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经典中走向完美——做专业教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邸颜颜 员鹏涛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与新教育,是一场遇见。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遇见,是一场相见恨晚的遇见,也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遇见。——邸颜颜

当我读完《新教育》这本书时,我被先生的理念深深地打动着。因为他说,要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他说,教育是为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那,是一条曲折、漫长的道路,但也是可以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的梦想。——邸颜颜


直到遇见新教育,我才意识到:之前的读书,那是在田野间漫步呢。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进行专业阅读,因为专业阅读奠定着我们的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着我们的专业思维方式。——员鹏涛


新教育理想正如燎原之火,蔓延在广袤的原野上,熊熊燃烧着许许多多新教育人的青春烈焰,激荡着我们所有人的壮志豪情、激励着我们每一名新教师怀揣自生长、共生长的梦想,为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手持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溯!——员鹏涛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守望新教育],今天特别推荐,全国新教育实验缔造完美教室研讨会暨兰州新教育开放活动中,新教育榜样教师邸颜颜、员鹏涛的生命叙事——


在经典中走向完美
作者|邸颜颜
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中心小学

我与新教育,是一场遇见。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遇见,是一场相见恨晚的遇见,也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遇见。


当我读完《新教育》这本书时,我被先生的理念深深地打动着。因为他说,要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他说,教育是为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那,是一条曲折、漫长的道路,但也是可以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的梦想。

我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常因一句诗而泪流满面,也为一阙词而心潮澎湃。在沮丧中因为一句诗而走出黑暗;在难过时因为一阙词而变得豁达。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美好、高洁世界里。我想,是朱永新教授为我的梦想指引了航向。

我和32个孩子与诗的故事,便从遇见新教育开始。


文化构建——诗为介,不期而遇

2017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透过一首古诗《咏鹅》,我带着一群刚刚入学的孩子,在教室里边唱边跳,从那一天起,我们的班级就叫学诗班。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总觉得,这是往哲先贤赐予我们的最尊宠的班名。从那时候起,我们就践行着“勤学悦读,不断进取”的班训,开启了我们的学诗之旅。

学诗班的32个孩子都生长在农村,有6个孩子父母离异,8个孩子留守,他们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像生长在角落里的苔一样,但是,每个生命都渴望成长。



2018年的春天,我们在感动与泪水中观看完《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苔》之后,确定了我们的班诗与班歌——《苔》。“小小的苔花,要像牡丹一样富有光彩地绽放”就成了我们的班级愿景。

《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有了在班级内办报的想法。版面设计、排版、选稿、改稿、编辑、打印。《学诗周报》,换得了我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我曾一度想要放弃,但当我看到孩子们手捧班报,讨论、欣赏着自己、同学、老师、父母的作品时,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我也在学诗周报里读到了孩子们的欢乐与苦恼,读到了父母的努力、思考与困惑。《学诗周报》的创办让很多从不写作的父母也开始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与思考。班报发行不久,我收到一位母亲的这样一条短信:“如果没有学诗周报,我永远都不会去反省我的教育过失,感谢老师提供的平台。孩子们遇见您真好!”为此我感到无比幸福,不只是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更是因为我眼见着生命的成长。


道德图谱——经为据,择善而从

学诗班人手一本《弟子规》。每天中午,我都会带领孩子们诵读两句。孝亲、诚信、仁爱、学文,每个篇章,我们都择取部分来讲其中的故事典故。孩子们爱听故事,我也爱讲故事。后来,我们成立了“《弟子规》故事讲堂”。每天三分钟的故事时间抹去了孩子们上台的紧张与恐惧。

解行相应,我们一边读着经文、讲演着经文背后的故事,一边悄无声息地践行着规训。一天下午,刘祁俊豪冲进教室,撞歪了前排的桌子,抱着胳膊叫痛,孩子们齐声道:“宽转弯,勿触棱”。最让我欣慰的是学诗班没有一个孩子说谎,哪怕他们触犯了看似不可触犯的学校规则。孩子们一定明白了“凡出言,信为先”的道理。

跟孩子们一起读经文,我也读出了不一样的领悟。有一天,当我读着“丧三年,常悲咽”时,想起了我故去多年的奶奶,瞬间就泪流满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以前我摒弃的内容,如今却让我为之动容。我突然觉得:《弟子规》是人之常情的产物。

如果没有老师心里的艳阳天,就不会有学生脚下的芳草地。我想,有了这样的体悟,我会将孩子们带向更远的远方。

在学诗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级自我管理模式下。每个孩子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警察、后勤、图书管理员等十个工种。他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子这种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原本无人问津的后勤工作,在学诗班变成了一个光荣的职业。

我想,孩子们习惯了学诗班的小社会,将来他们应该知道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程建设——春为期,隔花相遇

