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各美其美”

胡金波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家校合作共育]


有人就有家庭,有家庭就有家庭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先接受家庭教育,后接受学校教育,终身接受家庭教育。既没有脱离家庭教育的纯粹学校教育,也没有脱离学校教育的纯粹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各美其美”,既要扬长避短,也要扬长补短,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责任上“合”,在“作”的方向上不迷糊、认识上不含糊、行为上不腻糊、导向上不眯糊、担当上不模糊。


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启蒙性和后续性、一贯性和阶段性、血缘性与业缘性、针对性和规模性、灵活性与模式性、实践性与智能性、无序性与系统性、盲目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才能使教育更加完美、如虎添翼。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各美其美”
原创|胡金波
(2018.10.13 扬州邗江)

作者,胡金波,原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本文是作者2018年10月13号在全国2018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暨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的演讲。本文转自扬州邗江区教育局,邗江教育授权刊发。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个金秋收获时节,今天全国2018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暨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邗江隆重召开。这既是经验交流会、现场示范会,也是理论研讨会、工作推进会。



家校合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如影随形的重要课题。2016年以来,邗江基于现实的问题、时代的要求、责任的担当,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职能和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强调“唤醒家庭、唤醒家长比唤醒孩子更重要”, 通过树立新理念、倡导新行动、提供新支撑、传递新能量,深入推进家庭教育从“千名教师访万家” 到“百草园幸福父母学堂”、从“幸福儿童学堂的建立”再到“新家庭教育实验的系统建构和实施”,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三方携手、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以及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的多方合作,突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家校合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稳健、卓有成效的铿锵步伐,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样本、可复制的鲜活经验、可学习的制度建构。本次会议在邗江举行,就是对邗江家校合作艰辛探索的充分肯定、更进一步的有力鞭策。苏霍姆林斯基曾热情地讴歌赞美家校合作,视其为“最完美的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
家校合作,各美其美,不可或缺。

有人就有家庭。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的独特文化团体。她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最重要的生产单位、最核心的经济组织、最可依赖的精神家园。家庭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家破”往往是“国亡”的催化剂。

有人就要教育。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强调:“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他认为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有家庭就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因家庭而生、伴家庭而长、随家庭而兴、跟家庭而旺。家庭教育作为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活动,包含着家庭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呈现出家庭教育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在家庭的教育”;二是“教育在家庭中”。前者是有形的、具体的,与学校教育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后者是平凡的、平常的,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正如马克思所言:“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同理,对儿童而言,还有什么教育比家庭教育更为有效呢?!

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即当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并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时,学校教育就应运而生。

先接受家庭教育,后接受学校教育,终身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使命“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夯实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更加温馨、更为给力、更富成效。家庭既是生活的起点,也是生活的终点;既是黑夜中的北斗,也是沙漠里的绿洲;既是避风的港湾,也是栖息的场所。在不知不觉之中,每个人既终身接受家庭教育,又终身提供着家庭教育。

既没有脱离家庭教育的纯粹学校教育,也没有脱离学校教育的纯粹家庭教育。教育是一个功能完备、体系顺畅、富有效率的有机整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根支柱撑起教育的宏伟大厦。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他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即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对塑造儿童所起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但仅有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其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与家庭教育构成了有机互补,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换言之,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启蒙性和后续性、一贯性和阶段性、血缘性与业缘性、针对性和规模性、灵活性与模式性、实践性与智能性、无序性与系统性、盲目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才能使教育更加完美、如虎添翼。



二、
家校合作,美人之美,既‘合’又‘作’。

家校合作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在时间与空间、手段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的合理分工、科学协同而产生的有效率、有价值、有成效的教育活动的总和。因此,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各美其美”,既要扬长避短,也要扬长补短,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责任上“合”,在“作”的方向上不迷糊、认识上不含糊、行为上不腻糊、导向上不眯糊、担当上不模糊。

1、在教育目标上“合”,“作”的方向不迷糊。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服务的落脚点在于应科学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体通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实现。时代新人是真人:认真之人,纯真之人;是善人:容人之人,助人之人;是美人:甜美之人,尚美之人;是能人:干事之人,成事之人;是个人:独立之人,独特之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善于引导学生越过“自然境界”,跨过“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还要向往“天地境界”。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通识教育正在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人工智能将对未来人才培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个性化培养将落地生根;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将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渐居要津,成为人才培养新热点;国际化培养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这就要求家校合作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家校合作事业。



2、在教育理念上“合”,“作”的认识不含糊。

理念是发展的先导。改变理念就可以改变世界。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家校合作的“心中之贼”就是要树立以下理念:

树立共同成长理念。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一旦聚焦学生、聚焦学生成长、聚焦学生自然自己自由自觉地成长,伴随成长的老师应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家长应成为一名“喜欢而且经常与孩子接近,乐于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善于和孩子交流、沟通思想感情,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中有明确的规矩可循,根据年龄特点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并决不作过分的要求,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家庭氛围”的好家长。潘懋元先生曾说如果当代中国有教育家的话,有两个人称得上,一个是朱九思,一个是张楚廷。张楚廷曾说:“我是‘三个从未’。作为家长,从未打骂过小孩;作为老师,从未指责过学生;作为校长,从未埋怨过教职工。”

