篇文章写得也是同样迫不及待:我想让更多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儿童)读到这部绘本,了解这部绘本,也喜欢这部绘本!


《植树的男人》所表现的是一个隐喻的世界,尽管,它“位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接着,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了一个更为荒凉的世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支起帐篷。从昨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枯了。这里由五六栋没有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倒塌了。”在这毫无生机的地方,人自然也失去了希望:“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争个高低:争木炭卖的多少,争教堂里的座位……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读者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呢?盯着绘本上呈现的画面,这种似曾相识感或许会扑面而来:光秃秃的山野,灰暗的色调,只有“我”身上的挎包是“红色”的,但在苍茫而贫瘠的山峦之间,“我”尚且渺小得近似于“无”,更何况“我”肩上背的那一抹似有若无的红色——相对于这一望无际的灰暗,我是一个“外来者”,这抹红,或许可以看作是作者从外面世界带来的希望吧?接着翻,还是无尽的苍茫与毫无生机的灰暗色调,作者身上的红却日益凸显,这个时候的“红”不在是希望,更像是这里的人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深处焦躁情绪的外化。试想,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也有诸如此类的情况呢?我们心中的某些如幼芽一般的“希望”,一旦与坚硬的现实相撞,是否会变成苍茫无尽的群山,层层叠叠,将我们的目光遮障,然后只剩下了失望、抱怨、焦躁,甚至发狂……而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是抱怨,焦躁,迷狂,而是试图改变,又会是什么状况呢?


《植树的男人》中的牧羊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我”在寻找水源的时候遇到了“牧羊人”,“他周围是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自然环境是更为恶劣了,“我”却在这里找到了水源:“放羊的男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环境固然恶劣,但由于牧羊人对环境的改造,“我”明显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画面的主体色调虽然仍旧黯淡,但却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在其后的几幅画面中,有牧羊人出现的地方,总是笼罩着那么一层暖意,直到“我”和牧羊人道别,画面上竟出现了绿黄蓝等亮色呈现出的葱茏,那自然是“我”根据牧羊人的描绘想象出的画面,这想象是以牧羊人的描述为蓝本的,当然,牧羊人并非只是耽于想象,他是在脚踏实地改变着他的环境:“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当然,还不止于此,“如果老天允许,让我再活三十年,那我种下的树就数不清了。到那时,这一万颗树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了。”具有着如此梦想与脚踏实地苦干精神的牧羊人当然能让我的思绪于满目苍凉中开出绚烂的花朵了。


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想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画面翻动,时光流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呆了五年。对开的画面上,一边是人如非人一般被践踏的战争场面,一边是战争结束后,“我”迈动着急切的步子,想要去寻找牧羊人和那“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的一万颗橡树。这又是一种隐喻,象征着“我”对于和平生活的回归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对开页又是一个对比,作者猜测,牧羊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画面仍承袭着前面的黯淡,苍凉;而现实的世界是,“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发出由衷的感慨,“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与之相呼应,画面上又是一片蓝绿相间的葱茏。也正是从这幅画面开始,黄面上相继出现黄色、红色、绿色等温暖而亮丽的色调,除了回忆,其后的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绚烂,这一切,都是牧羊人默默地在沙漠上创造的奇迹。当然,其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这一切,牧羊人全然无知似的,默默地在他的园地里播种着幸福与希望。随着人们对老人的理解,他们也明白了如何在废墟上播种希望。


而我们,是否也从牧羊人身上悟到了什么呢?


关于《植树的男人》,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1953年,法国作家让·乔诺应美国的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写了《植树的男人》。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并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显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据说,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其实,一部作品的成功并不在于它是否虚幻,而在于是否以生动可感的艺术形式塑造了直指人类心灵的不朽的艺术形象。毫无疑问,《植树的男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就这部绘本而言,还有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为让·乔诺的经典之作《植树的男人》创造了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的法国画家佛瑞德里·拜克。他1924年出生于法国萨尔布吕肯市(现归于德国),13岁入巴黎瑞涅斯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40年开始学习插图和壁画,之后去了加拿大,1952年进入加拿大广播公司工作,直到1993年离开,在此期间曾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摇椅》、《植树的男人》(1;);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奖(《一无所有》《狂野之河》);多次获得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大奖、世界动画大典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等诸多国际大奖。他在世界动画电影界颇受推崇,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可是,有谁知道,这么多经典作品竟然是一位右眼失明的人创作的!或许,我们可以说他是绘画界的“植树的男人”,用画笔播种幸福与希望的人。


希望,只要我们坚持认为它是存在的,并孜孜不倦为它努力,它是迟早会成为现实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束圣洁的生命之光,希望之火。


这就是作者与画家在《植树的男人》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听宫崎骏谈《植树的男人》