在一个雪后初晴的春日的早晨,我们来到校园寻找春天,拨开花坛中的枯叶,一抹鲜嫩的绿惊艳了所有的眼睛。

郭雅楠突然道:“二月初惊见草芽” 。顺着这一股子诗意,我们开发了自己的班级课程《四季之歌》。

春日雨后的清晨,我们读《春晓》;散学欢快的黄昏,我们习《村居》;夏日炎炎,我们绘《小池》;白雪皑皑,我们唱《江雪》。母亲节诵《游子吟》表达对母爱的感念,中秋节读《静夜思》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就这样,我们顺着季节、依着节日,我们在诗歌里与黎明共舞,我们在诗歌里随夜幕入梦。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韦斌霖偷偷地递给我一张纸:“老师,我写了一首诗。”他喜形于色。

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她就会伴随我们飞得更远,把诗歌绘成彩色的丹青,就能穿越到诗人眼前的四季。这是亲子诗配画活动中留下的照片,且不说丹青是否美妙,从她们的眼神里,我读到了一种彼此在场的幸福。

选取了所学诗歌中的五首诗,以朗诵、歌唱、舞蹈、造景的形式编成《四季之歌联诵》,使学诗班的每一个孩子都登上了属于自己节日的舞台。

诗词大会是学诗班最隆重的节日庆典。孩子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兴奋的来到现场。选手、观众、评委、擂主,每个人,都怀着不一样的心情与体验。诗词大会让我们在激动、热烈、紧张与兴奋中再一次重温与每首诗歌的相遇。


生命成长——回首处,陌上花开

光阴飞逝,很快,诗歌伴随我们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在学诗班的两年里,我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成长的奇迹。

张博雄,长相英俊,但是因为口吃不敢讲一句话的孩子,在“全民K诗”的软件里,从最简单的五言诗开始,到现在的现代诗歌,这个坚持诵读了近300首诗歌的孩子,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登上了诗歌领诵的舞台。读诗不仅治疗了口吃,还让他获得了自信,之前课堂上从来不举手的他,现在成了课堂上发言的积极分子。是啊,我们在一个当下获得的自信,只要你小心呵护,定会铺泱开来,迁移到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

小罗,学诗班的一个男孩。我第一次见他,他连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傻乎乎地看着我;第一次去操场,他远远地落在后面,根本无法跟上大伙的脚步;第一次作业,他在本子上画着天书,谁也不认得他写了什么;第一次考试,他连一个字也没写,任凭监考老师催了他一遍又一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我曾替他着急,甚至烦恼。然而,有一天晨诵,他怯生生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他说他要背诗。学诗班的所有人投以他最惊诧的目光,那一次,他顺利地地背完了一首《小儿垂钓》。

这个说不完整一句话的孩子,却把一首诗背地那么熟烂。学诗班的所有人回以他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天,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张表扬信。他笑得那么灿烂!

一年很快结束了,小小的苔花真的就绽放了。小罗语文考试58分。从0分到58分,这是一个怎样的飞跃呢,我们能不说这是诗歌在唤醒他吗?但是如果,如果没有那一天又一天黎明的诵读,没有那一遍又一遍亲子的共读,没有那一次又一次师生的共写共绘,谁又会想到,我们的诗歌可以唤醒。我想,新教育“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真理,在小罗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也许此刻,孩子们还不明白诗中的真意,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学诗班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自信与成长。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学诗班的两年里感受到了从教11年来从未有过的美好。

我相信,即使将来,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面向世界,再回首,我们依然有诗可共!有诗可群!有诗可聚!

学诗是我们走进经典文化的切入口,让我们借着先生的智慧,借着新教育的指引,从一间小小的教室开始,让我们在经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成就我们今天的幸福完整。让我们的经典在我们的大地上永远绽放她不一样的光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新教育之路,山高水长,但是她说:只要上路,就会遇上庆典。那么,就让我们,在朝向完美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做专业教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员鹏涛
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联校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十里店联校“葵花班”孩子的经典诵读,在满天绚烂的朝霞里,在父女俩脉脉对视的深情里、在全班孩子的轻轻唱和里,诗意地开启了新的一天!新教育认为,谁站在讲台上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自2016年我校加入新教育实验以来,就坚持以新教育的教师发展“三专模式”来引领教师的成长,慢慢地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虽然自己普通得像一株野草,但是也深深地渴望着“手持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新教育人的选择:职业认同与“吉祥三宝”》)


一、与大师对话:走向生命的丰盈

新教育的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升,与大师对话走向生命的丰盈。在接触新教育之前,我也读书。我曾经是兰州师范普师班的学生,在那“3+2”的五年时光里,囫囵吞枣般翻遍手头的中外名著。那时候,简爱的名言“你以为我卑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们是平等的。”那也是我的心声啊。上班后,从村小走到乡镇中学,再到如今的十小,一路走来、我也会与书为伴。读仓央嘉措,“坐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人世间最浪漫动人的,不正是那天、那月、那年的期待与回眸吗?再读北宋时的国民男神苏东坡,就像林语堂评价的,若提起他,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直到遇见新教育,我才意识到:之前的读书,那是在田野间漫步呢。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进行专业阅读,因为专业阅读奠定着我们的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着我们的专业思维方式。2017年9月,“新教育微信语音共读”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一天天、我和全校老师一起共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致教师》、《我的教育理想》及其他新教育书目。每晚七点半,轮到的老师把分到的章节,用喜玛拉雅录音上传到微信群,这样大家在回家做饭吃饭的功夫就听完了当天的内容,然后在群里分享心得:擦出的思维火花啦、忆起的教育往事什么的。


再后来,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这本书似乎很难一口气读完,因为它经常会跳出那么一句话、把我的思绪引向我的教育教学中去。

班里有个叫小雨的孩子,无论你当面叮嘱他什么,他都会使劲儿地点头、“嗯”认真地答应下来。

当你问他:“孩子,你听懂了吗?”“嗯!”