树立德艺双馨的理念。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家长靠亲情才情热情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称职的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自己,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称职的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则是让自己主动去适应学生,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家长是示范学生“学会做人”的“样本”,是介绍学生“学会学习”的“媒婆”,是点燃学生“学会探究”的“火石”,是引领学生“学会合作”的“向导”,是丰富学生“学会生活”的“味精”,从而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成为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自己,成为更加聪明、更为高尚的自己。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家长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其实质就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教师家长对待学生要善用“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不忘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要善用“反光镜”,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短处,扬长补短,帮助学生克服不足,不忘好学生是“帮”出来的;要善用“显微镜”,张扬学生的个性,不忘好学生是“练”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家教结合就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自信心、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是“给内心的火焰加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树立体美俱进的理念。家校合作根本是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的关键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发展。但体育与美育是家教合作的短板,补齐短板则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应自觉把体育作为家教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身心为目的,以身体活动、自身活动、锻炼身体为手段,实现“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固而强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另一方面,应自觉把美育作为家教合作的重要内容,使美育真正地成为立于成长的教育、寓于全面的教、伴于终身的教育、隐于学科的教育、显于艺术的教育,让家教结合“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成为“帮助学生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3、在教育方法上“合”,“作”的行为不腻糊。

最近,我仔细研究了李庾南老师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她强调教学的底线在于不忘常识,有趣好玩、有用利人;不违常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越常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她认为“自学”是学生在老师悉心指导下的自己学习,是在遵循规律前提下的自然学习,是在宽松和谐环境中的自由学习,是在兴趣爱好驱动下的自觉学习。严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探究出高见、激励出高兴。“议论”的前提是问题导向,过程是审美导向,结果是成效导向。“引导”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相机引导的实质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4、在教育评价上“合”,“作”的导向不眯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唯分数”顽瘴痼疾,就要从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入手,就像当年闻一多凭“三句话的生活杂感”而破格录取“数学零分”的臧克家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生那样。克服“唯升学”顽瘴痼疾,畅通“让人人出彩”的机会和通道。克服“唯文凭”顽瘴痼疾,就像当年蔡元培聘任只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到北大任教、熊庆来聘请只有初中学历华罗庚到清华任教、徐悲鸿聘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到北平美专任教那样,不唯文凭讲能力。克服“唯论文”顽瘴痼疾,就像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名袁隆平为外籍院士的理由是“因为他,解决了4000万人吃饭问题”,就这一句话。克服“唯帽子”顽瘴痼疾,就像今年10月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副教授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那样,不管其职称高低。

5、在教育责任上“合”,“作”的担当不模糊。

在“以身示范”上“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苏洵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家。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阅读。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

在“引领点拨”上“合”。巴菲特曾言:“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周恩来年幼时,由于父亲和伯父都在外地供职,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氏就成了童年周恩来的实际养育人和启蒙者。三位母亲对周恩来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互补的,给了童年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周恩来文采飞扬,才华横溢,这中间不无嗣母陈氏的教诲;周恩来不搞特殊,紧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这中间不无乳母蒋氏的影响;周恩来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中间不无生母万氏的熏陶。

在“发现激励”上“合”。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有人怀疑他是个“低能儿”。作为电机工程师的父亲为他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爱因斯坦每搭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爱因斯坦上学后,有老师曾断言他将一事无成!因此,他不愿去学校。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而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得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爱因斯坦就是在父亲不断鼓励的情感教育、母亲的音乐熏陶及叔父的数学启蒙下,培养起了非凡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三、
家校合作,美美与共,任重道远。

强国必强教,强教必强家校合作。强的家校合作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互补性、倍增性。家校分离的教育是高成本、低效率,高抱怨、低满意,高强度、低效益的教育,是不可持续、不得要领、不受欢迎的教育。强的家校合作是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合作,是服从成长、服务成长的合作,是遵循规律、遵守规则的合作,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合作。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是“家校合作”并取得实际成效的教育。人民对教育的期待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目前,前者已基本解决,后者正在破题。“上好学”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习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教育产出”,既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又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既要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也要择人功能的最优化,进而有效克服育人与择人之间的内在紧张和外在分离。应看到,以减负来育人,只是淡化当下择人的紧张;以均衡来育人,只是缓解当下择人的冲突。育人是择人的基础,择人是育人的导向,这就为家校合作提供的巨大作用空间,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视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当下看,家校合作层次偏低,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大凡家长无不热心热衷热身于子女教育,但存在社交上的“过度保护”、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缺乏家校合作意识,当孩子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对学校埋怨抱怨不绝于耳。老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缺乏进行家校合作的时间和精力,当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时,往往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因此,在家校具体合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强、计划性差,阶段性强、连续性差,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互相挑剔多、彼此配合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家校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统筹用力,予以解决。

拓展家校合作的新渠道。一是领域拓宽。强化家庭学校社区对孩子成长的共同责任,切实做到相提并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邗江的做法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主要侧重“修身、立德、成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求知、明智、成才”;社会教育主要侧重“合作、体验、成事”,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良性互动、良心无悔。二是完善活动。家校合作是一种双方用心、双边联动、双向发力的过程,应以率性增定力,以理性求活力,以良性添效力。三是突出主体。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四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搭好平台,汇聚资源,服务育人,提高质量。五是政府支持。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保障、资金配套、条件供给等。

家校合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做好不易,做优更难。只要遵循规律,立足实际,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一定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