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每一间教室无限长大——教室里栽棵苹果树

许新海 成尚荣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许新海

完美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因为学校教育中,师生生活基本是由课程连着课程实现的。在一间教室里,如果老师和学生的生命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那就是教室中的幸福之泉悄然喷涌的时刻。——《新班级,新教育|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教室里栽棵苹果树
作者|成尚荣

我曾在苏州太仓的一所小学里,看到一棵苹果树,长在校园里。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假的,人工制造出来的。可小孩子们还是那么喜欢,坐在树下,讨论着什么;仰着头,似乎要摘下一只;围着树,做着游戏……


为什么要“栽种”一棵假的苹果树?校长说,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苹果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一定还会有第四只、第五只……但是,它们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吗?它们掌握在中国的学生手里吗?我们只不过想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氛围,时时刻刻提醒教师,也提醒学生,我们向往、憧憬第四只苹果。它虽然是假的,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教师的心中,它却是真的,是有生命的,它会向我们发出特有的召唤……


我好不感动。


三只苹果改变世界,说了好多年,已略显陈旧、落后,新鲜感已逐渐失去。但它未过时,因为,创新永远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不竭源泉,今天,今后,我们仍然让它在我们心里回响,否则,真的会陈旧,会落后,会过时。于是,我常有一种意象,那就是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应当长起一棵树,它是虚拟的,是想象中的,是长在每一个人心里的。说不定哪一天,成熟的苹果掉下来,砸醒了哪个学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有没有这棵树大不相同。意象,其实是一种崇高的想象和追求,是永远的召唤和光照。我把这叫作教育的“再圣化”——课堂教学、教育的神圣。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好不神圣。


我们不能停留在诗意的表达,还应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苹果树长在教室里,意味着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毫无疑问,接受学习很重要,也毋庸置疑,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接受学习十分重要、在坚持改革要回归的旗帜下,常常隐含着另一个意思:发现学习走过头了。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判断,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自主学习,我们实现了?合作学习,我们达成了?探究学习,我们提升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发现学习还只是刚刚抬起了脚,准备跨出去,有的跨了一步准备再跨一步的时候,却有人说,跨得太快了、太大了,应该收回来,应该止步。这一论调当然是不值得一驳的。那棵树长在教室里,常常望着我们,盼望我们,把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坚持下去,否则,那棵苹果树就会枯萎,以至消逝。


说到学习方式变革,我自然想到批判性思维。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就倡导在接触某种有价值的观念时要提出深刻的问题,而非直接接受。他的努力和推动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产婆术。他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于是他接续着西方学术中求真、质疑的深远传统。杜威更是提出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轻易地接受任何信息或作出断然的结论”。可以说,苹果树上的苹果有个特殊的名字:批判性思维。


但是,究竟什么叫批判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46位北美地区的批判性思维专家,经过两年的研究后提出,批判性思维具有认知技能和精神气质两个维度,认知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断、说明和自我管制;精神气质包括对于生命或人生的一般态度、对待特定议题或问题的态度等。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性架构(以上内容参照内尔·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的译者序)。可见,批判性思维内在地包含着态度问题、勇气问题、信心问题、反思问题,等等。可以认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闪耀着精神、思想的金光。


前段时间,我又去了太仓的那所小学,看到那棵树还在,看到苹果树仍然枝繁叶茂,看到那苹果仍然金光闪闪,看到孩子们仍然围着它。我心里很踏实。


苹果终有一天,会砸在中国人的头上,砸醒中国人。我们乐观地期盼着。其实,那一天,是从“栽”下这棵苹果树开始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让每一间教室无限长大
——区域推进完美教室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许新海
  
教育最终要惠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在特定的班级和教室里成长的,教室的力量,决定着学校真实的教育成效。中国教育报曾向全国教师推荐《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在组织共读之旅中,“第56号教室”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代码在海门得到传播。区域推进“完美教室”项目旨在让每一个教室都像“第56号教室”那样无限长大,创造出无数个生命传奇。

(一)愿景引领,形成共同朝向
  
两年多前,我们提出了“完美教室”的美好蓝图——
  
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以激活、引发师生、家长的生命潜能为目的,从“无限相信每一个人”、“无限相信每一个班级”、“无限相信每一个行动”出发,尊重、满足、善待、成全每一个生命;让教室里的每个生命在穿越课程与岁月的过程中,一天天地丰盈、成长,不断朝向幸福与完整,走向优秀与卓越,让教室成为美好事物的核心地带。


(二)项目研究,形成系统架构
  
满怀着对“完美教室”的憧憬与执着,“完美教室”工作室应运而生。
  
研究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共同愿景,倡导师生、亲子在共同实践、共同运动、共同表演、共同旅行中,共同编织美好的教育生活。
  
我们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方式,每个班级都有适合学生需要的晨诵与午读课程,用心守住每一个日子。同时建有班级博客或其他交流平台,师生和家长相互编织这个精神家园。通过“每月一事”,贯穿公民教育与生命教育,把“规则、尊重、责任、诚信、爱心”等基本价值观融入其中,把教室生活聚焦在乐观健康上,聚焦在生命创造上,聚焦在共同穿越的课程上。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学生、残疾儿童等的健康成长,创造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多层次的教育需要。
  
生命叙事是呈现榜样故事、榜样细节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用榜样激励新的榜样,以故事引发新的故事。这两年,海门市组织了多次面向全国的缔造“完美教室”开放周活动。通过生命叙事、现场展示,呈现了“完美教室”的探索旅程,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风景。


(三)典型引路,形成鲜明主张
  
“完美教室”工作室组织了多轮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精致的细节,不断与教师言说完美教室的基本主张——
  
我们主张要有完美教室的“价值系统”,让文化为教室立魂。个性化的班名、班徽,鲜明的班风、学风等一定是师生共同参与确定的;班级愿景、公约也一定是经过认真解读内化于心、并在日后的共同生活中积极维护并外化于行的;我们主张要有“雷夫+克拉克”的教室风格,有卓越的班级课程体系,让知识经历重新发现的过程,有诸多优秀的细节文化组合成共同的行为方式;我们主张要有师生乃至家长共同经营的班级博客或信息平台,师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有周期性的师生与家长共同的活动;我们主张拥有班级自己的仪式、节日和庆典,并使之作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主张要建设班级的社团组织与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使班级所有成员有美好的共同朝向与积极的生命状态,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四)且行且思,形成幸福之源
 
在缔造“完美教室”过程中,海门教育人且行且思,形成了《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和《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两部研究专著。我们试图借助这样一个小水滴,折射出教室的光芒和美好的愿景。在教室里,信任儿童是教育幸福的种子;理解儿童是教育幸福的萌芽;阅读经典是师生精神富有与精神成长的不竭源泉;创造美好的当下生活是师生幸福生活的奥秘;传播幸福是教室价值的最高体现。
  
如何理解“完美教室”?如何实践“完美教室”?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每一个教室都属于他们自己,属于与这个教室密切关联的生命成长共同体。完美教室会因为各种元素的差异而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必然形成匠心独具的哲学考量。“完美教室”是传统意义上教学场所的无限扩容,又是现实生活的适当微缩。它将与这个教室相关的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涵盖在内,组成一个成长共同体,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崇尚阅读、朝向未来。这是一间可以无限长大的教室。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2日第6版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