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唯有运动,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佚名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般的存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新教育认为,完整的生命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由此构成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构建出生命的长宽高。——《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唯有运动,才能塑造出孩子完整人格 

作者|佚名

来源|少年商学院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份大规模研究结果,专家们对168个国家的近200万人的身体活跃度进行了研究。

(活跃的人是指每周至少有75分钟密集的体育锻炼或每周150分钟适度的体育活动的人。)


其中,最活跃、最经常锻炼的国家是乌干达,中国也在活跃国家的名单里。研究结果显示,有14.1%的中国人不锻炼,而许多疾病的产生恰恰与人的不锻炼有间接甚至直接的关系。



之前,清华大学就有规定,从2017年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也就是说,如果到毕业,学生还学不会游泳,学校将不给他毕业证!而早在2008年,清华也曾规定长跑为学生必修课程,达不到要求,一样不准毕业。


一时舆论哗然,有点赞的,毕竟游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也是极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可理喻”,有人嘲讽“高校把学问教好就行”,有人哀嚎“何必让旱鸭子们去吃这个苦”……


无论是哪种声音,都有一句潜台词——“运动可没有其他事情重要啊。”


网络段子曾说,“要让中国足球在十年内赶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门足球。”由此也能看出,家长更愿意孩子把时间花在能带来“具体好处”的事情上,至于身体嘛,以后“成功”了,再慢慢锻炼吧。



但养成运动的习惯,从来都不只为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更为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这种培养,越早越好。《运动,孩子受用一生的课程——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运动这份苦,他们争着让孩子吃


有人整理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成长差异,话糙理不糙:


1-4岁:基本相同。


5-8岁:中国孩子开始上培训班;美国孩子跟老爸去打棒球。


9-12岁:中国孩子继续上培训班;美国孩子放学就打球、跑步甚至健身。


13-18岁:中国孩子还在上培训班;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


19-23岁:中国孩子摆脱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里;美国孩子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


在美国,运动已经成了青少年之间的一种社交文化。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每学期都有各种体育球类的营,平常每周训练一次,周末还要出去打校际比赛。你以为有这么多专业教练吗?


没有。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的教练就是由家长志愿者来做的。家长会轮流值日,给所有孩子准备零食和饮料。结业那天,还会为孩子们准备好定制的奖杯,上面刻有每个孩子的名字。


很多学校还会把体育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融合到一起。比如,让学生在掷球时检验牛顿运动定律,把山脉的名字写在攀岩墙上,进行与骨骼结构或食品种类有关的小测验,在学习肌肉和呼吸系统时,知道如何使用计步器以及如何计算最佳心率……



其他不少国家,也把运动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英国。来自英国校长协会的一则数据表明,目前,英国私立学校学生每周平均运动时间长达5-6小时,是公立学校的一倍以上,而运动项目多达40种。


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前、课后体育俱乐部,周末的比赛,不说住校的私立学生早上6点起去跑马拉松、打橄榄球,许多走读学生也得在早上7点半到校参加足球、英式篮球的训练,课后也许还有到5点半的曲棍球、板球、网球俱乐部。


每个周末,许多私立学校操场上从8点起就聚焦着或比赛或训练的孩子们,家长则大衣围巾,抱着热咖啡在旁边观战。如果赶上小雨或者微雪的天气,孩子们到回家时基本与在草地里滚完了的五花小狗无异,恨不能直接扔到花园里拿水管从头至脚冲个痛快。



再比如日本。在日本小学里,体育课的被重视程度也超乎人们现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冬季耐寒训练”。


日本孩子大都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每年年底进入冬季开始,日本小学的全体孩子,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去操场上跑步训练耐力。跑步时,孩子们必须换上白短袖和藏蓝短裤的“体操服”,穿得就像过夏天一样,有些不喜欢穿袜子的孩子,甚至还赤着脚。200米一圈的操场,1-2年级的孩子得绕着跑10圈,5-6年级的孩子得努力达到20圈。



运动塑造孩子完整人格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的老师、家长都坚持让孩子吃这份苦头呢?