弗瑞德里克· 拜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题记


这是一部令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光是因为我本身从事动画业,就算我走的不是这一行,它在我看来依旧非常出色。我认为这是一部力道十足且相当成熟的作品。弗瑞德里克·拜克本身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机,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更另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人人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里,还能看到象书中人物这样的人,更是一种激励。

 

片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一位隐居乡间的哲人,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憧憬。作者能用自己的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动机成形,这一点另我深深佩服。


而同样令我钦佩的,还有加拿大广播电台的那群人,因为他们竟然愿意为一部看似不卖座的影片投下资金。我记得那是一个魁北克的广播电台。在加拿大各省里就属这个州是法国区,偶尔还会为独立与否争论不已。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普罗旺斯,也是南法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地区。因此,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二者之间或许有关联也说不定。



宫崎骏,日本动画师、动画制作人、漫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毕业于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部。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师工作。1982年开始独立创作漫画,在《Animage》上连载漫画《风之谷》,该作品获得第23届日本漫画家协会赏 。1984年执导《风之谷》,该片获得罗马奇幻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等4项大奖2014年11月8日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

 

初见这部作品时,我还不了解故事背景在何处,知道是普罗旺斯之后才恍然大悟——本作品的原著小说,和普罗旺斯当地的文艺复兴运动及方言写作运动。应该有某种关系才是。

 

以前,我曾有过在普罗旺斯开车的经验。那里大多是绿意盎然的平原,种了很多的防风林。想来是因为季风很强的缘故。我本以为那片绿意是原生的,看了这部作品之后才明白,果然还是人为的植林。


故事里的普罗旺斯爷爷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作者汇集了许多当地人说的故事之后,才塑造出这样的人物。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日本也常常见到,特别是江户时代。

 

由于玉川上水被当作扑灭野火的用水,为此便在它的四周种满了树木。因为武藏野从前只是个荒凉的芒草地。八之岳山脚下的防风林,据说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种的。

 

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先人在开拓北海道时种下的防风林,到了近代却因为不利于机械化而被砍掉。结果,土壤渐渐的流失掉,于是人们又说要重新种回树林。


说是自然保育,人为的成分依旧很高,我们并没有完全仰赖自然的力量去恢复旧观。其实时间可以帮我们很多的忙,只不过站在人类的立场,自然保留原貌和人为的作用都得同时进行就是了。

 

日本人喜欢在神社四周维持自然林的风貌,称之为镇守之森;而为生活而种的树木则被当成一种景观。这种情况在江户时期以前还算稳定,但自从明治以后推行近代化,它们便逐渐遭到破坏。毁林,成了日本近代的历史之一。

我想加拿大应该没有这段历史,不过拜克肯定是被原著小说中种树老人的行为所感动--让荒地一步步变成绿意盎然的土地,让那里充满生命的力量,让人们在那里生活。导演亟欲表现这部作品的心情,我很能体会。

 

我最早接触弗瑞德里克·拜克作品是《CRAC!(摇椅)》。四、五年前,我和高畑勋先生因公留在美国时,在某个动画联映中看见那段短片,那部短片让我们相当震撼,我还记得在走回饭店的路上,我一边有气无力的走着,一边对高畑先生说:“我们真的不行耶!”

 

然后就是这部《植树的男人》。我们现在所用的赛璐珞动画很难描绘植物,光是小草迎风飘摇的景象就不容易作到生动活泼了。植物的美是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耀,且要在气候和光线的衬托下才显现的出来。我也曾想过自己会如何描绘它,但又一想到我们的表现手法达不到那个境界便放弃了。没想到拜克勇于正面挑战这样的主题,成果又是如此可观,光是这一点就令我佩服不已。这部作品在影像上也堪称旷世之作。


 这样一部作品,当然不是一蹴而成的。要不是先有《摇椅》,恐怕也不会有《植树的男人》。《摇椅》在手法上的发展,摄影师和幕后人员的心血,我想应该都传承到《植树的男人》上了,而且《植树的男人》的工作人员应该也经手过《摇椅》才是。再者,制作群超越前作的创作意图若是不够强烈,恐怕也完成不了这样一部作品吧。

 

若是以同样的题材拍成写实电影,说不定反而达不到这样的震撼性。拜克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动画手法,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套用的。而这一点正告诉我们,动画的可能性不该被含糊曲解。假使我们硬要限定动画表现的适性,势必陷入表现手法的死胡同中,因此强求其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所谓的表现手法,要先有想表现的事物,再谈技术层面的问题。光有技术却没有想表现的主题,岂不是一事无成?技术原本就是为了表现事物才发展出来的方式啊。

 

基于这一点,我推测拜克在《摇椅》中首创的表现手法,是藉由种植片而更臻圆满。它最好不要再往上发展,就这么维持完成的形态就很好。否则下次再有类似的创作时,将难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

 