你再问他:“记住了吗?”“嗯!”

可是回过头儿来,就像微微的风儿从他耳边吹过,轻轻的烟云在他眼前流过一样,在他脑海里不着一丝痕迹。一次次,我们较真儿在一课课的字词听写当中,听写、改错;再听、再改……第一天终于听写过关了,走了;第二天来到教室,昨天写过的字词他一股脑儿地又还给了我。我内心彻底地抓狂,心想:他是大鱼海棠的孩子吗?还是上天成心派来折磨我的小妖精?

直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谈后进生的工作,我才豁然开朗。那一瞬间,仿佛抬头看见狭缝中射进的一缕阳光,无数细小的微尘在这道金色的光束中上下翻飞——是阅读!只有阅读才能促进孩子的思考,也只有广泛的知识背景阅读,才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于是,我就找到小雨的妈妈,我们从儿童作家童喜喜《新教育的一年级》开始,每天有声朗读20分钟。这孩子在妈妈的陪伴督促下,坚持得很好,一学期下来:词语听写的准确率慢慢提高了;手里也爱捧书了!伴随着老师的表扬肯定、就连注视我的眼神也变得澄澈热切了。正是这张可爱的笑脸,见证了我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的过程,让我更加坦然自信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二、与自己对话:走向生命的深刻

新教育专业写作是引导老师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日每时最平凡的工作,引导老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新教育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切问与近思——到底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到底发展什么?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意在哪里?》)

为促进教师共写,学校为每人定制了一本《教育随笔录》,封皮上印着个人的生活照片、教育格言,大家每月书写两篇教育故事或反思,学期末再挑选出其中的精品、由教科室装订,供大家交流学习。每学年还会评出“金笔奖”,十佳教师定期做教育叙事分享。

别看现在这些都已经成型,但回想起当初、大家也是一百个不情愿呢。是啊,要说写作,时间从哪里来?

都说8小时内求生存、8小时外谋发展。无论写得好与不好,近两年,我都拿笔当锄头,勤勤恳恳的耕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每每夜深人静,孩子入睡,伴着家人熟睡的酣眠声,我在台灯下整理课后反思、梳理班级故事,记录生活点滴,渐渐的、才有了近20万字的日记随笔。老子说,合抱之木,发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错儿,平日里所有的“想”,都只是问题,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才是问题的答案!


那次“经典浸润童心、阅读点亮人生”的诵读展演,“葵花班”孩子的节目获得一等奖,我和孩子们一样开心。那天晚上,想到这些天为排练节目辛苦付出的家长们:从服装、道具到鼓点培训,几乎包揽了各种琐事儿的浩浩妈妈;还有和朋友加班到凌晨4点,给孩子们合成课本剧音乐的丁丁爸爸……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我脑海里像放电影儿似的闪过,他们都是让我敬重的家长,作为一名班主任,今后要怎么做,才能回报他们对班级的爱呢?一时之间,感想很多,于是拿起笔、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写下5000字家校共育的随笔:《2017,遇到一群靠谱的人》。(《通往卓越教育的路经: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什么?——一个拒绝当教育部长的一线老师:马文•柯林斯老师印象》)

我校全国新教育优秀教师郝辉老师在她的随笔中写道:“学年结束、翻看随笔里密密麻麻的字迹,依稀看到近两年我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这应该就是新教育提倡的专业写作——用文字丈量脚步,用写作对抗生活的遗忘吧。”在我身边,这样的坚持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我们近两年收获了17项国家、省、市级规划和个人课题;全校在《甘肃教育》等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多达60余篇。


三、与同伴对话:实现共同的成长

我们都相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在专业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个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立足构筑理想课堂,汇聚了许多尺码相同的人,我们在一起对话交流,站在同伴和集体的肩膀上飞翔。(《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除了传统的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我们还有群文阅读项目组、校本桃李生长课程研发组、少年宫活动精品课程组、读书会以及新教育实验启动以后的新教育行动项目组。我们正是在“七环节、六段式”理想课堂的平台上,逐步走向了国家、省、市、区级赛课的舞台。伴随新教育“新十二”工作法一路前行,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校。因为遇见新教育,“三专模式”悄悄改变了我们的行走方式,改善了学生的生存状态,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理想正如燎原之火,蔓延在广袤的原野上,熊熊燃烧着许许多多新教育人的青春烈焰,激荡着我们所有人的壮志豪情、激励着我们每一名新教师怀揣自生长、共生长的梦想,为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手持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溯!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