因为这种经历能给孩子光靠学习,或发展很多才艺都得不到的完整人格。


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坚持用“野兽计划”训练学生,数据表明,成功通过“野兽计划”的学生,后来大部分都有极为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体育之魅力》)


是哪些特质在发挥作用呢?宾夕法尼亚大学知名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科沃斯做了深入的调查后,总结为这三大方面:


能够忍受时间和欲望的煎熬,善于控制情绪。


不抱怨现状,不畏惧失败,竭尽所能,直到成功。


目标清晰,专注力强,责任心重。


而运动,也是从这三个维度,不断锤炼孩子的内心:


一、运动,给孩子处理挫折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几乎就是在蜜罐子里生活着。衣食无忧、玩具成堆、随心所欲,还能到处旅游。一间大房子,一块绿草地,屋里电灯电话电视,室外绿树鲜花,在家中这个小环境中,哪有什么苦能让孩子吃?在这种环境中,要想培养出能吃苦、有毅力的孩子,光靠父母的说教,还远远不够。



运动是最好的途径之一。除了让孩子身体上吃苦,运动最考验人的一点,还是“重复”——比如体操,为了掌握一个高难度的体操动作,孩子们得一遍遍地重复枯燥的动作。能扛得住这种枯燥的孩子,将来进入职场,也比别人更淡定踏实。


二、运动,告诉孩子真实的“生存法则”


运动场,其实就是微观的人生。不是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的。更不是每一场比赛,都有绝对的“公平”,比如打分,裁判具有第一权力,我们或抱怨、或忍耐,也绝不能在教练做出指示和安排前,有任何表示不满的过激行为,因为我们得为接下来的比赛着想……这种“不公平”,布满在孩子将来的路上,运动的经历,给孩子讲清这些大道理。


运动有教会孩子们与人相处之道。比如柔道,教会孩子用积极的方式,避免让自己的身心受挫,也教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帮助自己和他人。


三、运动,给孩子前进的自信


诚如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在接受杨澜的访谈时,曾经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有意无意当中,体操对我的一些素质给了很多培训,包括怎么面对困难、怎么样能去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怎么样去树立一个目标、怎么样坚定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这个目标。”



而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考虑,也要注重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体育特长在国际教育升学背景下,是一个重大加分项。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无论是贵族学校还是平民阶层,篮球明星永远都比学术全优生、奥数牛娃更受人欢迎。


常春藤学校挑学生的胃口越来越刁钻,却唯独对“通过体育特长进入藤校改换阶层”这条路大开方便之门,如果你是一个棒球队长,或者篮球俱乐部的leader,冰球明星防守,大学对你简直是囊中之物。


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误区与建议


今天,随着家长眼界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多孩子从小发展自己的运动项目,但也容易走一些误区,下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孩子感兴趣,而不是家长感兴趣


我的一个朋友,送女儿去学击剑,报班前,俱乐部的教练和管理者反复问了她女儿两次:“你是不是真的有兴趣?而不是你妈妈感兴趣。”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孩子只是为了满足爸妈对某些体育项目的“向往”而接受训练,训练的质量不会高到哪里去。对于青少年业余运动爱好者而言,自己感兴趣才是保证“坚持”的主要因素。毕竟,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体育运动开始有了“残酷性”,不是玩玩就可以持续下来的。



但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还是需要呵护的。关于训练的强度,教练有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孩子们维持住兴趣,训练的量和频率都要科学安排,不要每天都训练,更不要每周都抽出一大段时间集中训练,如果训练太多,会使得小运动员到20岁左右就停止发展,等于是提前发掘了潜力,导致未来的枯竭。


她女儿在过去两年参加了许多击剑比赛,期间既拿过全英青少年银牌,也在小组里就以1:5被淘汰,有过自己背包随队去欧洲参加比赛的无助,也面临过比赛中伤到对手的内疚,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二、抛弃仪式感


不少父母是“设备控”——孩子一旦表示对某项运动的兴趣,二话不说,赶紧买最好的设备,找最好的老师,结果因为花了钱,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了,脑子里有了一种“你不学出点成绩来,我这钱不是白花了吗”的想法,反而被绑架了。其实,运动这种小习惯,从家里开始培养,就是极好的。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是个资深足球迷,有了孩子之后,把家里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腾了出来,划出一个小小的球门区间,他跪坐在地上充当守门员,教孩子射点球。

等到孩子大了一点,他就带孩子到院子里去踢球,设备还是很凑合——用一条长椅的椅腿,就当球门,这时的训练是传接球……这样的游戏充满乐趣,父子俩也创造了很多回忆。


现在,他的儿子和他一样,是个超级大球迷。父子俩周末有空就结伴去踢球。


三、尽可能到户外去


室内运动诚然好,但户外运动往往更能给孩子陌生环境的挑战。英国民间机构“国民信托”2012年曾整理1700多名12岁左右孩子的“最喜欢的户外活动”,跑步、长途骑行、登山、山洞探险、野外夜行、在大海里游泳、攀岩、骑马等运动,都在清单上。



这份清单给我们的提醒是,运动给孩子健康体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根源的,是加深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所以,万不可让“比赛成绩”成为运动的第一目的,不然,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培养出的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机器。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