弗瑞德里克·拜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拜克想描绘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我在报纸上的某个小专栏读过一篇文章,讨论日本人和欧洲人的生死观,上面说日本人老了之后渴望与自然成为一体,欧洲人则希望与自然面对面。日本人所想的与自然化为一体,感觉上象是徜徉在在绿色的怀抱中那样,可是住在戈壁沙漠里的人,应该也有他们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方式。


天底下又不是只有日本人想要回归自然,我想每个民族应该都有这样的想法。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是我们了解全世界的地点,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弗瑞德里克·拜克出生在德法边境一个叫做亚尔萨斯的地方,但他是在加拿大才发现了大自然的可贵,也许是人们制作枫糖浆的光景触发他对故乡的思念,所以才创作了《摇椅》吧。

 

当全球的自然景观正一步步的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这份思慕之情正和普罗旺斯的种树男人相通,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

 

我仅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写下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动。我看尤里.诺斯坦(YURI NORSTEIN)也是一样。有这些好人在,真好。


----(LD《种树的人》宫崎骏.1988.6.25.Pioneer)



植树与阅读

——《植树的男人》分享

作者|麦田亲子悦


《植树的男人》是我最喜欢的绘本之一,每年的新学期第一堂课,我都会给我的学生——未来的小学老师,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我也曾在一些绘本馆跟家长们分享这本书。阅读,就是在孩子的心田播撒幸福的种子,做老师也好,做父母也好,就要像动画片(绘本是根据动画片制作)的植树的男人,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孩子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般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会让大家欣赏电影《种树的牧羊人》,在欣赏的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的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会电影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一场听觉和视觉的享受。这本书就是由这部电影编写,里面的图画和文字也都是跟电影里面一样的。讲述了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37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这么一个牧羊人,就做了植树这一件事,让沙漠成了绿地。这种身体力行和精神品质非常难得,不顾自己利益能有这份坚持的人多吗?电影里说,50多岁的人丧亲后,大多数人差不多都是行将就木,而他却在沙漠里播种着希望,10万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能成活的也不到一万颗,而后期的恶劣环境里,能成活的不到一千颗。但是这位牧羊人,几十年里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孜孜不倦的就只做这一件事,从而有了上帝一般的创造力——绿水成荫。


这本书告诉我们三个故事


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一个关于执着的故事,一个关于创造的故事。植树人在恶劣艰难的条件下,怀揣最美的愿望,毫无动摇地坚持种树,结果创造了一种连锁反应。


那么我要说的是,植树又与阅读有什么关系呢?阅读如植树,需要植树人那份坚持,亲子阅读就是为孩子播撒幸福的种子,总有一天会蔚然成林。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坚守信念,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如今面对应试教育,我们不能只为了考试而看书,反而更要广泛地阅读,让考试迎刃而解。工作再繁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阅读,远离电视与网络,家长要少让孩子看电视或是玩电脑游戏。要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二,坚持不懈,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很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经常给孩子买书或是去图书馆借书,这里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书,同时要非功利主义非应试的阅读,为自己和孩子制定一个读书目标,贵在坚持,久而久之,阅读就会跟吃饭、睡觉这些很平常的事情一样。



第三,阅读如种树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我认为七岁之前最好不要教识字,爱看书的孩子看得多了也就自然认识了,因此不要刻意去教。.其次,孩子的品格养成也不是家长的批评打骂出来的,从书中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学到那些优秀品质。比如看过《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这些书的孩子长大了一定会知道感恩和爱。再次阅读多了,写作能力也可以不用靠上培训班才可以提高,甚至数学,美术,音乐,想象创造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连锁反应。



每次分享完这本书,都会有不少家长提出困惑。有的妈妈说,四岁多的小男孩总是让妈妈讲,在妈妈看来某本书已经讲得很厌烦了,但小孩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愿意自己说一句话。这个是关于亲子互动的话题,通常在场的家长也会给些建议,比如让小孩试着扮演里面的角色呀,或是假装自己不知道讲了,让小孩自己来讲讲看,需要注意的是,是不是妈妈自己没有真正体会绘本里面的意境,只是在照本宣科呢?还有妈妈提到孩子重复看某本书的问题,重复看并没有坏处,不过也要正确引导,时间太久了也可以转换一下别的注意力,一般自己家里的书其实就会经常重复看的,孩子特别喜欢的就会看得多一点,去借书的话对喜欢的也会重复借,每次看的过程中或许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读《植树的男人》,相信家长们会更加坚定地将亲子阅读继续坚持下去,一起为孩子们播撒幸福的种子吧!


(本文转自麦田亲子悦读,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望新教育][世界经典图画书学习系列]每期选编文包含:内容摘要,作者简介,读者评论,专家引领,故事回放......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十年坚守: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十年:修炼、深耕与传扬

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